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計劃在 2020 年慶祝15 周歲生日的單向空間,恐怕要把這一日子延遲了。
2月24日,在「單向街書店」的微信公眾號上,單向空間創辦人之一的許知遠向大家發出了一封眾籌求助信,在信中許知遠透露,
截至 2 月 24 日,在疫情蔓延的一個月裡,單向空間僅剩的 4 家實體書店只有北京朝陽大悅城店開始營業,北京東風店、杭州樂堤港店和秦皇島阿那亞店全部閉店,北京愛琴海店已於去年年底停業。大悅城的整體客流量每天只有平時的十分之一,書店平均每天只能賣出 15 本書,其中一半還是愛書如命的同事自己買走的。
根據單向空間的估計,書店 2 月份收入較往年直線下滑 80%多,對這個本來就利潤微薄的行業來說,無疑於絕境。此外,單向空間的電商銷售自 1 月以來也幾乎腰斬,一半以上的供應商未能開工,所有產品製作項目陷入停滯。
據了解,單向空間大悅城店復工後日均銷售額不到1000元,1-2月份書店同期銷售額下滑約150萬元,如果持續下去,即將面臨現金流短缺,房租難以繳納等一系列問題。
長期以知識分子自居,並對商業世界始終保持距離的許知遠,此時也不得不向現實低頭,向公眾尋求眾籌,以幫助單向空間渡過難關。
圖片來源:單向街書店公眾號
單向空間是由許知遠等幾位媒體人於2005年共同創辦的,目前涵蓋新媒體平臺「微在」、「單系列」產品(由「單談」沙龍品牌、「單讀」出版物、「單廚」餐飲品牌、「單選」原創設計品牌四部分組成)和視頻產品Youngthinkers這三條產品線,因為產品過於小眾,且拒絕大規模的商業化,成立15年的單向空間始終沒能盈利。
在最被大眾熟知的文化訪談節目《十三邀》(由單向空間和騰訊新聞聯合打造的)中,許知遠也曾透露,「做《十三邀》的其中一個目的就是賺錢養活公司。」
雖然一直以來單向空間都把自己定義為「一個公共的、開放的討論的空間」,但商業帶來的影響卻無時無刻不在影響著許知遠和他的合作夥伴們。
2005年底,單向街書店在圓明園附近院落裡開了第一家門店,隨後遭遇房租漲價,單向街面臨著第一次經營危機。就在此時,藍色港灣拋出橄欖枝,邀請單向街入駐。這次搬家讓單向街從一個偏僻的烏託邦,融入商業洪流當中,開始被更多人認識。
如今,單向街書店每年的人流量已經超過50萬,單向空間線下活動場次也超過500次,並因此在線上匯聚了2000萬的累計用戶。因為疫情,單向空間遭受重大打擊,眾籌的模式或許可以幫助它暫時解決困難,但如何解決商業化的問題將始終伴隨。
(頭圖來源:單向街書店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