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億工業網際網路,巨頭下場「攪局」

2020-12-20 鈦媒體APP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文 | 產業家,作者 | 直子

萬眾期待的蘋果新機發售前,最忙的不是蘋果工程師,而是富士康的工人們。他們為了趕製新品,放棄國慶假期,24小時不停歇。

01 從流水線到平臺化生產

傳統工業製造時代,工人們就是流水線上的小小螺絲,日復一日地忙碌著,單調而機械。

上世紀80年代末,富士康的第一個大陸工廠落戶在深圳寶安區,此後的三四十年間,富士康逐步成為了世界上最大的電子產品代工廠,這個標籤幾乎很長一段時間都和「中國製造」緊密相連。

縱觀歷史,中國的廉價、密集勞動力創造了人類經濟增長的一個奇蹟。而富士康一類的工業龍頭製造企業正是這一奇蹟背後的推動者。

紀錄片《製造時代》中講到一個故事,在廣東東莞一名19歲的年輕人魯創裕,因為自動化生產線的引入而不得不放棄原來的崗位。後來,他積極加入機器人培訓班,通過技術培訓成為了一名工業機器人調試員,和父輩相比多了一份可以謀生的新手藝。

從流水線到平臺化生產的變革在影響著每一個個體,也意味著要撕掉傳統模式下「代工製造」的標籤。

富士康執行長特別助理胡國輝曾經表示,「看看今天的年輕一代,他們中的大多數人都希望從事服務業,而不是製造業。所以我們很難招募年輕人來做這樣的工作。我們需要儘快將這些工作流程自動化。」

傳統的工業模式已經逐漸走到了盡頭,自動化進程開始大舉入侵。智慧機器人不僅僅能代替人從事乾枯乏味危險的工作,也有效地緩解了效率焦慮。

疫情期間,全球經濟停擺,而富士康「熄燈工廠」卻晝夜不息。曾經擁有100萬員工的工廠,轉身變為只有機器轟鳴聲的全自動化生產線,讓人不勝唏噓。

報導稱,原本需要318人的生產線,如今只要28人就能24小時晝夜不停地運轉。無人駕駛車在其中自動運送物料,維護機臺,工程師只需看著系統數據的變化。

目前,富士康已經擁有10條熄燈生產線,部署了逾4萬臺由公司內部研發和生產的「Foxbot」工業機器人。偶爾有工人打著手電巡視其間,確保機器正常運轉。

工業網際網路根本上來講是把人、機器、各種移動終端連接起來,通過傳感器監控制造和服務的各個環節,利用大數據和人工智慧對這些環節進行精準控制和效率提升。

平臺是基石,而數據是看不見的發動機,把生產的每一個流程更加系統性地數位化。平臺化的生產正在幫助富士康實現從代工廠到工業網際網路企業的轉型。

2017年,富士康打造了工業網際網路平臺BEACON,首度向外賦能中小企業。

2018年,工業富聯懷揣著郭臺銘的一腔「工業網際網路」之夢上市。當時郭臺銘對工業富聯寄予厚望,「富士康也要走在包括人工智慧、大數據等前沿技術之列。」

大洋彼岸,同樣的劇本早已在上演。

2013年,美國GE推出大數據分析平臺Predix,這是全球首個工業網際網路平臺,被業界奉為鼻祖。

GE前CEO伊梅爾特堅信工業網際網路是工業的未來。

他豪言道,「GE昨天還是一家製造業公司,一覺醒來已經成為一家軟體和數據公司了。」儘管Predix後來不得不面臨被迫出售的窘境,但這個偉大的願景早已為後來者奠定了基調。

此後老牌德企西門子也深受其影響,建立了MindSphere工業網際網路生態系統。

與此同時,國內一批製造企業也不甘示弱,紛紛開啟布局。

雄踞在二線城市的大型製造企業利用其自身製造業的深厚積累,或內部「孵化」,或聯合高新技術企業共同研發,這當中包括瀋陽工具機的iSESOL工業雲、三一重工的樹根互聯、海爾COSMOPlat平臺等等。

2019年工業網際網路試點示範項目名單之中多了一個讓人有些意想不到的名字--貴州茅臺。貴州茅臺,正在藉助浪潮平臺的大數據、物聯網、5G和衛星遙感等技術,實現物資供應鏈業務的全鏈條打通,可追溯每瓶酒的生產、原料等數據,以保證酒的品質。

