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金山「淚別」天文觀測?

2020-12-02 搜狐網

  紫金山「淚別」天文觀測?

  張暘直言,紫金山天文臺是做基礎研究的,對於拉動地方GDP沒有太多意義。

  《瞭望東方周刊》記者李靜 | 南京報導

  夜風習習,星空朗朗,置身超大望遠鏡後,觀測星空變幻這是國內眾多天文愛好者對紫金山天文臺的美好記憶。然而,近日一則「紫金山天文臺變身博物館」的消息讓公眾大表惋惜。

  據悉,紫金山天文臺將「淚別」天文觀測,改為博物館,原因是城市燈光和霧霾的影響使這裡無法再進行前沿觀測。網友感慨:若再不重視環保,將來就沒地方看星星了!

  作為中國人自己建立的第一個現代天文學研究機構,紫金山天文臺也是「中國現代天文學的搖籃」,長期以來,除了偶爾發布「發現某小行星」的消息,這裡的研究人員並不常出現在公眾視野。

  近日,本刊記者探訪了有著近80年歷史的紫金山天文臺。相對於社會輿論的扼腕嘆息,天文臺內部則略顯平靜,因為這樣一個事實其實早已被接受:從上世紀80年代後期開始,隨著城市發展等原因,紫金山的觀測功能逐漸下降,作為研究機構的紫金山天文臺,此後分別在青海、江蘇、山東等地物色到更適宜的新觀測點。因此,紫金山本身的觀測功能漸失並不會對天文臺的研究工作構成問題,然而與此同時,紫金山上的天文臺原址要順利承擔博物館功能卻並不容易。

  博物館功能受到資金「兩不靠」困擾

  沿著綠蔭環繞的天文臺路拾階而上,盡頭處正是位於紫金山第三峰的紫金山天文臺原址。這裡地勢開闊,夜晚萬籟俱寂,若沒有光汙染的影響,在此觀星確是極佳的環境。

  2013年4月18日中午,本刊記者來到此處時,這裡正在組裝一臺新的天文望遠鏡,奇怪的是,望遠鏡安裝在一個封閉的屋子裡。來自南京天文光學技術研究所的王師傅一邊安裝,一邊笑言:這望遠鏡只是用來展示外觀的。

  封閉的屋子是天文望遠鏡歷史陳列室,空蕩的陳列室原本只能通過牆上展板來呈現天文史,這一次終於有了實物。

  作為科普基地的紫金山天文臺,早在上世紀90年代就自籌經費百萬餘元,建成了中國第一座天文歷史博物館。在佔地47畝的天文臺臺界內,記者看到始建於1934年9月的紫金山天文臺建築,以虎皮石砌出的牆面大體完整,建築左下角鐫蔡元培、于右任書寫的奠基碑文等依稀可見,但窗戶已出現損壞。

  在峰頂各處的天文觀測室,自民國起,歷經歲月和戰火洗禮得以留存,而眼下,子午儀室等若干觀測室因無資金修繕整理,無法對外開放。一位工作人員透露,建臺之初的一些觀測設備也有損壞,「維修起來費用巨大,只能先擱著。」

  「天文臺的建築必須『修舊如舊』,修繕費用很高」,天文臺科普部主任張暘告訴本刊記者。2010年,張暘調任科普部主任時曾參與紫金山天文臺原址的修繕,他說當時天文臺界內的景象只能用「殘破不堪」來形容,「前幾十年都沒有精心修過」。

  2010年,紫金山天文臺再度自籌經費800多萬元,修繕了電線、水管等基礎設施,最主要的改善是為天文臺路重新澆築了水泥層。這條民國時代修建的路,早已成為市民上山鍛鍊的必經之路,損耗嚴重。

