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34;,王羲之的《蘭亭序》是書法愛好者的聖經。據傳原件曾入葬唐太宗李世民墓,後曾被盜掘,不論是哪種情況真本已經不可得。大家現在公認的最合乎真本的摹本是故宮收藏的&34;。這個因藏家項元汴有題跋,被認為是唐代馮承素根據唐太宗的要求所摹寫的臨本。
這個《蘭亭序》書法遒麗,妍美流暢,結構嚴謹,被稱為古今第一行書。文章優美,辭藻華麗,曾在《世說新語》和《晉書》中有記載。
不過兩個記載不同,《晉書》由唐太宗命人撰寫,其欽定的文字是根據他命蕭翼從智永和尚的弟子處&34;來的《蘭亭序》書帖而記載,後人流傳的幾個摹本都是按照他的要求由當時最著名的書法家摹寫。除&34;外,還有虞世南、褚遂良、歐陽詢等人的臨寫。這個唐代定本的《蘭亭序》有三百二十五字。
《世說新語》的寫作處於王羲之同時代,而且有稍後南朝梁代的著名學者劉孝標的注釋作為佐證,因而其記載更加可靠。世說中記載,王羲之仿效政敵石崇在一次雅集中傳世的《金谷序》撰寫了《臨河敘》,二文的字數、內容相差不多。現在傳世的其它書法家如八大山人等臨寫的《臨河敘》,字數180字,估計王羲之蘭亭雅集之後寫的序文應該是此文本。
永和九年,歲在癸丑,莫春之初,會於會稽山陰之蘭亭,修禊事也。群賢畢至,少長鹹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引以為流觴曲水,列坐其次。是日也,天朗氣清,惠風和暢,娛目騁懷,信可樂也。雖無絲竹管弦之盛,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矣,故列序時人,錄其所述。右將軍司馬太原孫丞公等二十六人,賦詩如左,前餘姚令會稽謝勝等十五人,不能賦詩,罰酒各三杯。
從書法的角度出發,清代書法家如包世臣等反對把《蘭亭序》325字作為王羲之的忠實摹寫。清代書法家李文田說:&34;龍跳天門,虎臥鳳闕&34;銀鉤鐵畫&34;
《爨寶子》局部
李文田認為《臨河序》中有《蘭亭序》中缺少的一段文字——&34;,這可以證明《臨河序》並非《蘭亭序》的節本,所以《蘭亭序》不是王羲之的作品。
近代郭沫若根據當時的考古發現,認為王羲之的書法應該有明顯的漢晉金石特徵,即篆隸書演變而來的魏碑體&34;、&34;,而&34;過於秀美正楷,不是王羲之真跡。他進一步考證道,神龍本應該是王羲之七世孫,智永和尚根據《臨河敘》內容擴展補充所寫。智永也是一代偉大書家,繼承發揚了家學書法技巧,刻苦臨習,廢筆築成了&34;,求字的人踏破了門檻,其楷書(永字八法)則開啟了唐代書法的正脈。
有研究者從智永的《千字文》中選取了135字,排成《臨河敘》(如下四圖),這個與神龍本字跡相比,相似度很高。有些差異在於書法家的獨特筆性,就像唐太宗命三位著名書法家臨的都不一樣。智永書法和&34;的牽絲與轉筆技法輕靈巧便,特別是輕起輕收的用筆的高超技巧,是魏晉的金石重筆所不具有的。
智永《千字文》選字所排《臨河敘》
郭沫若所論,老陳竊以為很有道理,&34;確實和智永的書法有較大的相似度。只是當代因人廢論,因郭沫若在歷次運動中有些沒品行為,不認可他的學術結論。這其實也是矯枉過正,不該是學術的嚴謹態度。
當代認可高二適和徐復觀等人的觀點,即肯定&34;為王羲之最忠實真跡的摹寫版本。其作為主流的看法,認為唐代距離晉代僅200多年,應可傳承有序,且依據《晉書》記錄的文字,《蘭亭序》325字沒有問題。(可怕的著錄,並不客觀,但足以誤導世人。看來古今都一樣。)
老陳不是想翻案,只是作為一個書法愛好者,說說自己的看法。晉之後的南北朝是中國古代最為黑暗的時期,五胡亂華,殺戮橫行,漢人人口僅餘數百萬,中華文脈幾乎斷送,要在這樣的亂世生存都很難,要保存這樣一卷法帖更是困難。而《晉書》是由唐太宗命人編撰的,史書記錄這樣一幅不關歷史進程的小文,無非是史官投唐太宗所好,把他賺來的《蘭亭序》當作真本記錄進去。
在神龍本中有不少破綻也被當代無視了。1、紙張為宋代楮皮紙;2、跋文中米芾以前的題跋皆為偽託;3、卷首唐中宗的&34;印章是偽造;4、書法非馮承素所臨,而可能是宋人依據智永書法所臨;5、書法中的方筆在王羲之《姨母帖》、《喪亂帖》中罕見,沒有直觀的筆法證明是由王羲之真筆摹寫。
所以老陳也認可&34;《蘭亭序》很可能是宋人摹寫的智永偽託的王羲之真跡。至於王羲之真跡,老陳猜測可能有拓本存世。但是這個版本即使面世可能也難以得到主流的認可。因為研究八大山人臨的《臨河序》發現《蘭亭序》書法存在很多疑問,就像這個古玩市場一樣沒有確定的說法,老陳寫了此文,希望能對同好有點幫助。
這樣一個&34;不能有清晰的評述,實在是一件遺憾的事。
關於此書帖,頭條方家肯定有不同看法,歡迎探討,歡迎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