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明區黨政考察團赴臨夏市、臨夏縣「走親戚」,深化東西部扶貧協作。臨夏-廈門採購優質特色產品首發車滿載著臨夏土特產,開往廈門。
在思明區援建的黃泥灣村扶貧車間裡,女工們正在製作布鞋。
臨夏縣思明幼兒園的孩子們正在做遊戲。
52名臨夏縣務工人員即將走出家門,啟程到廈門務工。
▲思明區農特產品加工扶貧車間裡,數十名女工正在加工百合。
▲女工們正在臨夏縣精準扶貧布鞋加工基地工作。
帶著濃濃的愛心,思明區企業與臨夏縣的多所小學籤約結對幫扶,並捐贈30萬元現金和8萬多元物資;憧憬著新生活,52名務工人員登上火車,從臨夏縣前往思明區三家企業就業;滿載著牛羊肉、土雞、枸杞、八寶茶等農特產品,一輛大型貨車從臨夏市開抵廈門……
東部沿海的廈門市思明區,與西北地區甘肅省臨夏州的臨夏市、臨夏縣,相距遙遠的兩地,因東西部扶貧協作心手相連。2400多公裡的空間距離不能阻隔兩地幹部群眾攜手奔小康的夢想和行動,一系列幫扶的溫馨舉措正在實時推進。
7月上旬,思明區委書記廖華生帶領思明區黨政考察團遠赴甘肅省臨夏州的臨夏市、臨夏縣進行東西部扶貧協作考察,帶去了來自東部的溫暖和關愛,再次吹響了思明區深化東西部扶貧協作工作的號角。
山海和鳴,同心築夢。今日,本報聚焦思明區與臨夏市、臨夏縣深化東西部扶貧協作的好經驗、好做法。
文/本報記者 吳曉菁
通 訊 員 夏思萱
圖/本報記者 吳曉菁
共畫「同心圓」
精準發力打贏脫貧攻堅戰
「我也是西北人,今天走進學校,讓我想起了當年讀書時的場景,脫貧就要依託教育,讓孩子們走出去,放眼看世界,我願意盡我所能幫助學校,心連心手牽手,一起走向美好的生活。」鄭重地放下手中簽約的筆,思明區工商聯主席、奧佳華智能健康科技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鄒劍寒深有感觸地說道。
7月3日下午,一場籤約捐贈儀式在臨夏縣振華中學舉行,現場,奧佳華、思總建設、百江集團、思明控股等思明區四家愛心企業分別與臨夏縣的小學籤訂了結對幫扶協議,並捐贈了30萬元現金和8萬多元物資。興奮的笑容洋溢在所有人的臉上,濃濃的暖流在現場湧動。
這,只是思明區開展東西扶貧協作的一個縮影。
愛從思明來。近年來,思明區貫徹落實中央、省、市關於東西協作工作的會議精神和決策部署,用心用情用智,充分發揮優勢,不僅拿出真金白銀,更派出得力幹部,通過資金支持、人才交流、產業合作、勞務協作等方式,譜寫出山海情深的東西協作奏鳴曲。
手拉手、心貼心的幫扶,讓思明區與臨夏結下了深厚情誼。在黃泥灣村思明區援建的扶貧車間裡,女工們提起現在的生活,臉上都露出了幸福的笑容。
「以前都待在家裡,現在充實多了。」坐在縫紉機前的女工馬哈白今年47歲,從家庭婦女變身產業工人,她的臉上寫滿自豪,「每個月有了固定的收入,感覺日子越過越好了。」
臨夏回族自治州共有一個縣級市、五個縣、兩個自治縣,其中的臨夏市和臨夏縣為思明區對口幫扶的對象。在思明區的幫扶下,臨夏市已於2018年脫貧摘帽;臨夏縣今年計劃脫貧2.13萬人,預計2020年全縣實現脫貧摘帽。
今年以來,思明區圍繞精準扶貧,精準脫貧,進一步加大對臨夏市、臨夏縣的幫扶力度。這次考察期間,思明區不僅與臨夏市、臨夏縣分別舉行東西扶貧協作黨政聯席會,還走進田間地頭實地察看產業發展情況,深入幫扶項目了解工作中的問題和難點,走入當地村民家中「拉家常」關心群眾生活情況。
思明區表示,此次考察,感受到臨夏市、臨夏縣脫貧攻堅成效顯著,基礎設施建設、城市管理等方面都有值得學習的地方,是真正的實地接受教育。
