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蘭亭序》的故事,陳克斌解讀蘭亭的前世今生

2020-08-22 陳克斌書畫

文/陳克斌

蘭亭摹本

王羲之、《蘭亭序》、「書聖」、「天下第 一行書」、 &34;、「入木三分」等等,這些詞語個個都如雷貫耳,耳熟能詳。隋唐以來,《蘭亭》倍受推崇,對王羲之此帖的研究代不乏人,今天講王羲之《蘭亭序》,自然從主人翁說開去。

他怎麼名氣這麼大,對研究書法的人來說不足為奇,因為大家對《蘭亭序》進行過認真的學習,了解其中奧密。《蘭亭序》是什麼?好多人會答是書法。沒錯,《蘭亭序》是王羲之寫的一篇文章,字特別好,所以又是書法。《蘭亭序》名字很多,謂《蘭亭修禊序》,晉人謂之《臨河亭》,唐人稱《蘭亭詩序》或言《蘭亭記》,蘇東坡雲《蘭亭文》,歐公雲《修禊序》,蔡君謨雲《典水序》,黃山谷雲《禊飲序》。通古今雅俗之稱,俱雲《蘭亭》。

《蘭亭序》是什麼時候寫的呢?東晉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三日,王羲之與謝安、孫綽等四十一人(右將軍會稽內史王羲之,司徒謝安,司徒左西屬謝萬,左司馬孫綽,行參軍徐豐之,前餘姚令孫統,王凝之,王肅之,前永興令王彬之,王徽之,陳郡袁嶠之,散騎常侍郗曇,前參軍王豐之,前上虞令華茂,潁川庾友,鎮軍司馬虞說,郡功曹魏滂,郡五官佐謝懌,潁川庾蘊,前中軍參軍孫嗣,行參軍曹茂之,徐州西平曹華,滎陽桓偉,王玄之,王蘊之,王渙之,侍郎謝瑰,鎮國大將軍掾卞迪,行軍參軍事印丘髦,王獻之,行將軍羊模,參軍孔熾,參軍劉密,山陰令虞谷,府功曹勞夷,府主簿後綿,前長岑令華耆,前餘姚令謝滕,府主薄任儗,任城呂系,任城呂本,彭城曹禮),在山陰(今浙江紹興)蘭亭「修禊」,會上大家高興,都做了詩,把這些詩文匯成集子,要有一個序言,所大家推舉王羲之為詩集寫一個序文,所以王羲之即興寫了這個序文手稿。內容如下:

「永和九年,歲在癸丑,暮春之初,會於會稽山陰之蘭亭,修禊事也。群賢畢至,少長鹹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引以為流觴曲水,列坐其次。雖無絲竹管弦之盛,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是日也,天朗氣清,惠風和暢。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所以遊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或取諸懷抱,悟言一室之內;或因寄所託,放浪形骸之外。雖趣舍萬殊,靜躁不同,當其欣於所遇,蹔得於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將至。及其所之既惓,情隨事遷,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跡,猶不能不以之興懷。況修短隨化,終期於盡。古人云死生亦大矣,豈不痛哉!每覽昔人興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嘗不臨文嗟悼,不能喻之於懷。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後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悲夫!故列敘時人,錄其所述。雖世殊事異,所以興懷,其致一也。後之覽者,亦將有感於斯文。」

定武蘭亭

蘭亭這個地在哪裡?時過境遷,按《通典》曰:蘭亭,山陰漢舊縣亭,王羲之《曲水序》於此作。唐《郡國志》曰:山陰有王逸少蘭亭。《元和郡國志》曰:蘭亭在越州西南二十裡。《十道志》曰:越州蘭亭,王逸少會處。《越絕書》曰:蘭亭在山陰,越王種蘭處。

《三朝國史》曰:越州山陰有蘭亭渚,鑑湖。《會稽志》曰:蘭渚在縣南西二十五裡。《舊經》雲山陰縣西有亭,王右軍所置。曲水賦詩,作序於此。《水經》曰:浙江東與蘭溪合。湖南有天柱山,湖口有亭號蘭亭,亦曰蘭上裡,太守王羲之、謝石兄弟數往造焉。吳郡太守謝勖封蘭亭侯,王廙之移亭在水中。晉司馬何無忌之臨郡也,起亭於山椒,極高盡眺。寧宇雖壞,基陛尚存。

