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志陽:匠心精製洞簫 吹響千年古樂

2020-12-17 騰訊網

[新聞頁-臺海網]

臺海網11月13日訊 據泉州網報導 深秋時節,泉州的夜晚漸漸有了幾許涼意。踏著薄薄的月色,行走在市區後城的街巷上,耳畔邊不知從何處傳來陣陣清雅而悠遠的簫聲。循著聲音的方向找去,最終來到了一扇木門前。推門而入,映入眼帘的是掛滿了整張牆面的南音洞簫。而這些南音洞簫的製作者,此時正伏坐於一張擺滿了各種南音洞簫製作工具的桌子前,一手握著工具,另一手握著一把南音洞簫,聚精會神、小心翼翼地進行著南音洞簫製作的每一道工序。

杜志陽正聚精會神地製作洞簫

守藝 循傳統理念

作為南音洞簫製作傳承人的杜志陽,雖然是位「80後」,從事南音洞簫製作卻已有二十餘年的時間了。見有人來訪,他放下手中正在調試的南音洞簫,泡上一壺清茶,緩緩地介紹起關於南音洞簫的歷史文化淵源。

「南音洞簫,作為一種樂器,有著非常悠久的歷史。它與南琶、二弦和三弦一起,共同被稱為泉州南音的四大件之一,聲音低沉、婉轉、優雅,十分具有穿透力,不僅能獨奏,而且還可以與其他樂器合奏,最典型的是與古琴的合奏,能夠起到相互潤飾作用,很適合表現各種情景。」杜志陽介紹道。

一把好的南音洞簫。無論選材抑或製作都十分嚴苛,從選材來說,用於製作南音洞簫竹子的外觀、年份、密度、厚度等,都是有嚴格講究的:比如,洞簫的長度要在55釐米-58釐米,內徑則在1.9釐米-2.0釐米,通常來說 「萬畝竹林僅有一支可用」,而且在製作的時候還需要符合「十目九節」的傳統規範——一節兩孔,三目上鳳眼,五目上開孔。杜志陽順手拿起一把洞簫,解釋道:「其實,這就充分體現了洞簫在製作上,也要講究咱們中國傳統文化中『天地人』三位一體的傳統理念,吹口為天、另一端為地,鳳眼為人。所謂的『一根、二珠、三鳳眼』,意思就是第一節要有根,第二節比根短一點叫珠,第三節上是開鳳眼的地方。」

製作洞簫時,杜志陽通過創新化缺憾為美

杜志陽所制洞簫的外形,頗有文化底蘊

每一把洞簫都是獨一無二的

創新 化缺憾為美

為了原汁原味地保留和傳承其自身的歷史文化內涵,南音洞簫在製作工藝方面,必須嚴格遵循傳統理念。然而,隨著社會的發展及時代審美品位的變化,南音洞簫演奏者或是喜歡南音洞簫文化的收藏者,對南音洞簫的外形設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把南音洞簫,不僅要有文化底蘊,而且還要具有藝術美感。傳承傳統製作技藝的同時,還要能夠展現時代風採、寄託美好蘊意等。鑑於此,我開始下工夫研製、創新、設計不同外觀樣式的南音洞簫。」杜志陽說。

細看杜志陽製作的成品南音洞簫,雖然它們在外觀、長度上大體一致,但每一把南音洞簫上其實都刻有不同的裝飾圖案及字樣。「這把南音洞簫上,我刻了只蝙蝠,按照諧音,就將它取名為 『洪福齊天』;而這把南音洞簫上,因為原來的竹子上有個小缺口,我便按照缺口的形狀刻上了一隻蜘蛛,取名為『喜(絲)從天降』……」杜志陽津津樂道地介紹著自己親手製作的南音洞簫。在他眼裡,每一把南音洞簫,都必然是與眾不同的。「世界上,沒有相同故事的兩根竹子,要善待它們,順應它們的天性,尊重它們的秉性,將它們當成是天造地設的藝術品。表面上有缺憾的竹子,更需要精心思考、用心構思,善於創造發現,經過精心細緻的打磨之後,才能做出別具匠心、與眾不同的南音洞簫。」杜志陽說。

