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甘肅網金塔7月3日訊穿過大漠的紅柳灘和一片片綠洲,沿著寬闊筆直的街道就到達美麗的金塔縣城。行走在美輪美奐的廣場,一輪明月升起,照在有些異域風情的穹頂,在「金塔」景觀的湖心留下一串串光影。亭臺水榭,花草競妍,悠閒的市民,金塔縣城完全顛覆了人們對西部偏遠小城的印象,滿滿的高級感。行走街頭,清風拂面,綠樹婆娑,胡楊正在蓄勢待發,期待將最美的姿態呈現給尋夢而來的人們。
胡楊作為大漠最美麗的樹,深受金塔縣人民喜愛。它堅韌不拔生而不死一千年,死而不倒一千年,倒而不朽一千年,風骨凜凜挺立在風沙線上,在風霜雪雨中忠誠地守望家園。金塔縣人民在難以想像的逆境中不退縮,不放棄,以胡楊般的精神不斷開拓進取,在建設生態文明的徵途中不斷貢獻著自己的力量。
金塔縣地處河西走廊中段北側、巴丹吉林沙漠邊緣,生態區位極為特殊。全縣總面積1.88萬平方公裡,總人口15萬人,年均降雨量不足60毫米,蒸發量卻遠遠高於降水量。全縣荒漠化土地面積1816萬畝,佔土地總面積的64%,有415個風沙口,境內以白水泉、明沙窩、東沙窩、巴丹吉林沙漠前端為近160公裡長的沙系呈大三角對綠洲形成合圍之勢,,是全省荒漠化和沙化最為嚴重的地區之一。每逢春秋兩季,肆虐的風沙總會在西北風的作用下鋪天蓋地而來,無情地侵擾著人們的生產和生活。「天上不飛鳥,地上不長草,地無百步平,風吹石子跑」曾是上世紀金塔縣的真實寫照。越是惡劣的自然環境,金塔人民越是渴望綠色安寧的生活,改善生存環境,創造綠色家園,金塔人民與沙漠的較量從來沒有停止。
從上世紀50年代開始,歷屆縣委、縣政府就帶領群眾防沙治沙和綠化造林,全縣上下齊動員,幹部群眾同參與,一任接著一任幹,幾十年如一日,防風治沙不停,植樹種草不止,多少年,多少代,金塔縣人民以堅韌的鬥志和勤勞的雙手在浩瀚的荒漠上書寫著一個又一個綠色傳奇。今天的金塔縣環境優美,宜居宜遊,瓜甜果香,胡楊流金,成為西部著名的旅遊打卡地之一。
「十三五」以來,金塔縣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按照「南護水庫、西北防沙、東治黑河、中保農田」的總體思路,累計完成人工造林41.43萬畝、人工及生物治沙27.98萬畝,新建農田防護林692.5公裡、綠色通道485.7公裡,全縣5個自然保護地佔國土總面積的11.31%,林地面積達到143萬畝,森林覆蓋率達到3.92%。35%的移動沙丘得到基本控制,18個危害最嚴重的風沙口得到有效治理,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積分別減少了18.7萬畝,連續20多年保持了「雙縮減」,形成了荒漠化治理的金塔模式。先後被授予「全國綠化模範單位」「全國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示範縣」「全省防沙治沙先進單位」等榮譽稱號。
眾志成城治理沙害,把生態建設放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推進「一帶一路」建設和西部大開發的首要位置,聚全民之智、匯全縣之力,金塔縣為打贏這場生態治理攻堅戰和持久戰竭盡全力。治沙造林作為各級黨委、政府最大的政治責任和「一把手」工程,每年納入各單位年度重點工作考核和領導幹部實績考核體系,建立了「縣級領導包鄉、單位部門包村、技術幹部包片」責任制。經過長期的探索實踐,研究確定了「443」治沙造林工作思路,即:「四大重點」:南護水庫、西北防沙、東治黑河、中保農田;「四項關鍵措施」:機械沙障壓沙、營造固沙防護林防沙、植被封禁保護阻沙、發展沙產業治沙;「三道防線」:綠洲外圍封育保護天然植被、綠洲邊緣構建防風林帶、綠洲內部建設農田林網,趟出了一條「循序漸進、重點治理、互促共贏」的生態治理新路子。
眾人拾柴火焰高,人人植樹樹成林。金塔縣堅持全縣動員,全民動手,全社會共同參與的原則,深入推進大規模綠化行動,不斷創新造林模式,為林業生態建設注入了發展活力。在酒泉市四大班子和酒泉軍分區的大力支持下,每年邀請駐酒部隊官兵、市直部門幹部、青年志願者與全縣幹部群眾共同開展軍民共植胡楊活動。從2017年開始,省市領導幹部、駐地部隊官兵和全縣廣大幹部群眾連續四年共同開展了軍民共建萬畝「連心林」「融合林」「圓夢林」「奮進林」治沙造林活動,軍民攜手每年共植胡楊1萬畝,既改善了縣域生態環境,築牢了生態安全屏障。