酒酣之即,王羲之觸悟山水之美、宇宙之玄和人生之真諦,在物我兩忘的境界中,一氣呵成,揮毫寫下這一千古傑作《蘭亭序》。《蘭亭序》記敘了蘭亭周圍山水之美和聚會的歡樂之情,抒發作者對於生死無常的感慨。好文章好書法,王羲之怎麼這麼勞道啊!那我們從王羲之談起。

蘭亭局部

王羲之(303—361,一作321—379),東晉書法家,字逸少。原籍琅琊人(今屬山東臨沂),居會稽山陰(浙江紹興)。官至右軍將軍,會稽內史,人稱「王右軍」。他出身於兩晉的名門望族。王羲之十二歲時經父親(王曠(274-320)字世弘,琅邪臨沂人,歷官丹楊太守、淮南內史、淮南太守,善隸、行書。)傳授筆法論,「語以大綱,即有所悟」。他小時候師從當時著名的女書法家衛夫人(衛夫人272-349年,本名衛鑠,字茂漪,河東安邑(今山西夏縣)人,晉代著名書法家,廷尉衛展之女。衛夫人師承鍾繇,妙傳其法。衛夫人與王羲之母親為中表親戚,成為&34;王羲之的書法老師。永和五年,卒,時年七十八,葬於浙江嵊州。)學習書法。王兼善隸、草、楷、行各體,精研體勢,心摹手追,廣採眾長,備精諸體,冶於一爐,擺脫了漢魏筆風,自成一家,影響深遠,創造出「天質自然,丰神蓋代」的行書,以後他渡江北遊名山,博採眾長,草書師法張芝,正書得力於鍾繇。觀摩學習「兼撮眾法,備成一家」,達到了「貴越群品,古今莫二」的高度。

王羲之像

王羲之生活在名門望族家庭,從小就得到良好的教育。山東琅琊王氏,是長期生活於琅琊郡內的王姓望族,是中古時期中原最具代表性的名門望族。自這一世族的奠基者王吉,由琅琊高虞(在今山東即墨市溫泉鎮西高虞村)徙家於同郡的臨沂縣都鄉南仁裡(今山東臨沂市蘭山區白沙埠鎮孝友村)後,王氏在此繁衍生息長達400餘年,遂以郡望為名,稱&34;。琅琊王氏發展於曹魏西晉,確立於東晉初年並達到最盛時期,史稱&34;,延續至唐末五代,南朝以後走向衰弱。在七百年的時間裡,琅琊王氏在政治、倫理道德、朝章國典、文學藝術方面產生了重要影響。《二十四史》中記載,從東漢至明清1700多年間,琅琊王氏共培養出了以王吉、王導、王羲之等人為代表的92位宰相和600多位文人名仕。西晉末年永嘉之亂時,琅琊王氏自臨沂衣冠南渡、舉族遷居金陵。南渡之後,因對故鄉的思念,一直都以北土地名為稱呼,東晉元帝時,僑置南琅琊郡(今南京市棲霞區)。拿現在的話說,王羲之他們還是南方的客家人。

蘭亭局部

王羲之被譽為「書聖」,他的字兒是怎麼練成的呢?在浙江紹興市西街戒珠寺內有個墨池,傳說就是當年王羲之洗筆的地方。王羲之7歲練習書法,勤奮好學。17歲時他把父親秘藏的前代書法論著偷來閱讀,看熟了就練著寫,他每天坐在池子邊練字,送走黃昏,迎來黎明,寫完了多少的墨水,寫爛了多少的筆頭,每天練完字就在池水裡洗筆,天長日久竟將一池水都洗成了墨色,這就是人們今天在紹興看到的傳說中的墨池。所以就有了「羲之練字、池水盡墨。」

王羲之練字十分用功,「入木三分」這個成語就是講的王羲之練字。唐·張懷瓘《書斷·王羲之》:「王羲之書祝版,工人削之,筆入木三分。」相傳,皇帝要到北郊去祭祀,讓王羲之把祝辭寫在一塊木板上,再派工人雕刻。雕刻的工人在雕刻時非常驚奇,王羲之寫的字,筆力竟然滲入木頭三分多。他讚嘆地說:&34;

王羲之練字還有「手指劃衣」之說。王羲之有名師指導,家教又嚴,他練字專心致志,達到廢寢忘食的地步,他吃飯走路也在揣摩字的結構,不斷地用手在身上劃字默寫,久而久之,衣襟也磨破了。

