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真的愛你的孩子嗎?——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

2020-12-15 臨海暖歌

早有古訓: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意思就是,父母疼愛子女,就應該為他們做長遠的考慮

001

前一段時間回老家,我和小侄兒親密接觸了一周多。

這個十歲男孩聰明伶俐、活潑可愛,和我也很親近。

每次看到這位三年級小學生在家上網課時,都有些心神不寧、魂不守舍的樣子,我就提醒他:好好學習,要不然學習就跟不上了!

他聽了之後笑一笑,穩定了下來。但是,過不了十分鐘,就又原形畢露了。隨之,我背後和弟弟、弟媳一起就此事溝通了一下。

他們竟然哈哈大笑、不以為然地說:孩子從小就調皮,不愛學習,但是每次考試成績都在班級中上遊,這就可以了,讓孩子健康快樂地成長最重要。

同時他們還提起:上學期,因為孩子貪玩兒不寫作業,老師就多次和家長溝通,都沒有見到效果之後,老師就拿了一張列印的單子,讓小侄兒籤名,說還有三次機會,再有第四次不寫作業,就按照單子上寫的——退學。

但是,堅持了兩天之後,侄兒又忘記寫作業了!於是,早上哭著不去上學,這時家長也急了。弟妹打電話,大聲指責老師太過分,竟然把祖國的花朵教育成了驚弓之鳥,她想找校長談談。

老師卻不急不躁,平靜地解釋到:孩子天天不寫作業,老師說不聽,家長又喊沒轍,長此下去,扯班級後腿事小,耽誤孩子一生事大。

老師說焦慮之下,出此下策。當時因有忙事耽誤了告知家長,請諒解。老師還說:九年義務教育是國家賦予每一個孩子的正當權力,她無權剝奪,只不過,是想給凡事都滿不在乎的孩子一個警醒,希望家長給予配合。

結果,弟妹還是把實情告訴了孩子,還美其名曰:怕給孩子造成心理陰影!——溺愛的結果是:孩子仍然我行我素、肆無忌憚,白費了老師的一片苦心。

淘氣不聽話的孩子請點擊輸

002

我說服不了他們「健康快樂」的家教理念,就去書店買了幾本書,再買上一個書櫃,放在弟弟的房間。告訴弟弟、弟媳:如果愛你們的孩子,就為他做長遠規劃,疼愛不溺愛:如果珍重手足之情,就給我個面子,找時間認真讀書,學會做一個合格的父母。

其實,在我們的周圍,有很多這樣的父母,他們也愛孩子,也視孩子如心肝寶貝,如掌上明珠。他們崇尚讓孩子「健康快樂」的家庭教育,希望孩子活得自由自在、無拘無束。

這樣的教育真的好嗎?試想:一株小樹,讓它享受到充足的陽光雨露,給與它充分的水分和營養,而不去加以科學的修剪,他會怎樣呢?

——它只會枝杈橫生,因缺乏足夠的向上力量,註定不會長成棟梁之才。正如泰曼/詹森所言:成功的家教造就成功的孩子,失敗的家教造就失敗的孩子。

聽了我的話,弟弟、弟妹勉為其難地各自拿起一本書,認真地看起來,「已經扔下好多年了,難道為了教育孩子,我們還必須重新拿起書本,像學生一樣學習?」弟妹問。

有良好家教的孩子最可愛

我忙把我在書上劃線的那一句指給她看:要教育好孩子,就要不斷提高教育技巧。要提高教育技巧,那麼就需要家長付出個人的努力,不斷進修自己。——蘇霍姆林斯基

這時,小侄兒也來湊熱鬧,我就針對現在的情況對《三字經》中的一段做了如下分析:

南宋著名教育家王應麟所著的《三字經》裡有云: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子不學,非所宜。幼不學,老何為。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為人子,方少時。親師友,習禮儀。

一、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意思就是:作為父母、老師,應該認真擔負起教育下一代的責任,義不容辭。

