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沒有時間來寫這一個《生死場》與這座《呼蘭河城》感想,儘管現在很困很困,但眼看著那些活生生的人物,那些飽受命運摧殘的人物從我的記憶中漸退,我不得不忍受著身體,成全了精神。
蕭紅所塑造的宏觀大世界,《生死場》的最後因為戰爭而「死」,因為革命還未成功而「生」。其中所包含的事件以及對人物的塑造都離不開人們對金錢,名利,欲望的追求,因為這些,連同那親情、愛情都拋棄。事實上,《生死場》上,是沒有愛情的,都是湊合著過的日子,二裡半對麻面婆的吆喝,趙三在王婆服毒自殺時因未死而用刀砍死了她,而這些都是生活,正面提到愛情的就只有金枝和成業了,成業嬸嬸說,男人就是像你這樣年輕時才會最愛女人,看金枝和成業的相遇,哪一次不是飽含著欲望,除此之外,結婚後的日子就活成了二裡半和麻面婆,甚至比他們更慘,因為成業因為沒有錢過五月節因為生氣摔死了自己的孩子。
從女性主義角度來說,女人就是男人眼中的工具,「你懂什麼」是口頭禪,做飯,洗衣,帶孩子是應盡義務,就連二裡半羊丟了,麻面婆也跟著去找都被二裡半嫌棄,認為她應該在家做飯。而在這些女人中,工具性較弱的要屬王婆,因為她暗地裡混著土匪,搞來槍枝,所以趙三有時也會對她另眼相看,但最終她還是死了,被趙三殺死了,因為趙三害怕,害怕王婆如果活著,那男人的地位何在?他受到了赤裸裸的威脅。而要談及女性主義,《呼蘭河傳》裡麵塑造的人物更具有代表性,王大姐,團圓媳婦,兩個角色,就可以詮釋那個年代不僅僅女人是男人的工具,也是女人的工具。為何人人誇讚的王大姐看上了馮歪嘴子就被人指指點點,為何沒病的團圓媳婦被當做有病被活生生的折騰死,這些都是由封建、迷信、價值觀等因素造成的。還有人們愛慕虛榮、愛面子、遵從規矩的心理因素(看戲逛廟會,看河燈,看大神,哪一樣是人們發自內心的真誠的愛著的事情?)。
《呼蘭河傳》裡面其實還有一個世界,那就是給死人做的陪葬品,院內院外,丫鬟車夫,一應俱全,只是這些都是虛的,文中也如此發問「人們這麼嚮往的世界,只是主人去了哪。」所以,活著的人是很難有這樣的世界,而死了的人……,扎紙的人也說道,死了就完了。
我認為,蕭紅所要塑造的世界,是一個充滿著迷信,人命如草末,視金錢為一切的世界,蕭紅所要喚醒的是這個世界裡麻木不仁的「看客」。蕭紅所要拯救的是這個世界裡被壓迫的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