  紫金山天文臺原址作為保存完整的國務院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也是江蘇省省級文保單位,但在保護方面未得到地方政府的經費支持。江蘇省內雖然早已形成對民國建築群的保護體系,但或因紫金山天文臺屬於中科院院屬單位,不便過多幹預。張暘直言,從行業來看,紫金山天文臺是做基礎研究的,對於拉動地方GDP沒有太多意義,政府也就沒有興趣投入保護。而中科院科研資金一般分配給各課題組,博物館建設要爭取資金也非常困難。

  資金「兩不靠」的境地,讓博物館的維護工作只能依靠門票。「門票收入之外,每年天文臺內部還要補貼幾十萬,博物館一年的運轉費用在300萬左右。」張暘說。

  一群中學生熙熙攘攘的聲音在安靜的天文臺界內響起,領隊老師前來詢問張暘,有沒有天文學方面的電影可以觀看,張暘回答「沒有」,但告訴他們主樓附近一間多媒體功能室正在籌建,未來孩子們將可以在這裡看到中國現代天文發展的歷程。

  「儘管資金有限,我們還是盡力讓原址『接近』一個博物館的功能。」在紫金山天文臺工作了20餘年的張暘說。

  觀測功能歷經從紫金山到南極的變遷

  紫金山天文臺此番引發輿論爭議的焦點問題,就是「其紫金山上的觀測點不再用於專業天文觀測」。本刊記者通過走訪發現,山上的天文觀測室主要保留了射電頻譜儀和紅外光譜儀等針對太陽的觀測,其餘針對恆星、小行星、月亮的觀測的確已經停止。

  只是,觀測點的功能消失並非近日炒作的因為光和霾而「突然」消失,而是功能逐年下降的結果。

  紫金山天文臺的「老古董」折反射式天文望遠鏡直徑60釐米,曾經是上世紀30年代遠東地區最大。這架望遠鏡看上去很笨拙,但質量過硬,一直使用到上世紀80年代中期。

  1994年因為「彗星撞擊木星」事件,這架老牌望遠鏡又一度啟用。當時國際上主要是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和中國的紫金山天文臺對此次碰撞進行預報,紫金山天文臺沒有大型高端設備,預報初始只能靠NASA的觀測數據做分析計算,最後關鍵時刻,NASA突然不公布數據了,紫金山天文臺研究員、天文學家張家祥只能臨時啟用這架老牌望遠鏡提供的數據,以此為基礎,還是進行了非常好的預報。

  超期服役的老牌望遠鏡在1980年夏天預備淘汰,當時78歲高齡的紫金山天文臺原臺長張鈺哲奔赴青海,為給我國引進的一臺毫米波射電望遠鏡選擇觀測站新址。他登上海拔4800米的崑崙山口,對同行的專家說:「傳統光學已不適應天文學發展新趨勢,守在紫金山頭不行了,必須開拓空間天文學和無線電天文的新領域。」

  上世紀80年代,紫金山天文臺迅速恢復了因文革中斷的科研工作,科研人員全員下山,在山下建起新的實驗室,以此籌備天文界的幾件大事:成立空間天文實驗室為天文一號衛星發射服務;為國家創建先進的毫米波射電望遠鏡。

  「射電望遠鏡必須放在高海拔、乾燥的地區,紫金山不合適,並不是因為光和霾,最後從地理條件上選擇了青海德令哈市。」紫金山天文臺臺長楊戟告訴本刊記者。

  1982年,在距離德令哈市30公裡處海拔3200米的一片戈壁灘上,紫金山天文臺青海觀測站開始動工。青海觀測站是一個近20人的天文觀測站,而1998年之前,一年運行的費用僅30萬,設備壞了沒錢修,基本觀測無法保障。「當時整個青海觀測站的運行費用,全部加起來,還比不上國外運行一架望遠鏡一個人的人工費用。再加上設備運行中涉及的材料器件需要進口,就更難投入基本的服務支撐了。」楊戟說。

  1998年,紫金山天文臺為青海觀測站增加了100萬元的投入,網際網路系統建了起來,青海觀測站才算真正發揮作用。幾年後,楊戟帶領紫臺科研團隊自製了一套3毫米多譜線系統,更新了安裝在射電望遠鏡上的探測器。

