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紅所搭建的是怎樣的生死場,所生長的是怎樣的呼蘭河城

2020-12-18 我想談一下人生

一直沒有時間來寫這一個《生死場》與這座《呼蘭河城》感想,儘管現在很困很困,但眼看著那些活生生的人物,那些飽受命運摧殘的人物從我的記憶中漸退,我不得不忍受著身體,成全了精神。

蕭紅所塑造的宏觀大世界,《生死場》的最後因為戰爭而「死」,因為革命還未成功而「生」。其中所包含的事件以及對人物的塑造都離不開人們對金錢,名利,欲望的追求,因為這些,連同那親情、愛情都拋棄。事實上,《生死場》上,是沒有愛情的,都是湊合著過的日子,二裡半對麻面婆的吆喝,趙三在王婆服毒自殺時因未死而用刀砍死了她,而這些都是生活,正面提到愛情的就只有金枝和成業了,成業嬸嬸說,男人就是像你這樣年輕時才會最愛女人,看金枝和成業的相遇,哪一次不是飽含著欲望,除此之外,結婚後的日子就活成了二裡半和麻面婆,甚至比他們更慘,因為成業因為沒有錢過五月節因為生氣摔死了自己的孩子。

從女性主義角度來說,女人就是男人眼中的工具,「你懂什麼」是口頭禪,做飯,洗衣,帶孩子是應盡義務,就連二裡半羊丟了,麻面婆也跟著去找都被二裡半嫌棄,認為她應該在家做飯。而在這些女人中,工具性較弱的要屬王婆,因為她暗地裡混著土匪,搞來槍枝,所以趙三有時也會對她另眼相看,但最終她還是死了,被趙三殺死了,因為趙三害怕,害怕王婆如果活著,那男人的地位何在?他受到了赤裸裸的威脅。而要談及女性主義,《呼蘭河傳》裡麵塑造的人物更具有代表性,王大姐,團圓媳婦,兩個角色,就可以詮釋那個年代不僅僅女人是男人的工具,也是女人的工具。為何人人誇讚的王大姐看上了馮歪嘴子就被人指指點點,為何沒病的團圓媳婦被當做有病被活生生的折騰死,這些都是由封建、迷信、價值觀等因素造成的。還有人們愛慕虛榮、愛面子、遵從規矩的心理因素(看戲逛廟會,看河燈,看大神,哪一樣是人們發自內心的真誠的愛著的事情?)。

《呼蘭河傳》裡面其實還有一個世界,那就是給死人做的陪葬品,院內院外,丫鬟車夫,一應俱全,只是這些都是虛的,文中也如此發問「人們這麼嚮往的世界,只是主人去了哪。」所以,活著的人是很難有這樣的世界,而死了的人……,扎紙的人也說道,死了就完了。

我認為,蕭紅所要塑造的世界,是一個充滿著迷信,人命如草末,視金錢為一切的世界,蕭紅所要喚醒的是這個世界裡麻木不仁的「看客」。蕭紅所要拯救的是這個世界裡被壓迫的女性。

