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世王羲之《蘭亭序》書帖懸疑百出

2020-08-17 老陳收藏鑑賞


作為&34;,王羲之的《蘭亭序》是書法愛好者的聖經。據傳原件曾入葬唐太宗李世民墓,後曾被盜掘,不論是哪種情況真本已經不可得。大家現在公認的最合乎真本的摹本是故宮收藏的&34;。這個因藏家項元汴有題跋,被認為是唐代馮承素根據唐太宗的要求所摹寫的臨本。

這個《蘭亭序》書法遒麗,妍美流暢,結構嚴謹,被稱為古今第一行書。文章優美,辭藻華麗,曾在《世說新語》和《晉書》中有記載。


不過兩個記載不同,《晉書》由唐太宗命人撰寫,其欽定的文字是根據他命蕭翼從智永和尚的弟子處&34;來的《蘭亭序》書帖而記載,後人流傳的幾個摹本都是按照他的要求由當時最著名的書法家摹寫。除&34;外,還有虞世南、褚遂良、歐陽詢等人的臨寫。這個唐代定本的《蘭亭序》有三百二十五字。


《世說新語》的寫作處於王羲之同時代,而且有稍後南朝梁代的著名學者劉孝標的注釋作為佐證,因而其記載更加可靠。世說中記載,王羲之仿效政敵石崇在一次雅集中傳世的《金谷序》撰寫了《臨河敘》,二文的字數、內容相差不多。現在傳世的其它書法家如八大山人等臨寫的《臨河敘》,字數180字,估計王羲之蘭亭雅集之後寫的序文應該是此文本。


永和九年,歲在癸丑,莫春之初,會於會稽山陰之蘭亭,修禊事也。群賢畢至,少長鹹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引以為流觴曲水,列坐其次。是日也,天朗氣清,惠風和暢,娛目騁懷,信可樂也。雖無絲竹管弦之盛,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矣,故列序時人,錄其所述。右將軍司馬太原孫丞公等二十六人,賦詩如左,前餘姚令會稽謝勝等十五人,不能賦詩,罰酒各三杯。


從書法的角度出發,清代書法家如包世臣等反對把《蘭亭序》325字作為王羲之的忠實摹寫。清代書法家李文田說:&34;龍跳天門,虎臥鳳闕&34;銀鉤鐵畫&34;

《爨寶子》局部

李文田認為《臨河序》中有《蘭亭序》中缺少的一段文字——&34;,這可以證明《臨河序》並非《蘭亭序》的節本,所以《蘭亭序》不是王羲之的作品。


近代郭沫若根據當時的考古發現,認為王羲之的書法應該有明顯的漢晉金石特徵,即篆隸書演變而來的魏碑體&34;、&34;,而&34;過於秀美正楷,不是王羲之真跡。他進一步考證道,神龍本應該是王羲之七世孫,智永和尚根據《臨河敘》內容擴展補充所寫。智永也是一代偉大書家,繼承發揚了家學書法技巧,刻苦臨習,廢筆築成了&34;,求字的人踏破了門檻,其楷書(永字八法)則開啟了唐代書法的正脈。


有研究者從智永的《千字文》中選取了135字,排成《臨河敘》(如下四圖),這個與神龍本字跡相比,相似度很高。有些差異在於書法家的獨特筆性,就像唐太宗命三位著名書法家臨的都不一樣。智永書法和&34;的牽絲與轉筆技法輕靈巧便,特別是輕起輕收的用筆的高超技巧,是魏晉的金石重筆所不具有的。

智永《千字文》選字所排《臨河敘》


郭沫若所論,老陳竊以為很有道理,&34;確實和智永的書法有較大的相似度。只是當代因人廢論,因郭沫若在歷次運動中有些沒品行為,不認可他的學術結論。這其實也是矯枉過正,不該是學術的嚴謹態度。


當代認可高二適和徐復觀等人的觀點,即肯定&34;為王羲之最忠實真跡的摹寫版本。其作為主流的看法,認為唐代距離晉代僅200多年,應可傳承有序,且依據《晉書》記錄的文字,《蘭亭序》325字沒有問題。(可怕的著錄,並不客觀,但足以誤導世人。看來古今都一樣。)