  珍貴的100萬元投入,來自國務院支持下的中國科學院「知識創新工程」。1998年,按照財政部的要求,進入「知識創新工程」試點的骨幹科研人員,大概能夠達到人均十萬元的科研經費支持。「這在當時真是很大一筆錢。」楊戟感嘆。

  當時紫金山天文臺的科研人員一年的科研經費不足5000元,依靠這樣的投入力度去趕超「世界天文界先進科研水平」,在很多人眼裡成了笑話。1992年碩士畢業進入紫金山天文臺工作的研究員常進告訴本刊記者,當時的工資是每月200元,在整個上世紀90年代,「我去菜場買蔬菜都覺得太貴」。

  改革開放的最初十年已經積累起相當的財富,而那時對基礎科研領域的投入卻滯後了一步。世紀之交,科研領域投入明顯增多,投入增多則明顯帶來科研實力的增長。

  在國際天文學界,發現小行星的能力是國家天文觀測能力的重要標誌之一。負責小行星觀測工作的紫金山天文臺研究員趙海濱告訴本刊記者,為及時搜索出對地球存在潛在威脅的近地天體,2006年紫金山天文臺投入使用中國第一臺搜索小行星的近地天體望遠鏡。該望遠鏡一年的運行費在100多萬,試運行四年間發現的小行星數量超過1000個,其中100多個被精確定軌,獲得永久編號。

  如今,紫金山天文臺在中國的不同方向,分別建設了位於青海、江蘇、山東、黑龍江、雲南等地的6個觀測站,南極天文臺也在籌建之中。

  海拔4093米的冰穹A是南極內陸冰蓋最高點,被稱為「不可接近之極」。也是目前地球上已知的天文觀測條件最好之處。2006年12月,中國南極天文中心在紫金山天文臺成立,目前已搭建起的南極天文科考支撐平臺,安裝了小型光學天文觀測望遠鏡陣等設備。「現在放在平臺上的設備是小型的,探探路,為將來選址做準備。」楊戟說。

  南極大陸是國際天文科研的前線,近年,世界各天文大國紛紛出臺和實施南極天文望遠鏡計劃。楊戟稱,「南極天文臺大科學裝置」項目將在「十二五」期間拉開序幕,具體是建立一臺5米口徑的太赫茲望遠鏡,以及一臺2.5米的光學/紅外望遠鏡,以此為主體構成南極天文臺的主設備。

  當下,楊戟正負責「南極天文臺」的總體方案設計,「主體望遠鏡已設計兩年之久,建成後中國在地面天文觀測領域的能力將有新突破,」 像當年去青海建觀測站一樣,他對南極天文臺的未來有著無法言表的熱情。

  有望在暗物質探測上參與國際競爭

  暗物質探測是當代國際天文界最前沿的課題之一,並在世界範圍內形成競爭,近日,丁肇中團隊在美國高調宣布,已發現暗物質候選體。

  鮮為人知的是,中國有望於2015年發射第一顆專門探測暗物質的衛星,紫金山天文臺正在緊鑼密鼓地為其研製探測器,負責探測器設計的首席科學家、紫金山天文臺空間天文實驗室主任常進向本刊記者透露,目前探測器的研製,已轉入工程樣機階段。這個消息對於正在為紫金山失去觀測功能感到遺憾的天文愛好者們無疑是個好消息。

  事實上,早在1998年,常進就萌發了探測暗物質的想法,但事情的難點還是資金上。暗物質探測耗資巨大,以丁肇中團隊為例,其所使用的阿爾法磁譜儀2號(AMS 02) 於2011年被送入美國太空,是目前靈敏度最高,也是最複雜的一臺暗物質探測設備,其價值高達20億美元。

  「尋找簡單方法觀測暗物質」是常進當時的唯一選擇。2000年,常進參與國際項目合作期間,發現美國合作夥伴在南極設置了熱氣球望遠鏡,多番詳談後,合作夥伴被常進說服,同意共同利用南極的儀器。

