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意油畫,嶺南再出發!
12月17日,「文脈傳薪——2019中國寫意油畫學派作品年展」在嶺南畫院、嶺南美術館開幕,該展覽由中央美術學院院長、中國美協主席範迪安擔任總策劃,嶺南畫院與關山月美術館、北京當代中國寫意油畫研究院共同主辦。據悉,這是該展覽全國巡展第一站,從嶺南美術館出發。
近年來,嶺南畫院持續參與主辦「文脈傳薪」系列研究展,一直為弘揚寫意精神、以中國油畫呈現中國故事而努力,引起輿論高度關注、積極反響,被外界認為是「弘揚中國寫意精神的扛旗者之一」。通過該系列展覽也讓外界看到,中國油畫在藝術的軌道上越加開放地關注世界文明的發展主潮,也越加清醒地扣緊中國當代社會的發展主題。
正如範迪安在序言中寫到的,中國油畫日益成為自覺表述中國文化主題和表達中國思想觀念的視覺載體,成為中國畫家面對當代世界格局和深入自我文化情懷的表現語言。由此,中國寫意油畫在傳播渠道中獲得了廣泛的社會接受,擁有了中國自身文化環境的支持。
撰文:靳延明
寫意精神嶺南出發
90餘幅作品展現學派面貌
「文脈傳薪」系列展覽開始於2015年,致力於推動「寫意油畫」的發展。畫展的三家主辦方中,嶺南畫院和關山月美術館都來自廣東。也因此,廣東也是該展覽的主場。
本次展覽在嶺南美術館「出發」,不僅是主辦場地的選擇,追溯歷史,中國寫意油畫學派的發展與嶺南地區本身淵源頗深——寫意油畫這個概念最早提出的是廣東籍著名畫家羅工柳先生,寫意油畫最早的一位代表人物是林風眠,也是廣東籍的畫家。
北京當代中國寫意油畫研究院常務副院長、中國油畫學會理事、研究員王輝表示,嶺南是西方油畫最先登陸中國之地,是中國油畫催生繁衍的搖籃。如今,西方油畫在中國已經逐漸發展成具有中國藝術精神和中國文化根性的中國油畫。因此,藝術家們選擇到嶺南來傳播中國寫意油畫的文化理念。
與往年一樣,接下來「文脈傳薪」系列研究展也將在國內多個美術館陸續開展,帶動各地藝術的參與,形成持續的藝術影響。
在連續多年的堅持、眾多國內油畫界名家的參與下,該展覽也被認為是呈現寫意油畫學派整體面貌的年度大展。據主辦方介紹,今年參展的90多位藝術家來自全國各地,展出的90多幅作品以多元的文化視角體悟人文自然,在寫意精神的引領下,油畫的表現技法掙脫流派的束縛,得到自由發揮,書胸中之意氣,寫神州之風華。
厚植灣區人文精神
推動中國「寫意油畫」的發展
在範迪安看來,「寫意油畫」的本質支撐和內在學術理想是「寫意精神」,這也是許多畫家在探索上持續投以熱情的根本動力。作為中國藝術傳統的重要特徵,「寫意」的內涵博大精深,包含了人與自然、自我與世界的交融,也展現了具有東方文化屬性的語言特徵。由此形成了「寫意油畫」這個學派豐富的個體成果和整體的蔚然風氣。
範迪安表示,幾年來,「文脈傳薪——中國寫意油畫學派作品年展」在各地巡迴展出,獲得了社會各界的廣泛認同和國家政府層面的關注支持。更為可喜的是,油畫家們積極響應並認真創研自己的藝術精品,匯成「寫意油畫」的可觀圖景,頗有事業為公、百川匯流的氣象。這些作品以飽滿的藝術探索熱情、豐富的語言形式交織成蓬勃的時代文化生機,讓人可期中國油畫不斷精進的前景。
深圳市關山月美術館館長、深圳市美術家協會主席陳湘波表示,關山月美術館聯合北京當代中國寫意油畫研究院和嶺南畫院繼續舉辦第五屆「文脈傳薪——中國寫意油畫學派作品年展」,該項目旨在厚植粵港澳大灣區人文精神,打造灣區文藝精品項目,力圖在區域文化和時代精神的視野下,促進當下寫意油畫的創作與研究。
據悉,展覽以年度展的方式,從對中國寫意油畫學派名家作品的展示、研究和出版入手,展開對中國寫意油畫進行學術方面的研究和梳理,展覽不僅具有匯集最新成果、推動學術研究的意義,同時也為全國藝術家提供了一個交流和研究的平臺,並通過全國巡展的方式,共同推動中國「寫意油畫」的發展。
以寫意油畫為載體
呈現中國故事、中國精神
某種程度上,寫意油畫課題的提出,正是解決當代油畫發展問題的「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的具體實踐,是文化自信的充分體現。
近年來,寫意油畫作為油畫本土化的文化結晶,被認為是隨著中國文化的自覺而逐漸形成的在西方傳統繪畫技法上覆以中國藝術精神與當代文化情懷的再造。
筆者注意到,在本次展覽的90多幅作品中,既有春天的原野、多彩貴州等反映祖國河山特點的風光意象,也有茶馬古道、彝寨、侗族古樓等獨具中國特色的建築符號,以藝術內涵和語言呈現中國故事、中國精神。
嶺南畫院院長、嶺南美術館館長葉向明表示,寫意精神和寫意學派的產生,不是以個人的意願作為基礎,而是以油畫傳入中國的百年為基礎。「中國在世界上如何展示自己的形象,是中國當代一個很重要的課題,而具有自身特色的美術交流活動本身就是最生動的國際文化表達,寫意油畫是良好的載體之一。」葉向明說。
就在本次「文脈傳薪」主題展覽舉辦的同時,由嶺南畫院作為主辦方的「2019深圳·中國寫意油畫巡禮(東莞站)」也在嶺南美術館開展。今年該展覽主題是「景·觀」。作為一個自然地理學的概念,「景·觀」也同時承載著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並體現著中國傳統精神的風貌。
陳湘波表示,此次選取的藝術家們立足當下,依據豐富的中國傳統藝術中的寫意精神,充分發揮在寫意油畫領域中的探索熱情,彰顯出具有灣區特色、時代精神的獨特文化意味和美學價值。
搭建交流平臺
逐漸形成自身學術理念
不僅是「文脈傳薪」「中國寫意油畫巡禮」,「寫意精神」已經與嶺南畫院緊緊聯繫在一起。近年來,畫院舉辦了「逸境心影——全國寫意國畫青年藝術家作品提名展」「水之性——全國寫意水彩藝術家作品提名展」「寫意嶺南——嶺南畫院畫家作品巡展」「寫意精神——繪畫藝術研究展」等不同畫種的「寫意」主題大展。
持續推動「寫意精神」的理論與實踐,嶺南畫院引起外界廣泛關注。葉向明說,嶺南畫院經過十年運作,從美術創作、展覽策劃、學術研究、藝術品典藏與公共教育等多個領域有效介入當代藝術界,搭建藝術交流平臺,在區域文化中產生了持續影響,並逐漸形成自身學術理念,即高揚中國藝術的寫意精神。
嶺南畫院立足當下,面向未來,添掛了「寫意藝術研究院」「中國寫意油畫創作研究基地」「中國寫意國畫創作研究基地」等多個相關的牌子,力圖為推動寫意藝術的發展盡綿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