茅臺董事長袁仁國表示,「我們要變釀造為智慧釀造。」工業網際網路的星星之火,儼然已成燎原之勢。

02 入局的「改造者」

與富士康和茅臺一樣,大量傳統工業製造企業的「大規模、批量化生產」都搭上了工業網際網路轉型升級的列車。

但傳統行業和網際網路之間有著完全不同的技術棧和語言。傳統行業把控著製造的源頭和數據,網際網路公司有著新工業革命所需的技術和方法論,他們互相「曖昧」,卻很難把工業互聯的夢想進行到底。

如何彌合這當中的鴻溝,是BAT等網際網路大廠的最需要考慮的事。

2009年,阿里率先開啟了雲平臺的研究,並積極與交通、製造等領域的工業企業合作推進工業雲平臺的建設,而下基層往往是最重要的一步。

阿里雲ET工業大腦的算法工程師下車間、爬鍋爐是日常,用阿里雲原總裁胡曉明的話說:阿里雲已經把研發平臺放到車間裡,工程師在車間裡和工人們一起調優。

「在車間寫代碼比在辦公室還要高效!」工程師們在生產車間筆記本電腦不離身,因為在一線,AI模型的調參效果將立時可見,效率遠遠超過實驗室。要真正提升工業生產的效率,算法工程師們需要了解很多跨行業的知識。

「這就要求團隊既要懂算法,又要懂製造,這樣的跨界人才太難找了」,阿里雲算法工程師鄧超鄧超說。

「下車間學習」就成了摸底一線學習知識的最快手段,但是算法工程師去學製造,也會耽誤大量的時間,鄧超他們花了1個月左右的時間才完成對製造基礎、業務痛點、數據質量的了解。他們爬到8米多高的鍋爐上,跟工人師傅了解每一個器件的作用。

而車間的員工對這些網聯化、智能化升級也不是很感冒,甚至會擔心革了自己的命,因此會處處掣肘。工業網際網路的高瞻遠矚,到了執行端卻困難重重。

最先試水工業網際網路的阿里,碰壁不少,但絲毫沒有影響其他幾家網際網路巨頭入局,大家都想吃到這塊大蛋糕。

2010年騰訊開放平臺首批應用入駐,騰訊雲正式對外提供雲服務。

2011年,華為依託強大的資金和雲計算實力,發布了華為雲平臺,面向大中小型企業提供包括雲主機、雲託管等基礎雲服務和行業解決方案。

而百度則是奉行「All in AI」,toB的工業互聯也是圍繞人工智慧展開,百度在幾家中率先吹響了AI產業化的號角,目前百度的AI已經應用到超過15個行業。

雖然沒有阿里入局早,但是百度想用AI來實現彎道超車,並率先發布了AItoB平臺。

百度認為,工業網際網路將是傳統企業實現數位化轉型的關鍵,是構建製造業差異化競爭優勢的必由之路。

在傳統汽車的智能化升級方面,百度也是早早發力。百度的無人駕駛挖掘機團隊在2018年就實現了「無人挖掘」。技術人員「把電腦擱在廢棄的輪胎上,把鍵盤放在土地上」,研發出了基於計算機視覺的智能挖掘解決方案。

團隊首創的基於視覺AI的無人挖掘技術,最大亮點是低成本、可量產,而成本和量產正是人工智慧落地的關鍵所在。

到車間去,到鍋爐房和煉鋼廠去,到田間麥壟的挖掘機去。也許那裡才是網際網路的下半場。

03「以銷定產」的未來工廠

近年來,隨著BATH的布局開始發力,各類工業網際網路平臺層出不窮。

截止2018年年底,我國已有269個工業網際網路平臺——超過世界所有其他國家的總和。

京東依靠其物流優勢打造了一站式工業品採購平臺。騰訊提出「網際網路的下半場屬於產業網際網路」,並將工業列為騰訊雲超級大腦的五個重點方向之一;百度則打造了百度雲「天工」智能物聯網平臺。

「天工」是一個基於百度雲的物聯網平臺,融合了物接入、物解析、物管理、規則引擎、時序資料庫、機器學習、MapReduce等一系列物聯網核心技術和服務,可以幫助開發者構建端到端的物聯網應用,而無需自己搭建一整套系統。

與此同時,阿里構建ET工業大腦,分別在重慶、廣東發布飛象、飛龍工業網際網路平臺;而就在前一陣子,阿里「動物園」又添新丁,已經蟄伏了三年的阿里訊犀正式發布。訊犀平臺正是基於淘寶天貓雙十一的海量數據打造的。

