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神化到世俗化,3種獨特文化內涵,魚紋圖案是如何發展演變的?

2020-06-08 葉麼麼Art

在中國的傳統繪畫藝術中,作為創作元素之一的魚紋圖案,蘊含著獨特的文化內涵與藝術魅力。早在新石器時代,就被我們的先人作為裝飾圖像運用到陶器上,歷經數千年發展至今,在年畫、剪紙、服飾等題材中仍有出現。

我們今天對於魚紋圖像的使用,很大程度是因為其含有的吉祥、富足寓意,比如「連年有餘(魚)」、「鯉魚躍龍門」等。而這些寓意也是從古流傳下來的,那古人為什麼會喜歡魚,甚至把它作為一種繪畫元素呢?究竟又是什麼時候開始魚有了吉祥、富足這樣的意義呢?

從神化到世俗化,3種獨特文化內涵,魚紋圖案是如何發展演變的?

一、自然界的魚類,從飽腹作用到精神意義的演變

在生產力極其低下的遠古時期,食物來源極為有限,人類狩獵也相當危險。當時地球上最為豐富的海洋、湖泊、河流等水資源,為人類提供了最豐富的食物資源——魚類。

魚作為一種水生動物,對於人類基本沒有攻擊可言,進行捕魚,危險遠比狩獵要小得多。所以在早期人類眼裡,魚是一種資源豐富又相對容易獲得的生物,無疑是很好的食物來源。正如著名生物學家與遺傳學家摩爾根所說,「魚類是最早的一種人工食物,人類有了魚類食物,才開始火的利用及大規模的遷徙」。可見,從生食到熟食,從即食到貯藏,先民很早就認識到魚類對人類生存的重要意義,魚類也為促進人類的發展起著功不可沒的重要作用。

從神化到世俗化,3種獨特文化內涵,魚紋圖案是如何發展演變的?

作為可以進行獨立思考的人,原始先民在逐步進化的歷程中,開始有自己的意識,會對自然界裡的存在產生好奇、疑問。但受到思維水平的限制,沒有足夠的科學認識,先民對於自然中很多奇異怪事都理解不了,更無法掌控。所以他們產生出了恐懼和敬畏心理,只能認為自然世界中那些無法解釋的事物都是有神秘力量的。

出於對自然的敬畏,先民在飽腹後,開始思考自然中所看見過的這些事物。而作為主要食物來源的魚類,也成為原始精神思考的一部分,使先民產生出了早期對「魚」的觀念和幻想,並將魚骨製作成飾品佩戴在身上。而在北京周口店山頂洞人遺址發現的草魚眶上骨,就是最早的魚類實物。

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當先民開始學會種植作物、馴養家畜、燒制陶器的時候。魚的形象開始作為人們對於豐衣足食、年年富足的象徵,並大量以繪畫的形式出現,形成獨特的魚紋圖案。

從神化到世俗化,3種獨特文化內涵,魚紋圖案是如何發展演變的?

圖|史前時期陶器上的魚紋

二、從生殖崇拜、神靈信仰到寓意吉祥,3種獨特魚紋圖案文化內涵的發展演變見證了人類歷史的進程

從史前到清代,魚紋圖案的發展歷經數千年,其蘊含的內涵是人們的意識對自然事物的升華,體現的是一種和諧、淳樸、含蓄的人文思想和世界觀。

1、史前的生殖崇拜:代表了人類始祖在惡劣生存環境下對繁衍的祈求

史前時期,由於先民的生存環境比較惡劣,導致死亡率變高。作為群居生活的人類看到這種現象,自然渴望自己的種族可繁衍昌盛,因此他們對於生殖繁衍的願望十分強烈。作為食物來源之一的魚類,先民自然觀察到它們的繁殖能力,進而心生敬意,成為崇拜的對象。他們以為對魚進行崇拜,可以讓女性族人也擁有強大的生殖能力,從而進行後代的繁衍。

聞一多在《說魚》說,「魚是繁殖力最強的一種動物,所以在我國古代,男女青年若稱對方為魚,就等於說『你是我最理想的配偶』」。這就引申出了一種雙魚形象,而仰韶文化的陶器裡就有大量的雙魚圖案,或是連體雙魚,或是交尾雙魚,反映出原始先民生殖崇拜的象徵。

從神化到世俗化,3種獨特文化內涵,魚紋圖案是如何發展演變的?