王羲之不但字寫得好,找媳婦也有故事。&34;就是講的王羲之找媳婦的故事。從前有個太尉郗鑑派人到王家去選女婿。當時,人們講究門第等級,門當戶對。王氏家族中的單身貴族,聽說太尉家有人要來提親,紛紛喬裝打扮,希望被選中,只有王羲之,好像什麼也沒聽到似的,躺在東邊的竹榻上毫不在乎。來人回去後,把看到的情景稟報給郗太尉。當太尉知道東榻上那名不動聲色的人是王羲之時,不禁拍手贊道:&34;於是,郗鑑便把女兒郗浚嫁給了王羲之,這個故事便是著名的&34;。

蘭亭局部

王羲之出身於兩晉時代的名門望族,從小聰明好學,但不善言辭。及長,骨鯁高爽,不顧常流。少年時就享有美舉,朝延公卿皆愛其才器,頻招為侍中、吏部尚書皆婉辭不就。後又授護軍將軍,他又推遷不拜。揚州刺史浩素雅重之,寫信勸他應命,王羲之才答應前去上任。羲之拜護軍後,又苦求宣城郡,結果朝廷不允許,乃以為右軍將軍、會稽內史。王羲之對於功名富貴,看得很淡薄;對於國家安危和民生疾苦,卻非常關心。他在任職期間,曾對宰相謝安和參與朝政的殷浩等人,發表過重要而切實的政見。在所轄地區遇上災害時,他還對饑民開倉賑濟。永和十一年(公元355年),驃騎將軍王述為揚州刺史,羲之恥為其下屬,便辭官歸隱。王羲之由於受老莊思想影響較大,加之外貌灑脫英俊,且雅好服食養性,不樂在京師。辭官後,與東土人士盡山水之遊,弋釣為娛。昇平元年(公元261年),於59歲時逝世。

關於《蘭亭序》,世間流傳著形形色色的趣聞逸事。據說時王羲之寫完之後,對自己這件作品非常滿意,曾重寫幾篇,都達不到這種境界,於是就把《蘭亭序》手稿作為傳家至寶留給子孫。

時過境遷,《蘭亭序》後來落入唐太宗手中。唐太宗對王羲之書法推崇備至,敕令侍臣趙模、馮承素等人精心複製一些摹本。他喜歡將這些摹本或石刻摹拓本賜給一些皇族和寵臣,因此當時這種「下真跡一等」的摹本亦「洛陽紙貴」。此外,還有歐陽詢、褚遂良、虞世南等名手的臨本傳世,而原本,據說在唐太宗死時作為殉葬品永絕於世。

今天所謂的《蘭亭序》,除了幾種唐摹本外,石刻拓本也極為珍貴。最富有傳奇色彩的要數《宋拓定武蘭亭序》。不管是摹本,還是拓本,都對研究王羲之有相當的說服力,同時又是研究歷代書法的極其珍貴的資料。在中國書法典籍中有關《蘭亭序》的資料比比皆是,不勝枚舉。

《蘭亭序》這麼好,那它到哪兒去了呢?據傳,唐太宗生前對《蘭亭集序》愛不釋手,曾多次題跋,並且常放在座側,朝夕覽觀。臨終時唐太宗對太子(即後來的高宗)說「我死後,你只要把《蘭亭集序》隨葬,就是盡孝了。」於是唐高宗依囑,將《蘭亭集序》用玉匣貯之,藏入昭陵。

如果《蘭亭集序》確是在昭陵抑或是在武則天的枕邊,還有重現於世的那一天。這兩處陵墓現今還沒有挖,只要把它們挖掘開來,謎底就可以揭曉。可是昭陵曾經遭受過溫韜的盜挖,並傳說《蘭亭集序》重新流入了民間。歐陽修在他的《斷五代史)卷四十《溫相傳》中曾記載唐末溫韜盜搖昭陵的事情:溫韜於陵墓中發現「鍾、王墨跡,紙墨如新」,於是「韜悉取之,隨傳人間」。關於溫韜盜發昭陵,《蘭亭集序》重新流入民間一事,在《江南餘載)和宋人周密《志密堂雜鈔》亦有相似的記載。溫韜盜發昭陵,《蘭亭集序》是否倖免於難?或是被溫韜盜發,流入民間。如真的流入民間,茫茫人世,又到底為何人所據有?這就進一步加深了《蘭亭序》下落之迷。

