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詩書畫 東方衛視詩書畫
每當到了盛夏時節,翠綠繁茂的桃樹上,就結滿了果子。文人筆下的桃,有「勞生願學長生術,餐盡紅桃上漢飛」的紅色;有「碧桃天上栽和露」的綠色。
有「麝香眠石竹,鸚鵡啄金桃」的金色;甚至還有「迎春別賜瑤池宴,捧進金盤五色桃」的彩色。
在民間,有「桃養人」的說法:相傳,西王母三千年一熟的桃子,人吃了可以體健身輕;六千年一熟的桃子,人吃了可以長生不老;最好的桃子,要九千年才成熟一次,人吃了可以壽與天齊。
宋代時,桃子除了生食,還被製作成蟠桃飯,桃子的清甜和稻香的結合,讓人不禁食指大動。
今天,我們通過南宋詞人辛棄疾,來了解一下鮮美多汁、讓神通廣大的齊天大聖都愛不釋手的桃子。
醉花陰
(南宋)辛棄疾
黃花謾說年年好。
也趁秋光老。
綠鬢不驚秋,若鬥尊前,
人好花堪笑。
蟠桃結子知多少。
家住三山島。
何日跨歸鸞,滄海飛塵,
人世因緣了。
南宋詞人辛棄疾的這闋《醉花陰》,題下有小標題——「為人壽」,可以知道這是一闋祝壽詞。
上片說壽者年輕,詞人先感嘆時光短暫:雖然菊花每年盛開,在秋風中爭豔,但是花也會隨著秋光的流逝而凋謝。
可是壽者的青絲卻如同不知道歲月無情似的,一直保持烏黑。那麼,現在趁著年華正好,飲盡杯中的酒,這樣,人與花相對,都笑逐顏開了。
下片,詞人先用了王母娘娘三山仙島中蟠桃的典故,意思是對方長壽如蟠桃,而且結子眾多,子孫繁盛。
後面詞人說壽者即使百年歸去,也會成仙:您不知什麼時候跨上鸞鳳,回到天庭。滄海有朝一日會變成陸地而揚起灰塵,這人世的萬物,也都會跟隨緣起緣滅最終了結,語新而意奇。
桃子在文學和民俗文化中都佔有一席之地,可見人們對於桃子的喜愛,《晏子春秋》中記載了一個「二桃殺三士」的故事。
春秋時期,齊景公手下有三名猛將,分別是公孫接、田開疆、古冶子。三人驍勇善戰,卻恃功而驕。
齊景公為了早日消除禍患,讓晏子設局,賞賜了兩顆桃子給三位勇士。那三個人要怎麼分兩顆桃呢?
晏子提出:「誰的功勞大,誰就可以吃桃子。」公孫接和田開疆先報出自己的功績,分別拿了一顆桃子。
古冶子認為自己冒死救過國君,功勞更大卻沒有得到桃子,氣得拔劍指責兩人。
公孫接與田開疆聽後,自覺不如,十分羞愧,將桃子讓了出來並自盡而亡。
古冶子因為爭功,逼得兩人自殺,也後悔不已,於是拔劍自刎。這些在民間廣泛流傳的故事,為人們食用桃子增添了許多的趣味。
中國古典名著《西遊記》中,孫悟空被封為齊天大聖,負責看守蟠桃園,沒忍住嘴饞,偷吃蟠桃的故事在民間家喻戶曉。
西王母的桃子,自然少不了有人惦記。《博物志》中記載:相傳,漢武帝壽辰的這一天,西王母帶著七顆仙桃來給漢武帝祝壽。
歡宴後,漢武帝與西王母單獨交談,東方朔在殿外通過窗戶偷偷窺視,西王母回頭看見,對漢武帝說:「這個在窗邊偷看的人,曾到我的蟠桃園偷過三回桃子。」漢武帝大驚,從此世人都說東方朔是長生的神仙。
隨著故事廣泛流傳,「東方朔偷桃」成為傳統題材,出現在中國繪畫、文房用品的藝術創作裡。
下面我們就來欣賞一下明代畫家吳偉的《東方朔偷桃圖》。這幅圖是吳偉寫意人物的代表作,描繪了東方朔從西王母那裡偷到仙桃後,匆匆逃跑的情景。
▲《東方朔偷桃圖》明 吳偉
絹本水墨淡設色 134.6cm×87.6cm
美國麻薩諸塞州美術館藏
畫面中的東方朔一手握著書卷,一手抱著一顆碩大的仙桃。東方朔快步疾走,同時扭頭回望,好像是怕有人追趕上來。
畫家用散亂的筆法描繪出了衣袍、帽帶隨風擺動的狀態。人物面部先用細筆勾畫,再用淡墨染出。
人物的姿態向前傾,右腳微微抬起,神態和姿態相得益彰,栩栩如生,製造出一種緊張感。
畫家在描繪仙桃時,先用細筆勾勒出桃子的形狀,再用淡墨從桃尖的部分向下暈染,桃子旁邊幾片尖細桃葉,用濃淡墨畫出明暗相背的不同層次,可見剛摘下來的桃子十分鮮嫩。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無論是西王母的蟠桃園裡,被孫悟空、東方朔偷吃的仙桃;還是夸父和太陽賽跑、渴死前把手杖扔出去化作桃林;或者是主宰人間壽命的南極仙翁手中託著的碩大仙桃。這一顆顆飽滿圓潤的桃子,都寄託著人們對健康長壽的嚮往,以及對親朋好友的美好祝願。
《詩書畫》同名圖書現已面世
原標題:《桃子:桃花四散飛,桃子壓枝垂》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