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自性自淨,自修自作,自性法身自行,佛性自作自成佛道

2020-12-18 紙上談兵讀史

詩作背景

本作品是詩人隱居九華山時所作。這首詩描寫的不是詩人對於感悟,而是對於禪宗南北宗的感悟。作品中涉及到禪的感悟,但主要是對南北宗的品評。唐代禪宗五祖傳法後,有了南北宗之分。禪宗北宗是神秀大師所創,主張漸修。北宗從修行方式與南宗不同,強調修行的形式。大師認為佛性本是人人具足,人的本性就是佛性。

人的本性本來是清明,宛如明鏡一樣。但世人生活在滾滾紅塵中,其中充滿了誘惑。清明的本性難免受到汙染,如同明鏡被塵埃附著一樣。明鏡的塵埃可以擦拭,使它恢復本來面目。而被塵垢遮蔽的佛性,如何恢復清明呢?只有通過勤修,去除妄念。這才是保持清明佛性的方法。神秀大師曾做偈,比喻勤修的重要性。

禪宗的南宗是六祖慧能所開創,主張頓悟。六祖曾對北宗的漸修,曾做偈加以反駁。南宗對於人性與佛性的觀點,與北宗相同。南宗與北宗的不同之處在於,認為「」才是佛性的特點。認為「明鏡臺」和「菩提樹」不是實有。南宗認為世間的一切,並不是實有。如果一切不是實有,也就不會惹塵埃了。沒有塵埃了,就無需擦拭

一個人想成佛道,必須悟出佛性不可。這個悟的過程不是漸修,而是需要外部的刺激。在外部的刺激之下、陡然而出,所以叫頓悟。這與根基與機緣有關。南宗認為「」即是佛,只要覺悟,不必誦經禮佛,也可以明心見性。這裡的關鍵是「見性」,直截了當,直入佛道。而不是按部就班的修行。認為長久的常坐拘身,是不是

不強調形式上的嚴格,主張把「」作為主宰,強調「明心見性」。強調以自我修為為主,對外在的特定目標持否定態度。認為「明心見性」,不是靠誦經坐禪的形式來求得。認為只要明白道理,就是「開悟」,就是明心見性。修行方式上,突出開悟的多樣性和獨特性。認為參禪修行的目的,就是明心見性

擁有智慧,學會從不同的角度來看問題。坐禪誦經只是其中的一種途徑而已。這種無一定之規的方式,給予修行者更廣闊的空間。南宗主張:

「見自性自淨,自修自作,自性法身自行,佛性自作自成佛道。」

六祖,明確地指出:「求佛無佛」,要從自身出發。應該自己證悟,反對人云亦云。六祖認為每個人的境遇不同,遇到的困惑不同。每個人解決困惑的途徑也不同,這就像世界上沒有兩個相同的樹葉一樣。

宿齊山僧舍一宿經窗臥白波,萬重歸夢隔煙蘿。若言不得南宗要,長在禪床事更多。

詩作欣賞

全詩表面看詩人的即興之作,其實暗含深意。作品的開始部分,描寫作者夜宿山寺的環境。山寺地勢很高,處於山峰之巔。早起時山間的霧靄繚繞,好像身處雲端。詩人舉目遠眺,窗外白雲如海。作者仿佛置身雲海之中,有身臥白波之上的感覺。佛教中常常用白雲作比喻,但詩人並不是有所感悟。因為詩人並沒有斬斷紅塵之念。

與此相反詩人,在夢中與故鄉數次相會。白雲與夢境都使他迷離恍惚。詩人差異的是僧舍如此的幽寂。在這樣清淨之所,不但不心有所悟,反而心生雜念。到底是什麼原因呢?詩人認為如果無法掌握「頓悟」之法,即使在禪床長時間的端坐,也無法進入佛道。不但無法成就佛道,反而會心生妄念。詩人通過作品,否定了北宗的勤修。詩人認為只有「明心見性」,才能進入佛道

作者簡介

張喬唐代佛教居士,安徽池州人。唐代鹹通年間的進士出身。唐末農民起義的時候,他到九華山避禍隱居。詩人喜歡與當地名士、高僧,結為摯友。詩人喜歡佛法,與高僧參禪問道。詩人對於禪的寂靜之樂,非常喜歡。詩人後來參禪有所悟,於是不再復出。詩人的作品以山水詩為主,將佛理佛意禪境植入其中。

