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卓越的書法作品,十分奇怪,常常無意於書法而卻獲得書法之妙。王羲之此後,據說在他的書齋裡又寫了幾遍《蘭亭序》,結果沒有一件比得過他在蘭溪岸邊急就的這一幅妙,於是把後寫的幾幅全部撕毀,只留下最初的那一幅。


即便是這一幅,我們後人都難見真跡了,今天所能看到的,都是幾幅唐代摹本。當然,摹寫了《蘭亭序》的這幾個人,也是個個了得,他們是弘文館的馮承素,所摹寫的也就是現在的「神龍本」,以及大書法家虞世南和褚遂良的摹本。

唐以後,歷代大家多有摹寫《蘭亭序》的,加之各類木石鐫刻本,泱泱乎不下數百種,但眾多摹寫本中,為大家所公推的還要數馮承素的「神龍本」,似更具王氏的神韻。

統而觀之,序文共28行324字,無一字不瀟灑飄逸,骨格清秀,整幅作品又猶如清脆欲滴的修竹,清澈流淌的溪水,自然含蓄,優秀流暢,其用筆藏露得當,楚楚動人,提按收放,富於變化,粗細淫潤,相映成趣。正如王羲之在自寫的《題筆陳圖後》的短文裡所說:若平直相似狀如算子,上下方整,前後齊平,此書不是書,但得其點畫耳。


說不盡的《蘭亭序》,堪稱王羲之創造的一個生命形象,自有其完美的精血骨肉,尺幅之間,歌舞坐臥,潛行遊走,百態俱妙。不同的字還好解釋,便是那些個重複的字,如序文裡的20個「之」字、7個「不」字、還有「事」、「為」、「以」、「所」、「欣」、「抑」、「其」、「暢」、「今」、「攬」、「懷」、「興」、「後」諸字,就各有建樹,無一雷同。



或從諸體上變化,或從筆意上轉化,呈現出來的,盡皆別出心裁,風格迥異,自為妙構。以「之」字為例,有的舒展,有的收斂,有的穩重,有的俊逸,有的體闊,有的瘦長……宋代書法大家米芾有評:「之字最多無一似」,最是後人所折服呢。
本文摘選自《紫禁城》2009年2月刊《驚破流雲神龍出——王羲之書法故事》原文作者:吳克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