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世南唯一傳世墨跡之美,再現《蘭亭序》書法的精華

2020-12-09 書法雅園

虞世南《汝南公主墓志銘》,紙本,行書,18行,共220字。尚有墨跡本傳世。

虞世南乃初唐四大家之一,早年師從智永和尚,深得「二王」傳統。汝南公主是唐太宗之女,早逝,此墓志銘為汝南公主而寫。這幅作品主要特點是秀麗、自然,用筆圓潤、遒勁,如抽刀斷水。和米芾用筆有些相近,所以有人認為該本是米芾臨本。但從書法作品來看,此作流美虛和,圓潤灑脫,依然是頂級的傳世珍品。

《汝南公主墓志銘》筆道渾厚,有正有斜,隨勢生發,秀逸多姿。如框形結構,有相背也有相向。整個篇幅用筆多變,筆勢圓活。像「箴」、「成」等字的「戈」法,與《蘭亭集序》中的「戈」非常相似,說到「戈」,相傳唐太宗臨寫右軍書法時,寫到「戩」時,「戈」寫不好,這個「戈」畫,就給虞世南補上了,後來給魏徵看,魏徵就誇聖上就這個「戈」寫得最像,可見虞世南對王書甚是了解。

從作品每個字的結構,有取正之態,亦有斜取勢,像第五行的「能」、「聰」、「頴」字,三字都是斜走,第三行的「天」和第四行的「木」,都是撇短捺長,還第六行的「容」字,上半部從左,下半部從右。雖傾斜取勢,整體依然能夠穩定重心。多處採用俯左仰右結構,使人生發一種姿肆瀟灑的審美感受。

從章法上來看,字形有大有小,筆畫橫粗堅細,運筆時潤時燥,有緊有松,行氣忽停忽快。正是這樣自然的排布,給人一種揮灑自如的節律美,還有這種疏密不一,隨心所欲的行筆,追求自然的特點,不就是王羲之書法的風格嗎?這樣我們就揭開了虞世南書法的奧妙。