還有一種說法,住在乾陵周圍的老百姓都說《蘭亭序》為武則天所得。武女皇也是學書之人,她的飛白書堪稱一代大家。如果真是這樣,那麼武則天怎樣處理?是否真的帶進自己的墳墓抑或傳給後世?或者把它徹底的毀掉?史書對此都沒有記載。既然史書沒有記載,為什麼乾陵周圍的老百姓卻說為武則天所得,他們的憑證又是什麼?也許武則天得《蘭亭序》這件事僅僅是民間傳說,不足為信,可是《蘭亭序》真跡下落何處?這真的成了不解之謎。

《蘭亭序》在我國書法史上,被歷代書家公認為舉世無匹的「天下第一行書」,千百年來傾倒了無數習書者。王羲之亦因此被後人尊稱為「書聖」。宋代姜夔酷愛《蘭亭序》,日日研習,常將所悟所得跋其上。有一跋雲:「廿餘年習《蘭亭序皆無入處,今夕燈下觀之,顧有所悟。」歷時二十多年才稍知入門,可見釋讀之難:一千六百多年來無數書法家都孜夜不倦地釋讀過,何嘗不想深入羲之的堂奧,但最終只能得其體而已。因此,《蘭亭序》可以說是由傑出的書法智慧所營造的迷宮。

蘭亭修禊圖局部

據說,永和九年(公元353年)農曆三月三日,王羲之與文友、親族謝安、孫綽等41人,修禊(一種臨水消災的禮俗)於山陰之蘭亭。飲酒賦詩,王羲之「用蠶繭紙、鼠須筆」乘醉作序,計28行、324字。酒醒後再寫數十百通,均不如原作,乃稱「最得意書」,王羲之將《蘭亭序視為傳家寶,並代代相傳,一直到王家的七世孫智永手中。可是,智永不知何故出家為僧,身後自然沒有子嗣,就將祖傳真本傳給了弟子辯才和尚。到了唐朝初年,唐太宗李世民大量搜集王羲之書法珍寶,經常臨習,對《蘭亭序》這一真跡更是仰慕,多次重金懸賞索求,但一直沒有結果。後查出《蘭亭序》真跡在會稽辯才和尚手中,從此引出一段,唐太宗騙取《蘭亭序》,而後原跡隨唐太宗陪葬昭陵的故事。這一段《蘭亭序被騙入宮的故事,更增添了《蘭亭序》的傳奇色彩和神秘氣氛。這就是「蕭翼賺蘭亭」。

蕭翼賺蘭亭圖

蕭翼何許人也?唐貞觀年間,太宗喜歡書法,酷愛王羲之的字,唯得不到蘭亭序而遺憾,後聽說辨才和尚藏有蘭亭序,便召見辨才,可是辨才卻說見過此序,但不知下落,太宗苦思冥想,不知如何才能得到,尚書右僕射房玄齡奏薦監察御史蕭翼,此人有才有謀,由他出面定能取回蘭亭序,太宗立即召見蕭翼,蕭翼建議自己裝扮成普通人,帶上王羲之雜貼幾幅,慢慢接近辨才,可望成功。太宗同意後便照此計劃行事,騙得辨才好感和信任後,在談論王羲之書法的過程中,辨才拿出了蘭亭序,蕭翼故意說此字不一定是真貨,辨才不再將蘭亭序藏在梁上,隨便放在几上,一天趁辨才離家後,蕭翼藉故到辨才家取得《蘭亭序》,後蕭翼以御史身份召見辨才,辨才恍然大悟,知道受騙但已恨晚。蕭翼賺蘭亭序後,雖然成就盡忠,但他裡文人士大夫,而且是紀檢官員,終就於心不忍而內疚,為彌補過失,後來出家做了辨才的徒弟。故事如下:

唐朝初年,辯才和尚坐在迴廊上曬著太陽,見走廊上站著一人,此人著一身黃色長衫,一副書生打扮,神採奕奕,氣度不凡,正一個人站在走廊上觀賞兩邊的壁畫。辯才上前施禮道:「請問施主從哪裡來,到此有何貴幹?」

