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壇經》原文、譯文—自性即如來,若悟自性三身佛,是真皈依

2020-10-23 妙行無相


六祖真身舍利

《壇經·懺悔品》原文

何名清淨法身佛?世人性本清淨,萬法從自性生。思量一切惡事,即生惡行;思量一切善事,即生善行。如是諸法在自性中,如天常清,日月常明,為浮雲蓋覆,上明下暗。忽遇風吹雲散,上下俱明,萬象皆現。世人性常浮遊,如彼天雲。

善知識!智如日,慧如月,智慧常明。於外著境,被妄念浮雲蓋覆自性,不得明朗。若遇善知識,聞真正法,自除迷妄,內外明徹,於自性中萬法皆現。見性之人,亦復如是;此名清淨法身佛。

善知識!自心皈依自性,是皈依真佛。自飯依者,除卻自性中不善心、嫉妒心、諂曲心、吾我心、妄心、輕人心、慢他心、邪見心、貢高心,及一切時中不善之行;常自見己過,不說他人好惡,是自皈依。常須下心,普行恭敬,即是見性通達,更無滯礙,是自皈依。

何名圓滿報身?譬如一燈能除千年暗,一智能滅萬年愚。莫思向前,已過不可得;常思於後,念念圓明,自見本性。善惡雖殊,本性無二。無二之性,名為實性。於實性中,不染善惡,此名圓滿報身佛。

自性起一念惡,滅萬劫善因。自性起一念善,得恆沙惡盡。直至無上菩提,念念自見,不失本念,名為報身。

何名千百億化身?若不思萬法,性本如空。念思量,名為變化。思量惡事,化為地獄,思量善事,化為天堂;毒害化為龍蛇,慈悲化為菩薩;智慧化為上界,愚痴化為下方。自性變化甚多,迷人不能省覺。念念起惡,常行惡道;回一念善,智慧即生。此名自性化身佛。

善知識!法身本具,念念自性自見,即是報身佛;從報身思量,即是化身佛;自悟自修自性功德,是真皈依。皮肉是色身,色身是舍宅,不言皈依也。但悟自性三身,即識自性佛。


法身本具,念念自性自見,即是報身佛;從報身思量,即是化身佛。

譯文

「什麼是清淨法身佛呢?世上的人們自性本來清淨,一切萬法都從自我本性中生起。思慮一切邪惡之事,就生出邪惡行為;心中思慮一切善好之事,就會生起善好的行為。像這樣的一切法都存在於自我本性中,如同天空永遠清湛,日月永遠光明,而被浮雲覆蓋後,上面雖明亮,下面世間卻頓入黑暗。忽然遇到風起吹動,浮雲驅散,則上下全部通明透徹,一切景象全部顯現。世上人們的自我本性常呈浮動飄遊的狀態,就好像在天空中時常蓋覆的浮雲。

「善知識!智就像太陽,慧就像月亮,智慧就像日月永放光明。執著於外境,就被浮雲一般的妄念遮蓋罩覆了自我本性,不能得到通明朗照。如果遇到善知識,聽聞了真正的佛法,自我除卻愚迷痴妄,內外通明透徹,在自我本性中世間萬法全部顯現。能識見本性的人,就是這樣;這叫做清淨法身佛。

「善知識!自我本心歸於自我本性,就是皈依了真正的佛,自我皈依的人,除去自我本性中的不善之心,嫉妒之心、諂曲之心、吾我心、誑妄心、輕人心、慢他心、邪見心、貢高心,以及時時刻刻的不善的行為;常常自我識見自己的罪過,不議論他人的好壞善惡,就是自我皈依。常常立下決心,一切都奉行恭敬,就是識見本性,通達無礙,更無滯塞,就是自我皈依。

「什麼叫做圓滿報身?就像一盞燈除卻千年的黑暗,一個智慧能滅盡萬年的愚迷。不要總是思慮以前,過往的過錯已不能得以重新更正,應該時常思慮今後,時時刻刻保持圓融明徹,自我識見本性,善與惡雖然不同,但它們本性沒有差別。沒有差別的本性,叫做實性,在實性中,不沾染執著善惡分別,這叫做圓滿報身佛。