過去5分鐘只能批產1000件同樣的產品,現在可以實現完全的定製化,1000件產品可以各有不同特性。

在試點運營2年多時間裡,犀牛工廠已累計為200位淘寶天貓商家、主播、時尚達人等提供生產服務。

未來的工廠將沒有庫存一說,可以完全實現訂單驅動的「以銷定產」,也不需要以量壓價,一件商品和1000件商品的生產成本幾乎相同,柔性化定製、自適應生產,將更能適應市場的需求。

犀牛智造是傳統產業和智能製造相結合的最佳例證,「新製造讓『Made in Internet』成為現實,」犀牛智造平臺負責人伍學剛表示。今年的雙十一戰報,將會見證智能工廠的真正威力。

04 工業網際網路「窗口期」來臨

智能製造這一說法最早源於德國的工業4.0。

工業4.0旨在提升製造業的智能化水平,建立具有適應性、資源效率及基因工程學的智慧工廠,也就是實現智能製造。

2015年,國務院也正式發布了《中國製造2025》,全面推進新時期的製造強國戰略。製造業作為國家的工業基礎,歷來都是國民經濟的根基。

隨著雲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新興基礎設施的逐漸完善,傳統的製造業已經從機械生產、數位化製造轉向網聯化、智能化階段,連結這些新興基礎設施的工業網際網路,迎來了窗口期。

2019年,中國工業網際網路產業規模達8000億元,近年來年均增速高達18%。隨著AI等新技術的大範圍落地應用,2020年,中國工業網際網路發展將繼續位於快車道。

那工業網際網路有什麼魔力,能讓網際網路公司和傳統工業競相追逐?

富士康工業富聯董事長李軍旗舉例說,傳統網際網路比如淘寶,做的是讓商品的流通更加便利,但是會有庫存積壓的問題。疫情期間,有大批的企業因為庫存賣不出去,資金鍊斷裂而倒閉。

「有了工業網際網路,產品的生產環節跟上市流通的環節將會打通,需求通過傳統網際網路收集,製造端就能實現按需按量的個性化生產,製造可感知、銷售可控制,讓整個過程的資源配置更加合理」。

工業網際網路對管理服務方面的優化立竿見影,但是它的能量絕不止於此。

以騰訊的自動缺陷分類系統為例,通過工業相機模擬人眼對產品的外觀進行觀測,然後利用機器視覺對缺陷的類型進行分析,通過系統觸發檢測報警和反饋動作,相比人力判片速度提升10倍,生產周期縮短了40%,大幅度優化了整個生產過程。

富士康的智能製造也取得了很多卓有成效的進展,數據顯示,富士康基於電子元器件表面貼裝製造平臺開展大數據智能決策,實現了人均產出提升20%,產品良率提升30%。航天科工利用工業網際網路進行協同設計和實驗,把資源利用率提升了40%。阿里為光伏企業優化工藝參數,生產成本大降,5個月營收增長超2000萬。

無論是智能工廠的個性化生產、缺陷檢測,還是智能決策,都遵循著一個流程,物聯網和網際網路終端採集數據、雲端或邊緣端計算和分析,大數據和人工智慧系統進行決策優化,都需要工業網際網路的支持。

按照當前的趨勢,傳統的網際網路並不會消失,而是變成工業網際網路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物聯網、雲計算、大數據將成為工業網際網路的「新三板」。

