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亭序》竄紅於唐,王羲之作品之說存疑,一墓碑出土,爭論又起

2020-12-06 覃仕勇講史

話說,1965年1月18日,考古學家在南京市新國門外的人臺山發掘了一座晉墓。

墓主可是歷史名人——書聖王羲之的從弟王興之,以及王興之的夫人。

憑什麼這麼確定呢?

因為,墓中出土了兩方石刻墓誌,兩志分刻兩面,共計203字,源源本本地交待了墓主的生平。

既然是書聖王羲之的親人,那麼,墓碑上文字的書法,就特別讓人關注了。

提起王羲之的書法代表作,無疑是《蘭亭序帖》。

《蘭亭序帖》有「天下第一行書」之譽,自唐以降,眾書家、藏家對之讚不絕口。

或稱之「飄揚俊逸,曠絕千古」;又或稱之「點畫秀美,行氣流暢」;又或稱之「清風入袖,明月入懷」;又或稱之「飄若浮雲,矯若驚龍」;又或稱之「遒媚勁健,絕代所無」……

但是,這王興之墓碑上的書法,絲毫沒有一點《蘭亭序》書法的影子,這,不免讓人遐思萬千。

要知道,王氏作為東晉名門望族,族中可不單單只有一個王羲之的書法超凡入聖,其整個家族群擁有眾多書法高手。

其中,王羲之的兒子王獻之的成就更是達到了與父親並稱的高度,史稱「二王」。

而且,家風惠及,王氏書法大家層出不窮,代代相傳,傳至王羲之的七世孫智永和尚,仍是影響千古的大書法家。

那麼,《蘭亭序帖》書法既然是王羲之最得意之作,而王氏家族又都是書家匯聚,為何王興之墓碑上的書法與《蘭亭序帖》書法差別迥乎天地,竟似毫無關係呢?

這,就很讓人感到納悶了。

當然,是不用懷疑王興之墓碑上石刻的真偽的。

其實,在王興之墓碑出土的前一年,即1964年,該年9月9日,建築工人在南京市雨花臺東北0.5公裡的戚家山施工時,掘土機也在地下挖出東晉謝鯤石刻墓誌一方。

這謝鯤的來頭也很大,他是東晉另一名門望族謝家的領軍人物,他的侄子,就是後來運籌帷幄,取得淝水之戰勝利的謝安。

謝氏家族中,以謝安、謝萬為代表,也是書法名家輩出。

其中,謝安和王羲之交往甚深,書法頗受王羲之影響,有「縱任自在,若螭盤虎踞之勢」之贊。

宋朝書法家米芾甚至稱讚謝安的書法「山林妙寄,巖廊英舉,不繇不羲,自發淡古。」

但是,謝鯤石刻墓誌上的書法,和王興之石刻墓誌上的風格是一類的,即魏碑隸意,截然不同於《蘭亭序帖》書法。

非但如此,此前的1958年,在南京市老虎山南麓出土的東晉謝謙妻劉氏磚刻墓誌上的書法,也是魏碑隸意。

(《豹奴帖》)

實際上,回顧所有能看到的晉代碑刻和出土的晉代墨跡,包括被指認為「疑似王羲之真跡」、或後人對王羲之作品的摹本,如《初月帖》、《孔侍中帖》、《行穰帖》、《上虞帖》、《姨母帖》、《喪亂貼》、《豹奴帖》、《十七帖》、《青李來禽帖》、《快雪時晴帖》等等,都是草隸、隸書、章草,根本就沒有《蘭亭序帖》裡所表現出來的行書筆法!

