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不是雕塑的雕塑,這是一個不是建築的建築;這是一個沒有形狀的建築,這是一個正在消隱的建築;這是一個可以聆聽的建築,這是一個可以對話的建築;這是一個映照歷史的建築,這是一個啟迪智慧的建築……
出於大型情景劇演出的需要,劇場空間是一個長131米、寬75米、高21.5米的大空間。然而,當你走近它,你卻不能完整地了解它的全部。長730米,徐徐展開的「經折」置於劇場之前,由高到低排列形成漸開的序列,成為劇場表演的前奏。而劇場就成為了正在被打開一本巨大經卷,預示蘊藏著知識和智慧的寶庫。
「經折」和劇場採用了不同材質的表皮,包括石材、玻璃和不鏽鋼等材料,通過反射和透視,將體量化解為不同尺度的起伏的圖案。混合材料的應用,以不同的方向影射著周圍的景象,藍天、白雲、山巒、樹木,也包括接近她的人,一切盡在似有與似無之間,極大地消解著建築物的輪廓線,破解建築體量對周圍環境的壓力。
每一頁被打開的「經折」空間都是獨特的,通過當代裝置藝術表現手法的運用,展現了一個個與宗教有關的小空間。這一多重演繹的「經折」藉助於中國傳統造園的方式,運用空問秩序建構內涵豐富的精神場所。讓觀眾在一場場跌宕起伏的「經折」之間駐足凝思,展開自己與空間、與情景之間的對話,從而激發出觀眾的心理體驗和精神感受。場地當中一石、一木的光影變幻,記錄著一天的朝暮、一年的春夏秋冬,讓人拋棄世間的雜念,開闊眼界和胸襟,感知佛陀的智慧。這不僅帶來感官上的震撼,更多的將引發觀者的思辨。
在「經折」被「掀起」的部分,形成遊人穿越的通道,呈現出的是中國傳統木構建築的細部構建,隱喻著建築所處的人文環境。出挑的杆件端頭懸掛的銅鈴,發出清脆、悠揚的聲響,在很遠的地方即可感知這座建築的存在。在接近景區道路的一端,「經折」以高反光的不鏽鋼頂面直接插入碎石的地面,突出了「經折」構造的力度和純度,對日空和月夜的映照成為最先映入觀眾眼帘的形象。同時,又將著名的華嚴經鐫刻在不同材質的表皮材料之上,附會了「經折」的創意,向遊人傳遞著演出的主題和內容。
場地內的石材,全部取自忻州當地。無論是在前往劇場通道一側的「經折」之內,28塊「頑固不化」的巨石,還是離開劇場的通道一側的「經折」之內,組成28個經文的、被「點化」的黑色石塊,以及通道另一側鋪滿景觀場地的各色鵝卵石,無不隱喻著建築的地域性特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