「自我本性中生起一惡念,就能斷滅萬劫所修善因。自我本性中生起一善念,就能使得恆河沙一樣多的惡業消失滅盡。直接成就無上菩提,時時刻刻自見本心,不失見性本念,叫做報身。

「什麼叫做千百億化身?如果不去思慮一切事物現象,本性原來就如同虛空。思慮一個念頭,這就是變化。思慮惡的事,自我本性變成地獄,思慮善的事,自我本性變為天堂;起毒害心時變成龍蛇,生慈悲心時變成菩薩;生智慧時達到上界諸天的境界,犯痴愚時淪為下方惡道的境地。自我本性變化是非常多的,愚迷之人不能夠內省覺悟,時生起惡念,常常踐行惡道;當一個善念迴轉,智慧則又立刻生起,這叫做自性化身佛。

「善知識!法身佛本來具足在自我本性中,時時自己識見自我本性,就是報身佛;從報身佛去思量變化,就是化身佛;自我覺悟、自我修行自我本性功德,這是真正的皈依,人的皮肉是色身,色身如同房屋宅舍,不能說是皈依色身這個處所。只要能悟到自我本性中存在三身佛,就是識見了自我本性的佛。


聞真正法,自除迷妄,內外明徹,於自性中萬法皆現,即為清淨法身佛。

源自陳秋平、尚榮居士

相關焦點

  • 《六祖壇經》原文、譯文——如來三身佛,從自性生,不從外得
    《壇經·懺悔品》原文善知識!既皈依自三寶竟,各各志心。吾與說一體三身自性佛,令汝等見三身,瞭然自悟自性,總隨我道:於自色身,皈依清淨法身佛;於自色身,皈依圓滿報身佛;於自色身,皈依千百億化身佛。善知識!色身是舍宅,不可言歸。向者三身佛,在自性中,世人總有,為自心迷,不見內性,外覓三身如來,不見自身中有三身佛,汝等聽說,令汝等於自身中,見自性有三身佛。
  • 《六祖壇經》原文、譯文——眾生應皈依自性真佛,莫要皈依他佛
    《壇經·懺悔品》原文善知識!今發四弘願了,更與善知識授無相皈依戒。善知識!皈依覺,兩足尊;皈依正,離欲尊;皈依淨,眾中尊!從今日起,稱覺為師,更不皈依邪魔外道,以自性三寶常自證明。勸善知識,皈依自性三寶。佛者,覺也;法者,正也;僧者,淨也。自心皈依覺,邪迷不生,少欲知足,能離財色,名兩足尊。自心皈依正,念念無邪見,以無邪見故,即無人我貢高,貪愛執著,名離欲尊。自心皈依淨,一切塵勞愛欲境界,自性皆不染著,名眾中尊。
  • 六祖壇經|自性真佛
    六祖惠能在涅槃之前,給弟子們留下一篇偈語,名為《自性真佛偈》。後代之人能夠領悟這篇偈的含意,能自見本心,可自成佛道。真如自性是真佛,邪見三毒是魔王。當下是佛是魔,全看自己是邪迷還是正見。如果當下有邪見,生貪嗔痴三毒,那就是魔王在心中。
  • 論《六祖壇經》中的「自性」與「佛性」---孫克昱
    「自性」和「佛性」是《六祖壇經》中的兩個重要概念,其中猶以「自性」概念在《壇經》中舉足輕重的地位令人矚目。在《壇經·行由品》中,六祖惠能就談及其悟到「一切萬法不離自性」,並向五祖弘忍說到:「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無動搖,何期自性能生萬法。」
  • 外覓三身如來,不見自性中有三身佛
    【經文】善知識,既皈依自三寶竟,各各志心,吾與說一體三身自性佛。〔十一〕令汝等見三身,瞭然自悟自性,總隨我道。於自色身皈依清淨法身佛,於自色身皈依圓滿報身佛,於自色身皈依千百億化身佛。善知識,色身是舍宅,不可言皈,向者三身佛,在自性中,世人總有。
  • 壇經,自性,六祖慧能,禪宗,以心傳心,六祖大師法寶壇經