生態造林「共享模式」、「螞蟻森林」等項目是金塔縣近年來掀起全社會參與植樹造林高潮的品牌活動,效果卓然。金塔縣委、縣政府與團中央、全國學聯、中國綠化基金會聯合啟動了「我在金塔有棵胡楊——共植胡楊·共享綠色」公益行動,倡議社會各界認種認領胡楊,先後有4935名社會賢達人士和140家社會愛心企業和單位捐資400多萬元,建成主題紀念林30個,認種認養胡楊42865棵。清華大學等6所高校在金塔縣建立了「保護胡楊、綠色生態」大學生社會實踐基地,中國綠化基金會在金塔縣設立「全國胡楊公益保護基地」。「共植胡楊·共享綠色」公益行動得到了社會各界群眾的充分肯定,全民參與國土綠化和義務植樹活動的熱情空前高漲,蔚然成風。
除此之外,金塔縣積極爭取重大生態補償政策和項目,大力發展綠色生態產業,努力做到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同步提升,致力打造戈壁明珠城市名片。圍繞創建「國家園林縣城」目標,堅持新城區開發和老城區改造齊頭並進,,將拆遷整理後的土地全部還綠於民,啟動實施了居延廣場、青年廣場、和順市場、如意苑等工程建設,新建、續建、改建綠地公園、廣場17個,城區綠化覆蓋率、綠地率分別達到了43.65%、40.28%,人均公共綠地面積達到了22.02平方米。同時,制定了《環城防護林城南肅航路兩側景觀林帶造林綠化方案》,圍繞縣城西、南、東片區等重點區域,因地制宜植樹,因勢造型造景,打造了多樹種、多層次、多色彩的綜合防護林體系,累計栽植生態景觀林6萬畝,栽植胡楊、樟子松、香花槐、紅刺玫、金葉榆、火炬、海棠、迎春花、丁香等各類苗木340萬株。 經過數十年的艱苦奮鬥,昔日的防風林已經變成了今天的搖錢樹,被譽為河西走廊戈壁上的「塞罕壩」。
大力培育綠色生態產業,為社會經濟發展注入活力。在「誰造誰有、長期不變、允許繼承流轉制度的推動下,吸引社會各界進入防沙治沙領域,推動了由行業治沙向全社會治沙轉變。通過林業貼息貸款扶持、完善林權承包經營和抵押貸款機制,採取租賃承包、農戶自營、互換轉讓、股份合作等形式,鼓勵企業、家庭林場、專業合作社、大場大戶等新型經營主體參與治沙開發,促進資金、技術、勞動力等生產要素向生態治理聚集,形成了「多元參與、共同受益」的市場機制。目前全縣林果面積達到16萬畝,各類花卉、藥草種植面積達到10萬畝以上,成立林業合作社47個,培育家庭林場24個,發放林權抵押貸款5442多萬元。金塔縣在綠洲內部和沙漠邊緣動員、支持私營企業、合作社和造林大戶投資發展中藥材產業,大力培育綠色生態產業,在黑河兩岸沙化土地上集中連片種植梭梭,發展肉蓯蓉種植業,著力打造梭梭肉蓯蓉藥食同源產業基地。目前已有20家私營業主參與,種植梭梭面積31.6萬畝,接種肉蓯蓉7.2萬畝,年產肉蓯蓉5000多噸,年產值2億元,實現了防風固沙和促農增收同步提升,生態建設的活力不斷被激發,並展現出強勁的磅礴動力。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靠沙吃「吃沙」。防沙治沙,還要合理利用沙資源,讓沙子變害為寶。金塔縣引進砂業建材、巨力商砼等「吃沙」企業12家,帶動了光熱、沙土等優勢資源開發,年可生產新型建材75萬立方米,消耗流沙50萬立方米;依託討賴河、黑河兩大水系與四大沙系相連的獨特地理條件,啟動了「四湖一溪一渠,四路一區一村」文化旅遊大景區和攔河灣國家沙漠公園建設,創建了沙漠胡楊林AAAA級旅遊景區,每年吸引遊客300多萬人,實現旅遊收入30億元以上,走出了一條「沙裡淘金、多業並舉」的可持續發展之路。
科學用水育林管護,破解了永續發展的瓶頸制約。圍繞生態林業建設用水保障、資金投入、後期管護等關鍵要素,金塔縣不斷創新思路、探索突破,著力破解制約難題。在兩大水庫周邊利用滴灌技術大規模植綠護坡,有效阻止了流沙入庫。實施了鴛鴦池、解放村兩大水庫清淤擴容工程,有效增加庫容5000萬立方米。大力推廣高效節水灌溉技術,發展節水灌溉農業26萬畝,新增生態林全部採用滴灌技術,年節水達34萬立方米。
滿目荒涼已成昔,綠水青山展笑顏。如今,綠色已成為金塔縣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關鍵詞和主題曲,國土綠化行動在金塔大地掀起一個又一個高潮,一個生態友好、林茂糧豐、風景秀美、瓜果飄香的戈壁「塞罕壩」正在西部風沙線上崛起,吸引著世界的目光。(趙燕萍)
【來源:中國甘肅網】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