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非遺長卷,領略「白族扎染和納西族東巴畫」的獨特魅力

2020-11-11 雲南旅遊信息網


非遺傳承——雲南

它不富有,卻依靠獨特的風景成為旅行勝地

它不發達,卻依靠非物質文化傳承而名聲大噪

愛上雲南的人,不僅是愛上它的美景

更愛上它的文化

在這裡尋覓

在這裡體驗

在這裡感受獨一份的美好...

扎染體驗、製作銀器

刺繡體驗、瓦貓製作......

彩雲之南

究竟孕育了多少非物質文化遺產

只有感受過非遺文化的魅力

才能知道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

了解中國手工藝的絕美精湛


白族扎染技藝


©子鶴


白族扎染又稱疙瘩花,是我國一種古老的紡織品染色技藝。1500多年前,白族先民就已掌握印染技術。


扎染古稱「絞纈」,是我國一種古老的紡織品染色技藝,大理叫它為疙瘩花布、疙瘩花,白族扎染技藝已被文化部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這種大理最負盛名的手工藝產品有兩處主要產地,周城扎染歷史悠久,是名至實歸的扎染之鄉,而後起之秀巍山扎染則青出於藍而勝於藍,發展勢頭很猛。



走進大理古城,每個大街小巷都能看到色彩斑斕的扎染工藝品,使人流連忘返。扎染已然成了大理的一種代表。其傳統工藝是用線在被印染的織物打絞成結後,再進行印染,然後把打絞成結的線拆除的一種印染技術。


大理州大理市、巍山


大理白族扎染工藝由手工針縫扎,用植物染料反覆浸染而成,產品色彩鮮豔、永不褪色。


大理市喜洲白族手藝人在圖案藝術、古代結紮技法和現代印染工藝相結合的基礎上,推陳出新,發展了彩色扎染這種新的手工印染技術。彩色扎染突破了傳統單色扎染色調的局限,強調多色的配合和色彩的統一,創立了一種被稱為「反樸法仿扎染」的工藝


反樸法仿扎染像潑畫而非潑畫,圖案花紋兼有扎染與潑畫之風格的新工藝,其特點是在扎染工藝上省去了扎結這一工序,圖案花紋色暈層次更為豐富。



2006年5月20日,白族扎染技藝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大理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管理所獲得「白族扎染技藝」項目保護單位資格;該技藝最為著名的傳承人為張仕紳、段銀開。


白族人從生到死,都離不開扎染。

初生兒需用染有八卦圖案的布包裹,而老人的壽衣,顏色深如墨黑的扎染布裁製。

女子出嫁,必帶幾樣扎染的嫁妝;孩子出生,襁褓、背帶皆用扎染;衣裙、窗簾、桌布、床單等,無一不用扎染。


傳統的匠心技術需要傳承下去,白族人民堅持扎染技術象徵著世世代代不變的初心。


納西族東巴畫


©子鶴


納西族是中國56個民族之一,為雲南特有民族之一,絕大部分居住在滇西北的麗江市,其餘分布在雲南其他縣市和四川鹽源、鹽邊、木裡等縣,也有少數分布在西藏芒康縣

納西族在藝術方面獨樹一幟,其詩文、繪畫、雕塑、樂舞藝術名揚古今中外。納西族中家族組織普遍存在,是一個聚居程度較高的民族,瀘沽湖地區納日人(摩梭人)的親族組織保持著比較古老的特徵 ,納西文化受漢文化影響較深。



關於東巴繪畫的起源,學界一般認為,源於納西先民巫術祭祀的原始圖畫,這種原始圖畫一方面發展成為納西象形文,一方面發展成為東巴繪畫藝術。



隋唐以來,納西族原始宗教信仰先後受藏族苯教、藏傳佛教、漢族道教等教派影響,逐漸形成東巴教。隨著東巴教的發展東巴繪畫藝術逐漸成熟,經由歷代東巴祭師不斷完善傳承至今。