    六祖壇經佛教「三學」之首,佛滅度後以戒為師,「入道即以戒律為本」,所以,戒律在佛教中具有極為重要的作用。三歸戒,真所歸也。」慧能《壇經》中的戒律思想為大乘菩薩戒,不僅適用於出家眾生,也適用於在家眾生。菩薩修行包括「六度」行門和「四攝」方便,菩薩發願救拔眾生脫離生死苦海,不僅「自利」,更要「利他」。慧能強調奉行「止惡揚善」,本質上是持守佛教戒律。並且要經常反省自己的行為,認識自己的過錯,而不是一味的去指責他人的過錯,將他律化為內心自律,正如他所說「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
  • 六祖壇經,佛,禪,內心的無明煩惱,六祖慧能,菩提自性
    心不自見種種過失,若善若惡,皆由心起。」法即無頓漸,迷悟有遲疾。六祖壇經。《心地觀經》說:「心清淨故,世界清淨;心雜穢故,世界雜穢;我佛法中,以心為主,一切諸法,無不由心。」可見,一切法門,以明心為要,一切行門,以淨心為要。由此可以知道,淨化人心,提升人的品質,實為世界和平的源頭活水。因此,構建和諧社會,必須從心開始。
  • 《六祖壇經》全文、譯文——慈悲即是觀音菩薩,平直即阿彌陀佛
    《壇經·疑問品》原文若悟無生頓法,見西方只在剎那;不悟,念佛求生路遙,如何得達?自性迷即是眾生,自性覺即是佛;慈悲即是觀音,喜舍名為勢至;能淨即釋迦,平直即彌陀。人我是須彌,邪心是海水;煩惱是波浪,毒害是惡龍;虛妄是鬼神,塵勞是魚鱉;貪嗔是地獄,愚痴是畜生。善知識!常行十善,天堂便至;除人我,須彌倒;去邪心,海水竭;煩惱無,波浪滅;毒害忘,魚龍絕。
  • 六祖,壇經,六祖慧能,何期自性,本自具足,善知識
    六祖惠能的三無禪法理論是以無住為中介,以此聯繫無念與無相,形成了無念(內在)——無住(不執著)——無相(外在)的三合一的模式。」六祖大師將僧尼道俗等諸人上冠於「善知識」的稱謂,也是對時會的諸人從自性上作了肯定。「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無動搖;何期自性能生萬法。」
  • 《六祖壇經》的中心思想
    、「自心地上,覺性如來。」又《六祖壇經》(大正48·338下-339上):「若一念斷絕,法身即是離色身。一念斷即死(原作『無』),別處受身。色身是舍宅,不可言歸(依)。向者(法身等)三身,在自法性。」從眾生來說,「性」是生命的主體,是王,是主,是主人翁,是真我;「性」與「身心」是對立的,身心的生存與滅壞是以「性」的存在與離去所決定;眾生的「自性」就是「法身」,眾生的色身與「法身」相對立。
  • 六祖壇經,性中各自離五欲,見性剎那即是真,幸福,六祖慧能
    六祖大師反覆強調的是「自修,自行,自成佛道」,強調「前念迷即凡夫,後念悟即佛」,所以這裡強調「皈依覺」,就是要讓你知道自己的覺醒也是與佛無二的。皈依佛當然對,但把什麼責任全推到佛身上,自己一點不用功,佛也度不了你。所以皈依覺,一方面是皈依佛,另一方面就是要把自己的覺喚醒。
  • 《六祖壇經》全文、譯文、解讀——眾生的菩提自性,本來清淨圓滿
    大師常勸僧俗,但持金剛經,即自見性,直了成佛。惠能聞說,宿昔有緣。乃蒙一客,取銀十兩與惠能,令充老母衣糧,教便往黃梅,參禮五祖。譯文當時,惠能大師來到廣東南華山寶林寺,韶州刺史與他的僚屬們一道進山,請惠能大師到位於城中的大梵寺講堂為大眾演說佛法大義。
  • 辨《壇經》中之「自性」義
    3.如來藏思想中的「自性」義 在印度佛教史上,大乘佛法只存在般若中觀與瑜伽唯識兩大體系,並無明確意義上的「如來藏思想體系」,但近世太虛大師判大乘佛法為三宗,一法性空慧宗,二法相唯識宗,三法界圓覺宗;而後印順法師又將大乘佛理分為三論,一性空唯名論,二虛妄唯識論,三真常唯心論。