下一步,對脫貧的臨夏市扶貧工作要做到「四提升」——提升責任、提升政策、提升幫扶、提升監督。兩地區位酷似,恰如異地長大的親兄弟,要齊心協力建成東西部扶貧攜手奔小康的樣板。
對臨夏縣,思明區將做到「五突出」——突出產業合作、特產營銷、消費扶貧、鎮街對接、社會幫扶,精準施策,深化幫扶協作,把臨夏縣2.9萬貧困人口也記在思明區名下,幫助他們早日穩定脫貧。
鼓起 「錢袋子」
產業扶貧持續「造血」增收
牛羊肉、土雞、枸杞、八寶茶……一箱箱來自臨夏市扶貧車間的產品整整齊齊地裝進了大貨車的貨櫃裡。它們帶著西北人民的熱情,即將走進廈門的市場,走上廈門市民的餐桌。
「臨夏-廈門採購優質特色產品首發車」儀式7月4日下午在臨夏市茶馬古市舉行。第一部開出的貨車運載的土特產總價約40萬元。「這既是對扶貧車間貧困群眾的關愛,更是對臨夏產業發展的關心、支持和鼓舞,是東西部扶貧協作工作的又一成果。」臨夏市副市長李志中肯定道。
「臨夏市四季分明,土壤肥沃,日照時間長,病蟲害較少,農產品農殘低,質量等級高,是採購優質農產品的首選。」作為此次消費扶貧模式的「嘗鮮者」,廈門商洲農產品集團有限公司總經理蔡大堆充滿信心。
廈門市掛職幹部、臨夏市委常委、副市長陳江場說,下一步,希望更多的企業與臨夏市各扶貧車間、合作社建立良好的合作關係,利用企業自身的優勢大力推銷臨夏產品,高質量做好東西部扶貧協作工作。
西北的大山迎來了一個又一個思明區的企業家,他們設立扶貧車間,變「輸血式扶貧」為「造血式扶貧」,推動產業扶貧項目紛紛落地,這不僅縮短了東西部差距,更激發起貧困地區脫貧的內生動力。
在思明區看來,東西部扶貧協作並不是簡單的給錢給物,更應注重充分發揮政府和市場的作用,通過政府搭臺,引入市場的手段,實現優勢互補。
在位於臨夏縣韓集鎮姚川村易地搬遷點的思明區農特產品加工扶貧車間裡,數十名女工正在對一筐筐百合進行加工處理。
這個車間由臨夏縣思明全和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建設,以初加工蘭州百合幹為主營業務,截至目前,帶動建檔立卡貧困群眾增收達到現行脫貧標準239名。工人馬二灑的家就在馬路對面,在這裡工作快八個月了,他說,「在家門口打工,每個月收入2600元-2700元,我很滿足。」
在精準扶貧的道路上,產業扶貧是最直接、最有效的脫貧之策。「把扶貧車間建在村民家門口,就是希望這一個個車間能夠為當地村民就業提供最大的便利,幫助他們鼓起『錢袋子』。」思明區掛職幹部、臨夏縣委常委、副縣長蘇智鋒說道。
截至目前,思明區在臨夏市投入984萬元建成投產扶貧車間21個,帶動吸納900名貧困群眾實現就地就近就業。在臨夏縣扶持發展村級產業合作社20個,合作建成布鞋扶貧車間74個,種植高原夏菜500畝,帶動300多名群眾實現就業增收。
鼓勵「走出去」
點亮務工人員
脫貧之路
7月3日上午9時許,臨夏縣行政中心廣場熱鬧非凡。帶著對未來的希望,包括33名建檔立卡貧困勞動力在內的52名務工人員即將走出家門,啟程到廈門務工。
31歲的馬哈力賣,是其中一個。當天,她和丈夫周色木蘇,以及周色木蘇的弟弟、弟妹四人將乘坐火車到廈門打工。似乎意識到即將和媽媽離別,6歲的女兒和2歲的兒子一直依偎在馬哈力賣旁邊。公公婆婆則貼心地買來了暈車藥,向四人交代叮囑了一番。雖然依依不捨,但馬哈力賣的眼光裡充滿著期待,「一個月最少5000元,兩個人就能掙上萬元,我們都想去試試看。」
思想的解放讓當地老百姓的就業觀念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臨行前,23歲的年輕小夥子鐵家海有點興奮地說道:「以前在鎮上做燈管,一個月掙不了多少錢,廈門雖然沒有去過,但聽去過的朋友說思明企業工資高,還提供吃住,我還年輕,想去看看,如果工作生活好,我還想帶親戚朋友一起去。」