(《青李來禽帖》)

那麼,《蘭亭序帖》是否是東晉時代的產物,就非常可疑了。

換句話說,《蘭亭序帖》是否是王羲之的作品,就非常可疑了。

這,真是讓人細思極恐啊。

話說回來,王羲之在他所生活的時代至南朝梁陳年間,都一直穩坐書壇一哥的高位。

但,生活在那段時間的人們,但凡稱頌王羲之的書法作品,都隻字不提《蘭亭序》,真真是奇哉怪也。

梁武帝《書評》有評論王羲之的書法,壓根沒提《蘭亭序帖》,只是說:「王右軍(即王羲之)書,字勢雄強,如龍跳天門,虎臥鳳闕。」

這些評語,與我們所看到的《蘭亭序帖》的字勢,完全不搭。

《法書要錄》卷二收錄有梁武帝與陶弘景之間往來論書的書簡,我們不妨來看一看。

(《樂毅帖》)

梁武帝說:「逸少(王羲之字逸少)跡無甚極細書,《樂毅論》乃微粗健,恐非(王羲之)真跡。《太師箴》(註:王羲之另一作品)小複方媚,筆力過嫩,書體乖異。」

陶弘景表示贊同,說:「《樂毅論》愚心近甚疑是摹而不敢輕言,今旨以為非真,竊自信頗涉有悟。」

陶弘景又說:「逸少有名之跡不過數首。《黃庭》、《勸進》、《像讚》、《洛神》,此等不審猶得存不?」

梁武帝說:「鍾(繇)書乃有一卷,傳以為真。意謂悉是摹學,多不足論。」

陶弘景:「世論鹹雲『江東無復鍾跡』,常以嘆息。」

……

以上對話,傳遞出幾個信息。

一、王羲之有名之跡有《黃庭》、《勸進》、《像讚》、《洛神》,沒有《蘭亭序帖》。

二、唐太宗李世民最為寶重的書跡為《蘭亭序帖》與《樂毅論》。其中的《樂毅論》從南梁內府流出,於唐初進入內府時,褚遂良曾經過認真檢校鑑定,認定為真跡。但從梁武帝和陶弘景的對話可知,梁朝內府的藏本已經是摹本而非真跡。

三、《黃庭》、《勸進》、《像讚》、《洛神》等帖雖然有名,但仍尚不知是否真跡。

四、三國大書法家鍾繇的一卷書法作品傳入南梁內府,梁武帝一度以為真,但細考之下,仍是摹本。

五、在梁武帝時,鍾、王的真跡已經寥如晨星,而依託臨摹的風氣卻已盛極一時。

對於時人瘋狂偽造大小二王書的現象,梁朝人虞和另吸《論書表》,其以「以茅屋漏汁,染變紙色」來形容。

那麼,長期以來,一直寂寂無聞的「天下第一行書」《蘭亭序帖》是怎麼突然出現在人們的眼前的呢?

《太平廣記》所收唐人何延之的《蘭亭記》,裡面有詳細敘述,十分離奇。

他說,《蘭亭序》的墨跡「凡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右軍亦自愛重,留付子孫,傳掌至七代孫智永。……禪師年近百歲乃終,其遺書付弟子辯才。……至貞觀中,太宗銳意學二王書,訪募真跡備盡,唯《蘭亭》未獲。尋知在辯才處」。

這唐太宗想盡千方百計索取《蘭亭》,但辯才來來回回只用兩個字拒絕:沒有。

唐太宗就像害了單相思的少女,茶不思、飯不想,病怏怏地,無精打採。

宰相房玄齡急君王所急,想君王所想,推薦監察御史蕭翼前往騙取。

這蕭翼化裝成風流逸士,與辯才交好,費盡了苦心,終於騙到了手。

唐太宗喜不自勝,對於房玄齡、蕭翼、辯才都給了很重的賞賜。並命「趙模、韓道政、馮承素、諸葛貞四人各拓數本,以賜皇太子、諸王、近臣。」貞觀二十三年,唐太宗病重,快要掛了,對兒子唐高宗耳語:「吾欲將所得《蘭亭》去」。於是《蘭亭序》的真跡便被葬入了昭陵。

對於這種繪聲繪色的描述,宋代文豪歐陽修的學生汝陰老人王銍批駁說:「此事鄙妄,僅同兒戲!太宗始定天下,威震萬國,殘老僧敢吝一紙耶?誠欲得之,必不狹陋若此!況在秦邸,豈能詭遣?臺臣亦輕信之,何耶?」

想想也是,李世民如果已經貴為天子,一介殘老僧人,豈敢吝惜一紙不獻?李世民如果尚為秦王,又如何得臺臣配合做出這等巧取豪奪之事?