那書生還禮道:「小生姓蕭名翼,來此趕考,順便做些茶葉生意。聽說貴寺乃越州的一塊寶地,特地前來拜訪不想今日得見大法師,實乃有幸。」辯才見那書生談吐風雅,儀表不俗,就請入禪房,攀談起來。那辯才雖說是一個和尚,但自幼受智永大師的教誨,琴、棋、書、畫無所不會,詩、詞、歌、賦無所不通;不想那蕭翼也受過高人傳授,彈、唱、歌、舞無所不精。兩個人說話投機,而且愈談愈熱,愈談愈密。一會兒彈琴,一會兒賦詩,都覺得相見太晚。到了晚間,辯才幹脆將蕭翼留在永欣寺客房之中,日日與他閒敘,不幾天,兩人便成了忘年之交。

蕭翼賺蘭亭

這樣,一直過了十幾天。一日辯才與蕭翼在下棋。因為天熱,辯才便取來一把摺扇。不一會兒,辯才起身去倒茶,忽聽身後蕭翼驚叫一聲。他一回頭,見蕭翼手裡正拿著那把摺扇,吃驚地望著自己。

「怎麼啦?」辯才問。

敢問大師,這摺扇上的題字出自誰的手筆?」

辯才道,這是先師智永手跡。

蕭翼驚喜地叫道:「想不到這永欣寺果然是塊寶地,竟有如此高人!」

「怎麼,你認識先師嗎?」辯才驚奇地問道。

「噢,不認識。」蕭翼又道,「我只是聽說那智永和尚乃是晉代大書法家王右軍的七世孫,可有此事?」

辯才點頭道:「不錯,先師智永正是那王右軍的後代。」

蕭翼大喜過望,對辯才道,先父和我都酷愛書法,尤其是二王的書帖。我蕭家雖不裡豪門貴族,每次見到二王』的真跡,都不惜重金購置;實在買不起也儘量借翻拓。早聽說智永法師是王氏後代,只是一直無緣相見呀!

辯才一聽愈發驚喜:「你說你那裡有二王』的真跡,現在哪裡?

蕭翼道:「小生來的時候,將它存放在客棧裡了。辯才道:「我平生也最喜歡二王』的作品,也是愛不釋手呀。你那裡既然有二王』的真跡,可否拿來,讓老衲瞻仰一下?」

蕭翼知用計成功,帶上二王真跡到欣寺,老辯才看了是讚不絕口。看完蕭翼的收藏,辯才和尚從內室拿來幾軸書帖,一幅幅讓蕭翼看。那蕭翼果然知識淵博,精通書墨,不但能說出每幅書帖的創作背景,而已能對每個字的優劣行評判,老辯才聽得心悅誠服。

當蕭翼打最後的一幅書帖的時候,不禁驚呼一聲:「這不可能」!」辯才一看,正是自己精心收藏的《蘭亭序》。只聽那蕭翼道:「沒想到我蕭翼今生有此眼福。我早就知道那王右軍的《蘭亭序》為天下第一行書,今日一見,果然非同小可。」

蕭翼伏在案上看了又看,忽然又驚叫道:「這幅《蘭亭序》是贗品!」

「不可能!」老辯才以為自己聽錯了,「智永法師圓寂前親手交付於我,哪裡會是贗品?」

蕭翼道:「這幅《蘭亭序》臨摹得相當認真,可見臨摹者本身也有一定功底,可以達到以假亂真的程度。但是只要你仔細看,便可看出字與字的聯結處依然有阻塞之感,所以應當是贗品。」

但無論蕭翼怎麼說,老辯才都不會相信自己精心收藏的《蘭亭序》會是贗品。蕭翼見辯才不相信,便說:「今天我回客棧去,這幾幅二王真跡留在這裡,你今晚好好比較一下,便知真偽。我明天早晨再來,」辯才和尚只好同意。等到蕭翼一走,老辯才又命人點上幾盞燈燭,伏在桌案上比來比去,忙了一個通宵,也沒看出所以然來。

第二天一早,蕭翼再來的時候,老辯才依舊認定自己收藏的《蘭亭序》是真跡。正在這時,忽然有人來下請柬。原來是一個叫嚴遷的施主請辯才和尚去吃齋飯。那嚴遷是永欣寺最大的施主,辯才不敢怠慢,連忙同來人一起動身,那嚴遷果然擺下了齋飯,恭候辯才和尚。齋飯剛吃了一半,忽然又有越州都督齊善行派人請辯才,辯才更不敢耽擱連忙告辭嚴遷,趕到都督府,但心裡卻十分奇怪,今天是怎麼啦?