相關焦點

  • 《六祖壇經》原文、譯文—眾生自心皆有五香,點燃薰習,即見佛性
    此事須從自性中起,於一切時,念念自淨其心,自修自行,見自己法身,見自心佛,自度自戒,始得不假到此。既從遠來,一會於此,皆共有緣,今可各各胡跪,先為傳自性五分法身香,次授無相懺悔。眾胡跪,師曰:戒香,即自心中,無非、無惡、無嫉妒、無貪嗔,無劫害,名戒香。
  • 佛道修行,因覺佛性,故成大道!
    攝心持戒,戒定生慧,覺悟自性,自性清淨,離一切相,故名為佛。覺性有七層,佛名圓覺自性。因悟佛性而成大道,故名菩提道!何為圓覺自性(佛性)?圓覺自性,非性性有,循諸性起,無取無證,於實相中,實無菩薩及諸眾生。何以故?菩薩眾生皆是幻化,幻化滅故,無取證者,譬如眼根,不自見眼,性自平等,無平等者,眾生迷倒,未能除滅一切幻化,於滅未滅,妄功用中,便顯差別,若得如來寂滅隨順,實無寂滅及寂滅者。
  • 六祖壇經|自性真佛
    後代之人能夠領悟這篇偈的含意,能自見本心,可自成佛道。真如自性是真佛,邪見三毒是魔王。當下是佛是魔,全看自己是邪迷還是正見。如果當下有邪見,生貪嗔痴三毒,那就是魔王在心中。如果當下生正見,可自除三毒心,此時魔去佛在,有真無假。當下正見,己心就是佛心,己身就是佛身。從不同的角度來看,佛身有法身、報身、化身,三身本來也是同一佛身。
  • 外覓三身如來,不見自性中有三身佛
    【經文】善知識,既皈依自三寶竟,各各志心,吾與說一體三身自性佛。〔十一〕令汝等見三身,瞭然自悟自性,總隨我道。於自色身皈依清淨法身佛,於自色身皈依圓滿報身佛,於自色身皈依千百億化身佛。善知識,色身是舍宅,不可言皈,向者三身佛,在自性中,世人總有。
  • 真到無著無住之境,於念念中自見清淨自性,自成佛道
    真到無著無住之境,於念念中自見清淨自性,自成佛道【經文】善知識,若修不動者,但見一切人時,不見人之是非善惡過患,即是自性不動。善知識,迷人身雖不動,開口便說他人是非長短好惡,與道違背。〔三〕若著心著淨,即障道也。師示眾云:善知識,何名坐禪?
  • 慧能大師詳細告誡,佛法的禪修者,一定要轉向自己內心自修自證
    要努力求證到佛法的般若智慧,用般若智慧覺照自己的內心,用般若智慧的力量見到自己的自性。皈依自己的覺,皈依自己的自心佛,親見到自己內部的三身佛。慧能大師說,學習佛法,要想覺悟解脫,始終要從自性中努力,在一切時間,都要念想到要清淨自己的內心。任何時候都不要忘了,要自淨自己的心。
  • 《六祖壇經》原文、譯文——外離諸相,內見自性不動,是為禪定
    若言著淨,人性本淨;由妄念故,蓋覆真如,但無妄想,性自清淨。起心著淨,卻生淨妄,妄無處所,著者是妄。淨無形相,卻立淨相,言是工夫,作此見者,障自本性,卻被淨縛。善知識!若修不動者,但見一切人時,不見人之是非善惡過患,即是自性不動。
  • 諸佛如來同一法身
    諸佛各有願力,攝受眾生,何以不念十方諸佛,而偏念西方阿彌陀佛,求生極樂以諸佛如來同一法身。念阿彌陀佛,即是念十方諸佛。故一稱彌陀萬德洪名,而十方諸佛一時齊現。何以故,同一法界身故。故華嚴經雲,一切如來一法身,真如平等無分別。
  • 「觀心」的原理和方法:得見自性本心,生菩提智慧
    「觀心」的原理和方法:得見自性本心,生菩提智慧 | 文 三隻眼讀史一切眾生本來是佛,個體雖有分別,而佛性唯一。眾生卻因一念無明生三細、境界為緣長六粗,自此因緣輪迴不息。一念既生,根本無明瞬間開始展轉,蔓延生出無數的枝末無明、三細、六粗等等。
  • 四弘誓願之成自性佛道《六祖壇經》淺釋之168