  「當時美國人在南極的這套設備價值1000多萬美元,放飛一次熱氣球望遠鏡,運行費約100萬美元,一共放了3次。這筆費用對當時國內的科研機構是難以承受的。」

  實驗過後,又歷經8年探索,常進在美國的《自然》雜誌發表關於「高能電子在高能段存在超」的論文,其中提出「超」可能由暗物質帶來。當年歐洲、美國天文界將此發現作為天文界年度十大進展。歐洲PAMELA負載衛星發射升空後,基本證實了這一發現。

  論文發表後,暗物質探測衛星的發射成了關鍵。紫金山天文臺從2002年始,建議科技部研製「暗物質探測器」。到2010年,中科院最終同意。

  同意的背後,是中科院藉助「創新2020工程」的投入,啟動了「空間科學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等」,投入規模在幾十億元左右,重點包括4顆衛星的發射,其中一顆是專門探測暗物質的衛星,這顆衛星正是紫金山天文臺的大夢想。

  2010年,在「創新2020工程」的支持下,紫金山天文臺進入暗物質探測器技術準備階段,中科院450萬元的撥款也很快到位。眼下,探測器原理樣機已經拿去歐洲測試過,關鍵技術驗證基本完成。2013年4月將轉入工程樣機階段。

  紫金山天文臺在暗物質探測上的投入與丁肇中團隊相比仍相去甚遠,但是,在常進看來,「投入的資金總算可以讓科研人員集中力量攻克世界級的前沿課題了。」

相關焦點

  • 西華師大籤約共建青海冷湖天文觀測基地
    青海省副省長張黎,中科院院士、南京天文光學技術所總工崔向群,中科院院士、紫金山天文臺臺長常進,西華師大校長王元君、副校長陳濤等共同啟動冷湖天文觀測基地建設項目。籤約儀式上,校長王元君代表學校與海西州人民政府、柴達木循環經濟試驗區管委會與青海省科技廳、國家天文臺、紫金山天文臺、中科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等單位共同籤訂《冷湖天文觀測基地多方共建協議》。副校長陳濤代表學校與海西州人民政府、柴達木循環經濟試驗區冷湖工業園管委會分別籤署望遠鏡落地合作協議、西華師大天文系學生實習基地共建協議。
  • 青海省冷湖天文觀測基地建設項目啟動 打造世界級天文觀測基地
    天文臺是專門進行天象觀測和天文學研究的機構,世界各國天文臺大多設在山上。每個天文臺都擁有一些觀測天象的儀器設備。光學天文臺主要裝備各光學天文儀器,如光學天文望遠鏡、太陽鏡等,從事方位天文學或天體物理學方面的研究。
  • 《今日科學》|紫金山天文臺裡的國寶系列之天文計時工具
    嘉賓:樊莉平 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工程師「春雨驚春清谷天……」,相信很多人在上小學的時候就背過這個二十四節氣表,那你是否知道,在沒有現代天文學知識,沒有精密儀器的情況下,我們的祖先是如何精準確定二十四節氣時間的呢?
  • [南京]《紫金山天文臺》
    在南京的紫金山天文臺,我們就可以通過天文望遠鏡解天體變化。  南京紫金山天文臺科普部 葛永良:天文望遠鏡是這個,有的是直接用眼睛看,有的它並非是用眼睛看。而是後面有一個接收設備,接收設備有的是照相、有的是測光的光電頭、有的是色譜儀,這些都是終端設備。
  • 山海經中發現了有關天文觀測站的離奇記載