到了府衙,老辯才被請到後堂,見越州都督齊善行坐在一旁,正中一人好生眼熟。那人見到辯才,便道:「我乃朝廷監察御史蕭翼,奉旨前來討取《蘭亭序》,現已到手,特來向你告別。」老辯才定睛一看,見那人除身穿官服以外,不是蕭翼又是何人,他如夢方醒,氣得暈倒在地。

原來蕭翼先扮作書生,騙得辯才的信任。半個月後才偶面提及書法。然後他又欲擒故縱,假意不願拿出「二王」真跡,誘辯才上鉤。待看到《蘭亭序》後,他又故意說是贗品,使辯才當晚急於弄清真假,來不及將《蘭亭序收好。他又趁機趕到當地財主嚴遷處,出示密旨,叫他第二天上午派人請辯才吃齋飯。辯才匆匆赴約,不曾將《蘭亭序》收好,那蕭翼趁機帶著出了永欣寺,直奔都督府,這才真正算把《蘭亭序》搞到了手。這就是著名的《蘭亭序被騙入宮的故事。

此後,蕭翼請功心切,也不多留,隨即改換官服,由都督府派人護送,日夜兼程,直抵長安。太宗聽說《蘭亭序》已然到手,心中快活。當即晉升房玄齡為宰相,賞蕭翼錦緞千匹,並晉升為員外郎。又念及辯才年邁,賞布、米各三千,辯才用其在永欣寺內建了寶塔三層,心情才稍許平靜。

蘭亭殘本

太宗得到亭,愛不釋手,每日摹寫,又派人翻拓十數份,分送親近的臣子。貞觀二十三年,唐太宗病逝,高宗即位。中書令褚遂良上奏說:「《蘭亭序》是先帝最珍愛的物品,應該讓先帝永遠帶著它。」於是《蘭亭序》就作為殉葬品,密藏到昭陵中。可是後來,昭陵被盜,這「天下第一行書」《蘭亭序》,從此就真的下落不明了。

太宗皇帝非常推崇《蘭亭》,曾有詩:不到蘭亭千日餘,嘗思墨客五雲居。曾經數處看屏障,儘是王家小草書。後有仁宗皇帝,高宗皇帝,憲聖慈烈皇后,孝宗皇帝等,歷朝皇家推崇,《蘭亭》豈有不火的道理。

時過千年,《蘭亭》再火了一把,就是郭沫若和高二適的「蘭亭論辯」,在這不細說了,有跡可查。最後,還驚動了毛主席,毛主席親自行文。如下:

毛主席致郭沫若親筆信。

「郭老:「章行嚴先生一信,高二適先生一文均寄上,請研究酌處。我復章行嚴先生信亦先寄你一閱。筆墨官司,有比無好,未知尊意若何?敬頌安吉!並問立群同志好。章信、高文留你處。我復章信,請閱後退回。」

毛主席墨跡

今天我們看到的《蘭亭》為摹本,以定武本為多。實際上《蘭亭》有數十個版本,這裡給大家羅列出來。御府本,定武本,會稽本,洛陽本,邯鄲本,婺女本,豫章本,七閩本,括蒼本,金陵本,上饒本,景陵本,九江本,龍舒本,八桂本,永嘉本,丹丘本,常德本,臨川本,周安惠家本,陳氏本,三米本,杵本,陶氏本,諸葛氏本,錢氏本,中山王氏本,吳氏本,尤氏本,劉氏本,範氏本,邵武本,陸柬之本,潘氏本,石氏本,唐硬黃本,識本,殘石本,南嶽本,章氏本,盧氏本,徐滋本,無名本,武陵本,王氏藏本。

陳克斌研究蘭亭資料

庚子六月陳克斌於玉泉草堂

山水畫家陳克斌

陳克斌,蜀人,號「西蜀邑人」,齋號「玉泉草堂&34;。少時叢鄉賢描紅,十歲為村裡紅白喜事「書帳」,少長習畫。叢軍整日刷標語、畫板報,到地方寫會標。幾十年堅守硯田,潛心翰墨。擅山水,喜榜書、小楷,偶作詩賦。有《四十自述》、《畫說于闐》,《克斌手扎》、《重解夢幻居》、《墨玉好地方》、《墨玉讚歌》等手稿。近年來,致力於民國名家書畫研習,「取一半、留一半」,自解「半鬥居主人"。寓居牛頭山下,玉泉河邊,故名玉泉草堂。

更多內容,關注「陳克斌書畫」!