最讓人難以置信的是,李世民如果想要以《蘭亭》陪葬,又何必向他兒子乞討?

而且,他們父子之間的耳語又是誰偷聽來的?

所以,王銍是不相信何延之說的這番鬼話的,對《蘭亭序帖》是否王羲之的作品是存疑的。

不過,與何延之同時代的劉悚,作有《隋唐嘉話》,書中也有關於《蘭亭序》現世的介紹。

該文述:梁末侯景作亂,王右軍的《蘭亭序》流落到了民間。陳朝天嘉年間,被僧人智永所得。到了太建年間,將之上獻陳宣帝。隋平滅陳朝,有人以獻晉王(註:即後來的隋煬帝),晉王並不以之為寶。後來僧人果永從晉王處借出臨拓。晉王登位,忘記從果永處索還。果永死後,弟子僧辯得之。唐太宗為秦王日,見拓本驚喜,出高價購買,而《蘭亭》終不至焉。及知在辯師處,使蕭翼就越州求得之。《蘭亭》於武德四年入秦府。貞觀十年,乃拓十本以賜近臣。帝崩,中書令褚遂良奏:「《蘭亭》,先帝所重,不可留。」遂秘於昭陵。

兩相比較,劉悚和何延之的說法差別並不是很大。總之,《蘭亭序》就是出於智永和尚處,後被唐太宗從辯才處索得,埋入昭陵。

南宋大詞人姜夔對劉悚的說法表示呵呵,他說:「梁武(帝)收右軍帖二百七十餘軸,當時唯言《黃庭》、《樂毅》、《告誓》,何為不及《蘭亭》?」

言下之意,《蘭亭序》根本就不是從梁朝內府流出的。

有王銍、姜夔這兩位先輩的懷疑在前,稍後的南宋書法家吳說不願揣著明白裝糊塗,直接挑窗戶紙:這個《蘭亭序帖》根本就是智永和尚的作品!

吳說的說法可不是信口開河,而是有一定根據的。

智永的俗名為王法極,前面也說了,他是王羲之的七世孫,在永興寺出家當和尚,臨書三十年,能兼諸體,尤善草書,隋煬帝稱讚他的書法是「得右軍之肉」。

智永的真草書《千字文》寫有八百多本,其石刻至今還保存在西安碑林中。

世傳墨池堂祖本智永所書的王羲之《告誓文》後有「智永」的題名,其用筆結構和《蘭亭序》書法,完全是一個體系。

所以,「《蘭亭序帖》是智永作品」之說是有一定依據的。

後世如清詩人舒位、藏書家趙魏、刊刻家阮元、畫家趙之謙、書法家包世臣、金石家甘熙、和李文田等人,也都從藝術鑑定的角度提出自己的見解:《蘭亭序帖》並非王羲之手跡,而是後人偽託王羲之之名的「偽作」,而作偽嫌疑最大的人,就是智永和尚。

阮元在《揅經室續集》卷三答:「餘舊守『無徵不從』之例,而心折於晉宋(註:指南朝劉宋朝)之磚,為其下真跡一等,古人不我欺也。試審此冊內永和三、六、八、九、十年各磚隸體,乃造坯世俗工人所寫。何古雅若此。且『永和九年』反文隸字,尤為奇古。永和六年王氏墓,當是羲之之族。何與《蘭亭》絕不相類耶……」