圖|仰韶文化時期的雙魚圖案

受生產技術的限制,史前時期發現的魚紋圖案基本都存在於陶器器物表面。早期先民的陶器大多是非常普遍的圓形底盆,而發展到末期,罐、壺等器具開始成為魚紋圖案新的載體。其中,最有代表性的魚紋圖案,就是黃河流域仰韶文化半坡類型的「人面魚紋」。

對此,李澤厚認為,「在半坡彩陶文化遺存下來的魚紋中,人面魚紋組合圖案中的魚形是最為簡樸、最為古老的,較早的表達先民對心中神抵的描繪。在精神上神聖而又隱晦地主宰著所有信奉它的部族的命運」。

可見,史前的半坡人已經把魚作為了本部落的圖騰崇拜對象。另外,學者石興邦對半坡陶器上的「人面魚紋」,解釋為是「寓人於魚」或者「魚生人」的意思。可見,先民對於生殖繁衍有多麼渴望。而且,除了有和人面組合在一起的圖像,還有魚與蛙、鳥等組合在一起的圖像。在史前時期,魚、蛙、鳥等都是生殖旺盛的生物,被先民賦予生殖崇拜的寓意,兩兩組合更能表現先民對生殖的看重。

從神化到世俗化,3種獨特文化內涵,魚紋圖案是如何發展演變的?

圖|西安半坡的人面魚紋彩陶盆

2、先秦到隋唐五代的神靈信仰:從單純的追求繁衍上升為上層階級精神需求

夏商周時期出現了國家的形態,國家統治力量的強大,讓人們以為有神靈在主宰著世間的萬事萬物。在統治者看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為了維護自己的權威,開始宣揚魚是上天神靈的化身。

莊子的《逍遙遊》裡,名為「鯤鵬」的巨魚,力量強大,可以隨意在遨遊天地之間。《玄中記》中記載,「天下之多者,水也。浮天載地,高下無不至,萬物無不潤」。地浮於水,天在水外。而魚又是水中之物,因而魚有浮天載地的能力。而陸地之下就是冥界黃泉,而黃泉喻指地下之水域,魚身為水中的神物,進而又成為了地下冥界、黃泉的象徵。

從神化到世俗化,3種獨特文化內涵,魚紋圖案是如何發展演變的?

圖|畫家畫的鯤鵬形象

在河南出土的一件商代青銅器,其內壁上有鳥紋、虎紋、魚紋組成的圖像。三種動物的紋飾圖樣分別象徵著古人心中的天上、人間和地下三個空間,這也是統治階級希望可以統治三界的無限欲望的證明。同時,隨著秦漢、隋唐的厚葬禮儀的發展,帶有神靈意義的魚紋圖像也被大量應用到墓葬活動中,其形象在隨葬的玉器、墓室壁畫、帛畫、漢畫像、陶俑中都有出現。

從神化到世俗化,3種獨特文化內涵,魚紋圖案是如何發展演變的?

圖|旅盤,商代青銅器,其上的魚紋象徵著地下

另外,同樣演變於史前時期的圖騰「龍」開始與「魚」發生聯繫。魚躍龍門、魚龍變化、摩羯形象等具有特定內涵的魚紋圖案開始流行,而到了唐代則發展得更為興盛。《論衡·龍虛篇》中記載,「龍少魚眾,少者為神」。「龍,魚類也」。可見,魚龍實際上同屬一類,魚成神就是變龍。之所以會出現魚化龍的現象是因為,雖然龍、魚都被視為神物,但由各個部落融合而成的龍圖騰信仰遠比魚圖騰的影響範圍大,因而出現了「龍尊魚卑」的現象。

