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遺傳承——雲南
它不富有,卻依靠獨特的風景成為旅行勝地
它不發達,卻依靠非物質文化傳承而名聲大噪
愛上雲南的人,不僅是愛上它的美景
更愛上它的文化
在這裡尋覓
在這裡體驗
在這裡感受獨一份的美好...
扎染體驗、製作銀器
刺繡體驗、瓦貓製作......
彩雲之南
究竟孕育了多少非物質文化遺產
只有感受過非遺文化的魅力
才能知道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
了解中國手工藝的絕美精湛
白族扎染技藝
©子鶴
白族扎染又稱疙瘩花,是我國一種古老的紡織品染色技藝。1500多年前,白族先民就已掌握印染技術。
扎染古稱「絞纈」,是我國一種古老的紡織品染色技藝,大理叫它為疙瘩花布、疙瘩花,白族扎染技藝已被文化部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這種大理最負盛名的手工藝產品有兩處主要產地,周城扎染歷史悠久,是名至實歸的扎染之鄉,而後起之秀巍山扎染則青出於藍而勝於藍,發展勢頭很猛。
走進大理古城,每個大街小巷都能看到色彩斑斕的扎染工藝品,使人流連忘返。扎染已然成了大理的一種代表。其傳統工藝是用線在被印染的織物打絞成結後,再進行印染,然後把打絞成結的線拆除的一種印染技術。
大理州大理市、巍山縣
大理白族扎染工藝由手工針縫扎,用植物染料反覆浸染而成,產品色彩鮮豔、永不褪色。
大理市喜洲白族手藝人在圖案藝術、古代結紮技法和現代印染工藝相結合的基礎上,推陳出新,發展了彩色扎染這種新的手工印染技術。彩色扎染突破了傳統單色扎染色調的局限,強調多色的配合和色彩的統一,創立了一種被稱為「反樸法仿扎染」的工藝。
反樸法仿扎染像潑畫而非潑畫,圖案花紋兼有扎染與潑畫之風格的新工藝,其特點是在扎染工藝上省去了扎結這一工序,圖案花紋色暈層次更為豐富。
2006年5月20日,白族扎染技藝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大理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管理所獲得「白族扎染技藝」項目保護單位資格;該技藝最為著名的傳承人為張仕紳、段銀開。
白族人從生到死,都離不開扎染。
初生兒需用染有八卦圖案的布包裹,而老人的壽衣,顏色深如墨黑的扎染布裁製。
女子出嫁,必帶幾樣扎染的嫁妝;孩子出生,襁褓、背帶皆用扎染;衣裙、窗簾、桌布、床單等,無一不用扎染。
傳統的匠心技術需要傳承下去,白族人民堅持扎染技術象徵著世世代代不變的初心。
納西族東巴畫
©子鶴
納西族是中國56個民族之一,為雲南特有民族之一,絕大部分居住在滇西北的麗江市,其餘分布在雲南其他縣市和四川鹽源、鹽邊、木裡等縣,也有少數分布在西藏芒康縣。
納西族在藝術方面獨樹一幟,其詩文、繪畫、雕塑、樂舞藝術名揚古今中外。納西族中家族組織普遍存在,是一個聚居程度較高的民族,瀘沽湖地區納日人(摩梭人)的親族組織保持著比較古老的特徵 ,納西文化受漢文化影響較深。
關於東巴繪畫的起源,學界一般認為,源於納西先民巫術祭祀的原始圖畫,這種原始圖畫一方面發展成為納西象形文,一方面發展成為東巴繪畫藝術。
隋唐以來,納西族原始宗教信仰先後受藏族苯教、藏傳佛教、漢族道教等教派影響,逐漸形成東巴教。隨著東巴教的發展東巴繪畫藝術逐漸成熟,經由歷代東巴祭師不斷完善傳承至今。
麗江市古城區、玉龍縣
東巴畫是納西族東巴文化中的重要藝術形式,流傳在雲南省麗江市古城區和玉龍納西族自治縣地區。以納西族民間信奉中的神靈、傳說中的祖先及動物等為主要描繪內容,表現了人與自然的和諧關係,主要有經捲圖畫、木牌畫、紙牌畫和捲軸畫等形式。
東巴繪畫主要以木片、東巴紙、麻布等為材料,用自製的竹筆蘸松煙墨勾畫輪廊,然後敷以各種自然顏色,絢麗多彩,歷經數百年而不褪色。其繪畫形象具有強烈的原始意味,以線條表現為主,並不注重事物外部的形體比例,但樸實生動,奇異詭譎,野趣橫生,色彩多用原色,鮮豔奪目。
許多畫面亦字亦畫,保留了濃鬱的象形文字書寫特徵,是研究人類原始繪畫藝術的「活化石」。
2006年5月20日,納西族東巴畫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麗江市文化館獲得「納西族東巴畫」保護單位資格;該技藝傳承人為和訓、和世先。
匠人,最是耐得住寂寞和時間的,或許在浮躁的現實生活中,我們內心深處最需要的就是這種精神力量吧!
編輯丨雲遊網
文丨綜合整理自網絡
手繪圖丨子鶴
圖片丨來源於網絡
聲明丨版權歸原作所有
若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繫
我們將在最快的時間內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