書法家包世臣稱,他親眼見過王羲之真跡如《東方先生畫贊》、《洛神賦》的南唐拓本,「筆筆皆同漢隸」。

甘熙《白下瑣言》卷三則說:「過揚州,於市上得晉殘磚一塊,其文曰『永和右軍』。四字晉磚拓本純乎隸體,尚帶篆意,距楷尚遠。此為彼時造城磚者所書,可見東晉世間字體大類如此。唐太宗所得《蘭亭序》恐是梁陳時人所書。」

李文田乾脆在舊藏定武本之後題跋稱:「唐人稱《蘭亭》,自劉諫《隋唐嘉話》始矣。嗣此何延之撰《蘭亭記》,述蕭翼賺《蘭亭》事如目睹,今此記在《太平廣記》中。第鄙意以為定武石刻未必晉人書,以今見晉碑,皆未能有此一種筆意,此南朝梁、陳以後之跡也。」

李文田最後斷定:「故世無右軍書則已,苟或有之,必其與《爨寶子》、《爨龍顏》相近而後可。」

即王羲之的書體只能與流傳下來最有名的晉代碑刻《爨龍顏碑》和《爨寶子》相類似。

……

1965年這年,即王興之墓出土石刻墓誌這年,對古文及古文字有極深造詣的郭沫若,在結合以上古人的見解上,又根據考古成就,提出結論:《蘭亭序帖》並不是王羲之的作品,而出自於智永和尚之手。

另外,以現在的眼光看,從藝術角度來說,《蘭亭序》乃是書、文雙絕。即書法一流,文章一流——其書法地位不再贅言,其文已收入《古文觀止》,並且出現在現在的全日制高中語文教材第五冊上,其文學造詣之高,可見一斑。

但就是這樣一篇上乘佳作,南齊昭明太子蕭統編《昭明文選》居然不錄,這事兒該怎麼解釋呢?

比較合理的推測,就是它是南梁以後的文人在王羲之原稿之上的加工之作。

首先,王羲之的《蘭亭序》和西晉富豪石崇所寫的的《金谷詩序》是同一類東西,字數相當,敘述如出一轍。

《世說新語企羨十六》稱「王右軍得人以《蘭亭集序》方《金谷詩序》,又以己敵石崇,甚有欣色」,即王羲之作《蘭亭集序》,有人拿之與石崇的《金谷詩序》相提並論,王羲之非常高興。

我們來看下。

石崇《金谷詩序》:餘以元康六年,從太僕卿出為使持節監青、徐諸軍事、徵虜將軍。有別廬在河南縣界金谷澗中,去城十裡,或高或下,有清泉茂林,眾果、竹、柏、藥草之屬,莫不畢備。又有水碓、魚池、土窟,其為娛目歡心之物備矣。時徵西大將軍祭酒王詡當還長安,餘與眾賢共送往澗中,晝夜遊宴,屢遷其坐,或登高臨下,或列坐水濱。時琴、瑟、笙、築,合載車中,道路並作;及住,令與鼓吹遞奏。遂各賦詩以敘中懷,或不能者,罰酒三鬥。感性命之不永,懼凋落之無期,故具列時人官號、姓名、年紀,又寫詩著後。後之好事者,其覽之哉!凡三十人,吳王師、議郎關中侯、始平武功蘇紹,字世嗣,年五十,為首。

王羲之的《蘭亭序》(亦稱《臨河序》):永和九年,歲在癸丑,暮春之初,會於會稽山陰之蘭亭,修禊事也。群賢畢至,少長鹹集。此地有崇山峻領,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引以為流觴曲水,列坐其次。是日也,天朗氣清,惠風和暢。娛目騁懷,信可樂也。

雖無絲竹管弦之盛,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矣。故列敘時人,錄其所述。右將軍司馬太原孫丞公等二十六人,賦詩如左。前餘姚令會稽謝勝等十五人,不能賦詩,罰酒各三鬥。

但是,現在傳世的書法《蘭亭序帖》卻在《蘭亭序》(亦稱《臨河序》)的「亦足以暢敘幽情」之後刪除了後面文字,另外多出了「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所以遊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或取諸懷抱……」等等一大段抒情文字。