相關焦點

  • 蕭紅書單:黃金時代是湯唯的,《生死場》們才是蕭紅的
    其實,沒有電影的時候,蕭紅也在被消費,你看那些「傳記」的題目:《蕭紅的情人們》《蕭紅與蕭軍的亂世情緣》……       那麼,蕭紅到底是怎樣一個人?蕭紅寫了什麼樣的書?我們在這裡,不介紹全集,厚厚幾本大部頭大部分人恐怕不會去讀;也不求面面俱到,只是希望,選出來的這些簡直一晚上就可以讀完的小說、文章和書,能夠成為對蕭紅少一點誤讀的起點。1.
  • 蕭紅《生死場》:輪迴與循環
    蕭紅在特殊環境下,將《生死場》思考的文化指向和歷史主題引向深入。她探究人類生存境遇,對民族自立的潛在障礙及其封閉、落後而又愚昧、陳腐的文化心態進行歷史反思。全書沒有以人物為中心的情節,甚至沒有面目清晰的人物,但是整本書隱藏在芸芸眾生的生命現象之下。
  • 《生死場》蕭紅
    《生死場》今天給大家推薦一部蕭紅的小說。這本書我於2018年在圖書館拜讀完,讓我內心、情感很複雜。《生死場》是蕭紅早期創作的一個巔峰。這部作品奠定了蕭紅作為抗日作家的地位,讓她成為三十年代最引人注目的作家之一,在文學界。魯迅為她作序,胡風寫後記。《生死場》成為一個時代民族精神的經典文本。小說構思從哈爾濱時期開始,前半部的片斷曾在1934年4月至6月,在哈爾濱《國際協報》的《文藝》周刊連載。
  • 微評女作家蕭紅的《生死場》
    作為一個五四時期的女作家,生活在半封建社會中,蕭紅卻不同於其他女作家只描寫女學生或大家閨秀的生活,她敢於用驚世駭俗的筆觸對廣闊的東北黑土地的農村農人進行描寫,在《生死場》這部小說中,她對赤裸著身體正在分娩的女人進行細緻白描,對麻木不仁像螞蟻一樣活著的人們進行敘述,用兒童視角對慘絕人寰的事件進行解讀,她帶著冷靜的眼光,採用獨特視角,對那些沒有尊嚴、希望、意義,和畜生一樣忙著生忙著死的人和事進行揭露,她是勇敢的無畏的,是一個報信人,讓我們知道大約
  • 蕭紅《生死場》:論女性在人類生命繁衍史中的偉大意義
    《生死場》講述了20世紀20年代至30年代黑龍江的一個小村莊裡,村民忙著「生」與「死」的故事,在男權主義佔主導地位的世界裡,女性的生育和繁衍被認為是一件骯髒和不堪的事。隨著日本軍的侵略,村莊上也陸續上演了各種生死場面,在蕭紅的文字中《生死場》的「場」不僅是女性的生育場,更是當時村莊所有人民乃至全國人民的生死場。
  • 蕭紅《生死場》好在哪裡?我看到了社會底層人眾多災多難的人生!
    《生死場》,蕭紅的代表作,而今天促使我寫下這篇讀後感的原因,主要有兩個:一是關於《黃金時代》,關於蕭紅,還有湯唯。因為之前對於蕭紅的認識不深,只是停留在「民國著名女作家」這一層面,而引發這一改變的則是演員湯唯,因為很長時間她都是我欣賞的女演員,骨子裡透著倔強的個性。
  • 蕭紅《生死場》:以力透紙背的悲情,譜寫女性群體的命運殤歌
    若要了解蕭紅內心的苦痛,她筆下的《生死場》是必定要讀的,如果說《呼蘭河傳》承載了她對人世間溫暖和希望的渴求,那麼《生死場》則道盡她在人間所經受的苦痛和哀傷。除了生動展現東北農民苦難深重的生活,蕭紅更著重描寫了女性在男權世界中卑微和無助的命運,這裡邊包括她們嫁為人婦的心酸和落寞,孕育孩子的痛苦和折磨。通讀作品,你會發現:字裡行間所展現的不同女性的悲苦遭遇,是蕭紅對悲與殤的深刻理解和傳遞;而女性群體雖生猶死的悽涼命運,則是蕭紅創作中"悲情力透紙背"真實體現。
  • 蕭紅的《生死場》,明滅浮生的生死劫
    蕭紅的這本《生死場》看完了。讀《呼蘭河傳》,文字裡雖然有苦澀,但也透著詼諧和幽默,讓我們品味舊中國那些曾經的心酸過往的同時,也會品出些許的甜味。而讀《生死場》,卻滿紙都是哀傷和悽涼,簡直壓抑到不能呼吸。《生死場》,逃不脫的女人的生死劫難,中國人的生死劫難。小說依然寫的是舊中國,寫的是被日本佔領前後的東北某個小村莊中的事。窮和苦是這個小村子的日常。
  • 魯迅婉言評蕭紅的《生死場》:看見了更早的哈爾濱
    原標題:魯迅婉言評蕭紅導讀:魯迅之前讀《生死場》手寫稿斷斷續續,看最後一次校稿卻相當快,而他對這部小說已是瞭然於胸。他在序裡寫道,從《生死場》,「看見了五年以前,以及更早的哈爾濱。
  • 魯迅和茅盾對蕭紅作品的看法,以《呼蘭河傳》及《生死場》為例
    從哈爾濱到青島、上海,從上海到日本、西安、武漢及重慶,最後到香港,蕭紅唯一安定的歲月就是在上海期間(得益於魯迅先生的支持),但那段時間受身體及戰時氣氛影響,蕭紅並沒有創作長篇小說。《生死場》是蕭紅流亡於青島時創作的,《呼蘭河傳》是蕭紅流亡香港時以帶病之軀完成的……
  • 蕭紅作品《生死場》:魯迅作序 胡風寫後記(圖)