關於魚化龍,在《三秦記》中有記載,「龍門山在河東界,禹鑿山斷門,闊一裡餘,黃河自中流下,兩岸不通車馬。每暮春之際,有黃鯉魚逆流而上,得者便化為龍·····一歲中,登龍門者不過七十二。初登漁苑雜談龍門,即有雲雨隨之,天火自後燒其尾,乃化為龍矣。」

龍門橫跨在黃河兩岸,浪高勢險,魚類想要逆流而上是難上加難。而魚越過龍門就可飛化成龍,其寓意是在艱苦的環境中,通過不懈努力就可青雲直上。周鷺在《唐五代科舉習俗研究》指出,唐時期就有以魚躍龍門、燒尾來表示科舉及第的現象。在他們看來,考科舉雖然同魚躍龍一樣艱辛,但高中之後就可青雲直上,仕途一片光明。

從神化到世俗化,3種獨特文化內涵,魚紋圖案是如何發展演變的?

而魚龍化式的圖像則主要表現在摩羯紋飾上。文獻記載,摩揭本是外來物,在漢末時隨著佛教傳入中國,而傳入中國的原初摩揭紋進行了本土化的演變。其最初形象是獸頭魚身,到唐代演變成龍首魚身。龍頭逐漸顯現出來,背部演化出飛翼,同時保持了魚身和魚尾。這種紋飾圖樣大量出現在唐代的銅鏡、壁畫、玉雕等藝術品中。

總的來說,在先秦到隋唐五代這一段發展時期裡,魚紋圖案被賦予的內涵發生了較大的變化,不再是史前時期的生殖崇拜,轉而演變成一種承載世界的神靈。值得注意的是,這一象徵意義是統治階級為維護其權威、鞏固統治需要而延伸發展出來的。

從神化到世俗化,3種獨特文化內涵,魚紋圖案是如何發展演變的?

圖|唐代摩羯紋金花銀盤裡的魚龍化圖像

3、宋元明清的寓意吉祥:從上層社會走向平民化,成為大眾美好寓意的精神寄託

從宋至明清時期,人類文明社會得到了高度發展,極大地促進了魚紋圖案的傳播發展。魚紋圖案自先秦以來所賦予的神性逐漸弱化,開始轉向人性,吉祥的寓意被不斷地強化。

在唐以前,魚紋圖案大多出現在墓葬、祭祀等比較隆重的場合活動中,有一定的階級性。平民大眾接觸的不多。直到唐代之後,魚文化才開始走向大眾生活,魚紋圖像的出現也開始更趨日常化和民俗化。

但直到宋代,尤其是雕版印刷技術大規模地應用於年畫製作,以表現吉祥寓意的魚紋圖案才真正全面地出現在大眾生活中。同時宋代五大官窯以及八大民窯的制瓷技術漸趨成熟,有魚紋圖案的碗、盤、罐等瓷器大量湧現。另外,剪紙、服飾、銀飾、鎖具等領域也都留有魚紋圖像的發展。

從神化到世俗化,3種獨特文化內涵,魚紋圖案是如何發展演變的?

圖|宋代磁州窯白地黑花開光魚紋梅瓶裡的魚紋圖案

古人向來就喜歡用諧音來表現美好寓意,「魚」與「餘」、「鯽」與「吉」、「鰱」與「連」、「魚」與「玉」等都是諧音,所以魚紋圖像就有了年年有餘、連年有餘、吉慶有餘、金玉滿堂等吉祥含義。

寓意「連年有餘」的魚紋圖像,在民間的年畫和剪紙中最為常見,其造型大都是一個胖乎乎的小娃娃抱著一條大鯉魚。寓意「金玉滿堂」的魚紋圖像,在剪紙中也極為常見,經常是在一水塘外面圍著一圈的金魚,象徵子孫滿堂。

從神化到世俗化,3種獨特文化內涵,魚紋圖案是如何發展演變的?

