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漳泉南音樂人思明同臺競藝 12歲少年吹響南音洞簫民樂

2020-12-17 東南網廈門頻道

12歲的呂秉峰(中)洞簫獨奏《去秦邦》

東南網5月8日訊(海峽導報記者 康澤輝)在琵琶、三弦等樂器的和鳴之中,12歲的呂秉峰立身其間,悠悠吹響南音洞簫,拉開了南音大會唱的大幕。

保護和傳承世遺南音,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增進南音藝術界的交流,壯大南音隊伍,6日,由廈門市思明區文化體育出版局主辦,廈門市思明區文化館、廈門市南樂團等共同承辦的2017「思明杯」南音大會唱在廈門市南樂團劇院舉行。來自廈漳泉各地的十二支南音社團同臺競藝。

別看年紀不大,12歲的呂秉峰卻有模有樣,昨日,他的一曲《去秦邦》洞簫獨奏,讓在座的南音擁躉們頗為稱道。殊不知,他學習南音民樂,已有六七年功夫。

呂秉峰是廈門人,秉峰媽媽告訴導報記者,4歲起,孩子就師從「廈門第一笛」許金桔老師,學起了葫蘆絲,後來秉峰深深愛上了南音民樂,吹起了笛子和洞簫。秉峰說:「每每覺得無聊,就想吹曲南音洞簫,一下心情就愉悅起來。」

現場,還有《十三腔 聽門樓》、《魚沉雁杳》、《短滾去秦邦》等諸多南音精彩曲目,表演的呈現形式也頗有創新。

為了奔赴這場「聚會」,早上6點半,薛淑花就帶著漳浦縣老年大學戲曲班的學員,從漳浦趕來廈門思明區。「傳承南音國粹,也希望有所創新。」當天,學員們以自己錄製的南音《古韻南音、靜夜思》為樂,舞起了紅羽扇。

各南音社團積極參與的同時,也吸引著普通市民的到來,專程趕來的觀眾讓現場座無虛席,對南音的美妙讚譽有加。

近年來,市民對南音藝術有著越來越多的認識和熱情,背後是政府、民間為南音傳承與弘揚做出的努力。主辦方介紹,此次南音大會唱不僅加強了三地的南音交流,更是喚醒廣大市民保護和傳承南音的自覺意識。

 

