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天文成果登上《自然天文》雜誌 實現觀測方法革新

2020-12-19 新京報

新京報訊(記者 樊朔)5月11日晚,《自然天文》雜誌正式發布了清華大學天文系教授馮驊課題組的論文,清華大學主導的空間天文項目「極光計劃」在觀測一年後首次發現了脈衝星自轉突變和恢復過程中X射線偏振信號的變化,這一探測結果標誌著,因技術困難停滯了40多年的天文軟X射線偏振探測窗口重新開啟。

研究成果將應用於我國下一代大科學工程

發布在《自然天文》雜誌的論文顯示,「極光計劃」配備的X射線偏振探測器在衛星上經過1年的觀測,探測到來自蟹狀星雲及脈衝星(中子星的一種)的軟X射線偏振信號,並首次發現了脈衝星自轉突變和恢復過程中X射線偏振信號的變化,說明在此過程中脈衝星磁場發生了變化。

「極光計劃」團隊成員對儀器進行封裝檢查。圖源:清華大學

主導這一項目的是清華大學天文系教授馮驊課題組。馮驊介紹,X射線偏振是研究黑洞、中子星等高能天體的有力工具。1968年,美國科學家率先開展了天文X射線偏振探測,並在1975年發射的OSO-8衛星上完成了第一次精確測量。但由於上一代技術的局限性,其探測效率和靈敏度低下,天文X射線偏振探測在這次實驗之後便陷入了停滯。

2009年,馮驊帶領團隊開始對X射線偏振探測技術進行探索和改進,在實驗室裡研製出了高靈敏度低系統誤差的X射線偏振儀。2018年10月29日,由清華大學牽頭研製的,配備了X射線偏振探測器的「極光計劃」探測器發射升空,經過1年的觀測,探測到來自蟹狀星雲的X射線偏振信號,並發現了有關脈衝星的新天體物理現象。

「天文學是一門觀測驅動的科學,其發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新的觀測方法和手段。而新的觀測方法和手段被稱為天文觀測的新窗口。」馮驊介紹,「極光計劃」探測器是40多年來國際上第一個專門的空間天文軟X射線偏振探測器,宣告了這個天文探測窗口的重新開啟,而關於蟹狀星雲脈衝星自轉變化物理過程的意外發現,也說明了這個新窗口的重要性。

據了解,「極光計劃」所採取的技術將被應用到我國下一代大科學工程「增強型X射線時變與偏振天文臺(eXTP)」上。eXTP是由我國領導的大型中歐合作項目,預計將於2027年發射。

eXTP首席科學家、中科院高能所粒子天體物理中心主任張雙南介紹,極光計劃發展了最先進的X射線偏振測量技術,實現了歷史上僅有的第二次天體X射線偏振測量。不僅驗證了40多年前的第一次測量結果的正確性,而且還很有可能發現了一個極具科學價值的新現象。「極光計劃的成功表明,目前正在研製和計劃中的X射線偏振測量空間項目的科學潛力巨大,其結果也對未來新項目的科學目標確定和技術方案選擇提供了新的思路。」

探測器和衛星日常運行由學生負責

據了解,「極光計劃」團隊由馮驊及一名工程師,一名博士後和3-4名學生組成。衛星日常程序設計、控制程序設計、技術支持和數據處理等工作均需要這一團隊完成。

以團隊博士生龍翔云為例,在過去的一年多的時間裡,他負責為探測器編寫「日更」指令集,已經完成3000多次開關機指令。

清華大學天文系教授馮驊調試儀器。圖源:清華大學

「我每天都會為探測器提供『明日工作計劃』,通過衛星公司上傳至空間。以蟹狀星雲脈衝星的位置信息為基礎,結合衛星軌道信息,目標源、衛星和地球的相對位置,形成開關機、轉向等指令,保證探測器避開高通量高能粒子的損傷,星敏感器一直指向星空。」

馮驊介紹, 「極光計劃」探測器和衛星的日常運行均由學生負責,是學生培養的重要平臺。「極光計劃」搭載在天儀研究院的「銅川一號」立方星上,此星還裝載了一個學生項目——「天格計劃」的首個探測器。

馮驊認為,某些科學問題需要對一個科學目標進行長期的跟蹤與觀測,「極光計劃」使用的立方星恰好成為了大型天文項目的一種彌補手段。「極光計劃為我們的人才培養和交叉研究提供了很好的平臺。一個完整天文項目的經歷,能夠極大豐富同學們的學術訓練。」