鐵家海的想法和思明區、臨夏兩地黨委政府的想法不謀而合——讓更多臨夏的務工人員勇敢「走出去」,到經濟較發達地區就業創業,實現脫貧,共同攜手奔向小康。
「很多人以前就只懂得種地,怕走出去。現在有機會走出去打工掙錢,以後日子就會好多了。」在現場,臨夏縣勞務辦副主任馬仲雲介紹道,這批務工人員將分別在思明區的誠益光學、信達光電、住總物業等企業就業,「這次招工大家都很積極踴躍,思明企業不僅包吃包住,而且每個人的平均工資能達到5000元,真正實現一人就業,全家脫貧。」
去年底,思明區出臺了《思明區落實東西部扶貧勞務協作的實施意見》,制定了勞務輸轉補貼、職業技能培訓協作補貼和創業獎勵的政策,鼓勵更多臨夏務工人員來思明區就業創業。
和以往勞務輸出不同,思明區針對臨夏的勞務協作瞄準「精準」二字,針對有外出務工意願和能力的建檔立卡貧困勞動力,建立精準的對接工作機制,提高求職需求和崗位供給的匹配度。赴思明區就業,就像一盞明燈,照亮了困難群眾的脫貧之路。
把愛留下來
精幹力量奔赴一線
合力攻堅
「思思」「臨臨」是站立在臨夏縣思明幼兒園入口處的兩個卡通人物,寓意思明、臨夏兩地之間的深厚情誼。7月3日,這所由思明區捐建的幼兒園迎來了一群特殊的客人——15家中央省市主流媒體的記者們。
這是思明區宣傳戰線踐行「四力」的一次生動之舉。15家媒體深入脫貧攻堅第一線,圍繞思明區開展東西扶貧協作進行了深度採訪,為幫扶幹部打氣,為精準扶貧造勢。
這也是思明區東西協作幫扶的一次創新之舉。各大媒體動用全媒體資源,對扶貧工作進行了全方位、多層次、立體化的聯合宣傳,吸引了千萬人次的關注,把臨夏的魅力通過全媒體傳遍全國。
思明區,對臨夏大多數人來說,原本是一個十分陌生的字眼。而如今,「思明」這兩個字已經深深地紮根於大西北廣闊的土地上,紮根於臨夏人民的心中。
這,離不開思明區掛職幹部的傾心付出。一批又一批的掛職幹部,奔赴臨夏,走上扶貧、支教、支醫的工作崗位,他們就像橋梁和紐帶,把相隔千裡的兩地緊緊相連。
「大多數學校並不缺書,缺的只是一種閱讀習慣的培養。」作為臨夏市教研室語文教研員,園南小學語文老師張春燕今年3月到達臨夏市後,就決定以閱讀為突破口,把書「種」進孩子心裡。
全程示範,手把手教,最後再總結講座……每到一個新的學校,她就設計「閱讀單」,以點帶面,帶領年輕教師開展閱讀活動。在單子莊小學,五年級學生全員堅持每天閱讀,有的同學兩周裡讀完了11本書。在她的牽線下,園南小學的師生們也兩度為臨夏的孩子們捐書。在臨夏期間,思明區新媒體聯盟也向單子莊小學捐贈書籍及電子琴十臺,價值約兩萬元。
到2020年我國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目標在前,每個掛職幹部在臨夏的每一天都在倒計時。
克服氣候不適應、飲食不習慣、語言聽不懂等難關的思明區掛職幹部蘇智鋒、吳海峰、王海軍等,撲下身子,與當地幹部群眾一道攻堅克難,謀劃發展;廈門大學附屬中山醫院林則行不僅協助臨夏縣人民醫院建立了血液透析室,更在結束援助任務前一周,進行了該院第一例動靜脈內瘻成形術;嚴志勇、黃琪彬老師加班加點,開展信息化教學情況摸底調查,並利用課間、午休時間為孩子們答疑解惑……
「當故鄉成了遠方,我能做到的,就是把他鄉當成故鄉,然後深深愛上它。」張春燕老師在朋友圈中的這句話,就是思明區掛職幹部的心聲。
展開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