相關焦點

  • 2017「思明杯」南音大會唱在廈舉行 匯聚廈漳泉優秀社團
    來自廈漳泉各地的十二支南音社團參加2017「思明杯」南音大會唱東南網5月6日廈門訊(本網記者盧超穎)今日,2017「思明杯」南音大會唱在廈門市南樂團劇院舉行,來自廈漳泉各地的十二支南音社團參加了本次活動。
  • 廈門:首屆南音大會唱 鄉音牽動閩南情
    為進一步做好世遺南音的保護與傳承工作,5月6日,由思明區文化體育出版局主辦,思明區文化館、中國孟子文化推廣中心、廈門市南樂團、廈門市亞聖藝術團共同承辦的2017「思明杯」南音大會唱在廈門市南樂團劇院隆重舉行。
  • 2015泉州南音會唱活動舉行 吸引廈漳泉臺等地33個南音社團
    南音社團 泉州會唱 2015泉州南音會唱活動舉行,吸引廈漳泉臺等地33個南音社團東南網3月10日訊(海峽導報記者 郭冰德 文/圖)由泉州市文聯主辦的「2015年古韻文都縣域南音會唱」昨日起在泉州源和1916創意園開唱。
  • 「千載古韻·大美南音」 第二屆「思明杯」南音大會唱落幕
    剛剛過去的這個周末,「千載古韻·大美南音」第二屆「思明杯」南音大會唱在廈門舉行,15支海內外南音社團傾情獻演,為大家獻上一場精彩的南音盛宴。  《意未休》、《隨君出來》、《聽爹說》、《聽見雁聲悲》……咿咿呀呀地吟唱聲婉轉悠揚、曲調清雅,為觀眾帶來了沁人心脾的視聽享受。在21-22日連續兩天的大會唱中,海內外的展演團隊輪番登臺,或合唱,或對唱,或獨奏,或歌舞,展示各自拿手的絕活。
  • 海內外弦友奏古樂敘鄉情 第二屆「思明杯」南音大會唱落幕
    剛剛過去的這個周末,「千載古韻·大美南音」第二屆「思明杯」南音大會唱在廈門舉行,15支海內外南音社團傾情獻演,為大家獻上一場精彩的南音盛宴。《意未休》《隨君出來》《聽爹說》《聽見雁聲悲》……咿咿呀呀地吟唱聲婉轉悠揚、曲調清雅,為觀眾帶來了沁人心脾的視聽享受。
  • 著名南音洞簫演奏家王大浩從藝40周年師生洞簫專場音樂會成功舉辦
    2019年12月14日晚,高朋滿座,嘉賓雲集,由福建泉州市南音傳承中心和泉州大劇院主辦的"春曉"著名南音洞簫演奏家王大浩先生從藝四十周年師生洞簫專場音樂會在新落成的泉州大劇院音樂廳成功上演,著名笛簫演奏家張維良教授以及著名三弦演奏家趙承偉教授帶領多位中國音樂學院國樂演奏家為本場音樂會助陣
  • 杜志陽:匠心精製洞簫 吹響千年古樂
    推門而入,映入眼帘的是掛滿了整張牆面的南音洞簫。而這些南音洞簫的製作者,此時正伏坐於一張擺滿了各種南音洞簫製作工具的桌子前,一手握著工具,另一手握著一把南音洞簫,聚精會神、小心翼翼地進行著南音洞簫製作的每一道工序。
  • 杜志陽:匠心精製洞簫 吹響千年古樂
    推門而入,映入眼帘的是掛滿了整張牆面的南音洞簫。而這些南音洞簫的製作者,此時正伏坐於一張擺滿了各種南音洞簫製作工具的桌子前,一手握著工具,另一手握著一把南音洞簫,聚精會神、小心翼翼地進行著南音洞簫製作的每一道工序。
  • 中國古老樂種-南音
    專家學者則從南音的曲牌、樂器和術語等資料進行考證,一般認為,南音大約形成於宋,發展在明清時期。南音與唐代及唐以前的音樂有一定關係。南音中保留了與唐以前同名曲牌,有【子夜歌】【清平樂】【後庭花】【漢宮秋】【陽關曲】等。南音與唐代大曲的同名曲牌有【三臺令】【梁州曲】【甘州曲】等。
  • 泉州中小學生南音比賽背後的故事 南音新秀替父圓夢
    ­  近日,泉州市第二十六屆中小學生南音比賽在我市進行,來自泉州地區的南音新秀同臺競演,其中,我市祥芝中心小學、祥芝南音社的石獅代表吳耀東獲得了小學組演唱一等獎、演奏二等獎的好成績,這是其父親吳文俊長年教育的結果,父子之間還有一段「子圓父夢」的佳話。
  • 港渝樂團攜手:「地水南音」與「四川清音」首次同臺
    港渝樂團攜手:「地水南音」與「四川清音」首次同臺 2019-08-劉賢 攝   中新網重慶8月28日電 (記者 劉賢)「涼風有信,秋月無邊……」這段因影視劇廣為人知的唱詞,出自地水南音《客途秋恨》。「山水間」——渝港民樂交流音樂會上,香港著名粵劇藝術家阮兆輝將唱這段非常有名的南音。屆時,地水南音和四川清音這兩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將首次在重慶同臺呈現。
