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六祖壇經》原文、譯文——如來三身佛,從自性生,不從外得
吾與說一體三身自性佛,令汝等見三身,瞭然自悟自性,總隨我道:於自色身,皈依清淨法身佛;於自色身,皈依圓滿報身佛;於自色身,皈依千百億化身佛。善知識!色身是舍宅,不可言歸。向者三身佛,在自性中,世人總有,為自心迷,不見內性,外覓三身如來,不見自身中有三身佛,汝等聽說,令汝等於自身中,見自性有三身佛。此三身佛,從自性生,不從外得。
-
佛的三身,自性三身佛!
二斬中屍彭質在胸,使人煩惱妄想,不得清淨。三斬下屍彭橋在腹中,使人貪圖男女飲食之欲。而佛教的三身是指法身,報身,應化身。三千年前釋伽牟尼佛住世八十年示現的是應化身佛。化身是因緣成熟,釋伽牟尼佛從報身起應化身來娑婆世界,渡化眾生。在佛教寺院中我們能看到三身佛。1.
-
佛的三身,自性三身佛
在談及佛的三身的時候,讓我想起了道教的「斬三屍」。道教斬三屍是得道成仙的重要步驟,寫到這裡就有點玄幻了,簡言概之。所謂」斬三屍」,是斬的人的「三惡欲」。一斬上屍彭侯在頭,令人愚痴,沒有智慧。二斬中屍彭質在胸,使人煩惱妄想,不得清淨。
-
佛教中的「三身佛」是哪三身
身即聚集之義,聚集諸法而成身,故理法之聚集稱為法身,智法之聚集稱為報身,功德法之聚集稱為應身。又作法身佛報身佛應身佛、法佛報佛應佛、法身報身化身、法身佛報佛化佛、法佛報佛應化佛、真身報身應身、自性身滿資用身化身、自性身應身化身、法身應身化身、法性身受用身變化身、自性身受用身變化身、自性身食身化身、法身佛受用身佛化身佛、正法佛修成佛應化佛、佛所見身菩薩所見身二乘凡夫所見身。
-
《六祖壇經》原文、譯文—自性即如來,若悟自性三身佛,是真皈依
世人性本清淨,萬法從自性生。思量一切惡事,即生惡行;思量一切善事,即生善行。如是諸法在自性中,如天常清,日月常明,為浮雲蓋覆,上明下暗。忽遇風吹雲散,上下俱明,萬象皆現。世人性常浮遊,如彼天雲。善知識!智如日,慧如月,智慧常明。於外著境,被妄念浮雲蓋覆自性,不得明朗。若遇善知識,聞真正法,自除迷妄,內外明徹,於自性中萬法皆現。
-
原來每個人都具備一體三身佛,聽六祖講解,一時領悟
慧能大師說到:善知識,各位必須各自誠心,給你們講一體三身自性佛。使你們見到三身佛,明了覺悟自己之本性。大家一齊隨我說:以自己的色身歸依清淨法身之佛,以自己的色身歸依圓滿報身之佛,以自己的色身歸依千百億化身之佛。
-
佛有三身:法身佛(毗盧遮那佛),報身佛(盧舍那佛),應身佛(又稱化身佛,即釋迦牟尼佛).
佛教常說的「三身」又作三身佛、三佛身、三佛。身即聚集之義,聚集諸法而成身,故理法之聚集稱為法身,智法之聚集稱為報身,功德法之聚集稱為應身。又作法身佛報身佛應身佛、法佛報佛應佛、法身報身化身、法身佛報佛化佛、法佛報佛應化佛、真身報身應身、自性身滿資用身化身、自性身應身化身、法身應身化身、法性身受用身變化身、自性身受用身變化身、自性身食身化身、法身佛受用身佛化身佛、正法佛修成佛應化佛、佛所見身菩薩所見身二乘凡夫所見身。
-
究竟無證:所謂「法、報、化,三身佛」,是無相自性的比喻
善知識,法身本具;念念自性自見,即是報身佛。從報身思量,即是化身佛。自悟自修自性功德,是真歸依。皮肉是色身,色身是宅舍,不言歸依也。但悟自性三身,即識自性佛。心若能念念自見本具自性,心即圓滿光明,這就是報身佛。由光明圓滿的本心作思量,即於報身佛起智慧之用,這就是化身佛。所以自悟自修本具自性,這就是功德,也是真歸依。皮肉是色身,色身是宅舍,不可以此為歸依。覺悟自性中的法、報、化三身,就是做自性佛。【疏解】這是慧能對前面所講解的自歸依、自性三寶、一體三身自性佛等內容作總結。
-
三身佛是哪三身?是何方神聖把釋迦佛擠到了旁邊?
在佛教當中有一個三佛的概念,比如豎三世的三佛和橫三世的三佛,也就是時間概念的三佛和空間概念的三佛。為了搞清楚這個問題,我們就需要了解在三身佛當中毗盧遮那佛、盧舍那佛、釋迦牟尼佛究竟是誰?原來在三身佛的概念中,毗盧遮那佛、盧舍那佛、釋迦牟尼佛分別對應的是法身佛、報身佛和化身佛。那麼,什麼是法身佛、報身佛和化身佛?
-
佛教常說佛有「三身」是哪三身?
