一、白族扎染簡介
白族扎染技藝,雲南省大理市地方傳統紡織品染色技藝,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扎染古稱「絞纈」,是中國一種古老的紡織品染色技藝。扎染一般以棉白布或棉麻混紡白布為原料,染料主要是植物藍靛(雲南民間俗稱板蘭根)。
2006年5月20日,白族扎染技藝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自繪表格
二、白族扎染的歷史淵源
據史書記載,東漢時期大理地區就有染織之法。
唐貞元十六年,南詔舞隊到長安獻藝,所著舞衣「裙襦鳥獸草木,文以八彩雜革」即為扎染而成。
明清時期,洱海白族地區的染織技藝已到達很高水平,出現了染布行會,明朝洱海衛紅布、清代喜洲布和大理布均是名噪一時的暢銷產品。
近代以來,大理染織業繼續發展,周城成為遠近聞名的手工織染村。
三、白族扎染的工藝特徵
大理白族扎染工藝由手工針縫扎,用植物染料反覆浸染而成,產品不僅色彩鮮豔、永不褪色,而且對皮膚有消炎保健作用,克服了現代化學染料有害人體健康的副作用。
圖片出自「應時&發生」
大理喜洲白族婦女在圖案藝術、古代結紮技法和現代印染工藝相結合的基礎上,推陳出新,發展了彩色扎染這種新的手工印染技術。彩色扎染突破了傳統單色扎染色調的局限,強調多色的配合和色彩的統一。利用扎縫時寬、窄、松、緊、疏、密的差異,造成染色的深淺不一,形成不同紋樣的藝術效果。
在一些白族地區,一種稱為「反樸法仿扎染」的工藝製品正應運而生。反樸法仿扎染是在古代扎染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像扎染而非扎染,像潑畫而非潑畫,圖案花紋兼有扎染與潑畫之風格的新工藝。其特點是在扎染工藝上省去了扎結這一工序,圖案花紋色暈層次更為豐富,呈現出錯雜融渾、斑斕厚重的色彩效果。彩色扎染和反樸法仿扎染具有同曲異工之妙,能產生朦朧流動的風格和回歸自然的美,更好地表現物像,增添藝術魅力。
白族人崇拜白色,認為其純潔、端莊、超脫凡塵,故無論著衣、門樓都善用白,而坐擁藍天、環抱洱海的地理位置,又讓其與藍色緊密相連、不可分離,如此一想,便也不難理解,為何出自其手的扎染會將白藍結合的如此美妙動人。
白族人一生離不開扎染,扎染的藍與白,透過千年時光,早已浸潤成白族人生活的底色。初降人世的孩子需用染有八卦圖案的布包裹;老人的壽衣,要用反覆浸染七八次,顏色深如墨黑的扎染布裁製;女子出嫁,嫁妝裡必帶扎染布做的衣服、頭飾、床上用品等。
白族頭飾(圖片出自於「中華網文化」)
隨著市場需求的擴大,大理扎染的圖案也越來越複雜和多樣化,起碼有數百種之多,而且各種尺寸大小都有,衍生出扎染包、扎染帽、扎染衣裙等琳琅滿目的工藝品。
四、白族扎染的工藝流程
扎染的製作方法別具一格,舊籍生動地描述了古人製作扎染的工藝過程:「『擷』撮採線結之,而後染色。即染,則解其結,凡結處皆原色,餘則入染矣,其色斑斕。」扎染的主要步驟有畫刷圖案、絞扎、浸泡、染布、蒸煮、曬乾、拆線、漂洗、碾布等,其中主要有扎花、浸染兩道工序,技術關鍵是絞扎手法和染色技藝。染缸、染棒、曬架、石碾等是扎染的主要工具。
扎染的工藝流程(圖片出自」應時&發生「)
扎花
扎花,原名扎疙瘩,即在布料選好後,按花紋圖案要求,在布料上分別使用撮皺、摺疊、翻卷、擠揪等方法,使之成為一定形狀,然後用針線一針一針地縫合或纏扎,將其紮緊縫嚴,讓布料變成一串串「疙瘩」。
扎花(圖片出自於百度百科)