麗江市古城區、玉龍縣


東巴畫是納西族東巴文化中的重要藝術形式,流傳在雲南省麗江市古城區和玉龍納西族自治縣地區。以納西族民間信奉中的神靈、傳說中的祖先及動物等為主要描繪內容,表現了人與自然的和諧關係,主要有經捲圖畫、木牌畫、紙牌畫和捲軸畫等形式。


東巴繪畫主要以木片、東巴紙、麻布等為材料,用自製的竹筆蘸松煙墨勾畫輪廊,然後敷以各種自然顏色,絢麗多彩,歷經數百年而不褪色。其繪畫形象具有強烈的原始意味,以線條表現為主,並不注重事物外部的形體比例,但樸實生動,奇異詭譎,野趣橫生,色彩多用原色,鮮豔奪目。


許多畫面亦字亦畫,保留了濃鬱的象形文字書寫特徵,是研究人類原始繪畫藝術的「活化石」。


2006年5月20日,納西族東巴畫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麗江市文化館獲得「納西族東巴畫」保護單位資格;該技藝傳承人為和訓、和世先。


匠人,最是耐得住寂寞和時間的,或許在浮躁的現實生活中,我們內心深處最需要的就是這種精神力量吧!



編輯丨雲遊網

文丨綜合整理自網絡

手繪圖丨子鶴

圖片丨來源於網絡


聲明丨版權歸原作所有

若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繫

我們將在最快的時間內刪除

相關焦點

  • 納西族東巴畫:亦字亦畫 古老神秘
    原標題:【喜迎十九大 文脈頌中華】納西族東巴畫:亦字亦畫 古老神秘   非物質文化遺產既是歷史發展的見證,又是重要的文化資源。正確認識非遺、正確有效地保護傳承發展非遺,對於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具有重要意義。雲南歷史悠久、文化厚重、山水瑰麗、民族眾多,擁有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積累了非遺保護工作的豐碩成果。
  • 國家藝術基金項目《納西族東巴畫藝術百年展》北京展開幕
    開幕式由麗江師範高等專科學校黨委委員、副校長朱桂香主持,開幕式舉行了麗江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白沙細樂·篤》、《熱美磋》,以及納西族口弦省級非遺代表曲目《狗追馬鹿》等節目表演。開幕式上,民族文化宮博物館館長兼展覽館館長們發延研究員代表展館致辭;中共麗江市委宣傳部副部長馬湘代表麗江市委市政府致辭。
  • 這樣遊雲南,最有魅力!
    火草紡織 圖源:「雲南楚雄網」微信公眾號→大理市(雙廊古鎮,體驗白族刺繡;周城鎮,體驗白族三道茶、白族扎染技藝;喜洲鎮,體驗白族泥塑、甲馬製作技藝;品嘗大理酸辣魚、大理乳扇等特色美食)、納西族口弦調;麗江市博物院,參觀納西族東巴畫、納西族服飾)→麗江玉龍縣(聆聽納西族白沙細樂、體驗「速古篤」;欣賞傈僳族葫蘆笙打跳曲、納西族東巴舞、勒巴舞、打跳等傳統音樂和舞蹈;體驗納西族銅器、傳統手工造紙製作技藝)
  • 納西族東巴畫的神奇魅力
    遠古的時候天和地還沒有分開日月星辰還沒有出現的時候石頭在說話樹木在走動在上方出現了佳音在下方出現了佳氣>佳音佳氣結合變化出現了金木水火土五行五行變化形成了天地萬物……——東巴經戰爭史詩《黑白戰爭》納西東巴畫是納西族東巴文化藝術的一項重要內容,流傳在雲南省麗江市古城區和玉龍納西族自治縣地區,以畫風拙樸清麗成為一種獨特的藝術形式
  • 納西族東巴畫藝術百年展開幕 呈現世界記憶遺產變遷
