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大型情景劇演出《又見平遙》VS《又見五臺山》哪個好看?
王潮歌導演的情景體驗劇《又見平遙》,超級震撼,大氣,更多的是感動! 又見平遙劇情是王潮歌在平遙採風後提煉和挖掘出來的故事,其背景取材於俄國十月革命時期,在沙俄做生意的平遙人受到巨大影響,家被抄、人被殺。在這種情況下,平遙城票號東家趙易碩寧願抵盡家產,僱傭232名鏢師一同前往,不惜犧牲所有人的性命,也要保回分號王掌柜的一條血脈。結果7年過去,趙易碩本人連同232名鏢師全部客死途中,而王家的血脈得以延續。
「我們很少有機會這樣去看一個演出,這更像一個博物館,或者說,更像一回穿越。我們有時像一個看客,有時又像親歷者。在一個又一個互不關聯的場景中,我們撿拾祖先生活的片段:清末的平遙城,鏢局、趙家大院、街市、南門廣場,從紛繁的碎片中窺視故事端倪。」——導演王潮歌
《又見五臺山》是中國首部佛教題材的大型情境演出,以濃鬱的佛教氛圍,超常的主題詮釋,綺麗的旋轉虛幻空間,近200米長的舞臺闊度帶你進入亦真亦幻的情景當中。在這裡你可以邊走邊看,可以360無死角轉著看,還可以閉上眼睛打開心靈去聆聽、去感悟,或許你能看到自己、看到朋友、看到家人。
《又見五臺山》就這樣用舞臺的語言、情境營造把佛教典故和儀規演繹的如高山流水般沁人心脾,以哲思之境發人深省。以所見所聞,最後所悟所得,從下一秒開始新的一天。
《又見五臺山》以五臺山的佛教典故、儀規為創作基點,又跳出單純故事講述的窠臼,打碎形式、打破空間,向無盡的時間發出探問。探班會上,王潮歌表示,創作《又見五臺山》,是基於對時間、對生命、對他人和對自己的尊敬,「五臺山有兩千五百年的歷史,對佛家文化的傳承、對佛教經卷的解讀,過去的人們做了非常多。但對於今天的人來說,我們的觀點在哪裡?我們的解讀在哪裡?我們的貢獻又在哪裡?《又見五臺山》正是完成這樣一個使命。」「又見五臺山」劇場由北京市建築設計研究院總建築師朱小地和王潮歌導演共同設計完成。活動現場,朱小地與媒體分享了「又見五臺山」劇場設計理念,直言這是「一個不是雕塑的雕塑,不是建築的建築」。依山勢而建的「又見五臺山」劇場,猶如一部打開的經卷。進入主體劇場之前,觀眾首先要經過長達730米的經卷,經卷上刻《華嚴經》經文,由高到低排列形成漸開序列,形成七個「經折」空間。
兩部都是王潮歌導演「又見」系列的經典大作,都好看,只是所站的角度不同。《又見平遙》是依託平遙古城這一建築載體,讓每一個觀眾且走且看,走進了中國歷史的長河,看到了中華文化的長卷,是以文化與景點的完美整合,讓人文和品牌相映生輝,重在反應晉商文化精髓;《又見五臺山》是國內首部佛教主題大型情境劇,在劇中,觀眾們看到,佛教在五臺山如何與今天的生活結合在一起,與普通人的生活故事怎樣融合到一起。劇中演繹著平凡人的生活瑣事,映照出了每一個人對生活的感受與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