相關焦點

  • 蔡茂友書法講壇《大唐書法賞析》第4講——虞世南書法
    《汝南公主墓志銘》 虞世南書法法度森嚴,圓融遒逸,內涵筋骨,沉厚秀潤,勁美而不落俗,儼然有「冠劍不可犯」之色。 虞氏書風外似溫柔、恬靜、嬌美,實如君子藏器,內含玉筋,有一種剛柔並濟之美。在筆勢上,他在王氏書法中鋒、側鋒兼用,以中鋒為主的基礎上,大膽採用了築鋒,運筆敦厚遒勁,使收筆時點畫,特別是捺筆飽滿而圓潤。結構上取上短下長之勢,上下比例為 4:5,顯得頎長而秀麗。橫平時稍稍右拐,豎直時微微左傾,一波三折舒張疏朗,一派初唐百廢俱興、平和中正之象。
  • 虞世南、褚遂良、趙子昂,他們臨寫行書《蘭亭序》,為啥不一樣?
    虞世南、褚遂良、趙子昂,他們臨寫行書《蘭亭序》,為啥不一樣?王羲之的行書《蘭亭序》,書法史上的「天下第一行書」,簡直是圖騰一樣的存在。即使現在我們無法看到王羲之的真跡,即使這個流傳最廣的「神龍本」是馮承素雙鉤填墨而成,也絲毫不影響《蘭亭序》的魅力。不光我們普通愛好者喜歡,歷史上的很多名家高手也對王羲之的這篇《蘭亭序》愛慕有加,紛紛取法學習。最出名的,比如唐代的虞世南、褚遂良,再比如元代的趙子昂,都是王羲之的忠實粉絲,同時也有經典的《蘭亭序》臨本傳世。
  • 《蘭亭集序》真跡下落之謎
    《蘭亭集序》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其鋒起轉提按,線條如行雲流水,字體結構極盡變化,風流瀟灑之至。現流傳於世的,都是他人臨摹仿品。歷史上最具影響的文化之謎, 莫過於王羲之的書法真品《蘭亭集序》的下落。東晉穆帝永和九年 (353) 三月初三, 王羲之與謝安、孫綽等41人, 宴聚於紹興市郊會稽山陰的蘭亭溪畔, 26人賦詩41首, 並聚詩成集, 為《蘭亭集》, 王羲之書寫序文手稿, 曰《蘭亭集序》。序中記敘蘭亭周圍山水之美和聚會的歡樂之情, 抒發作者對人之生死、修短隨化的感嘆。《蘭亭集序》全文28行、324字, 通篇遒媚飄逸, 字字精妙, 有如神助。
  • 學《蘭亭序》,試試虞世南的臨本,這裡有真實的王羲之
    王羲之的《蘭亭序》,魅力很大,雖然已無真跡傳世,卻並不影響大家學習的熱情。從普通愛好者,到歷史上的書法名家,大家都想著從《蘭亭序》這裡學到王羲之的用筆精髓。前人是如何學《蘭亭序》的,咱們暫且不說。就現在的書法愛好者來說,大家最常用的臨寫版本就是馮承素雙鉤而成的神龍本《蘭亭序》。或者說,在大家心目中,神龍本就是最接近王羲之真跡的版本。雙鉤而成的神龍本,當然在筆畫形態上更接近原帖,再加上馮承素的認真,確實較為真實地體現王羲之的原帖風貌。可是呢,雙鉤就是雙鉤,即使形狀上比較接近,卻多少會帶有一些刻意和不自然,畢竟,這不是寫出來的。
  • 虞世南、褚遂良《蘭亭八柱帖》拓本+墨跡本全卷
    清拓《蘭亭八柱帖》虞世南臨蘭亭序,烏金精拓,刻拓俱佳。經折裝,半開縱29.8釐米,橫17.3釐米。 虞世南臨《蘭亭序帖》,墨跡勾摹上石。董其昌、陳繼儒稱虞臨之前亦歸為禇摹本。
  • 他的書法與歐陽詢並列,唯一的傳世墨跡是一份行書草稿
    虞世南書法得智永傳授,深得二王正脈。時人常常將歐虞放到一起比較。在張懷瓘的《書斷》中甚至認為虞世南剛柔內含比歐陽詢還高明一些。只是現在流傳下來的虞世南墨跡作品寥寥,除了北京故宮博物院藏虞世南摹寫《蘭亭序》,真正的屬於他本人的行書墨跡便僅存上海博物館這件《汝南公主墓誌稿》。該稿書寫於唐貞觀十年,高25.9釐米,橫38.4釐米,紙卷墨本。共有行書18行,每行12-15字不等,共222字。
  • 《蘭亭集序》真跡下落之謎:隨葬李治乾陵(圖)
    東晉穆帝永和九年(353年)三月初三,王羲之與謝安、孫綽等41人,宴聚於紹興市郊會稽山陰的蘭亭溪畔,26人賦詩41首,並聚詩成集,為《蘭亭集》,王羲之為之書寫序文手稿,曰《蘭亭集序》。序中記敘蘭亭周圍山水之美和聚會的歡樂之情,抒發作者對人之生死、修短隨化的感嘆。
  • 「天下第一行書」——《蘭亭序》
    王羲之被後代尊稱為「書聖」,他的代表作就是行書《蘭亭序》。南朝梁武帝蕭衍說「王羲之書字勢雄逸,如龍跳天門,虎臥鳳闕,故歷代寶之,永以為訓」。《蘭亭序》的書法受到人們高度評價,王羲之本人也非常喜愛,他想重新寫一遍,可是無論他怎樣寫,也不如當初寫的這一篇。我們欣賞《蘭亭序》,就是一次美的享受。它的書體是行書,行書不似楷書的規規矩矩,橫平豎直,更顯得筆畫靈動流暢、韻味無窮。
  • 王羲之《蘭亭序》筆法高妙,文徵明臨摹一點不像,憑啥說得其精髓
    其中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王羲之《蘭亭序》傲嬌群雄,位居榜首!第二名是顏真卿的《祭侄文稿》、第三名是蘇東坡的《黃州寒食帖》,後人用「翩若驚鴻,婉若遊龍」來形容王羲之的書法之美!文徵明一生臨摹《蘭亭序》,傳世就有四個版本,每個版本都有自己的不同味道,其中被後世譽為最得王羲之書法精髓的,是他89歲所臨《蘭亭序》,先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