>夏魯寺壁畫:毗盧遮那佛(圖片來源:鳳凰網華人佛教攝影:丹珍旺姆)佛教常說的「三身」又作三身佛、三佛身、三佛。身即聚集之義,聚集諸法而成身,故理法之聚集稱為法身,智法之聚集稱為報身,功德法之聚集稱為應身。又作法身佛報身佛應身佛、法佛報佛應佛、法身報身化身、法身佛報佛化佛、法佛報佛應化佛、真身報身應身、自性身滿資用身化身、自性身應身化身、法身應身化身、法性身受用身變化身、自性身受用身變化身、自性身食身化身、法身佛受用身佛化身佛、正法佛修成佛應化佛、佛所見身菩薩所見身二乘凡夫所見身。第一法身。
-
時照解讀:《六祖壇經》告訴您,何為三身佛
六祖說:「總須自體與授無相戒」,意思就是「我」(六祖)為你們自身授無相戒,令你們通過自身受無相戒,而見自三身佛。 六祖還再三強調「於自色身,歸依清淨法身佛!於自色身,歸依千百億化身佛!於自色身,歸依當來圓滿報身佛!」總之一句話,以我們的色身來見自己的三身佛。也可說,在我們的色身裡面,一定具足了法、報、化三身佛。
-
什麼是佛的「三身」?
大乘佛教認為:「身」有「體」之意,有「聚積」之意。所謂聚積,是指由聚積功德和覺悟而成就的佛體。於是發展為佛有二身、三身、四身、五身以及六身等說,其中以佛具三身為最基本的說法。「三身」也稱「三佛」,指三種佛身,即釋迦牟尼的三種形象。按《大乘義章》的說法,佛有「法身」、「報身」、「應身」。第一,法身:又作法性身、自性身。指佛陀證悟的法性。佛以法性為體,故名法身。佛經上說:「斷一分無明,證一分法身」。指的是佛陀自證的境界,是涅槃三德之一。
-
六祖壇經|自性真佛
真如自性是真佛,邪見三毒是魔王。當下是佛是魔,全看自己是邪迷還是正見。如果當下有邪見,生貪嗔痴三毒,那就是魔王在心中。如果當下生正見,可自除三毒心,此時魔去佛在,有真無假。當下正見,己心就是佛心,己身就是佛身。從不同的角度來看,佛身有法身、報身、化身,三身本來也是同一佛身。所以要如何正見呢?
-
簡單聊佛法:佛的三身法身應身報身,哪個是真身?應依何來修行
末法時代只是個名相,如來常恆,無有變異,一切眾生,皆有佛性。佛教是釋迦牟尼佛關於世界起源和人生,宇宙真相的哲理啟示,是教我們認識真我,通過修習「戒、定、慧、」而熄滅「貪、嗔、痴」三毒,並最終達到解脫的目的。學佛先得明了什麼是佛?才有個下手處。佛有三身:法身,化身,報身。佛是誰?在我們這個世間,只有一尊以人的身份示現的佛,那就是釋迦牟尼佛。
-
三 身 佛
眾生成佛時有三身,稱為三身佛,三身佛分別名為法身佛、報身佛、及應化身佛。 法身是我們的本來面目,是本來具有的,不需要修,只要你悟,悟即見自己本源自性清淨的法身佛。 報身佛不容易成,需經三大阿僧祇劫,修種種的苦行難行,乃至無善而不成,無德而不就,功德圓滿,方可成報身佛。
-
菩提涅槃與三身四土
八識所轉之大圓鏡智,有二十二種相應心品:謂清淨的五遍行、五別境、善十一及自淨識。《佛地經》云:「大圓鏡智者:如依圓鏡,眾像影現。如是依止如來智鏡,諸處境識眾像影現。唯以圓鏡為譬喻者,當知圓鏡如來智鏡平等平等,是故智鏡名圓鏡智。」如來法性身土由此智所證,如來自報身土由此智所現;如大圓鏡,能顯一切身土影像。
-
佛有三身,你知道嗎?
我們去寺院,有的大雄寶殿裡供奉著釋迦摩尼佛的三座佛像,分別寫著化身佛,報身佛,法身佛,那麼什麼是佛的化身、報身、法身呢?可以身相見如來不?』『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見如來。何以故?如來所說身相,幾非身相。』佛告須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裡面說的身相就是色身之相,而非身相是指法身之相。
-
大乘佛教裡的「佛身」有哪幾種?
『佛在世時我沉淪,佛滅度後我出生,懺悔此身多業障,不見如來金色身。』一般佛弟子常以生不逢佛世,未能親睹佛陀的身相金容而引為憾事。然而在兩千多年前進入涅槃的佛陀,其實只是佛陀的應化之身,佛陀真正的法身如同虛空,橫遍十方,豎窮三際,隨時隨地與眾生同在。
-
如來藏,一切眾生之煩惱身中,所隱藏的本來清淨的如來法身
如來藏如來藏,又稱如來胎,指於一切眾生之煩惱身中,所隱藏的本來清淨(即自性清淨)的如來法身。通常把它看作是佛性的異名。如來藏梵語 tathagatagarbha,指隱藏於一切眾生貪嗔煩惱的身中、自性清淨的如來法身。
-
佛有三身:法身佛、報身佛、化身佛,分別是什麼意思?
一般眾生若有機會見到佛,通常是見到化身佛或應身佛。佛有三身:法身佛、報身佛、化身佛。化身佛是佛所變化出現之影像,是為了眾生的需要才出現。報身佛是指莊嚴報身,或者說圓滿報身。如毗盧遮那佛是釋迦牟尼佛之圓滿報身,現正在色究竟天為菩薩說法,一般眾生並沒有機會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