洞簫的製作需循傳統理念

師恩 以傳承為使命

作為南音洞簫製作傳承人,杜志陽始終沒有忘記自己曾經的兩位恩師。「我和南音洞簫可以說是從童年時期的不期而遇,到如今的形影不離。而正是我的這兩位老師,讓我與洞簫從相識、相知到最終的『長相廝守』。」杜志陽說。

第一次接觸南音洞簫,杜志陽還只是家鄉洛江區馬甲鎮義山小學的一名小學生。當時,雖然教學設施有限,但學校就已開設了南音課,並由校長謝錦章親自授課。杜志陽所表現出的天賦,引起了校長的注意。在校長的指導下,杜志陽不僅掌握了洞簫吹奏的基本技能,能夠熟練吹奏好幾首洞簫南音樂曲,同時還親自上山砍竹子,製成了自己的第一把洞簫。「可以說,校長是我洞簫的啟蒙老師。如果沒有他當時的鼓勵和幫助,我或許就不會走上這條道路了……」

然而,由於家庭原因,本來一心想要考取藝校、在南音樂器製作上進行更加深入和系統學習的杜志陽,最終不得不無奈地暫時擱置了自己的夢想。初中畢業之後,動手能力強的他,曾做過汽車維修工、技術工等,但南音洞簫始終是他割捨不下的牽掛。

一次偶然的機會,他順理成章地成了一位文化宮南音樂團的洞簫演奏者。這對於他來說,算是命運的一次眷顧。「至少,能夠做自己一直以來都感興趣的事情,還能養家餬口。」杜志陽說。隨後,四處跟團演出的同時,一有空閒,杜志陽就會獨自一人來到場邊,安靜地製作起南音洞簫。

機緣巧合,他結識了著名國家一級演奏員、中國民族樂器十大改革家之一陳強岑。在他耳提面命之下,杜志陽系統地掌握了洞簫製作的專業知識,從此,他的洞簫製作水平有了飛躍般的提升。

「站在歷史的維度上,多少科學技術、文化藝術、傳統民俗是通過竹子(竹簡)而流傳於後世的。竹子,作為載體,在傳承和保存咱們民族的歷史文化中,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杜志陽說,他願意用一輩子的時間,打磨這一根根竹子,在聆聽歷史遺韻的同時,吹奏傳統文化之音。(文圖本期執行 周湖健)