圖|寓意「連年有餘」

另外,魚紋圖案還可以寓意愛情。在新石器時代,作為生殖崇拜的魚紋圖案就被畫在陶器上。古代太極圖就是首尾相連追逐的兩條魚,含有一陰一陽循序變化、生生不息的哲學意味。而多子多孫是古時家庭婚姻幸福的標誌,人們渴望像魚類一樣擁有旺盛的生殖能力。最為常見的魚紋圖案造型,就是在年畫或者剪紙等藝術中,眾多蓮花或者蓮葉當中簇擁著一條大鯉魚,寓意「連生貴子」。

可以說,發展到明清時期的魚紋圖案已經完全變得世俗化,滲透到了大眾生活的方方面面。由於魚字與「玉」、「餘」等字諧音,被賦予的意義也都是對人們美好生活的祝福,基本同今天的魚紋寓意是一致的。

從神化到世俗化,3種獨特文化內涵,魚紋圖案是如何發展演變的?

圖|寓意「連生貴子」

三、魚紋圖案發展演變過程中具像到抽象相互轉變間的形式美感

魚紋圖案,除了承載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和想像之外,其本身的造型發展經歷了抽象、寫實不停轉換的發展,使得魚紋圖案在不同的階段具備不同的美感。

  • 寫實到抽象的轉變
  • 史前時期,受到工具與技術的限制,陶器上魚紋圖案的線條雖然比較生硬,但基本上還是自然魚類的寫實描繪,比如仰韶文化遺址出土的陶器上都刻畫有寫實的遊魚圖案。

    在之後的創作中,先民形成了比較理性的抽象審美意識。陶器上魚紋圖案的局部開始幾何化變形,最終演變成由三角形和直線構成的幾何形圖案。總的來說,這一時期的魚紋圖像可以分成三類:寫實性的魚紋圖案、經過變形概括的魚紋圖案以及幾何形化的魚紋圖案。

    從神化到世俗化,3種獨特文化內涵,魚紋圖案是如何發展演變的?

    圖|史前時期魚紋圖案演變,從寫實到幾何圖案

  • 抽象回歸寫實的發展
  • 在神靈信仰時期,魚紋圖案呈現出不同於之前的形態變化。神化象徵的魚紋圖案顯現出更多的信仰內涵,其圖案也從幾何抽象變得自然寫實。在先秦時期,即夏商周到春秋、戰國,這時候的魚紋圖像從幾何抽象變回了早期的自然寫實風格。

    但是魚紋的局部細節,如鰭、鱗等部位被誇張和擴大,出現魚脊上或無鰭,或雙鰭,或以線代鱗,或以方格為鱗的現象。同時在造型刻畫上,使用了更加流暢的線條和弧度。而到了秦漢至隋唐五代時期,魚紋圖案擺脫了先秦魚圖像的部分變形,比例變得更加協調,魚紋圖案已經是完全自然寫實的狀態了。

    從神化到世俗化,3種獨特文化內涵,魚紋圖案是如何發展演變的?

    圖|從左往右,戰國、漢代、東晉時期的魚紋圖案變化

    • 抽象、寫實之外的誇張藝術

    宋以後的魚紋圖案仍然保持了隋唐以來的自然寫實風格,但在不同的藝術術門類中又有點小區別。比如在建築中,有時會有適度的組合變化,鷗魚就是魚龍變化在這一時期的表現。又比如在圖案裝飾中,魚紋圖像的特徵有時會被刻意地誇大,或把魚眼畫大,顯得十分傳神,充分表現吉祥美好寓意。

    魚紋圖案,從史前發展至明清,經歷了一個漫長的演變過程。造型從最初的自然寫實,發展到幾何抽象,又回歸到寫實,其形態發展脈絡一直在抽象與寫實之間不斷地發生著轉變。其中,古人審美意識的形成與發展,在這一轉變過程中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從神化到世俗化,3種獨特文化內涵,魚紋圖案是如何發展演變的?