僅僅供養兒女吃穿,而不好好教育,是父母的過錯。而只是教育,但沒有做到嚴格要求,那就是老師的不負責了。

顯然,家長過於重視孩子的「放飛自我」,任其自由發展,這是教育的缺失,是錯誤的教育方式。

孩子就像一棵小樹苗,儘管園丁給它最好的生存條件,但是不加以修剪,它也很難成為有用之才,也不可能有一個美好的未來。

修枝打岔是一個園丁重要的責任,只有通過科學的修剪,小樹才不至於枝杈蔓延。也只有通過這種方法,小樹才能積聚起足夠的力量,向上生長,實現它的凌雲壯志。

而孩子的這位老師,雖然採取的措施有點過激,需要修正,但是任何一個明眼人都能看出:她是多麼的認真負責、愛崗敬業!真可謂:老師如父母,老師勝父母。

然而,父母才是孩子的第一監護人。家長如果不配合學校教育,那麼,哪怕老師是張三丰,孩子也學不好武當功。

一位老師每年至少要教四、五十名學生,孩子最多是老師的四十分之一,可他卻是每位家長的唯一——或者是二分之一!

二、子不學,非所宜。幼不學、老何為。

意思是:一個人就應該在該學習的年齡認真地學習。否則就既不懂得做人的道理,又缺乏文化知識。這樣,即使到了年老的時候,也是一事無成,荒廢了一生,辜負了自己。

尤其是在科技飛速發展的今天,不要說不認真學習的孩子,就算是已經儲備了一定的知識和經驗的成年人,如果不保持不斷地學習,也要被時代的潮流遠遠地甩到後頭。大家常說的那句話是有道理的:沒文化,真可怕。

三、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

意思是說:玉石不經過打磨並加以雕刻,就不會成為廣受喜愛的寶貝;同樣道理,人如果不學習,就不懂得禮儀,就沒有能力和人、和這個世界融洽地相處,他的生活也就很難達到幸福快樂,他的事業也很難走得更遠。

四、為人子、方少時。親師友,習禮儀。

意思就是告誡孩子們,從小時候開始,就要親近老師和朋友,以便於從他們那裡學習到許多為人處世的禮節和知識。

荀子在《勸學》中寫道: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所以要善於學習,從身邊的人學起,學習他們的優點,對於他們的缺點,提醒自己避免。

到此,弟媳已認識到,過度的強調「健康快樂」就是放縱孩子,是溺愛,它是甜蜜的殺手,會毀掉孩子的大好前程。正如網上所言:溺愛享樂釀苦果,勤勞素樸造賢才。

愛孩子,就應該多學習,用科學的知識、智慧的方式去關心他、愛護他、教育他,引導他。和孩子一起進步,一起成長。

親愛的朋友,你真的愛你的孩子嗎——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那就請理性對待「健康快樂」教育,做到疼愛不溺愛,學會正確引導孩子。