南音洞簫製作工序

1切頭

2烤直

3畫中線

4做吹口

5畫音位

6開封

7鑽孔

相關焦點

  • 杜志陽:匠心精製洞簫 吹響千年古樂
    杜志陽正聚精會神地製作洞簫守藝 循傳統理念作為南音洞簫製作傳承人的杜志陽,雖然是位「80後」,從事南音洞簫製作卻已有二十餘年的時間了細看杜志陽製作的成品南音洞簫,雖然它們在外觀、長度上大體一致,但每一把南音洞簫上其實都刻有不同的裝飾圖案及字樣。「這把南音洞簫上,我刻了只蝙蝠,按照諧音,就將它取名為 『洪福齊天』;而這把南音洞簫上,因為原來的竹子上有個小缺口,我便按照缺口的形狀刻上了一隻蜘蛛,取名為『喜(絲)從天降』……」杜志陽津津樂道地介紹著自己親手製作的南音洞簫。在他眼裡,每一把南音洞簫,都必然是與眾不同的。
  • 匠心精緻,成就大器,一根毛竹蛻變為他手中的洞簫
    張瑞老師,不僅洞簫吹得好,尺八也吹得好。尺八,始於唐宋,從文人雅士相互助興中起;傳至日本,成為僧寺流行樂器,用於靜場。後回傳至國內 ,引發更多人喜愛。尺八,外形與洞簫相似,側5孔,因管長一尺八寸而得名,只因與簫的孔位不同,成就了另一種音色。
  • 初學者如何吹響洞簫,有這些技法竅門
    現在我們來學習把洞簫吹響。拿到自己心愛的洞簫,無疑是每個愛好者最興奮的時光,很自然的,我們都會試著去吹一下洞簫的吹口,看看能不能吹響。有的人比較幸運,一下子就能吹出聲音。而有的人吹了半天也吹不響,或者只是偶爾吹出很嘈雜的聲音。
  • 跟隨漢唐樂府創辦人走進中國千年古樂——南音
    跟隨漢唐樂府創辦人走進中國千年古樂——南音 2020-04-23 19:2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手作洞簫和尺八 千磨萬校出精音
    在秦嶺的山澗邊,傳統非遺工藝製作的洞簫一經吹響,音之飄渺,水之空靈,光之變幻,突然就交織在一起,都融進這南山松濤之中。吹簫的人叫張瑞,他說:「在秦嶺中通過大自然的混響試音,是調校一隻洞簫或者尺八音色最好的方法。」
  • 認真學習洞簫的第二天
    當我們有洞簫後就要開始練習我們的基本功了1,洞簫的姿勢 無論站姿還是坐姿吹奏者都應該保持上身的平正直,簫與身體大概呈45度角。腰身自然放鬆不要故意挺胸,也不能勾背。2,怎麼按孔。按孔有兩種方法指肚按孔和第二指關節按孔。指肚按孔其優點是指肚豐滿而且靈敏。
  • 蜀派古琴傳承人 4年免費教授洞簫、古琴數萬人次
    走進成都市文化館市民藝術培訓學校教室裡,古琴泠泠,洞簫繚繞,著名古琴家俞伯蓀遺孀、蜀派古琴傳承人黃明康正在為學員上一堂古樂課,當天教的是洞簫,教室裡坐得滿滿當當,成都晚報記者好不容易才在角落裡找到一個空位子,陸續有旁聽的學員走進來
  • 廈漳泉南音樂人思明同臺競藝 12歲少年吹響南音洞簫民樂
    12歲的呂秉峰(中)洞簫獨奏《去秦邦》東南網5月8日訊(海峽導報記者 康澤輝)在琵琶、三弦等樂器的和鳴之中,12歲的呂秉峰立身其間,悠悠吹響南音洞簫,拉開了南音大會唱的大幕。別看年紀不大,12歲的呂秉峰卻有模有樣,昨日,他的一曲《去秦邦》洞簫獨奏,讓在座的南音擁躉們頗為稱道。殊不知,他學習南音民樂,已有六七年功夫。呂秉峰是廈門人,秉峰媽媽告訴導報記者,4歲起,孩子就師從「廈門第一笛」許金桔老師,學起了葫蘆絲,後來秉峰深深愛上了南音民樂,吹起了笛子和洞簫。
  • 崇尚匠心、追求卓越|賽菲爾珠寶《華彩鳳冠》斬獲「天工精製」第一名
    「天工精製」年度傑出企業—賽菲爾珠寶崇尚匠心,追求卓越。此次獲獎,不僅是對賽菲爾珠寶多年來不斷突破自我、匠心鑽研的最大肯定,還體現出業界權威機構對賽菲爾珠寶技術工藝上的高度認可。賽菲爾珠寶以實際行動讓古老的黃金文化煥發出新的生命活力!
  • 三大匠心體系力助鑫囍緣珠寶再摘2017「天工精製」大獎
    2017年11月9日,第二屆「天工精製」國際珠寶首飾作品大獎賽頒獎典禮在北京隆重舉辦。鑫囍緣珠寶此次攜匠心之作再次參加「天工精製」大獎賽,憑藉雄厚的匠心實力,捧得大獎而歸。  鑫囍緣珠寶匠心之作榮獲2017「天工精製」國際珠寶首飾作品大獎賽銅獎  在此次大獎賽中,鑫囍緣珠寶匠心之作「錦繡良緣」憑藉其獨具創意的設計與精湛的工藝,受到大賽評委們的高度認可,斬獲2017第二屆「天工精製