  • 《六祖壇經》全文、譯文—心行平直,自性清淨,即到西方極樂世界
    六祖真身舍利·疑問品》原文師言:善知識!若欲修行,在家亦得,不由在寺。在家能行,如東方人心善;在寺不修,如西方人心惡。但心清淨,即是自性西方。韋公又問:在家如何修行?願為教授!師言:吾與大眾說無相頌,但依此修,常與吾同處無別。若不依此修,剃髮出家,於道何益?
  • 《六祖壇經》原文、譯文——外離諸相,內見自性不動,是為禪定
    《壇經·坐禪品》原文師示眾雲:此門坐禪,元不著心,亦不著淨,亦不是不動。若言著心,心元是妄,知心如幻,故無所著也。若言著淨,人性本淨;由妄念故,蓋覆真如,但無妄想,性自清淨。起心著淨,卻生淨妄,妄無處所,著者是妄。淨無形相,卻立淨相,言是工夫,作此見者,障自本性,卻被淨縛。善知識!若修不動者,但見一切人時,不見人之是非善惡過患,即是自性不動。
  • 六祖壇經,一切萬法不離自性,六祖慧能,禪,自性自悟
    俗話說:家家彌陀佛,戶戶觀世音。千百年來,觀音菩薩的名號早已家喻戶曉,婦孺皆知。可見,觀音信仰深入社會,深入人心,影響著千千萬萬的廣大佛教徒和社會人士,滲透了社會各個階層。六祖壇經,誠如所言,汝但心如虛空,不著空見,應用無礙,動靜無心,凡聖情忘,能所俱泯,性相如如,無不定時也。六祖慧能,自性無非、無痴、無亂,念念般若觀照,常離法相,自由自在,縱橫盡得,有何可立?自性自悟,頓悟頓修,亦無漸次,所以不立一切法,諸法寂滅,有何次第?六祖慧能,一般人總是把明暗對立起來,把煩惱菩提對立起來。
  • 《六祖壇經》全文、譯文、解讀——凡夫與佛,自性平等無有差別
    惠能對曰:弟子是嶺南新州百姓,遠來禮師,惟求作佛,不求餘物。祖言:汝是嶺南人,又是獦獠,若為堪作佛?惠能曰:人雖有南北,佛性本無南北,獦獠身與和尚不同,佛性有何差別?惠能曰:惠能啟和尚,弟子自心常生智慧,不離自性,即是福田。未審和尚教作何務?祖雲:這獦獠根性大利,汝更勿言,著槽廠去。惠能退至後院,有一行者,差惠能破柴踏碓。
  • 《壇經》的核心和六祖慧能《自性真佛偈》
    若前念、今念、後念,念念相續不斷則為系縛。於諸法上,念念不住,即是無縛的真如自性。無住非是念盡斷絕,念絕即死,別處受生。無相為體,無相,於相而離相,能離於相,則法體清淨。摘錄《壇經》部分經典法語。前念迷即凡夫,後念悟即佛;前念著境即煩惱,後念離境即菩提。於一切法,不取不舍,即是見性成佛道。何名無念?知見一切法,心不染著,是為無念。
  • 《六祖壇經》簡介
    《六祖壇經》記載惠能一生得法傳法的事跡及啟導門徒的言教,內容豐富,文字通俗,是研究禪宗思想淵源的重要依據。《六祖壇經》的中心思想是「見性成佛」、或「即心即佛」的佛性論,「頓悟見性」的修行觀。所謂「唯傳見性法,出世破邪宗」。性,指眾生本具之成佛可能性。即「菩提自性,本來清淨,但用此心,直了成佛」及「人雖有南北,佛性本無南北」。
  • 《壇經》圓滿報身,自性化身佛
    《壇經》懺悔品中惠能大師講解圓滿報身佛和自性化身佛這兩個概念,把從心當中出來的「法」進一步分析,運用在現實生活當中,我們一起看看其中智慧。什麼是圓滿報身佛呢,首先做了兩個比方。所以六祖大師說要常想著之後的行為,我們每時每刻都想著自己行為的端正與非,常常保養自己的心性,這樣就能見到自己原來的本性了。善良與醜惡雖是不同,但其本性卻沒有什麼不同之處,都是從心裏面生出來的,這就是真實的本性。在真實本性中,善良與醜惡都不沾染,這就叫做「圓滿報身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