我是臨海暖歌,歡迎朋友們評論、留言,漫漫人生路上,互相鼓勵,互相溫暖。

相關焦點

  • 「父母之愛子,必將為之計深遠」,父母怎麼做才是真的愛孩子?
    等到把孩子接回身邊時,已經出現了種種問題,比如,孩子根本不聽爸媽的管教、只有拿錢的時候會主動找爸媽、要不到錢就鬧事。這些溺愛孩子的現象實際上就是在害孩子,這種愛應該停止。「父母之愛子,必將為之計深遠。」原句出自劉向的觸龍說趙太后。
  • 《知否》給所有父母提了個醒:「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 」
    在《戰國策·觸龍說趙太后》中有一句話,讀來讓人頗為受益:「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這句話說的是:天下之大愛就是父母對孩子的那種愛,父母習慣為孩子做長遠打算,想給孩子謀一個好的前程。父母之愛子是人之常情,但是又有多少父母的愛,是害了孩子呢?父母雖是長輩,但未必事事都能拎得清楚,也有著其局限。「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這句話更是在電視劇《知否》中出現過多次。縱觀全劇,所有豪門貴族的恩怨紛擾,都跟這句話脫不了干係。
  • 父母必讀: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
    試想下,如果孩子在第一次做出這樣的舉動時,父母站出來嚴肅的告訴他,這樣是不可以的,後面是不是可以避免這種持續發生的行為。有的父母喜歡講道理,這本沒有錯,但不需要每次都講,我們跟他講不要碰插座是因為有電,他未必明白。到了上學階段,老師也不會把每一條校規為我們的孩子解釋,為什麼不可以這樣做。我們要做的也許就是在孩子每一次去觸碰危險時,嚴厲的告訴他,不能這樣做。
  • 《帶著爸爸去留學》: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
    孩子不在身邊,生活沒著沒落的,整個人都失去了主心骨。其實不是孩子離不開父母,是父母離不開孩子。關於教育子女問題,歷史上的最早闡述記載,應該就是在《戰國策》中的「父母之愛子,則為計深遠」。觸龍對趙太后說,長安君小小年紀,您已經為他準備了最好的封地和豐厚的賞賜,卻不讓他為國立功。等您不在了,這些高官厚祿,長安君守得住嗎?這才是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的原意。
  • 《知否》中,誰更懂得「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
    小編一直很喜歡裡面出現了好幾次的一句話,叫做「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今天小編就和小夥伴們嘮嘮劇中的各位母親,究竟誰真正做到了這句話。第一位自然就是盛家老太太,她是勇毅候千金,身份高貴,但為何會嫁給盛宏的父親,不得而知。在電視劇裡,她是沒有自己的親生孩子的,只有盛宏一人。雖不是親生,盛宏卻是對她非常恭敬。
  • 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到底是什麼意思
    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相信這句話大家都耳熟能詳,但是這句話的意義是什麼呢?「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的意思天下之大愛就是父母愛孩子的那種愛,父母是怎麼愛孩子的呢,他們為孩子的長遠考慮,把孩子的未來都考慮好了。
  • 從王菲為李嫣慶生,看父母愛子女,如何為之計深遠
    網友曬出了天后王菲為女兒李嫣慶生的照片,51歲的母親皮膚白皙粉嫩,青春而富有活力,神顏依舊。14歲的女兒則金髮、西裝、皮靴,性感而又冷酷。左師公曰: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那麼,父母該如何為子女計深遠呢?
  • 「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疫情之下,我們應該為孩子深思
    還沒有開學的學校,也都在為開學積極準備著。如火如荼的網課依然在進行著,網課的初衷都是好的,希望孩子們在網上學習知識,不能因為疫情的爆發耽誤學業。但是網課也有很多缺點,比如說,沒有教師的監督,孩子們能否主動的去學習?學習的時候是否認真學習?效率是否有保證……雖然沒有教師的監督,但家長,充當了監督者的角色。
  • 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
    《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中最令我感動的就是盛家家教,父母總是為孩子考慮良多。自古以來,孩子就是父母最深的牽掛,古有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今有,父母驅車千裡看望在校孩子,父母的愛從不缺席,哪怕隔山跨海。
  • 甄嬛傳,父母之愛子,必為之計深遠