實際上,《蘭亭序》能成為傳世佳文,能收入《古文觀止》,並且出現在現在的全日制高中語文教材第五冊上,就是因為後來這一大段文字使原文有了靈魂,提高了品格。

那麼,南齊昭明太子蕭統編《昭明文選》不錄《蘭亭序》(亦稱《臨河序》)原作的緣由,就非常明顯了。

而從《蘭亭序》(亦稱《臨河序》)到《蘭亭序帖》,為後人動了手腳,增刪文字也是顯而易見的。

即,無論從書法角度還是從文學角度看,「天下第一行書」《蘭亭序帖》是否出自王羲之之手,真不好說。

相關焦點

  • 有人懷疑《蘭亭集序》是偽作,因這塊墓碑出土,質疑聲完全消失!
    墓碑上的書法古樸典雅,凝重挺拔,錯落有致,雖然不能稱為第一流的書法,但也可稱為第二流的作品。有一位姓高的學者當即站了出來,他在報紙上發文,這樣道:不管任何時代,都會允許多種書法流派的存在,不能說,發現了一座帶隸意楷書的墓志銘(王興之夫婦的墓志銘碑刻。),就否認其他「草書」 (《蘭亭序》)等書法形式的存在,說《蘭亭序》是偽作,這完全就是一葉遮目,不見森林。
  • 郭沫若說《蘭亭序》絕非王羲之所寫,這件唐碑出土,打臉郭沫若!
    不久前,河南洛陽新出土了一件唐代墓誌,書風非常出人意料!因其字字從形到神,完全徹底就是學《蘭亭序》,堪稱碑版。這鐵板釘釘就是打臉郭沫若的證據,也證明了高二適的觀點是正確的。下面看看,這件墓志銘單字,與蘭亭序有多麼相似。
  • 《蘭亭序》真是王羲之寫的嗎?為何有這麼多人懷疑?
    李文田承襲阮元、包世臣直至金農、趙之謙等人的言論,進一步懷疑《蘭亭序》。李文田首先從書法的角度否定了《蘭亭集序》是王羲之的作品。李文田認為晉代出土的碑文與漢魏隸書相似,並無《蘭亭序》的筆意,故《蘭亭序》一定是南朝梁陳之後的作品。
  • 王羲之《蘭亭集序》鑑賞
    如其中的20個「之」字,竟無一雷同,成為書法史上的一絕。以後他多次重寫,皆不如此次酒酣之作,被歷代書界奉為極品。宋代書法大家米芾稱其為「中國行書第一帖」,但是,就是這件「貴越群品,古今莫二」的書法極品,直到如今,其下落仍然撲朔迷離,令人無法不惋惜。何延之的《蘭亭記》中曾說過,文韜武略的李世民對書法情有獨鍾,尤其喜愛「書聖」王羲之的墨寶,他利用帝王之便,在天下廣為搜尋王羲之的書法作品。
  • 王羲之的《蘭亭序》以找到
    因此,歷代書家都推《蘭亭》為「天下第一行書」。存世唐摹墨跡以「神龍本」為最著,唐太宗時馮承素號金印,故稱為《蘭亭神龍本》,此本摹寫精細,筆法、墨氣、行款、神韻,都得以體現,公認為是最好的摹本;石刻首推「定武本」。經郭沫若考證,以為相傳的《蘭亭序》後半文字,興感無端,與王羲之思想無相同之處,書體亦和近年出土的東晉王氏墓誌不類,疑為隋唐人所偽託。但也有不同意其說者。
  • 從《蘭亭序》出帖,和趙體太像雙胞胎,此帖出土直接打臉郭沫若!
    這塊墓誌出土於洛陽,成於唐開元二十三年,即公元735年。 撰者為朝散大夫行起居郎張暐,是個很有地位的官員。 看一下墓誌的整體風貌:
  • 探尋《蘭亭序》真偽(二),郭沫若為何說它不是王羲之所書