新京報記者 樊朔 校對 陳荻雁

相關焦點

  • 紫金山「淚別」天文觀測?
    紫金山「淚別」天文觀測?  張暘直言,紫金山天文臺是做基礎研究的,對於拉動地方GDP沒有太多意義。  《瞭望東方周刊》記者李靜 | 南京報導  夜風習習,星空朗朗,置身超大望遠鏡後,觀測星空變幻這是國內眾多天文愛好者對紫金山天文臺的美好記憶。
  • 青海省冷湖天文觀測基地建設項目啟動 打造世界級天文觀測基地
    天文臺是專門進行天象觀測和天文學研究的機構,世界各國天文臺大多設在山上。每個天文臺都擁有一些觀測天象的儀器設備。光學天文臺主要裝備各光學天文儀器,如光學天文望遠鏡、太陽鏡等,從事方位天文學或天體物理學方面的研究。
  • 天文觀測條件哪家強?南極崑崙站臺址拔得頭籌
    依託安裝於我國南極崑崙站的自主研製設備,來自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等國內外單位的研究團隊,首次測量了南極冰穹A的夜間大氣視寧度,發現冰穹A是地球上夜間觀測恆星最清晰的地方,證明了崑崙站所在冰穹A地區的光學天文觀測綜合性能優於已知的其他任何地面臺址。相關研究成果29日在線發表於《自然》雜誌上。
  • 天文「發燒友」自製望遠鏡「追星」欲建觀測基地
    【解說】生活在福建泉州晉江市的顏明哲是一名天文「發燒友」,自2014年以來,顏明哲已經用自製望遠鏡清晰拍攝到了月球虹灣、月坑、太陽黑子、木星雲層和大紅斑等天文景觀,在民間天文愛好者中小有名氣。近日,記者驅車來到晉江市安海鎮,了解顏明哲的「追星」故事。
  • 天文學家確認:南極崑崙站為地面最佳光學天文觀測地
    但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商朝暉領銜的國際團隊研究表明,中國南極崑崙站所在的冰穹A地區才是最佳觀測地,其光學天文觀測條件優於已知的其他任何地面臺址。 這項成果是基於我國自主研製設備「崑崙視寧度望遠鏡KL-DIMM」的數據,由我國科學家與澳大利亞、加拿大科學家合作完成的,論文發表於北京時間29日深夜出版的國際科學期刊《自然》上。
  • 我的世界:MC版天文觀測臺,還有巨大號的天文望遠鏡
    《我的世界》相信玩家們肯定都曾經對宇宙的充滿了濃烈的好奇心,但是各位玩家們因為某些原因所以一直都看不見宇宙的樣子,畢竟這太空人可不是隨隨便便的人就能當上去的,這是需要嚴格的考核的,不過也沒關係現在已經有了天文觀測臺,只要在這裡玩家們還是能看得見宇宙的樣子的,但是很可惜啊天文觀測臺也不是隨隨便便就能去的成的
  • 殷商時期的天文觀測及曆法
    殷商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正式的朝代,我們通過一些古籍的記載以及考古發現的大量文字記載,對殷商在政治,生活等各個方面都有了一定的了解,其中也包括一些天文觀測及曆法等相關的內容。,我們對殷商時代的天文曆法了解,大多由此而來。
  • 西華師大籤約共建青海冷湖天文觀測基地
    封面新聞記者 蘇定偉 實習生 陳恩鳳7月23日,青海綠色發展投資貿易洽談會冷湖天文觀測基地建設項目籤約儀式在青海省西寧市舉行。青海省副省長張黎,中科院院士、南京天文光學技術所總工崔向群,中科院院士、紫金山天文臺臺長常進,西華師大校長王元君、副校長陳濤等共同啟動冷湖天文觀測基地建設項目。
  • 老天文愛好者的月球夢:13歲自製天文望遠鏡
    「天涯路邊天文之夜」—人物故事  他,自幼酷愛天文知識,13歲時就開始嘗試製作簡易望遠鏡,希望觀測和了解月球;他,始終保持一份執著,購買了天文望遠鏡終圓月球觀測夢,並願與大家一起分享——  一位老天文愛好者的月球夢:
  • 中國天文望遠鏡重大成果!銀河系比你想像的更大!
    中國天文望遠鏡重大成果!銀河系比你想像的更大!當你抬起頭,仰望星空時,是否也曾幻想過銀河的另一邊也有一雙清澈的眼眸與你凝望著相同的地方?實際上,銀河系遠比想像的更加遙遠,這一點是我國擁有著重大觀測成果的郭守敬天文望遠鏡「總結而出」,郭守敬天文望遠鏡也稱大天區面積多目標光纖光譜天文望遠鏡,它打破了天文望遠鏡大口徑與大視場難以兼得的局面,它是大口徑兼大視場光學望遠鏡的世界之最,也是世界上光譜獲取率最高的望遠鏡。
  • 中國古代天文觀測史,設施齊全,功能多樣
    當然那時的天文臺設施十分簡陋,僅僅是一座高於周圍房屋建築的高臺,臺上放一些必要的觀測工具而已,至漢代天文臺才有了較大的發展。在過去天文臺又常常被作為祭祀的場所,每逢重大的政事活動,慶典豐收,或有大事需要佔卜時,統治者均來到天文臺,觀測天象,舉行祭祀活動,只是後來隨著科學的發展和天文觀測手段的提高,祭祀活動的頻繁增多,天文臺才與祭臺分開。