扎染用的布料過去完全採用白族自家手工織的較粗的白棉土布,由於土布已較少,主要用工業機織生白布、包裝布等布料,吸水性強,質地柔軟。先由民間美術設計人員根據民間傳統和市場的需要,加上自己一定的創作,畫出各式各樣的圖案,由印工用刺了洞的蠟紙在生白布上印下設計好的圖案,再由村裡的婦女將布領去,用細緻的手工按圖案縫上,再送到扎染廠或各家染坊。扎花是以縫為主、縫扎結合的手工扎花方法,具有表現範圍廣泛、刻畫細膩、變幻無窮的特點。
浸染
浸染,即將紮好「疙瘩」的布料先用清水浸泡一下,再放入染缸裡,或浸泡冷染,或加溫煮熱染,經一定時間後撈出晾乾,然後再將布料放入染缸浸染。如此反覆浸染,每浸一次色深一層,即「青出於藍」。縫了線的部分,因染料浸染不到,自然成了好看的花紋圖案,又因為人們在縫扎時針腳不一、染料浸染的程度不一,帶有一定的隨意性,染出的成品很少一模一樣,其藝術意味也就多了一些。
浸泡(圖片出自於百度百科)
浸染到一定的程度後,最後撈出放入清水將多餘的染料漂除,晾乾後拆去纈結,將「疙瘩」挑開,熨平整,被線扎纏縫合的部分末受色,呈現出空心狀的白布色,便是「花」;其餘部分成深藍色,即是「地」,便出現藍底白花的圖案花紋來,至此,一塊漂亮的扎染布就完成了。「花」和「地」之間往往還呈現出一定的過渡性漸變的效果,多冰裂紋,自然天成,生動活潑,克服了畫面、圖案的呆板,使得花色更顯豐富自然。
浸染採用手工反覆浸染工藝,形成以花形為中心,變幻玄妙的多層次暈紋,凝重素雅,古樸雅致。
白族扎染的染料來自蒼山上天然生長的寥藍、板藍根、艾蒿等天然植物,用得最多的是板藍根,以前用來染布的板藍根都是山上野生的,後來用量大了,染布的人家就在山上自己種植,好的可長到半人高,每年三四月間收割下來,在松木桶中漚製成染料。
上花紋(圖片出自於百度百科)
扎染原料為純白布或棉麻混紡白布,染色時,將白布上畫好的花紋部分用針線縫起來,俗稱扎花,紮好的布被稱為疙瘩布,疙瘩入染缸浸染時不著色,展開後即形成花紋。由於花紋的邊界受到染液的浸潤,圖案產生自然暈紋,青裡帶翠,凝重素雅,薄如煙霧,輕芳蟬翅,芳隱芳現。
根據花色、圖樣明暗的藝術需要,浸染的次數也有各自講究,漂藍色布一般浸染2道,毛藍色布要浸染4道,藏青色布則要浸染6、7道。越染得多藍色就越深,「青出於藍,而勝於藍」大概便是這個道理。
每一次浸染費力氣不說,每染一道還要撈出晾乾,再染下一道,一批布要幾天時間才能染成。染好晾乾後的疙瘩布要拆開漂洗,在藍和白的邊緣部分會出現一些淡淡的滲透,圖案產生自然暈紋,色彩就顯得更為柔和。待碾平後,一塊漂亮的扎染布就成了。
圖片出自「應時&發生」
五、白族扎染的傳承保護
傳承意義
大理白族扎染顯示出濃鬱的民間藝術風格,一千多種紋樣是千百年來白族歷史文化的縮影,折射出白族的民情風俗與審美情趣,與各種工藝手段一起構成富有魅力的大理白族織染文化。
傳承人物
張仕紳,男,1941年8月22日出生。2007年6月,張仕紳入選為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雲南省大理市申報。項目名稱:白族扎染技藝。
張仕紳在白族扎染技藝傳承和發展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從1987年擔任大理市民族扎染廠廠長的20多年來,他以獨到的發展理念和管理模式,把一個無名小廠辦成海內外知名的企業,產品遠銷到日本、美國等10多個國家、地區和國內各大城市,為當地村民創造了可觀的經濟效益,同時解決了本村、周邊村社及巍山縣部分農村剩餘勞動力的就業問題,促進了周城村一帶白族群眾自覺傳承發展扎染技藝的積極性。他曾獲農業部鄉鎮企業出口創匯「金龍獎」,雲南省鄉鎮企業局「質量廠長」獎,大理州「優秀廠長」獎,大理州「有突出貢獻的專業技術人才」獎和「鄉土拔尖人才」獎,農業部「全國優秀供銷員」稱號。