    圖|元代青花魚藻紋盤,魚眼、嘴巴被畫大

    總結:

    魚紋圖案是藝術中常用的繪畫元素,但從古至今不同時期的魚紋圖像的含義是不一樣的。當然,這是因為各個時代人們的思想、需求不一樣,從而導致魚紋被賦予的精神文化內涵發生變化。

    儘管不同時期的魚圖案具有不同的形式表現,但是透過魚圖案,我們可以較為客觀真實的了解到中國古代社會的文化與思想。中國古代魚圖案的信仰是從生殖崇拜時期的神秘,到秦漢隋唐魚圖案的神靈信仰,再到明清俗信當中魚圖案的吉祥寓意。概括說來就是魚紋圖案從神秘不斷演進走向世俗化的發展過程,而這一歷程浸透在整個中華文明史的進程當中。


    相關焦點

    • 從神化到世俗化,3種獨特文化內涵,魚紋圖案是如何發展演變的?
      在中國的傳統繪畫藝術中,作為創作元素之一的魚紋圖案,蘊含著獨特的文化內涵與藝術魅力。早在新石器時代,就被我們的先人作為裝飾圖像運用到陶器上,歷經數千年發展至今,在年畫、剪紙、服飾等題材中仍有出現。我們今天對於魚紋圖像的使用,很大程度是因為其含有的吉祥、富足寓意,比如「連年有餘(魚)」、「鯉魚躍龍門」等。
    • 古老的魚圖案,歷經3個演變階段,這4種美好寓意百姓日用而不知
      圖|變體魚紋彩陶盆二、早期魚圖案經歷了3個階段的發展演變其被賦予的意義,因為時代的發展也在不斷變化著。早期魚圖案的發展從自然寫實到幾何抽象,再回歸到寫實,主要經過3個階段的發展。1、原始時期的魚圖案從自然寫實發展到幾何抽象新石器時期魚圖案的形式和內涵都非常豐富,其主要載體是陶器,繪製在陶器的外表面或者是內底。
    • 古老的魚圖案,歷經3個演變階段,這4種美好寓意百姓日用而不知
      圖|變體魚紋彩陶盆二、早期魚圖案經歷了3個階段的發展演變,即:自然寫實——幾何抽象——回歸寫實魚圖案作為中國傳統美術的一種藝術形式,經歷了漫長而曲折的發展。其被賦予的意義,因為時代的發展也在不斷變化著。
    • 仰韶「彩陶魚紋」的神話內涵新解,「人面魚紋」
      自上世紀60年代以來,考古學界關於仰韶文化的社會發展階段提出三種意見,分別是「母系說」「父系說」和「母系向父系轉化說」。三種意見的論爭已經持續近半個世紀,至今也遠沒有達成統一。因此,半坡時期的母系氏族因素為仰韶文化中的女神崇拜提供了現實基礎。正如一個神話單元的意義只有在與另一個神話單元組成二元對立模式時才能顯現一樣,彩陶紋飾也只有在形成組合紋飾時才能確定其象徵意義。在仰韶彩陶的組合紋飾中,最為人所津津樂道的莫過於「人面魚紋」,但對於其內涵的解讀卻遠沒有達成共識。
    • 藏傳佛教的世俗化及其動因芻議
      一、世俗化的內涵什麼是世俗化,世俗化的衡量標準該如何把握?這是討論藏傳佛教世俗化問題時必須首先要搞清的兩個問題。世俗化的概念最初源於拉丁文詞根saeculun,原意表示一段漫長的時間跨度,又表示魔鬼愷撤統治下的此世。就其本義而言,是歐洲基督教文化背景下的一個專用語,指在宗教戰爭結束後,將一部分原屬天主教會控制下的領地、財產和權利轉讓給世俗地方統治者。
    • 試析從吉祥圖案看中國傳統文化
      它淵源久遠,內涵豐富,善禱善頌,為人民大眾所喜聞樂見,顯示出蓬勃的生命力,是 中國 傳統藝術寶庫中的一顆明珠。一、吉祥觀念的出現 吉祥觀念應該起源於原始社會時期,吉祥圖案的產生與人們對 自然 崇拜的原始信仰有著密切關係。
    • 歷代吉祥紋飾變化多 魚紋取諧音最吉祥(圖)