  • 《蘭亭序》真跡下落何方?
    自東晉以來千餘年過去,王羲之的親筆墨跡已然隻字無存。現存所有的王羲之作品都是後世的勾摹、臨寫和刻拓之作,《蘭亭集序》也不例外。》最著名、最重要也是最可信的,一般認為是唐代馮承素、褚遂良和虞世南的三個臨摹本。
  • 王羲之的《蘭亭序》以找到
    為三大行書書法帖之一,系中華十大傳世名帖之一。東晉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三日,王羲之與謝安、孫綽等四十一人,在山陰(今浙江紹興)蘭亭「修禊」,會上各人做詩,王羲之為他們的詩寫的序文手稿。序中記敘蘭亭周圍山水之美和聚會的歡樂之情,抒發作者好景不長,生死無常的感慨。法帖相傳之本,共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章法、結構、筆法都很完美,是他三十三歲時的得意之作。後人評道「右軍字體,古法一變。
  • 王羲之傳世書法遺存和《蘭亭集序》真跡下落
    《蘭亭集序》寫好後,王羲之十分得意,以後又寫了十餘遍都不及原作,因為藝術是不能重複的。《蘭序集序》作為王氏的家傳法書,後代極其珍愛。傳到七世孫智永禪師,他專門修造了臨書之閣,貯藏《蘭亭集序》。智永死後,傳弟子辨才。辨才在寢房的伏梁上鑿暗檻,藏《蘭亭集序》真跡。
  • 智永楷書集字《蘭亭序》,美不勝收
    綜觀智永的書法實踐與影響,他在中國書法史上有兩大貢獻。首先,發揚光大「永字八法」之旨趣,使之成為學書者的基本法則,成為隋唐書法之宗匠。其次,繼承「王字」傳統,臨集《千字文》,為唐代書風奠定基本格局。書法之有王羲之如儒家之有孔孟,王羲之一變漢魏以來質樸的書風,開創了一種妍美流便的新體,梁武帝蕭衍評「羲之字勢雄逸,如龍跳天門、虎臥鳳網,故歷代寶之,永以為訓」。在羲、獻以後,繼承「王字」最傑出的代表當推智永。
  • 四大名家臨王羲之《蘭亭序》,你更喜歡誰?
    書聖王羲之的《蘭亭序》,是歷代學書者和名家大腕都要臨習的書法之作,都以她為藍本,以其達到自己的頂端。 下面筆者選取中國古代最有名的四大家臨習《蘭亭序》的作品,看看你最喜歡誰? 唐代的虞世南。
  • 王羲之的《蘭亭序》,有四個特點,被稱為傳世書法的典範!
    說到王羲之,不得不說他的《蘭亭序》,這幅書法被後世書法家稱為「天下第一行書」,也被稱為行書的典範之作,很多書法家都臨摹過《蘭亭序》。《蘭亭序》只有28行,324個字,這麼一幅書法為什麼能夠受到後人的推崇和稱讚呢?
  • 楊金平:《蘭亭序》真跡絕非偽作
    酷愛王羲之書法的唐太宗李世民得知後索要不成,便派監察御史蕭翼喬裝書生前往永欣寺,與辨才交友,施計將《蘭亭序》真跡取獲,唐太宗後令馮承素、虞世南、歐陽詢及諸遂良等人摹寫,唐太宗駕崩後《蘭亭序》真跡陪葬埋入昭陵。馮承素摹本為唐人摹本中最近《蘭亭序》真跡,被稱為神龍本《蘭亭序》。
  • 傳世王羲之《蘭亭序》書帖懸疑百出
    這個《蘭亭序》書法遒麗,妍美流暢,結構嚴謹,被稱為古今第一行書。除&34;外,還有虞世南、褚遂良、歐陽詢等人的臨寫。這個唐代定本的《蘭亭序》有三百二十五字。《世說新語》的寫作處於王羲之同時代,而且有稍後南朝梁代的著名學者劉孝標的注釋作為佐證,因而其記載更加可靠。
  • 蘭亭集序到底在哪?
    《蘭亭集序》又名《蘭亭序》,是書聖王羲之在51歲時,與友人在會稽山陰(今浙江紹興)的蘭亭舉行酒會時,趁著酒興寫下的一篇序。全文清新優美,書法遒健飄逸,被歷代書界奉為極品。據說,王羲之曾再書《蘭亭序》,但都遜色於原作,於是,王羲之將其視若至寶並囑咐王氏子孫好好珍藏,這就引出了《蘭亭序》的下落之謎。
  • 《蘭亭序》墨跡版摹本 高清彩影大圖手機臨摹貼
    《蘭亭序》墨跡版摹本 高清彩影大圖手機臨摹貼 王羲之(321-379),東晉最傑出的書法家,字逸少,琅琊臨沂(今山東臨沂人),後徒居山陰(今浙江紹興),官至右軍將軍、會稽內史,故世稱王右軍。王羲之所書的《蘭亭序》最具有代表性,創造出天質自然,風神蓋代的行書,被後人譽為「書聖」。 高清大圖臨摹貼(馮承素摹本)「蘭亭序」細節之藏逆、角度、力度、用墨等,纖線畢現,攝之毫釐,讓人震撼! 弘揚中華傳統文化,王羲之經典傳世之作,書法愛好者們建議收藏!發揮正能量,傳承中華千年文化經典巨作,輕動手指傳遞分享!
  • 他是虞世南的外甥,書法用筆清雋飄逸,在大唐佔有一席之地!
    陸柬之,江蘇吳縣人,他是虞世南的外甥。官至朝散大夫、太子司議郎、崇文侍書學士。書法早年學其舅,晚學「二王」,「落筆渾成,恥為飄揚綺靡之風,」故有「晚擅出藍之譽」。傳世書跡以《五言蘭亭詩》刻帖與《書陸機文賦》墨跡為最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