    納西族東巴畫是中國民間美術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國少數民族民間美術中的一朵奇葩,其內容涉及歷史、哲學、社會、宗教、語言文字,以及音樂、美術、舞蹈等許多傳統學科,反映了古代納西族社會的各種世俗生活,是研究納西族古代社會文化生活的「百科全書」。連同東巴古籍文獻經典一起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世界記憶遺產。是研究人類原始繪畫藝術的「活化石」。
  • 涉及我縣~雲南推出10條非遺主題旅遊線路
    線路二:滇西•藝美雲南之旅該線路自然風光神奇美麗,民族文化底蘊深厚,可深度體驗雲南馬幫文化及彝族、白族、納西族等眾多少數民族特色文化,擁有可體驗的省級以上非遺項目40餘項,其中,傳統技藝類項目10餘項。
  • 黃浦江畔迎來白族扎染和傣族剪紙,吳涇文創再添新彩
    11月18日,以「技藝彩雲南·相約黃浦江」為主題的雲南非遺系列推介活動在上海浦江第一灣——吳涇鎮拉開了帷幕。來自雲南大理市的白族扎染和來自德宏州的傣族剪紙驚豔亮相。此次「技藝彩雲南·相約黃浦江」系列推介活動,由雲南民族博物館、吳涇鎮人民政府、上海藝術管理與文化創新緊缺人才培養基地聯合主辦,以雲南非遺項目——白族扎染、傣族剪紙技藝為核心,通過圖文、視頻、動畫等形式,開展表演體驗、文創研討、課堂學習、社區互動等多種交流活動。
  • 在雲南能買到的這些土特產,都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白族扎染大理白族地區的特色手藝,利用天然的植物發酵製成染料,浸泡縫製好的布料,拆線之後漂洗,就製成了花紋獨特的扎染。利用扎染工藝製作的文創產品和生活用品特別多。 納西族東巴畫納西族造紙術是中國傳統造紙術基礎上發展演變而成的一門技藝。在手工造紙上繪畫納西族東巴特色的元素,東巴文字等。畫面內容象形為主,表演了納西族人民的生產生活的民俗風貌。
  • 看一眼少一眼,雲南那些即將失傳的民間老手藝,你知道幾個?
    今天我們就來一同領略這份 屬於雲南人民的藝術寶藏 屬於雲南人的驕傲!1500多年前,白族先民就已掌握印染技術。2006年,白族扎染被文化部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在大理洱海西面的蒼山腳下,有一個古樸的村落名叫周城,被稱為「民族扎染之鄉」。鼎盛時期,村裡「家家有染缸、戶戶出扎染」。
  • 大理白族扎染:流動於布面的藍白之韻
    10月24日,2020瀾湄萬裡行來到雲南大理白族自治州,參觀位於喜洲古鎮的白族扎染藝術博物館,感受扎染這一中國國家級非遺的文化魅力。 白族扎染是流傳於雲南大理白族民眾中的一種古老的染織技藝,以「民族扎染之鄉」周城的扎染最具代表。
  • 大理白族扎染:流動於布面的藍白之韻
    10月24日,2020瀾湄萬裡行來到雲南大理白族自治州,參觀位於喜洲古鎮的白族扎染藝術博物館,感受扎染這一中國國家級非遺的文化魅力。 白族扎染是流傳於雲南大理白族民眾中的一種古老的染織技藝,以「民族扎染之鄉」周城的扎染最具代表。白族扎染,以白棉布為原料,天然植物為染料,通過扎花、浸染、漂洗等工藝製作而成,2006年被列為中國國家級非遺。
  • 雲南推出10條非遺主題旅遊線路,你的家鄉在哪條?
    《通知》要求,各州市需貫徹「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的方針,在鞏固和壯大非遺保護成果的基礎上,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作用,合理利用代表性項目保護地非遺資源,加強非遺主題旅遊線路打造,提升雲南旅遊線路文化品位,塑造高質量文化旅遊品牌。
  • 雲南推出10條非遺主題旅遊線路