  • 「大衛星群」可能是天文觀測「殺手」
    「大衛星群」可能是天文觀測「殺手」 2020-07-07 中國科學報 【字體:大 中 小】 在該高度,衛星的反射將在整夜的望遠鏡圖像中留下明亮的尾跡,可能會干擾地面巡天望遠鏡的觀測。據《科學》近日報導,歐洲航天局的Mark McCaughrean在歐洲天文學會(EAS)舉辦的簡報會上發言說:「對天文學來說,1000公裡高度以上的東西是真正的殺手。」  去年,當SpaceX發射其第一批StarLink衛星時,天文學家開始首次關注這種「大衛星群」。
  • 天文愛好者應該在哪裡觀測日全食?
    天文愛好者應該在哪裡觀測日全食?天文愛好者應該在哪裡觀測日全食?如何觀測這次日全食呢?當月亮運動到太陽和地球中間,月亮、太陽、地球剛好在一條直線時,就會發生日食現象。日食分日全食、日環食和日偏食。日全食是在地球上的部分地點太陽光被月亮全部遮住的天文現象。日全食發生時,被月球擋住陽光的區域在月地之間形成一個圓錐形的陰影,在地球表面擦過它的區域才能看到日全食。
  • 2020年值得期待的天文觀測事件
    後期:庫特莉亞芙卡,李子琦責任編輯:毛明遠「2020年已經來臨,二十一世紀居然已經過五分之一,今年是本世紀第二個十年的最後一年,這個特殊的年份裡天文愛好者們會有什麼值得期待?其實牧夫天文已為大夥精心準備了天文檯曆,市面上還有其他書籍甚至電子歷可以下載,以下是universetoday重點標記的天文觀測事件。1. 2020年的流星雨年度最值得期待的流星雨分別是8月的英仙座流星雨和12月的雙子座流星雨。
  • 13日起憑小型天文望遠鏡可觀測婚神星
    江蘇、天津兩地天文學會通報,13日有著「送子女神」之稱的小行星「婚神星」(Juno)衝日,在此後10多天時間裡,只要天氣晴好,國內天文愛好者憑藉一副小型天文望遠鏡就能觀測到它的「倩影」。  即將在13日衝日的這顆小行星名叫「婚神星」,也稱3號小行星,它是德國天文學家卡爾·哈丁於1804年9月1日發現的。
  • 古人是如何設立觀測天文機構的?
    所以對恆星觀測的內容也比較少,神秘性也小,集中在兩個方面,一是計時,一是為其他天體提供位置參考。關於計時,是看北鬥星的鬥柄,有這樣四句話:「鬥柄東指,天下皆春;鬥柄南指,天下皆夏;鬥柄西指,天下皆秋;鬥柄北指,天下皆冬。」北鬥星的鬥柄仿佛一根巨大的指針,在天空轉動,隨時標示出當前的日期。對於有經驗的觀測者,只憑觀測鬥柄指向,就可以大致判斷當前的節氣。
  • 蕪湖團隊發現罕見天文現象,並在國際頂級雜誌發表!
    但是,可以說這是一項在學界非常值得稱道的工作,研究內容被國際頂級科學雜誌《自然·通訊》所採納,足以說明其「含金量」。據介紹,舒新文教授研究小組在一個河外星系中發現了一對互相繞轉的超大質量雙黑洞吞噬恆星的罕見天文現象。這是天體物理學家迄今為止在正常星系中發現的第二例超大質量雙黑洞繞轉系統。
  • 隋唐史:一行法師不但精通佛法,還知曉天文,做了大量天文觀測
    而在歐洲,最早探索出黑死病治療方法的,也恰恰是那些傳教士。中世紀的歐洲,神學曾經佔據了絕對的統治地位,這並不僅僅因為人類對於上帝的迷信,更是因為天主教在歐洲大瘟疫中做出了卓越貢獻。翻閱中國古代史,我們也會發現,火藥的發明來自道士的煉丹術,而中國天文、數學、中醫等各個方面的卓越成就,很大程度上也是以道家與佛家的思想為基礎的。在燦若星辰的中國古代科學家名錄裡,赫然寫著許多宗教人士的姓名。
  • 「天狗吃日」奇觀如何更好地觀測?天文專家支招
    為了更好地觀測這次「天狗吃日」,天文專家在此為公眾支招。2019年全球範圍內共發生三次日食,偏食、全食、環食各一次。這次的環食是本年度最後一次日食天象。對於我國來說,日偏食發生在26日正午前後,此時陽光較為強烈。
  • 今大行其道的天文觀測,《山海經》中早就記載,果然是上古奇書!
    這是《山海經》,《山海經》是一部上古古籍,記載了諸多神話以及動植物百科,可以說是非常全面,但是其中的記載我們一直在探索究竟是否是真的,然而近年來專家就有了一點進展,在《山海經》中發現了天文觀測站。天文觀測如今是大行其道,各地都設置了不少的天文觀測站,而這是專門用來天象觀測的地方。照片中就是天文觀測站,可以看到設置在了雪山上,其實正是因為山上空氣稀薄,煙霧、塵埃和水蒸氣這些都比較少,便於觀測。今大行其道的天文觀測,《山海經》中早就記載,果然是上古奇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