    >正,離迷離覺,常生般若,除真除妄,即見佛性,即言下佛道成。只有這樣,你才能夠常常生起般若智慧之功用;只有這樣,你才能夠見到超越了二元對立、超越了輪迴涅槃、超越了生死邊際的真正的本面佛性。在這樣的情況下,就在一言當下,佛——這個道法的結果,就成了。所謂的言下大悟,其實就是這樣。當此一言,馬上遠離了二元對立,而且是遠離了所有一切的二元對立;當下,佛道就成了。 在這段話裡,「常能下心」,比較容易被忽視。
  • 《六祖壇經》自性五分法身香和無相懺悔,我們一起來學習
    《六祖壇經》懺悔品為眾生開示自性五分法身香和無相懺悔,我們一起來學習六祖壇經是慧能法師論述的重要經典,本文論述的是慧能法師為眾生開示五分法身香和懺悔的法門,所以叫《懺悔品》,以下分為四段來了解《懺悔品》說了什麼。
  • 自心皈依自性,是皈依真佛
    【經文】何名清淨法身佛?世人性本清淨,萬法從自性生,思量一切惡事,即生惡行,思量一切善事,即生善行,如是諸法在自性中,如天常清,日月常明,為浮雲蓋覆,上明下暗,忽遇風吹雲散,上下俱明,萬象皆現;世人心常浮遊,如彼天雲。
  • 《六祖壇經》原文、譯文——如來三身佛,從自性生,不從外得
    既皈依自三寶竟,各各志心。吾與說一體三身自性佛,令汝等見三身,瞭然自悟自性,總隨我道:於自色身,皈依清淨法身佛;於自色身,皈依圓滿報身佛;於自色身,皈依千百億化身佛。善知識!色身是舍宅,不可言歸。向者三身佛,在自性中,世人總有,為自心迷,不見內性,外覓三身如來,不見自身中有三身佛,汝等聽說,令汝等於自身中,見自性有三身佛。
  • 究竟無證:所謂「法、報、化,三身佛」,是無相自性的比喻
    善知識,法身本具;念念自性自見,即是報身佛。從報身思量,即是化身佛。自悟自修自性功德,是真歸依。皮肉是色身,色身是宅舍,不言歸依也。但悟自性三身,即識自性佛。【今讀】善知識,法身是本來自在,人人本具的。心若能念念自見本具自性,心即圓滿光明,這就是報身佛。由光明圓滿的本心作思量,即於報身佛起智慧之用,這就是化身佛。所以自悟自修本具自性,這就是功德,也是真歸依。皮肉是色身,色身是宅舍,不可以此為歸依。覺悟自性中的法、報、化三身,就是做自性佛。
  • 六祖慧能坐化,出現各種瑞相,最後一次強調,從自性中尋佛
    如果不認識什麼是眾生的話,即便是在數萬劫漫長的時間裡也難以尋找到真正的佛性,也難見到真正的佛。我現在教你們從認識自己心中的眾生開始,來認識自己心性中的佛性。要想認識到什麼是佛,必須認識到什麼是眾生,只是因為眾生不認識佛,並非是佛不認識眾生。自己的本性如果覺悟,那麼眾生就是佛;自己的本性如果迷愚,那麼佛就是眾生。自己的本性如果能悟到一切平等,眾生就是佛;自己的本性如果邪險,佛就是眾生。
  • 論《六祖壇經》中的「自性」與「佛性」---孫克昱
    「自性」和「佛性」是《六祖壇經》中的兩個重要概念,其中猶以「自性」概念在《壇經》中舉足輕重的地位令人矚目。在《壇經·行由品》中,六祖惠能就談及其悟到「一切萬法不離自性」,並向五祖弘忍說到:「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無動搖,何期自性能生萬法。」
  • 佛學中的自性是什麼意思?各宗派對自性的不同理解哪派正確
    "自″即是"我″,即是"補特伽羅″。"性″即是性質狀態。簡單說就是"我是怎樣的″。補特伽羅這一概念著重在"我",自性的概念著重在"我怎樣″。如來藏學派認為補特伽羅實有,自性即是佛性,即是如來藏。他們認為自性本來清淨,永無壞滅。能化現十方一切,性相同在。並延伸出空如來藏,法身,不空如來藏,化身,空不空如來藏,報身。並認為一切眾生皆有佛性,皆能成佛。中觀派認為"自性假有不垢不淨″,唯識派認為"自性實有垢淨皆俱″,如來藏派認為"自性實有本來清淨″。那麼自性究竟是怎樣的呢?哪派思想更圓滿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