      在我國已有數千年演變歷史的魚紋,有著極其豐富的吉祥文化內涵。 而仰韶文化半坡彩陶的魚紋則靈動得多,且有多種表現形式:第一種是單體魚紋,第二種是復體魚紋,還有一種是綜合魚紋,即抽象魚紋,由魚頭或魚身、魚尾組合成橫式的直邊三角形。 在半坡魚紋中,又以人面魚紋最有特色。玉器上最早的魚紋,是紅山文化和良渚文化的玉魚,但兩者的造型和製作工藝均有所不同。
    • 談談從「魚紋」看陶瓷藝術中傳統與現代的思辨
      在瓷器裝飾中,魚紋圖案裝飾開創了陶瓷裝飾藝術的先河,傳統魚紋是中華民族紋飾中最重要的紋樣之一,是藝術設計中常用的元素之一,它構成了我國文化史上歷時最長、應用最廣、民俗功能最多、民間性最強的文化長鏈。因此,在剖析魚紋內涵時,我們更應該借用現代視覺語言的手法,提煉出陶瓷藝術設計更加豐富寓意與民族內涵精粹:一方面繼承傳統魚紋在人們心中根深蒂固的藝術地位及圖騰崇拜;另另一方面,運用現代設計理念,將現代人的精神面貌反映到藝術設計中,將「魚紋」的神韻、內涵與陶瓷造型結合起來,以實現形神合一,進而表現作者對精神自由、自主的生活的極度推崇,將傳統老莊「逍遙」哲學思想精髓有機植入作品設計中。
    • 從明朝官服的形制與圖案,觀其豐富的文化內涵
      明代服飾儀態端莊,氣度宏美,堪稱是華夏進古服飾藝術之典範,其官服更是當時材料、工藝、技術水平最高的服裝,同時也是封建禮制的一個重要標誌,並富有豐富的文化內涵。下面,本文就將從明朝官服的歷史演變、服飾工藝與衍生意義三個方面來與各位聊聊明朝官服的傳統文化。
    • 從明朝官服的形制與圖案,觀其豐富的文化內涵
      下面,本文就將從明朝官服的歷史演變、服飾工藝與衍生意義三個方面來與各位聊聊明朝官服的傳統文化。此後,在封建社會漫長的發展過程中,官服形態的演變與發展與儒家思想文化嚴密結合不同職位的官員其補子的圖案也是不同的。文官用具有吉祥忠貞內涵的飛禽類補子,如仙鶴、錦雞、孔雀等,《明會典》中就有載:「公侯駙馬伯麒麟白澤,文官一品、二品仙鶴錦雞」。武官的骨子則是運用一些高大威猛的動物紋樣,如獅子、虎豹等,通過那些獸的形態和脾性來比喻武將的英勇果敢。
    • 氣象萬千的黃河彩陶——半坡類型彩陶魚紋
      潛有多魚  魚類水族紋是半坡類型彩陶具有代表性的花紋,凡是半坡類型遺址都發現繪著魚紋的彩陶。半坡類型彩陶的魚類水族紋分布範圍很廣,東至山西西南部,西到甘肅東部,幾乎包括了整個渭河和涇河流域。在橫跨千裡的區域內,半坡類型彩陶魚紋成為各氏族共同推崇的紋樣,這是不同尋常的文化現象。
    • 賞石新貴 | 大化彩玉石
      中華民族對於石頭的喜愛是近乎於痴迷的,而且這種情感延續時間之長,甚至可以追溯到史前時代,且連綿千年,從未中斷。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中華民族形成了具有獨特審美情趣的賞石文化,這恐怕算的上是中華文明有別於世界上其它文明顯著且引人入勝的特徵之一了。
    • 元魚紋瓷枕印脈枕文化
      在瓷枕的發展史上,以宋代磁州窯燒制出的瓷枕最具代表性。筆者曾見到一件元代磁州窯系的小脈枕,為白瓷,造型如如意,枕面胎上先敷一層白色的化妝土,枕面上以鐵繡花裝飾,圖案為鯉魚戲蓮。脈枕之所以具有較高的收藏價值,多因其紋飾圖案和脈枕本身的文化寓意。因中醫診脈時間比較長,為了病人舒適和方便診斷病情,才發明了比一般瓷枕體積短小的脈枕,甚至還有脈褥、脈床等,都和脈枕配套使用。
    • 新型二維原子晶體材料單層二硒化釩的「一維圖案化」及其功能化...