  • 古琴與南音相遇(文苑)
    原標題:古琴與南音相遇(文苑)   古琴與南音,這兩門古老的藝術如果同臺演出,會是怎樣的景象?   因其特殊的調音,古琴通常難以融入一般的民樂樂隊。在3000年前的商周,琴與瑟互為伴侶,同赴宮廷盛典,在金石絲竹匏土革木的八音合樂裡,琴瑟和鳴,以饗天地神靈。無奈禮崩樂壞之後,琴瑟竟漸漸分離了。
  • 中國器樂小知識,探索南音洞簫的音樂文化
    能夠保留傳統簫音樂本色的,莫過於南音洞簫,也即尺八。這種珍貴而悠遠的樂器,宋代之後在我國其他地方就已絕跡,而唯有「南音」中尚可看到其使用。目前,主要流行於閩南、臺灣地區,在香港、菲律賓、新加坡等華人地區的閩南語系中也有傳播。說起南音洞簫,就要說到南音。南音又稱南曲、南樂、南管、弦管,主要由指」「譜」「曲三大類組成,被稱為「晉唐遺音」。
  • 宋江陣民俗文化節昨開幕 兩岸12支宋江陣同臺
    2015年閩臺(翔安)宋江陣民俗文化節昨開幕,來自廈漳泉及臺灣的12支宋江陣隊伍參加了開幕式。來自廈漳泉及臺灣的12支宋江陣同臺獻藝——2015年閩臺(翔安)宋江陣民俗文化節再次為促進兩岸「宋江陣」交流翻開嶄新一頁,為兩岸同胞融合以及傳統技藝文化交流添上濃重一筆。
  • 古巴阿卡貝拉音樂人唱響中國民樂
    古巴樂團正在演奏中國民樂。十三月文化供圖新華社北京1月12日電(記者張超、陳昊佺)為紀念中國與古巴建交60周年,一場古巴風情與中國民樂融合的音樂會日前在北京舉行。古巴阿卡貝拉曲種樂團「人聲取樣」與具有中國鄉土色彩的民間音樂家張尕慫同臺亮相。
  • 有一種「廈漳泉之交」,叫做海滄、角美、東孚
    月港的組成,跨越漳泉兩府,今廈漳二市一民國時期三地區劃圖因對臺經濟的發展及五口通商口岸的影響,民國剛成立之時,廈門及金門便獨立於同安縣而單獨設置了思明縣,不久金門又從思明縣分出成立金門縣,從此廈門開始了轟轟烈烈的近代城市化之路,成為當時福建省城市化水平最高、經濟活力最強盛、人口增長最迅速的對外窗口。
  • 演奏南音的「四管」 琵琶洞簫二弦和三弦(圖)
    演奏南音的「四管」 琵琶洞簫二弦和三弦(圖) qz.fjsen.com 2012-10-20 07:53  佔婷 來源:東南網    我來說兩句 東南網-石獅日報10月20日訊(記者 佔婷/文 王絡/圖)南音被譽為「中國音樂的活化石」,不僅是因為南音的曲牌還保留著古代的曲牌,還有一個原因是演奏南音的主要樂器也保留著中國古代樂器的特徵
  • 「涼風有信秋月無邊」地水南音、四川清音兩大非遺首次在重慶同臺
    圖為阮兆輝表演地水南音。劉賢 攝中新網消息,「山水間」——渝港民樂交流音樂會8月30日晚在重慶上演。地水南音和四川清音這兩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首次在重慶同臺呈現。他七歲從藝,啟蒙老師是粵劇名宿丁香耀,後拜名伶麥炳榮門下,又隨袁小田學習北派,從劉兆榮、黃滔、林兆鎏學唱,更精研廣東說唱之南音。首先帶給重慶觀眾的這首南音《男燒衣》是他特地選出,白話通俗,與壓軸的《客途秋恨》形成俗雅對照。
  • 南北簫製作家京城論簫,製作家與演奏家同臺獻藝展現洞簫藝術之美
    同時也特邀浙江杭州的謝文正老師(管子先生)在現場為參加本次活動的簫友指導示範洞簫的挑選以及洞簫音樂的演奏理念。歐陽明仁老師少年時代開始學習洞簫,曾拜已故南簫大師陳焜晉老師學習南簫演奏。張瑞老師自幼喜愛民樂,青年時期開始學習陶壎、洞簫。多年來致力於洞簫的製作研究以及簫文化的傳播推廣。其製作理念立足傳統洞簫美學,融入科學製作理念,音色豐富又不失傳統洞簫韻味。多年來受到廣大簫友和專業演奏家的一致好評和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