雖然工業網際網路的建設任重道遠,但如果不及時入場,就會像沒有抓住移動網際網路的公司一樣,錯過戰略機遇期。

而就像郭臺銘在工業富聯上市之際提出的問題一樣,在工業網際網路這個市場上,究竟是工業企業贏還是網際網路企業贏,我們還要拭目以待。

相關焦點

  • 2020年全球工業網際網路行業市場現狀和發展前景分析 萬億市場遼闊
    原標題:2020年全球工業網際網路行業市場現狀和發展前景分析 萬億市場遼闊【組圖】   近年來
  • 2020年全球工業網際網路行業市場現狀和發展前景分析 萬億市場遼闊...
    近年來工業網際網路發展走向深入,產業規模與參與主體快速壯大,加速傳統工業支撐體系變革,並帶動新興產業發展。前瞻預測2025年全球工業網際網路市場規模達到1.2萬億美元左右。——2019年全球工業網際網路市場規模約為8465.6億美元美國、歐洲、亞太地區是工業網際網路發展的重點區域。其中美國集團優勢顯著,GE、微軟、羅克韋爾、亞馬遜等巨頭積極布局,加之各類初創企業著力前沿創新,有望助力美國保持行業主導地位。
  • 萬億家裝市場,蘇寧易購「三年千億」的野望
    「三年千億」並不是一個小目標。根據艾媒諮詢數據,2018年中國網際網路家裝市場規模為3441.9億元,預計今年將超過5000億元。家裝本就是電商最難啃的一塊骨頭,並且,受疫情影響,過去半年家裝廚衛市場整體下滑。從居然之家、志邦家居、東易日盛等家居家裝公司上半年業績預告淨利潤普跌超過50%來看,市場的全面復甦並沒有到來。
  • 巨頭血拼「社區團購」
    呆蘿蔔的失敗,似乎再次證明社區生鮮永遠是「偽風口」。但事實有時候就是這麼諷刺,呆蘿蔔宣布破產三個月後,美團、阿里、拼多多、滴滴等巨頭先後宣布重金殺入社區團購賽道。4 月份,毫無電商和生鮮基因的滴滴成立了「橙心優選」。之後,滴滴 CEO 程維放出豪言,「投入不設上限,全力拿第一。」6 月,賣家電的國美也開出其首家社區生鮮電商門店。
  • 升級萬億機械加工產業,「智能雲科」要做機加工領域的工業網際網路平臺
    智能雲科是一家聚焦機加工領域的工業網際網路平臺公司,由瀋陽工具機聯合神州控股、光大金控於2015年在上海共同投資設立。工業網際網路平臺有很多家在做,可以從以下幾個關鍵維度去快速理解智能雲科在做的事情。行業方面,智能雲科聚焦在機加工領域。
  • 徐工旗下工業網際網路企業擬分拆上市,關聯交易佔比較高
    徐工信息所處工業網際網路賽道,可謂眾星雲集。2018年5月,富士康孵化的工業富聯登陸A股,創造36天完成「過會」紀錄。三一集團旗下樹根互聯去年斬獲5億B輪融資;海爾COSMO Plat勢頭兇猛;美的M.IoT、瀋陽工具機SESOL不甘示弱。早已「虎視眈眈」2B的消費網際網路巨頭也悉數高調進場。
  • 工業網際網路的迂迴戰
    然而,在目前的工業網際網路圈中,像研華這樣以發展眾多工業APP破解工業物聯網碎片化的應用困境,並提出對工業網際網路平臺進行「解耦」(de-coupling)和「重構」(re-factoring)這些新鮮概念的廠商卻還是開創性地。
  • ...廣告收入有望達1800億;網際網路四大巨頭股價兩日暴跌近2萬億港元...
    (新浪)2.字節將電商列為明年頭號孵化項目,將進一步整合《晚點 LatePost》獨家獲悉,在 「雙十一」 前夕,字節跳動內部正在考慮對電商業務進行進一步調整:原本屬於商業化部門的「電商引流」業務,以及電商廣告業務「魯班電商」在規劃中將與 6 月成立的一級電商部門進一步整合。
  • 巨頭在搶4.7億中產階級的流量
    屆時,中國城市私人消費預計將從3.2萬億美元增長至5.6萬億美元,中產階層及富裕階層消費將佔中國整體消費的81%。這意味著,全國30多萬城鎮小區,600萬家商超,數萬商業寫字樓等「中產階級」生活圈,已成為巨頭的流量必爭之地。
  • 對話劉峻:市值5-10萬億美金的超級巨頭將出現
    《三體》預言的「大低谷」沒準有一天真的會來,就像一位美國政治家說的:「我們正處於一場漫長而殘酷的戰爭的開端,只是絕大多數人都還沒有意識到。」劉慈欣說「地球上的第一個永生人或許已經誕生了」,會不會不是通過軀體,而是通過意識來實現?開發出一臺可以實現意識上傳的量子計算機,難度或許低於維繫一個生物體的永生。