      Mater. 27, 1703688 (2017)]、「自然圖案化」的二硒化鉑與二硒化銅的分子選擇性吸附特性[Nat. Mater. 16, 717 (2017)]等。在諸多二維材料中,過渡金屬二硫族化合物(TMDCs)具有獨特的「三明治」結構,使其在圖案化方面具有突出的優勢。根據其上下兩層硫族原子排列方式的不同,可以產生H,T,T』,Td相等多種結構。
    • 淺析古人對神話女神的崇拜———以仰韶「彩陶魚紋」神話為例
      同時,考古學家認為這些其實都具有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的特色。而仰韶「彩陶魚紋」就是仰韶文化的發展和延續。仰韶人面彩陶魚紋盆上面描繪的「彩陶魚紋」圖案,其實就是以發源於黃河中遊地區,新石器時代的仰韶文化為背景所出現的一種文明象徵。雖然此時稱其為「文明」有一點為時過早,但仰韶「彩陶魚紋」確實具有藝術氣息。
    • 宋代服飾圖案藝術風格淺析
      對於任何一個時代的圖案來說都或多或少地受到新思想文化與新意識觀念的衝擊而更新拓展,它的內涵是歷史長期積澱的結果,是時代所特有的,也是時代靈魂之所在。中國宋代服飾圖案就深受該歷史時期中國哲學思想和社會發展的影響。在宋代,隨著儒家理學觀念的深入,倡導社會與自然「天人合一」至美境界的和諧之美成為當時一種人文觀念的主流意識。
    • 「品藏」氣象萬千的黃河彩陶——半坡類型彩陶魚紋
      發展到半坡類型晚期,彩陶上出現了愈來愈多的魚的變體紋樣。魚紋頭部的變形程度最大,著意誇張吞噬食物的嘴部,上頜和下頜拉長,重頭外郭也相應變長。整個魚紋也變得細長,成為用弧條紋統一造型的上下對稱的紋樣。在半坡類型彩陶魚紋的各種變體樣式中,最特殊的是將整個魚紋分解成各個局部的紋樣,用魚的具有特徵的某一部分示意性地表現魚。
    • 彝文研究||【郝雲華】楚雄彝族服飾的種類與文化內涵
      其 劃分標準有如下幾種:(1 )按年齡性別分為男、 女、老、中、青、兒童;(2)按著裝場合分為婚 禮服、喪服、盛裝;(3)按身份分為畢摩服、武 士服、土司官服。楚雄地區彝族服飾中最具特色的 是女性的服飾,其頭飾繁多,大體可分為:包帕、 纏頭、繡花帽鶴冠帽、櫻花帽、鸚嘴帽、蝴蝶 帽)、氈帽四大類,若細分可達30餘種,而每種 頭飾又各有其鮮明的地域性和支系特點,並成為一 個支系的重要標誌。
    • 6000年前古人畫的魚紋,是原始圖騰崇拜嗎?
      除大地灣二、三、四期文化(即仰韶文化)的精美彩陶外,馬家窯文化將彩陶文化推至最高峰,以其精湛的製作工藝,精美的造型、漂亮的紋飾、華麗的圖案、多種色彩的綜合運用,譜寫了中國彩陶史上輝煌的篇章。三、歷史悠久,延續時間最長,這是其他省、地無與倫比的。從距今8000年到2000年左右,長達5000餘年,數量多、分布區域廣,紋飾繁複、多樣、精美、藝術成就高,學術價值高,堪稱全國之冠。
    • 泛娛樂化時代文化娛樂化現象解讀
      波茲曼用獨特的視角解讀了公眾話語正在以一種娛樂化方式出現,並成為一種文化精神。文章從「媒介即隱喻」、「娛樂時代的到來」、赫胥黎的警告及其啟示三個方面進行了深入的探討,同時針對當今社會文化娛樂化現象進行了深度解讀。 關鍵詞:娛樂至死;媒介;赫胥黎 《娛樂至死》是一本對現實和我們今天的生存狀態很有意義的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