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秦誼 編輯/楊溪
出品 | 騰訊新聞×原子智庫
今年春節前開始洶湧而至的新冠疫情,疊加此前兩年就已開始的外部經濟環境變化,令很多人對中國經濟形勢的判斷,趨於嚴峻、甚至是憂心忡忡。所謂「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把形勢估計的嚴峻一點,總沒有錯。但與此同時,緊密關注現實的演進態勢,有助於我們更精準的把握形勢。
6月18日,在《財經》雜誌和《巴倫周刊》中文版聯合舉辦的以「後疫情時代全球產業鏈重構新機遇」為主題的「財經·卓見」線上論壇,德勤區塊鏈發起人、亞太區投資管理行業主管合伙人秦誼作為與會嘉賓,從會計師事務所的視角分享了她對中國金融市場的看法。
秦誼介紹,當疫情發生的時候,大家都認為市場會進入商業冷靜期,所有交易行為都會慢慢靜止下來;但從德勤服務的大型跨國金融機構角度來看,其實整個疫情期間,有不少外資機構積極地尋求進入中國資產管理市場,並且布局中國已經成為很多大型跨國金融企業未來五年最重要的戰略之一。而當前中國經濟所顯示出的韌性,以及中國資本市場表現出來的與國際市場接軌的積極、開放態度,將會促進這一進程。
以下為正文:
25年前,我在華爾街服務一個全球性的券商機構時,理解了電影《Wall Street》中的那句「Money never sleeps」(資本永不眠)的涵義。資本會一天24小時在全球流動,尋求無風險收益——當美國收市的時候,金融機構資金部會把公司帳上當日盈餘的資金劃到倫敦,進入到下一時段的投資,繼續產生收益;等倫敦收市後,又會把資金劃到日本,繼續投資,如此往復。
「Money never sleeps」給我們兩點啟示:第一,錢總是要尋求回報的;第二,錢尋求回報的地方必須是開放包容的,從監管的角度來講規則必須是透明公平的,能夠為投資者的投資活動提供可預測的公平的競爭環境(level playing field)。
外資在疫情期間仍在積極入華
上世紀九十年代,外資很難投資到中國市場中來,因為錢的「進」與「出」是個問題。近年來,國家外匯管理局陸續出臺各項政策,並推動各種工具的啟動和運用,比如從QFII(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到QDII(合格境內機構投資者)到RQFII(人民幣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RQDII(人民幣合格境內機構投資者)。同時最近外匯管理局也取消了QDII、QFII的上限,QFII的投資品類也增加了。這些政策和措施所代表的中國金融市場的包容和開放的力度,已經向全球展示了一個比較大的姿態和格局。
當疫情發生的時候,大家都認為市場會進入商業冷靜期,所有交易行為都會慢慢靜止下來。但是據我觀察,中國股市除了2月17日當日稍微出現了一點流動性的問題之外,股市交易一直是處於比較活躍和健康的狀態,公募基金總體融資量又創了一個歷史新高。
從外資進入到中國市場的角度來看,其實整個疫情期間,有不少的外資機構積極地尋求像我們這樣事務所的幫助。他們想要進入中國,投入到各種資產管理相關的服務領域中去。例如前不久,全球排名前三位的託管銀行之一開啟在中國申請二級市場產品託管的資格;幾家全球龍頭公募基金在中國申請全資公募基金管理公司牌照。今天摩根大通也申請到了全資的期貨子公司。
整體來講,這些公司都積極地在進行中國市場布局,他們的意願和行為,反映出中國資本市場越來越跟國際接軌、越來越包容。
大消費和健康體現韌性經濟方向
在新冠肺炎疫情之後,比較流行的一個詞就是「有韌性」。這個韌性體現在哪裡?