張仕紳(圖片出自於百度百科)
段銀開,女,1975年出生。2018年5月,段銀開入選為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雲南省大理市申報。項目名稱:白族扎染技藝。
在白族扎染技藝傳承過程中,不少白族兒女一直在奔走和努力,段銀開就是最具代表性的一位。段銀開出生於扎染世家,從小就對扎染產生了濃厚興趣,12歲時基本掌握扎染流程,1989年她以熟練扎染工人的身份被招進當地一家民族扎染廠工作。與同是出生扎染世家的段樹坤結為夫妻後,段銀開一直致力於搶救挖掘、整理保護扎染技藝,還創新紮花針法、圖案達40餘種,極大地豐富了扎染花色圖樣。
段銀開(圖片出自於百度百科)
「我打小就是在這個扎染桶裡染大的她,對扎染有感情、有心底兒話,因為扎染讓我獲得了愛情,擁有現在幸福美好的生活。」段銀開幸福地說。
保護措施
2012年,國家級白族璞真扎染技藝代表性傳承人段銀開多方籌集資金近400萬元,修建白族民居「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為基本建築形式的扎染博物館,收集、整理幾經失傳的扎染傳統圖樣1800多張、模板3600多塊、傳統扎染品700餘件。
六、白族扎染的社會影響
國際影響
2016年9月6--14日期間,在紐約百老匯大道和44街路口,「世界的十字路口」的紐約時代廣場美國廣播公司(ABC電視臺)巨型大屏幕播放中國婦女發展基金會公益項目15秒宣傳片中,代表著白族扎染技藝的由張肇達與「媽媽製造」的白族、彝族媽媽們,以純植物染料聯名創作的具有東方符號的公益產品——全手工扎染圍巾在宣傳片中被展示。
印染成品(圖片出自於百度百科)
重要活動
2013年4月6日-4月10日,由文化部和陝西省人民政府共同主辦的第四屆西部非物質文化遺產展演系列活動在陝西西安大唐西市舉行,雲南白族扎染技藝以傳承人現場技藝演示及實物、圖文相結合等展陳方式被展示。
七、白族扎染的課堂實踐
2018年11月9日,完成課堂結課作業——《當扎染遇上口金》
白布浸溼(圖片自攝)
扎(圖片自攝)
染(圖片自攝)
曬(圖片自攝)
拆(圖片自攝)
成品(圖片自攝)
參考資料
[1] 白族扎染技藝.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網 [引用日期2018-09-06]
[2] 非遺中國:白族扎染技藝.新浪中國 [引用日期2018-09-06]
[3] 張仕紳.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網 [引用日期2018-09-06]
[4] 段銀開.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網 [引用日期2018-09-06]
[5] 國家級白族璞真扎染技藝代表性傳承人才段銀開: 在蒼山洱海綻放著一朵藍白相間的金花.雲南網 [引用日期2018-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