    天文觀測站是專門進行天象觀測和天文學研究的地方,世界各國天文臺大多設在山上。每個天文臺都擁有一些觀測天象的儀器設備,主要是天文望遠鏡,可以說這裡是看星星的好地方。如紫金山天文臺,它就設立在南京城外東北的紫金山上,海拔267米;北京天文臺設有5個觀測站,其中興隆觀測站海拔約940米,密雲觀測站海拔約150米;上海天文臺在佘山的工作站,海拔為98米;雲南天文臺在昆明市的東郊,海拔為2020米。
  • 紫金山天文臺舉辦南京天文科普歷史研討會
    南京天文愛好者協會秘書長許軍主持會議。  會議邀請了少年之家天文小組11位成員,以及指導老師張家祥、李德培等。回顧過去,1956年南京市少年之家天文小組成立,每年招收以中學生為主的新學員,在著名天文學家張鈺哲等人的指導下學習天文理論知識和進行實際天文觀測訓練,至1966年停辦。十年間,在老一輩天文學家的指導下,天文小組成績斐然。
  • 紫金山天文臺舉辦2020年夏至日環食科普活動
    我國處於較好的觀賞地域,引發了天象觀測熱潮。中國科學院天文科普聯盟(簡稱「聯盟」)以此為契機,開展「2020天文奇觀最美金邊日食」觀測直播及系列科普宣傳活動。  根據活動方案,在全國設置1個後方活動主場和12個前方活動現場,聯合開展日食觀測直播活動。中科院紫金山天文臺負責貴州銅仁、南京紫金山、青海德令哈等觀測點活動。
  • 作為天文愛好者而言,紫金山天文臺是一個不可缺席的好地方!
    紫金山天文臺景色不錯,海拔200多米,可以徒步,打車或者乘坐景區索道到達。天文臺有關於天文學方面的介紹,還有各種供遊人參觀的儀器,天氣好的時候可以看到玄武湖。天文臺還是需要講解的,古天文儀器最老的是明代的,我們祖宗的鑄造工藝還是值得敬佩的,天文臺的建築也很有特點。
  • 青海冷湖賽什騰山天文臺址降雪探空試驗順利實施
    圖為工作人員在冷湖賽什騰山天文臺址提取觀測資料。 杜華禮 攝中新網西寧11月21日電 (孫睿 杜華禮權晨)記者21日從青海省氣象局獲悉,青海省氣象科學研究所與青海省茫崖市氣象局在冷湖賽什騰山天文臺址順利完成降雪過程探空觀測試驗。
  • 冷湖打造天文裝備製造業 建世界級天文研究中心
    目前,已建成火星營地、火星一號公路等網紅旅遊打卡地,冷湖科幻文學獎已經成為國內科幻界的一匹黑馬;一批天文望遠鏡等國家大科學裝置正在冷湖工業園落地建設,國內最大的天文觀測基地和世界級的天文研究中心即將建成;可回收火箭試驗基地、月宮一號生態圈技術、天文望遠鏡鍍膜等天文科技項目推動天文科技產業的孵化。
  • 在中國第一的天文臺俯瞰金陵|紫金山天文臺記遊
    五一期間,我們帶孩子前往紫金山天文臺。久聞大名,卻一直未能得見。與其說是出遊,不如說是一次天文朝聖之旅。紫金山天文臺,是中國人自己建的第一座現代天文臺,被譽為「中國現代天文學的搖籃」。作為中國最重要的天文學研究基地之一,紫金山天文臺在國內外享有盛名。
  • 我的世界:MC版天文觀測臺,還有巨大號的天文望遠鏡
    《我的世界》相信玩家們肯定都曾經對宇宙的充滿了濃烈的好奇心,但是各位玩家們因為某些原因所以一直都看不見宇宙的樣子,畢竟這太空人可不是隨隨便便的人就能當上去的,這是需要嚴格的考核的,不過也沒關係現在已經有了天文觀測臺,只要在這裡玩家們還是能看得見宇宙的樣子的,但是很可惜啊天文觀測臺也不是隨隨便便就能去的成的
  • 想完爆都教授 天文觀測與攝影發燒指南
    這意味著,是大於我們肉眼的視角的(天文基本是一隻眼睛看)會有種「一眼望不到邊」的爽快感。當然這種感覺也價格不菲,TeleVue的Ethos或是Nagler目鏡,都要好幾百美元一個,而天文觀測基本都是定焦,所以如果湊齊焦段……會是很大一筆開銷。這裡我們上一張圖,這個手雷一樣的傢伙,是 目 鏡!