    郭先生認為「王謝」指的不是王羲之和謝安,而是王興之和謝鯤。而這兩篇篇墓誌作為同樣是東晉時代的作品,墓誌上的字體和《蘭亭序》的字體大不相同,一個隸書筆意濃厚,一個完全是楷書的筆意。這也成為郭沫若先生對於王羲之《蘭亭序》產生質疑的依據。郭沫若先生引李文田的論據來批駁《蘭亭序》:清末朝廷重臣端方曾經獲得了一本定武本《蘭亭序》,請李文田給予鑑定。
  • 王羲之、《蘭亭序》、魏晉書風
    王羲之從49歲至59歲期間,出守會稽到賦閒會稽,既是他人生中的最後10年,也是他作品最好的10年,除了《蘭亭序》之外,《袁生帖》《寒切帖》《初月帖》《蜀都帖》《中郎女帖》《七十帖》等,都是在這一時期寫就。
  • 郭沫若曾說《蘭亭序》是假的,一塊唐碑出土後會被打臉嗎?
    大名鼎鼎的天下第一行書,王羲之的《蘭亭序》,無論書法圈還是普通民眾,幾乎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甚至稍有點專業常識者,也一定知道《蘭亭序》真跡早已不在,現存皆為後人摹本。神龍本曾一度被懷疑為王羲之的真跡。然而,歷史上曾有過不止一次的「蘭亭真偽」之爭。有種觀點認為,流傳至唐太宗時期的《蘭亭序》,也非王羲之真跡,而是他人偽託之作。
  • 天下第一行書《蘭亭序》真的是王羲之所寫嗎?
    有網友提問,天下第一行書《蘭亭序》真的是王羲之所寫嗎?作為一名市級書法家協會的理事,就我所知,目前學術界的共識是天下第一行書《蘭亭序》確為王羲之所寫,但《蘭亭序》的真跡並沒有流傳下來。我們現在看到的所謂「下真跡一等」也就是被公認為最接近真跡的神龍本《蘭亭序》是唐代馮承素的摹本。見下圖:關於《蘭亭序》的真偽問題,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曾有過一次大爭論,被稱為「蘭亭論辯」。起因是郭沫若先生根據當時出土的一些文物,考證認為《蘭亭序》並非王羲之所寫。書法家高二適先生首先站出來反駁,並寫信給他的好友章士釗先生。
  • 還原54年前那場有關《蘭亭序》的史詩級大辯論
    《蘭亭序》馮承素摹本 兩塊墓碑的出土引發對《蘭亭序》真假翻案 事情的緣起是當時考古發掘出了東晉時期的兩塊碑《王興之墓誌》和《謝鯤墓誌》,這兩位墓主與書聖王羲之關係頗深,王興之為王羲之的從兄弟,墓碑一面是永和四年刻的,而王羲之的《蘭亭序》是在永和九年寫的。
  • 《中華十大傳世名帖》之二:唐馮承素摹王羲之《蘭亭序》
    《中華十大傳世名帖》一般指《三希寶帖》、《蘭亭序》、《祭侄稿》、《寒食帖》、《仲尼夢奠帖》、《自敘帖》、《蜀素帖》、《草書千字文》、《前後赤壁賦》、《草書詩帖》。《中華十大傳世名帖》都是傳世至今,現在還存在的。會根據時間順序,依次介紹。《中華十大傳世名帖》之二:唐馮承素摹王羲之《蘭亭序》。
  • 《蘭亭序》實為王羲之隨手作品,全文324字,一字多體,無一雷同
    真正卓越的書法作品,十分奇怪,常常無意於書法而卻獲得書法之妙。王羲之此後,據說在他的書齋裡又寫了幾遍《蘭亭序》,結果沒有一件比得過他在蘭溪岸邊急就的這一幅妙,於是把後寫的幾幅全部撕毀,只留下最初的那一幅。
  • 王羲之《蘭亭序》的故事,陳克斌解讀蘭亭的前世今生