    火草紡織 圖源:「雲南楚雄網」微信公眾號→大理市(雙廊古鎮,體驗白族刺繡;周城鎮,體驗白族三道茶、白族扎染技藝;喜洲鎮,體驗白族泥塑、甲馬製作技藝;品嘗大理酸辣魚、大理乳扇等特色美食)、納西族口弦調;麗江市博物院,參觀納西族東巴畫、納西族服飾)→麗江玉龍縣(聆聽納西族白沙細樂、體驗「速古篤」;欣賞傈僳族葫蘆笙打跳曲、納西族東巴舞、勒巴舞、打跳等傳統音樂和舞蹈;體驗納西族銅器、傳統手工造紙製作技藝)
  • 正如人在畫中遊的納西族東巴畫
    納西族東巴畫主要流傳於雲南、四川、西藏三省區交匯的橫斷山脈地區金沙江流域所有納西族地區。雲南省麗江市為納西族主要聚居區,因而東巴畫主要分布區域為麗江市玉龍納西族自治縣和古城區,關於東巴繪畫的起源,學界一般認為源於納西先民巫術祭祀的原始圖畫,這種原始圖畫一方面發展成為納西象形文,一方面發展成為東巴繪畫藝術。隋唐以來,納西族原始宗教信仰先後受藏族苯教、藏傳佛教、漢族道教等的影響,逐漸形成東巴教。
  • 滇國往事丨民藝·技丨匠心非遺,一文帶你走進雲南大理白族扎染!
    扎染古稱「絞纈」,是我國一種古老的紡織品染色技藝,以藍白兩色為基調的扎染道出了青青白白做人。據史料記載,兩漢時期,生活在大理地區的白族先民已經有了紡織業和使用植物染料染制紡織品,唐宋、時期白族扎染已經成為一項成熟的技藝,歷經世事滄桑,到了明代,這一傳統技藝才得以重新面世。
  • 雲南非遺:助力脫貧攻堅
    目前,雲南省湧現出一大批以非遺資源為依託的企業。楚雄彝家公社民族文化發展有限公司、大理市璞真白族扎染有限公司、大姚縣咪依嚕民族服飾製品有限公司等企業,致力於非遺傳統技藝產品研發、設計、生產、銷售和培訓,形成了「公司+合作社+農戶」的運營模式。全省民族文博和非遺產品生產銷售企業已發展到7000多家,年銷售額超過80億元,為脫貧攻堅作出了貢獻。
  • 雲南大理白族扎染工藝品
    雲南大理白族扎染工藝品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7年04月27日 17:55 來源:   大理民族扎染採用民間圖案,通過對傳統的扎染工藝進一步渲染和藝術加工,使之成為藝術化、抽象化和實用化融為一體的工藝品。
  • 「小妖悠遊」大理——學白族扎染、看指間生花
    一提起大理,大多數人腦海閃現出「風花雪月」這個詞,然而小妖這一次踏足大理,選擇了文化遺產之旅,來到了周城「媽媽製造」扎染合作社,體驗、直播了白族扎染工藝,終於掀開這一傳統民族工藝的神秘面紗!大理周城扎染守藝合作社扎染是中國民間傳統的獨特的染色工藝,白族扎染是先在棉布上繪製花樣紋飾、而後用棉線扎縫,浸入染缸裡浸染(白族扎染的染料以板藍根、藍靛為主),布料經過反覆浸染後,每浸一次顏色深一層,浸染到一定程度後取出晾乾、拆去纈結,
  • 匠心非遺:天然成趣的璞真白族扎染
    扎染古稱「絞纈」,是我國一種古老的紡織品染色技藝,以藍白兩色為基調的扎染道出了青青白白做人。據史料記載,兩漢時期,生活在大理地區的白族先民已經有了紡織業和使用植物染料染制紡織品,唐宋、時期白族扎染已經成為一項成熟的技藝,歷經世事滄桑,到了明代,這一傳統技藝才得以重新面世。
  • 大理白族文化周在北京開幕
    書法作品以反映大理悠久燦爛的歷史文化、健康向上的詩詞歌賦為主;美術作品以反映大理壯美秀麗的山水風光、神奇古樸的田園風光為主;攝影作品以反映自然生態、民族風情和文化特色為主。   白族服飾展集中展出各式傳統白族服飾,展示白族服飾文化,進而讓參觀者了解白族的形成、分布及基本文化特徵,領略大理白族獨特的歷史文化魅力,感受當代白族人民的精神風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