    湯唯演繹的蕭紅會是什麼樣子,只能留待日後再去尋找答案了。  人們之所以要到影院觀看,以蕭紅為主角的電影,主要原因不外兩個:對蕭紅了解不多的,可以借著電影走近蕭紅、認識蕭紅;對蕭紅已經有所了解的,多半會是想看一看自己喜歡的影星所演繹的那個蕭紅。然而,如果有誰想要真正了解蕭紅,只通過影片還是不夠的。  你只有認真閱讀了蕭紅的作品,才可能真正了解和認識蕭紅。
  • 蕭紅小說中的空間性敘事結構:《生死場》的鏈條型結構
    對蕭紅小說的空間敘事研究同樣離不開對小說空間性結構的分析,探究蕭紅小說空間性結構的類型及特點對於研究蕭紅小說的空間敘事具有重要的幫助。蕭紅與東北作家群中的其他作家處於相同的東北地域文化背景與抗戰的時代背景,但是在創作態度上蕭紅卻與其他作家不同,對於東北作家群中作家所共同關注的抗戰題材蕭紅進行了自己獨特的處理。《生死場》寫的是「九一八」事變背景下地處東北偏僻的鄉村中農民在生死線上掙扎的故事。
  • 蕭紅的《生死場》,是一場明滅浮生的生死劫
    的這本《生死場》讀完了。而讀《生死場》,卻滿紙都是哀傷和悽涼,簡直壓抑到不能呼吸。於是,這樣的「生死場」繼續上演著,循環往復,「在鄉村,人和動物一起忙著生,忙著死......」。小說最後,被洗劫的村子不再生長莊稼,沒有了雞鳴狗叫,很多女人和孩子被日本人殺死,一片悽慘荒涼。死了老婆和孩子的二裡半,傷心痛苦後忽然就覺醒了,他沒了牽掛,便下了決心去和青山打日本子了。
  • 呼蘭河的才女蕭紅,惜才魯迅甘作序,綻放才華《生死場》
    呼蘭河的才女蕭紅,惜才魯迅甘作序,綻放才華《生死場》魯迅很愛惜蕭紅的才華,同時很是欣賞這位東北姑娘的淳樸和直爽。或者是因為從江浙到上海後,這一路都是水鄉文人的書情墨息,魯迅覺得厭煩了,因此遇到蕭紅會有相當清爽的感覺。
  • 蕭紅,走不過的生死場
    二老子說,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一個個鮮活而卑賤的生命,在荒涼的原野上四肢爬行,血一般昏紅的太陽,從朝到暮混合著濛霧的天空下,充塞著密密麻麻的蚊蟲生存和愛欲,愚昧和冷漠,當弱者的尊嚴如紙帛,被強者隨意踐踏,人性的溫情也隨之消弭殆盡,繼而把所受的屈辱施加給更弱者
  • 《生死場》原著作者蕭紅簡介
    作家蕭紅簡介——1911年,蕭紅出生於黑龍江省呼蘭縣內一個沒落地主家  庭。寫第一部小說《生死場》時,年僅24歲。魯迅先生愛惜其才,為書作序,奠定了蕭紅在中國近代文學史上最初的地位,使她身後所有作品得以傳世。主要作品有《小城三月》、《馬伯樂》、《呼蘭河傳》、《北中國》等小說及散文、詩歌,約一百萬字。
  • 蕭紅的成名作《生死場》:封建禮制下,人性究竟有多麼愚昧和殘忍
    1935年12月,蕭紅的中篇小說《生死場》由「奴隸叢書」出版,魯迅先生為其寫序。在序言中魯迅先生寫道:「北方人民的對於生的堅強,對於死的掙扎,卻往往已經力透紙背;女性作者的細緻的觀察和越軌的筆致,又增加了不少明麗和新鮮。」《生死場》的出版,讓年僅23歲的蕭紅一舉成名。
  • 蕭紅的小說敘事其實很有特點的,你看懂了嗎?
    蕭紅小說的敘事空間在小說敘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空間不再只是作為小說的背景或環境,小說中的空間能夠推動敘事的進程。蕭紅小說中空間的作用是變化著的,前期的小說中空間主要是作為人物活動的背景,比如《王阿嫂的死》、《看風箏》、《啞老人》等,推動小說敘事進程的是故事情節的變化與發展。在蕭紅後期的小說中,空間的作用發生了改變。龍迪勇在《空間敘事研究》中指出:「很多現代小說家對空間發生了濃厚的興趣。
  • 蕭紅《生死場》有感
    陸陸續續用了一個月的時間了兩遍蕭紅的《生死場》,開始覺得她這個人好無趣,滑稽的點總要揭穿給讀者,生怕別人看不懂。但她卻用這無趣的文字真實的描述了一些女人在男權世界裡卑微而無助的生活和死亡。何謂生死?一簞食一豆羹得之則生弗得則死。在吃人的社會裡,弱勢群體就是犧牲者。
  • 生死場:蕭紅眼中的東北底層女性,在生與死的悲劇中掙扎發聲
    這是女作家蕭紅《生死場》中讓人記憶深刻的一句話。生與死是自然界規律中對立存在的兩個面。所有的事物都圍繞著這兩個字循環往復。人類社會中有人將生看作新的開始,也有人將死視為新生。這其中的緣由便是各人在各自的生命周期中所經歷、承受的苦難不一樣罷了。《生死場》主要講述的是20世紀20年代至30年代,東北哈爾濱近郊鄉村裡,一眾村民「生與死」之間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