  • 清華天文成果登上《自然天文》雜誌 實現觀測方法革新
    新京報訊(記者 樊朔)5月11日晚,《自然天文》雜誌正式發布了清華大學天文系教授馮驊課題組的論文,清華大學主導的空間天文項目「極光計劃」在觀測一年後首次發現了脈衝星自轉突變和恢復過程中X射線偏振信號的變化,這一探測結果標誌著,因技術困難停滯了40多年的天文軟X射線偏振探測窗口重新開啟
  • 天文愛好者在盱眙蹲守 六星連珠
    天文愛好者在盱眙觀測基地看星空 快報記者 施向輝 攝都說這個月,在我們睡著的時候,天上的星星會有連珠奇觀。在天亮前一個多小時,抬頭仰望東方,會看到,金星、水星、火星、木星和天王星、海王星基本沿著黃道排成一條直線。從東北方一直迤邐到東南方,堪稱壯麗。用肉眼能看到「六星」連珠嗎?
  • 天文愛好者應該在哪裡觀測日全食?
    天文愛好者應該在哪裡觀測日全食?天文愛好者應該在哪裡觀測日全食?如何觀測這次日全食呢?當月亮運動到太陽和地球中間,月亮、太陽、地球剛好在一條直線時,就會發生日食現象。日食分日全食、日環食和日偏食。日全食是在地球上的部分地點太陽光被月亮全部遮住的天文現象。日全食發生時,被月球擋住陽光的區域在月地之間形成一個圓錐形的陰影,在地球表面擦過它的區域才能看到日全食。
  • 2020年值得期待的天文觀測事件
    後期:庫特莉亞芙卡,李子琦責任編輯:毛明遠「2020年已經來臨,二十一世紀居然已經過五分之一,今年是本世紀第二個十年的最後一年,這個特殊的年份裡天文愛好者們會有什麼值得期待?其實牧夫天文已為大夥精心準備了天文檯曆,市面上還有其他書籍甚至電子歷可以下載,以下是universetoday重點標記的天文觀測事件。1. 2020年的流星雨年度最值得期待的流星雨分別是8月的英仙座流星雨和12月的雙子座流星雨。
  • 古人是如何設立觀測天文機構的?
    所以對恆星觀測的內容也比較少,神秘性也小,集中在兩個方面,一是計時,一是為其他天體提供位置參考。關於計時,是看北鬥星的鬥柄,有這樣四句話:「鬥柄東指,天下皆春;鬥柄南指,天下皆夏;鬥柄西指,天下皆秋;鬥柄北指,天下皆冬。」北鬥星的鬥柄仿佛一根巨大的指針,在天空轉動,隨時標示出當前的日期。對於有經驗的觀測者,只憑觀測鬥柄指向,就可以大致判斷當前的節氣。
  • 殷商時期的天文觀測及曆法
    殷商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正式的朝代,我們通過一些古籍的記載以及考古發現的大量文字記載,對殷商在政治,生活等各個方面都有了一定的了解,其中也包括一些天文觀測及曆法等相關的內容。,我們對殷商時代的天文曆法了解,大多由此而來。
  • 「大衛星群」可能是天文觀測「殺手」
    「大衛星群」可能是天文觀測「殺手」 2020-07-07 中國科學報 【字體:大 中 小】 在該高度,衛星的反射將在整夜的望遠鏡圖像中留下明亮的尾跡,可能會干擾地面巡天望遠鏡的觀測。據《科學》近日報導,歐洲航天局的Mark McCaughrean在歐洲天文學會(EAS)舉辦的簡報會上發言說:「對天文學來說,1000公裡高度以上的東西是真正的殺手。」  去年,當SpaceX發射其第一批StarLink衛星時,天文學家開始首次關注這種「大衛星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