    沒錯,《蘭亭序》是王羲之寫的一篇文章,字特別好,所以又是書法。《蘭亭序》名字很多,謂《蘭亭修禊序》,晉人謂之《臨河亭》,唐人稱《蘭亭詩序》或言《蘭亭記》,蘇東坡雲《蘭亭文》,歐公雲《修禊序》,蔡君謨雲《典水序》,黃山谷雲《禊飲序》。通古今雅俗之稱,俱雲《蘭亭》。《蘭亭序》是什麼時候寫的呢?
  • 三聯閱讀匯 王羲之、王獻之書法與《蘭亭序》
    近日,故宮出版社出版的《王羲之王獻之書法全集》首發,「二王」書法作品再次引起社會的廣泛關注。上周日,我們邀請了故宮學校校長程同根,與讀者共同探討「王羲之、王獻之書法與《蘭亭序》」。所以,王羲之被譽為「書聖」,其草書的地位與成就起了決定性的作用。「第一」的含義,至少應當包括兩個方面,一個是時間,另一個是藝術成就及其影響力。從行書產生的時間來看,據文獻記錄,漢末劉德昇創立行書,其門下有兩個學生,胡昭和鍾繇。但這三人沒有代表性的經典行書作品傳世,所以「天下第一」的行書作品也就無法落實到位了。
  • 《蘭亭序》名聲雖大,卻有4個未解之謎,就連王羲之名字都是迷!
    王兼善、、、各體,精研體勢,心摹手追,廣採眾長,備精諸體,冶於一爐,擺脫了漢魏筆風,自成一家,影響深遠,創造出"天質自然,丰神蓋代"的行書,代表作品有:楷書《樂毅論》、《黃庭經》、草書《十七帖》、行書《姨母帖》《快雪時晴帖》、《喪亂帖》、《蘭亭集序》等。被後人尊為"書聖",與兒子合稱"二王"。
  • 54年前,他全面否定了《蘭亭序》的作者是王羲之
    1965年,郭沫若發表《由王謝墓誌的出土論到蘭亭序的真偽》一文,從文章和書跡兩方面否定《蘭亭序》為王羲之所作。一、《蘭亭序》書跡非王羲之所書。1964年、1965年,兩塊東晉墓誌先後於南京出土,即《謝鯤墓誌》及《王興之夫婦墓誌》。
  • 《蘭亭集序》真跡下落之謎
    如其中的20個「之」字, 竟無一雷同, 成為書法史上的一絕。以後他多次重寫, 皆不如此次酒酣之作。這部作品被歷代書界奉為極品, 宋代書法大家米芾稱其為「中國行書第一帖」。但是, 就是這件「貴越群品, 古今莫二」的書法極品, 直到如今, 其下落仍然撲朔迷離, 令人無法不惋惜。
  • 郭沫若:《蘭亭序》是王羲之的翻版。文章不是他寫的。你怎麼看
    梁武帝時,他收藏了王羲之的書法270多卷,提到了黃庭、月儀、高士,但沒有提到蘭亭。對於如此喜愛王羲之作品的梁武帝來說,為什麼不提王羲之的大作呢?到了清代,清代學者李文田直接簡單地否定了王羲之作《蘭亭序》,因為劉孝標在《世說新語》中引用王羲之,不叫《蘭亭序》,叫《臨河序》。李文田也認為,《蘭亭序》是隋唐時的人加上去的。
  • 王羲之的《蘭亭集序》是天下第一行書,那天下第二是誰的作品呢?
    王羲之(303-361年),晉代書法家,官至右軍將軍,因此又被人稱為「王右軍」。他的書法被譽為「龍跳天門,虎臥鳳闋」,其書法突破了隸書的筆意,創立了妍美流便的今體書法,被後代尊為「書聖」。王羲之的代表作品是《蘭亭集序》。東晉永和九年(353年)農曆三月三日,王羲之當時正任會稽內史,他同謝安、孫綽等四十一人在紹興蘭亭聚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