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來越多的人在感嘆「過年越來越沒有年味了」!
我頗受家鄉青島嶗山一些傳統的過年習俗的影響,至今保留著老家過年的一些習俗。
今天就一起翻一翻我記憶中的過年的老習俗,看看年味到底上哪裡去了?
01過年不僅僅有「過」年,還需要接年和送年。
過年的習俗想來現在全國大部分地區都是過的,但是如我老家膠東一般,有接年還有送年的想來應該不是很多。
在我老家,過年的是分三個階段的:接年、過年、送年,這讓我每逢過年總是儀式感滿滿,如果不接年,不送年,總感覺這個年過的並不圓滿。
02接年:關於接祖宗回家年的習俗
記得小時候姥姥和母親總是說「年是要接的,誰家不接年,是沒法過年的」。
最為傳統的接年儀式是在年三十(除夕夜)的傍晚,由主家的(中青年家長)帶領兒孫,打著燈籠到故去的親人先輩的墳前,去請他們回家過年。
老家嶗山接年的過程在我的記憶裡,是極其鄭重的一件事,在天剛剛開始擦黑時,父輩們帶領叔伯兄弟早早的點好燈籠,帶好準備好的「錢搭子」(給祖先準備好的紙錢,放在用紙疊的背搭中),前往東山去請先輩們回家過年。
到了先輩們的墳前,由父輩們點燃「紙搭子」,然後兄弟們要像先輩們招呼一聲「回家一起過年了」,此後再打著燈籠引導著先輩們回家。
接年的儀式年齡很大的,和年齡很小的因為路黑山高是無需前去的,當時年幼的我便在老家的院子中看那遍山移動的燈籠,神秘而又期待,因為只有那移動的燈籠走下山,才能算是真正過年的開始。
遠在外地的遊子們是無法千萬祖墳接年的,他們的接年則是前往四通八達的十字路口,用酒畫一個「門「口(圈不能封閉,要有一個缺口)對著家鄉的方向。然後,依舊是燒「錢搭子」,招呼先輩們回家過年。
03過年:「攔門棍」阻擋瘟疫與孤魂野鬼
關於過年的其他習俗,各地都各地的特色,這裡我就不多說了,只說一下和接年相關的攔門棍。
當接年的隊伍下山返回家中以後,必然要安放祖宗的牌位和掛「竹子」(並非是掛竹子,這是老家青島嶗山、即墨一帶的膠東口音,掛的是從家廟中請回的宗譜),然後要點上香燭、擺上貢品。
這時有一個重要的程序要做的是,拿一根包著紅紙的木棍,橫著攔在大門口的地上,稱之為攔門棍。
攔門棍的主要作用是為了防止那些家中未去接年,遊蕩在外的孤魂野鬼以及各類瘟疫、兇殺惡神的。
只有放好了攔門棍,這時候才算是正式進入過年的程序。
04送年:送走先輩們,保佑新的一年安安康康
既然有接年,必須要有送年的。記得家母在世時為了督促兒孫們嚴格遵循古訓,常說的一句話就是「哪有接年不送年的,難道一年都要讓祖宗在家中過?!」
老家嶗山農村的送年最初期應該是在年初二的子夜時分的,當日依舊是要包餃子,但是不是除夕夜吃的肉餡的,而是素餡的餃子。
據姥姥和母親的說法,這天吃了素餡的餃子,表示接下來一年會「素素淨淨,平平安安」的度過。
送年最傳統的儀式就是,依舊按照接年的次序,放鞭炮,子夜時分打著燈籠上山,再次燒「錢搭子」。告訴先人與祖輩們,今年年過完了,送他們回來了,千萬保佑來年一家安康。
自祖墳返回家中後,摘下祖宗牌位和「竹子」(族譜),然後再撤掉門口的攔門棍,這時候預示著今年的年過完了。
隨著歲月的變遷,送年的習俗也進一步簡化:
首先是現在很多家庭並非在子夜送年,從而有了母親口中常念叨的「送年送的早,年年過得好」。
其次是已經不再把先人們送到山上的祖墳,而是送到大門口,放一掛鞭炮即可了。
05年味:消失在習俗的變遷中
關於送年、過年、接年的習俗,因為種種原因現在已經開始變遷了。鞭炮越來越多的地方開始禁燃,上山祭祖已經嚴禁菸火,有的已經無祖可祭奠。
越來越多的現代人,開始春節在一邊看春晚或者外出旅遊時感嘆「越來越沒有年味了」。如果大家保持著如文中所提到的:接年、過年、送年的傳統儀式,還能沒有年味?
如何在現在這個社會保持傳統習俗?留住那些消失的年味?真的值得我們去討論一下的時候了!
06後記
今天這篇文章應該歸功於我固執的姥姥和母親,雖然她們都已遠走,可是種對傳統過年習俗的執著與堅守,讓我至今過年期間,儘量去遵循傳統習俗,今天寫下這篇文章一來是把老家的傳統過年習俗分享給大家,而來也算是對逝去的姥姥與母親的一種懷念吧。
「過年味道」家鄉的年味,藏在青島寄往山西保密信箱的包裹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