  • 千年萊夷古樂再次奏響
    □ 本報記者 張曉帆 宋 弢     本報通訊員 侯義鳳萊夷古樂撞擊觀眾心靈  編鐘、石磬、古琴、錞於、陶鼓、陶號、瑟等十幾種樂器逐一排開,編鐘聲起,奏出鳳凰展翅的旋律;磬聲悠揚,打擊、吹奏、彈撥,如玉樹臨風,似大海掀波;舞者們身著古色古香的服裝,翩翩起舞……5月30日,千年前的萊夷古樂在萊西市民文化中心重新編排再現
  • 千年敦煌古樂奏響音樂之都維也納
    當地時間1月22日晚,維也納市政廳節慶大廳內,上海音樂學院攜手敦煌研究院,向奧地利和旅奧華僑華人們獻上了一臺名為「千年敦煌古樂奏響音樂之都維也納」的新年音樂會,精彩呈現千年敦煌石窟壁畫中的古樂器、唐代古樂、敦煌服飾以及中國經典民樂。
  • 認真自學洞簫的第三天
    唯獨有吾 2020-11-07 21:50昨天我們說到了洞簫的基本功,今天我們就來學洞簫的入門指法。洞簫的指法有很多種,今天我們就來學基礎的筒音作5的指法。附上我們拿到簫不能直接吹筒音,考慮到初學者不能很好地把孔按嚴實所以很難吹響。吹不響又會打消我們學簫的積極性所以不能直接吹筒音。對於初學者好吹的音就是中音了,中音中123這幾個音又比其它音好吹。等把這幾個音練好了再練筒音。
  • 《夢裡等千年》| 洞簫:海貝 詞曲:涼月 (附曲譜)
    詞曲:涼月海貝重新記譜洞簫:海貝秋水長 天往事空流連,把酒當歌 歲月改朱顏。鶯燕霓裳 前塵剪不斷,流水落花 轉瞬如雲煙。琴吟一曲 悄然淚溼衫,簫聲纏綿 相對無人言。是非恩怨 都隨風飄散,青絲白髮 夢裡等千年。笑看人世間,誰人能看穿,有緣終會見,無緣手難牽。
  • 復活消失千年的中國古樂
    上世紀30年代以來,國內興起的音樂考古學,為古樂研究從無聲變為有聲奠定學術基礎。「博物館向社會服務的前提科學性、真實性,必須根據出土文物做進一步轉化。」張得水說。經過音樂考古學者整理,樂團演奏的樂曲也全都有據可陳。
  • 藏傳佛教覺囊派「梵音古樂」 流傳千年不絕
    「活態傳習」了近千年,始終與藏傳佛教覺囊派文化息息相通。許多古代音樂已隨著時間的流逝而「變味」或黯然退出歷史舞臺,但覺囊古樂卻傳延千年,且保存得相對完整,幾乎未受到現代文明的衝擊和世俗浸染,原因究竟何在?文化脈象獨步千年1027年,佛教「時輪」教法由印度傳入西藏,在拉孜縣覺囊溝建立道場,並逐漸興盛,故稱為覺囊派。其教法以承傳完整、學理透徹、戒律嚴格著稱。
  • 藏傳佛教覺囊派「梵音古樂」流傳千年不絕
    許多古代音樂隨著時間的流逝而「變味」或黯然退出歷史舞臺,但覺囊梵音古樂卻傳延千年,活態傳承得相對完整,幾乎未受到現代文明的衝擊和世俗浸染,原因何在?嘉陽樂住法主認為,這歸功於僧團這一文化載體,「覺囊梵音古樂迄今承傳體系從未間斷,是因為在歷史上的任何時期,許多『勇士』為了活態傳承文化,用生命堅守、捍衛和弘揚,覺囊梵音古樂今日才得以如此健全、圓滿、殊勝。」
  • 藏傳佛教覺囊派千年「梵音古樂」首次與公眾見面
    千年古樂藏傳佛教覺囊派「梵音古樂」走出古剎,世人將有幸樂聞其清淨深滿之音。覺囊梵樂高校巡演前晚在星海音樂學院首演(如上圖)。近千年來,覺囊梵樂首次與公眾見面。  據介紹,覺囊梵樂展示由恭迎、沐浴、皈依、禮讚、和樂構成,是集吹奏、敲打、唱念、舞蹈、贊偈、手印、供養於一體的完整梵樂套曲。
  • 中國器樂小知識,探索南音洞簫的音樂文化
    能夠保留傳統簫音樂本色的,莫過於南音洞簫,也即尺八。這種珍貴而悠遠的樂器,宋代之後在我國其他地方就已絕跡,而唯有「南音」中尚可看到其使用。目前,主要流行於閩南、臺灣地區,在香港、菲律賓、新加坡等華人地區的閩南語系中也有傳播。說起南音洞簫,就要說到南音。南音又稱南曲、南樂、南管、弦管,主要由指」「譜」「曲三大類組成,被稱為「晉唐遺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