老陳不是想翻案,只是作為一個書法愛好者,說說自己的看法。晉之後的南北朝是中國古代最為黑暗的時期,五胡亂華,殺戮橫行,漢人人口僅餘數百萬,中華文脈幾乎斷送,要在這樣的亂世生存都很難,要保存這樣一卷法帖更是困難。而《晉書》是由唐太宗命人編撰的,史書記錄這樣一幅不關歷史進程的小文,無非是史官投唐太宗所好,把他賺來的《蘭亭序》當作真本記錄進去。


在神龍本中有不少破綻也被當代無視了。1、紙張為宋代楮皮紙;2、跋文中米芾以前的題跋皆為偽託;3、卷首唐中宗的&34;印章是偽造;4、書法非馮承素所臨,而可能是宋人依據智永書法所臨;5、書法中的方筆在王羲之《姨母帖》、《喪亂帖》中罕見,沒有直觀的筆法證明是由王羲之真筆摹寫。


所以老陳也認可&34;《蘭亭序》很可能是宋人摹寫的智永偽託的王羲之真跡。至於王羲之真跡,老陳猜測可能有拓本存世。但是這個版本即使面世可能也難以得到主流的認可。因為研究八大山人臨的《臨河序》發現《蘭亭序》書法存在很多疑問,就像這個古玩市場一樣沒有確定的說法,老陳寫了此文,希望能對同好有點幫助。