    甄嬛傳大火的時候,朵媽也在刷劇,劇中的甄嬛是一個飽讀史書,善論詩詞,會刺繡,善書法,會琴善舞,嫻靜、溫婉善良、天真而信愛、真才實學、至情至性,大度理智、謹慎黠慧、真知灼見、冷漠凜冽、近似於心狠手辣、最後權勢朝野寂寞而孤獨終生的奇女子,前後生有公主朧月
  • 讀經典品名句之「愛子深,則為之計深遠」
    您不願意為長安君做長遠利益的打算,因此老臣斷言,您愛長安君不如愛大女兒啊。 觸龍此時拋出了全篇的名句:「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 意思是說,父母越是愛子女,就越為他考慮長遠,且為長遠的幸福做謀劃。反過來講,凡家不願意為子女長遠利益打算的,都不算是真愛。
  • 夜讀 | 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
    ,傅敏為英語教師。家書中的傅雷夫婦是情感細膩的、嚴格的,他們作為中國父母的典範,一生苦心孤詣、望子成龍,嘔心瀝血培養的兩個孩子,傅聰成為著名鋼琴大師;傅敏成為英語特級教師,這是傅雷「先做人、後成才;超脫小我;為人處世有情有禮有義;因材施教」等教育思想的成功體現。
  • 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更重要的是為子計不如先為己計
    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是劇中幾乎所有父母所說的話,就拿劇中隱藏最深最有心計的秦夫人來說,她在老侯爺在世的時候就挑撥顧二郎和父兄的關係,並為了徹底斷送顧二襲爵的可能,十幾年來一直慣著他,讓他犯各種錯令其名聲在外,侯爺死後挑撥老大老二互相爭鬥,為自己的孩子老三鋪路,最為經典的是參與新皇和太后爭鬥之後,發現上當敗局已定,立刻把自己的兒子投入枯井之中自己葬生火海,讓自己的孩子撇清此事的關係
  • 知否高頻句:父母之愛子當為之計深遠有什麼現實意義?
    觸龍有云:「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這句話在知否中可謂是高頻,衛小娘、明蘭、大哥、大娘子、顧廷燁......這麼備受寵愛的一句話,不過我今天想說的是「計深遠」三個字。「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語出《戰國策·趙策四》中的《觸讋說趙太后》,是趙國大臣觸讋為說服趙威后,讓她同意將小兒子長安君派去齊國做人質時所說。當時正值趙國政權交替之際,秦國趁機起兵,攻佔了趙國3座城池。趙國形勢危急,於是向齊國求援。
  • 從《慶餘年》,到《留餘慶》,談父母之愛子女,則為之計深遠
    《慶餘年》將此曲作為小說的主題意蘊所在,不只是表達了對《紅樓夢》這樣的偉大小說的致敬,而且還暗示了主人公範閒的曲折經歷與巧姐相仿,說明了「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惡之家必有餘殃」 凡事有果必有因,事物由循序漸進、慢慢積累,最終量變引起質變的,更是提醒天下父母: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
  • 愛孩子,請為之計深遠
    當下一些中小學生動手能力如此之差,在情理之外,卻也在意料之中。不少父母認為,學習才是孩子的頭等大事乃至唯一任務,「其他事情都不要管,把學習搞好就行了」是眾多家長的口頭禪,甚至以把孩子培養成「十指不沾陽春水」的「小公主」、「油瓶倒了也不扶」的「小王子」為榮。重視孩子的學習無可厚非,但家長倘若過於輕視對孩子生活自理能力的培養,實屬偏頗。
  • 百家鎖: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謀安康
    為了讓自己的孩子能夠平安長大,古時的父母能夠做的,除了求助於杏林醫者,剩下的就是祈禱漫天神佛,保佑自己的子女安康。按照舊俗,剛降生的孩子在滿月或者白天的時候要佩戴長命鎖,鎖住孩子的魂魄,祛病禳災、降妖闢邪。若是孩子的身體太過孱弱,父母為了保全自己的骨肉,還會費盡心思討一塊百家鎖來,庇佑自己那苦命的孩兒。
  • 老虎菜:父母之愛子十問請您答?
    正如《別為子女包辦一切》一文所指出那樣:在子女面前,家長簡直就是包辦一切的「千手觀音」!這實在不失為一種辛辣的諷刺。按理說,「父母之愛子」,原本無可厚非。但是,我們在為自己的子女學習、生活、成才、就業操心賣力的時候,是不是也有些「感情用事,而缺乏「遠見卓識」呢?歷史上《觸龍說趙太后》的故事十分耐人尋味。
  • 父母愛其子,必為之計深遠——《知否知否》告訴我們的育兒道理
    「父母愛其子,必為之計深遠」。最近火熱的《知否》裡經常出現這句話,一段是在明蘭的親娘快逝去時告訴她的,因從小不縱容她,對她嚴格要求,任何事不越雷池半步,就是希望她事事收斂,時時小心,這樣才能在盛家活下去。這也是明蘭得盛老太專寵悉心膝下撫養教導,日後事事順遂,處理得當的根基。
  • 父母真愛子女必為之計深遠
    【父母課堂】     父母真愛子女,必為之計深遠。道德是人生幸福的基石,是家庭興旺的源泉。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一切以修身為本。要在孩子的心靈中播下美德的種子,引領孩子向真,向善,向美,向上,做一個有道德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