目前全球的資金量非常充盈,央行通過降息,以及其它各種措施,強力向市場注入流動性,保證了資本市場的穩定。其實從資本市場運作,及其與實體經濟掛鈎的角度來分析,這樣做是有風險的。流動性風險(Liquidity Risk)與企業持續經營能力風險(Solvency Risk)是兩個完全不同的風險。目前經濟面臨的最大風險是Solvency Risk。雖然短時間內可以通過資本市場的充盈程度和資金的流入,保證整個市場穩定運行,至少短期保證資本市場的風險不會外溢到實體經濟,不致於使本就困難的實體經濟雪上加霜。但效果難以持久。最終整體實體經濟的持續運行,還是需要靠保障和提升就業率,增加實際需求和增強內生經濟動力來實現。
兩會為中國整體實體經濟的發展指明了較為明確的方向:就是在大消費和健康方面。從中產階級各種消費水平角度來講,這樣的消費方向更體現出了一個韌性經濟的行為。最近,彭博也做了一個對中國整體工業產出和經濟消費的闡述,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可以看到V字型的恢復還是存在的。所以從韌性的角度來講,外資進入到中國繼續積極布局,也是一個必然的趨勢。
從事務所的角度,我們觀察到,外資機構正在通過分析新推出的不同監管政策的優劣,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積極布局大陸。他們有的在大陸建立自己的全資資產管理公司或PFM,有的在積極委託中國本土資產管理公司進行投資。這是我們在實踐中看到的趨勢。
監管包容性對新興經濟有重大意義
關於新冠疫情之後,新興經濟的復甦和未來持續增長的問題:從過去幾年德勤的實踐中我們發現,監管的包容性和監管的鼓勵性對於新興經濟的成長具有重大意義。德勤最近剛完成一個全球區塊鏈調查,我們發現被調查者非常關注未來數字資產在實體經濟中作用,而且數字資產在全球各區域的發展趨勢呈現分化。
我們通過調研全球1500個金融高管和監管者,發現94%的人認為,中國的數字資產會在未來5-10年中取得巨大進步。中國央行的正在積極推出和試行數字貨幣,這很大程度上體現了監管層對新事物包容乃至鼓勵的態度。
在北京最近的新冠疫情病例排查中,相關機構可以通過阿里的支付寶準確定位、找出相應的感染鏈,進行精準排查,體現了科技與數字經濟在中國已經首先切入進社會生活的細節性管理中,這是不可阻擋的趨勢。
中國成為外資長期戰略布局地
最近大家熱議360和京東回歸中國上市後,獲得了較高的流動性溢價,這兩個企業的轉市審計工作正好是由德勤協助做的。
未來,不管是宏觀層面中國整體實體經濟的增長,還是微觀層面中國上市公司的布局(包括香港市場和A股),都越來越受到全球資本的關注,通過投資中國的上市公司,也是外資參與到中國經濟發展中去的一個重要途徑。
從政策角度來講,中國政府也在積極推進中國與國際的接軌,也繼續對跨國企業持更包容的態度。
人民幣資產在無風險回報方面整體佔據相對優勢。從德勤服務的大型跨國金融機構角度來講,布局中國已經成為很多企業未來五年最重要的戰略之一。而且他們追求的不是短期回報,而是長期戰略布局,這體現出他們對中國經濟發展與人民幣資產的信心。
前端風控有利於國際接軌
中國很多風險控制措施都是在事後採取的,為何我們不嘗試把風控放在前端?也就是在交易發生之前,整個風險模型已經就位,壓力測試也同時能展示各種預設的情景效果,交易方在買入一隻金融產品時,能夠清晰地知道這個產品對投資組合的平衡性和總體風險敞口所起到的效果。當風控整體提到前端,市場的流動性也會增加,這樣就能夠有更大餘地也能更從容地與國際市場接軌。
在金融科技領域,要加強落地工作,相關機構應該切實幫助有潛力的2B和2C公司落地一些具體的工具。從點到面,發展創新一旦形成一股不可扭轉的趨勢,不難預測中國會培養出本土的「微軟」、「蘋果」。
我認為,只有在中國市場中,還存在這樣的領域能夠引導金融科技的發展和創新。
(文章轉自「巴倫周刊」,標題為編者所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