  • 京東數科的「升維」之戰
    年初以來的疫情讓產業數位化徹底「破圈」,如何「重塑增長」更是成為企業生命攸關的一大話題。從「健康碼」到「消費券」,從網際網路醫療到電子政務,線上化與數位化成為各行各業從疫情中突圍的關鍵。
  • 蘋果減稅,是「大發善心」還是「另有所圖」?
    問世 13 年,蘋果以「封閉」的方式,創造了一個史上最成功的軟體開發生態。伴隨著 iOS App Store 的成功,很多公司逐漸成長為了移動網際網路領域的巨頭。對這些公司來說,蘋果幫它們解決的問題可能只是很小一部分,30% 抽成卻給它們的商業發展帶來了巨大的阻力和限制。
  • 創投日報 |「愛數」獲2.5億元新一輪融資,TCL旗下工業網際網路平臺...
    36氪近期了解到一家從事高性能模擬及數模混合集成電路設計的企業——「深圳市芯茂微電子有限公司」。 「芯茂微」成立於2012年10月16日,主要經營範圍為民用電源晶片、高壓器件的研發與銷售,計算機軟硬體、集成電路、電子產品、電子工業專用設備提供等。
  • 華為雲如何「撬動」工業網際網路?
    工業網際網路正成為時代發展的主旋律。2020年,在製造業的新訴求、疫情影響和國家發展戰略下,工業網際網路作為『中國製造』轉型升級的關鍵變量受到了更多的關注。如今,當我們站在「第四次工業革命」的關口審視自身,工業網際網路的各類主體力量要如何用工業網際網路技術助力『中國製造』向『中國智造』升級轉型?
  • 天然工坊多項黑科技外洩,網際網路巨頭玩壞的健康產業?
    自2016 年十三五規劃開局以來,為了響應「健康中國」戰略,網際網路加速健康產業高速發展。大部分是針對患病人群,網際網路醫療涵蓋了許多細分領域,包含線上問診、醫療健康資訊、掛號、醫藥 O2O 等業務。另外還包括針對普通人群有「健康管理類」公司;針對女性人群有「母嬰」、「美容」、「女性健康」等公司,此外還有心理諮詢、健康運動、推拿等公司。健康產業也正從資源迭代向創新服務發展。
  • 劉興亮|中國需要對網際網路巨頭進行反壟斷拆分嗎?
    文:劉興亮網際網路反壟斷系列文章之一:中國需要對網際網路巨頭進行反壟斷拆分嗎?網際網路反壟斷終於落下實錘。阿里、閱文和豐巢被罰款50萬,因為在收購中未履行申報義務。這是第一篇,聊聊大家最感興趣的話題,會不會基於反壟斷而拆分網際網路巨頭呢?我來亮三點:左一點:從歷史上來看,在包括歐美在內的主要國家和地區,對大型公司進行反壟斷拆分的案例非常罕見。
  • 發力萬億產業網際網路,「協創雲」助工業智能化轉型
    文|施燕芬編輯|江倩君「過去二十年可以說是屬於消費網際網路的時代,而這個時代正在遠去。」協創雲科技(深圳)有限公司(下稱「協創雲」)創始人鍾鵬飛說。鍾鵬飛曾是QQ增值業務體系和信息流廣告團隊技術負責人,在多年網際網路從業中,他認識到消費網際網路的紅利正在逐漸在消退。
  • 「遲來」的《三體》、網盤的「無限戰爭」、新基建遭遇老齡化|極客...
    對於網際網路行業來說,劉慈欣的《三體》貢獻了頗多戰術思想,「黑暗森林」、「降維打擊」等等名詞早已經因為網際網路大佬的推崇而成為濫觴。本周一,好消息傳來,美國流媒體巨頭Netflix和中國的遊族影業合作,計劃將《三體》拍成美劇。人民等待這一天太久了。
  • 工業巨頭大拆分時代
    數位化時代到來這邊廂,一眾工業巨頭拆得起勁;那邊廂,卻也有工業巨頭開始找尋優質標的尋求收購機會。去年美國工業巨頭艾默生三次求購工業自動化領軍企業羅克韋爾自動化未果之後,轉而同意收購GE的智能平臺業務。而另一工業巨頭ABB則在去年吃掉了GE的工業解決方案和自動化領域的另一「王者」貝加萊。
  • 2020家居市場復盤:網際網路巨頭排兵布陣,打響行業「中場戰事」
    今年年初受疫情因素的影響,線下停擺倒逼家居企業推動停滯已久的網際網路化進程,開啟線上自救之路,行業潛力再次得到釋放。"家居家裝"這手牌也逐漸成為了各大網際網路巨頭眼中的香餑餑,阿里、京東、拼多多、小米等網際網路巨頭均開始在家裝家居行業的排兵布陣。號稱"四萬億市場規模"的中國家居家裝市場,從來不缺乏攪局者和野心家,網際網路巨頭的入局會對"原住民"以及行業造成什麼樣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