這樣一個&34;不能有清晰的評述,實在是一件遺憾的事。

關於此書帖,頭條方家肯定有不同看法,歡迎探討,歡迎關注。

相關焦點

  • 王羲之傳世書法遺存和《蘭亭集序》真跡下落
    《蘭亭集序》寫好後,王羲之十分得意,以後又寫了十餘遍都不及原作,因為藝術是不能重複的。《蘭序集序》作為王氏的家傳法書,後代極其珍愛。傳到七世孫智永禪師,他專門修造了臨書之閣,貯藏《蘭亭集序》。智永死後,傳弟子辨才。辨才在寢房的伏梁上鑿暗檻,藏《蘭亭集序》真跡。
  • 《中華十大傳世名帖》之二:唐馮承素摹王羲之《蘭亭序》
    《中華十大傳世名帖》一般指《三希寶帖》、《蘭亭序》、《祭侄稿》、《寒食帖》、《仲尼夢奠帖》、《自敘帖》、《蜀素帖》、《草書千字文》、《前後赤壁賦》、《草書詩帖》。《中華十大傳世名帖》都是傳世至今,現在還存在的。會根據時間順序,依次介紹。《中華十大傳世名帖》之二:唐馮承素摹王羲之《蘭亭序》。
  • 王羲之、《蘭亭序》、魏晉書風
    王羲之面對良辰美景、高朋摯友,用蠶繭紙、鼠須筆乘興疾書,一氣呵成地寫下後來被稱為「天下第一行書」的絕代書法作品《蘭亭序》。據說王羲之回家酒醒之後,意猶未盡,「更書數十百本,終不及之」,第一版的精妙再也不能求得。
  • 王羲之的《蘭亭序》以找到
    為三大行書書法帖之一,系中華十大傳世名帖之一。東晉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三日,王羲之與謝安、孫綽等四十一人,在山陰(今浙江紹興)蘭亭「修禊」,會上各人做詩,王羲之為他們的詩寫的序文手稿。序中記敘蘭亭周圍山水之美和聚會的歡樂之情,抒發作者好景不長,生死無常的感慨。法帖相傳之本,共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章法、結構、筆法都很完美,是他三十三歲時的得意之作。後人評道「右軍字體,古法一變。
  • 王羲之《蘭亭集序》鑑賞
    這次蘭亭雅集,有十一人各成詩兩首,十五人成詩各一首,十六人做不出詩各罰酒三杯,王羲之的小兒子王獻之也被罰了酒。清代詩人曾作打油詩取笑王獻之。「卻笑烏衣王大令,蘭亭會上竟無詩。」定武本《蘭亭序》二種《蘭亭序》,又名《蘭亭集序》、《蘭亭宴集序》、《臨河序》、《禊序》、《禊帖》。晉代書法家王羲之撰寫。其文書法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與顏真卿《祭侄季明文稿》、蘇軾《寒食帖》並稱三大行書書法帖。
  • 《蘭亭序殺局》:藏在王羲之第一行書背後的懸疑
    擺在我案頭的是一部3卷本的《蘭亭序殺局》,作者是王覺仁。這本書的封底,演員陳坤這樣評價:《蘭亭序殺局》是一本奇書。小說以探尋王羲之名作《蘭亭序》的秘密切入,結合唐太宗時的「四王奪嫡」之爭,江湖與廟堂風起雲湧,眾多歷史名人輪番登場,是歷史與想像的巧妙結合。
  • 探尋《蘭亭序》真偽(二),郭沫若為何說它不是王羲之所書
    所以『王羲之的字跡,具體地說來:應當是沒有脫離隸書的筆意。但是這和傳世《蘭亭序》和羲之的某些字帖,是大有逕庭的。』『故世無右軍之書則已,苟或有之』,『必須有隸書筆意而後可』。而當時流傳下來最有名的碑刻莫過於二爨了,《爨龍顏碑》和《爨寶子》碑。清代趙之謙說過這樣一段話:安吳包慎伯(世臣)言:曾見南唐拓本《東方先生畫贊》、《洛神賦》,筆筆皆同漢隸。
  • 王羲之的《蘭亭序》筆法精湛,董其昌曾說:此帖章法古今第一!
    說到王羲之,大家就會想到他是一位書法大師,他的書法作品被歷代書法家臨摹研究,尤其是他所寫《蘭亭序》,筆法精湛,被後人稱為「天下第一行書」,是行書的典範之作。那麼《蘭亭序》究竟有什麼魅力,讓後人對此帖推崇備至呢?
  • 王羲之寫出千古絕唱「神書」《蘭亭集序》,唐太宗李世民視為至寶
    前言:王羲之於永和九年(公元353年)蘭亭一聚中,寫下了亙古的「神書」《蘭亭集序》。《蘭亭集序》的寫成就連作者王羲之本人都是極為喜愛,後來已經可以寫不出這樣的作品來了。到了唐太宗李世民那裡,《蘭亭集序》更是被視為至寶,到了宋朝被稱為是「天下第一行書」。這麼一部絕世的佳作,其真跡自然是被世人所關心的。《蘭亭集序》真跡經歷這麼一段傳奇的歷程。在王羲之去世後的將近二百年間的時光裡,《蘭亭集序》真跡都是被王家人視為傳家至寶世代相傳的。到了公元548年,南方的梁朝政權在經歷了五十餘年後,因為侯景之亂而被四分五裂,《蘭亭集序》第一次流失在外。
  • 王羲之《蘭亭序》長卷及分頁高清學習帖
    王羲之畫像蘭亭序,又名《蘭亭集序》、《蘭亭宴集序》、《臨河序》、《禊序》、《禊帖》。唐 馮承素摹蘭亭序(神龍本畫心)紙本60x184一、《蘭亭序》分頁學習帖王羲之《蘭亭序》第一頁釋文:永和九年,歲在癸丑,暮春之初,會於會稽山陰之蘭亭,修禊事也。
  • 書聖王羲之的《蘭亭集序》真跡在哪裡?
    距今1667年前,農曆三月份的普通一天,時任東晉會稽內史的王羲之與友人謝安、孫綽等四十一人在會稽山陰的蘭亭雅集,飲酒賦詩。王羲之將這些詩賦輯成一集,並作序一篇,記述流觴曲水一事,並抒寫由此而引發的內心感慨。這篇序文就是《蘭亭集序》。
  • 三聯閱讀匯 王羲之、王獻之書法與《蘭亭序》
    近日,故宮出版社出版的《王羲之王獻之書法全集》首發,「二王」書法作品再次引起社會的廣泛關注。上周日,我們邀請了故宮學校校長程同根,與讀者共同探討「王羲之、王獻之書法與《蘭亭序》」。王羲之《豹奴帖》(局部)從傳世資料來看,王羲之的章草被認為可以和漢末的張芝媲美。
  • 王羲之與《蘭亭序》在中國文化中的影響和地位
    王羲之《蘭亭序》是中國的文化符號,很好地說明了「精神化」的傳統與其物質存在的具體機制和關係。在中國藝術史上幾乎沒有任何其他作品的地位和影響力可以與之媲美。流傳下來的王羲之書跡,與同時代的人相比較多,這其中不乏偽作。
  • 蘭亭集序到底在哪?
    《蘭亭集序》又名《蘭亭序》,是書聖王羲之在51歲時,與友人在會稽山陰(今浙江紹興)的蘭亭舉行酒會時,趁著酒興寫下的一篇序。全文清新優美,書法遒健飄逸,被歷代書界奉為極品。據說,王羲之曾再書《蘭亭序》,但都遜色於原作,於是,王羲之將其視若至寶並囑咐王氏子孫好好珍藏,這就引出了《蘭亭序》的下落之謎。
  • 王羲之《蘭亭序》,蘊藏三個特點,被稱為「天下第一行書」!
    說到傳世書法,很多人會想到《蘭亭序》,這幅書法被稱為行書的典範之作,有著「天下第一行書」美譽,這麼一幅只有三百二十四字的書法,為什麼可以有如此之高的美譽呢?《蘭亭序》是晉代王羲之的代表之作,王羲之有著書聖的美譽,這幅書法是王羲之的偶然之作,也是王羲之真實情感的流露,書法自然飄逸,用筆方圓結合,嚴謹之中不失灑脫,被稱為「天下第一行書」主要有三個原因。首先,《蘭亭序》是一篇優美的散文,這也是這幅書法的基礎。
  • 東晉書法講座1 王羲之《蘭亭序》
    東晉時期王羲之所書《蘭亭序》,也稱《蘭亭集序》、《臨河序》、《禊帖》、《三月三日蘭亭詩序》等。公元353年4月22日(晉永和九年三月初三日,距今已1667年),時任會稽內史的王羲之與友人謝安、孫綽等四十一人在會稽山陰的蘭亭雅集,飲酒賦詩。
  • 王羲之的《蘭亭序》,有四個特點,被稱為傳世書法的典範!
    說到王羲之,不得不說他的《蘭亭序》,這幅書法被後世書法家稱為「天下第一行書」,也被稱為行書的典範之作,很多書法家都臨摹過《蘭亭序》。《蘭亭序》只有28行,324個字,這麼一幅書法為什麼能夠受到後人的推崇和稱讚呢?
  • 王羲之遊蘭渚,書蘭亭集序
    酒杯在王羲之面前停住了,他舉起酒杯,一飲而思隨即脫口吟出了一首四言詩。詩裡抒發了他這次遊春的歡快情緒。沒多久,酒杯又在他面前停了下來,王羲之飲完酒後,稍加思索,又吟出一首五言詩。詩裡依然洋溢著樂觀情趣。太陽偏西,酒杯在同遊的四十一人中,已經傳遞了多次。
  • 王羲之《蘭亭序》高清版、分頁版
    手機字帖 | 王羲之《蘭亭序》 —書 思出 品— 《蘭亭集序》是中國晉代(公元353年),書聖王羲之在浙江紹興蘭渚山下以文會友,寫出「天下第一行書」,也稱《蘭亭序》《臨河序》《禊帖》《三月三日蘭亭詩序》等。
  • 《蘭亭序》竄紅於唐,王羲之作品之說存疑,一墓碑出土,爭論又起
    提起王羲之的書法代表作,無疑是《蘭亭序帖》。《蘭亭序帖》有「天下第一行書」之譽,自唐以降,眾書家、藏家對之讚不絕口。那麼,《蘭亭序帖》書法既然是王羲之最得意之作,而王氏家族又都是書家匯聚,為何王興之墓碑上的書法與《蘭亭序帖》書法差別迥乎天地,竟似毫無關係呢?這,就很讓人感到納悶了。當然,是不用懷疑王興之墓碑上石刻的真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