相關焦點

  • 唐太宗和王羲之還有這樣一段故事,蘭亭集序的前世今生
    唐太宗和王羲之還有這樣一段故事,蘭亭集序的前世今生提起唐朝,大家都會感覺到如雷貫耳,畢竟是中國有名的繁榮昌盛,而唐太宗可以說是對唐朝的繁榮昌盛有著很大的功勞,不過唐太宗這個人卻很有意思,他是王羲之的粉絲,很喜歡書法,居然有這樣的一個小故事,蘭亭集序究竟是如何到唐太宗手裡的呢
  • 千古王羲之,神秘《蘭亭序》,「天下第一行書」的故事
    文/陳克斌千古王羲之,神秘《蘭亭序》。沒錯,《蘭亭序》是王羲之寫的一篇文章,字特別好,所以又是書法。《蘭亭序》名字很多,謂《蘭亭修禊序》,晉人謂之《臨河亭》,唐人稱《蘭亭詩序》或言《蘭亭記》,蘇東坡雲《蘭亭文》,歐公雲《修禊序》,蔡君謨雲《典水序》,黃山谷雲《禊飲序》。通古今雅俗之稱,俱雲《蘭亭》。《蘭亭序》是什麼時候寫的呢?
  • 王羲之、《蘭亭序》、魏晉書風
    《世說新語》引錄過《蘭亭序》文,異名《臨河敘》,人們只聞其文,不知其書。蘭亭書法真正為世人推崇,是在唐太宗得到《蘭亭序》真跡之後。「貞觀之治」下的唐太宗清楚文化對社會發展的重要作用:「朕雖以武功定天下,終當以文德綏海內。」他設「秘書圖籍」,購天下書。唐太宗對王羲之書法極其痴迷,當年他下詔購求王羲之書法,所獲甚多,達兩千多紙。
  • 王羲之和《蘭亭序》
    蘭亭位於江南水鄉的紹興的蘭渚山下,越王勾踐曾經再次種蘭而得名。東晉永和九年,一群文人雅士在這裡流觴宴飲,賦詩唱和,以此為樂。書法家王羲之在半酣之際,豪情滿懷,揮毫提筆,為此次所得的詩集作序一篇,記下了這次聚會的盛況和自己的觀感,這就是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的《蘭亭序》。王羲之字逸少。公元303年出生在山東琅琊的一個名門望族。幼年,便移居東晉的政治中心——健康,也就是今天的南京城,住在了繁華的烏衣巷內。王羲之的伯父王導是輔佐司馬睿開創支撐東晉王朝的重要人物。
  • 王羲之的《蘭亭序》以找到
    《蘭亭序》表現了王羲之書法藝術的最高境界。作者的氣度、鳳神、襟懷、情愫,在這件作品中得到了充分表現。古人稱王羲之的行草如「清風出袖,明月入懷」,堪稱絕妙的比喻。   2、唐代《蘭亭序》五大摹本   1最能體現蘭亭原貌的摹本——馮承素摹《蘭亭序》
  • 春日遲遲,赴一場蘭亭之約:講述王羲之名篇《蘭亭序》背後的故事
    書聖王羲之寫下《蘭亭序》的紹興。紹興蘭亭春日美景我們念書時都學過王羲之的《蘭亭序》,帶著仰之彌高的心態。但王羲之為什麼寫,在何種心情下寫就,我們卻不曾了解。其實古人跟現代人一樣,都有悲歡離合七情六慾。每篇文章背後都有屬於它的故事,只是缺少說故事的人。一千多年前的一個春天,大書法家王羲之攜文人雅士於會稽山蘭亭修禊祈福,留下了一段千古傳奇,深深地影響了此後中國人的文化生活。
  • 《書法問集》599、書法家解讀《蘭亭序》,符合王羲之的本意嗎?
    原來題目:《蘭亭序》就是隨意瀟灑寫的,書法家對他的筆法章法解讀很多,這符合王羲之的想法嗎?我是一人。這個問題非常有趣。【王羲之在寫《蘭亭集序》的時候,肯定沒有想筆法和章法書法方面的問題。正因為王羲之當時的關注點不在書法,才寫出了天下第一行書。真正需要理解的事情:書法說到底是寫字,寫字是肌肉記憶,需要大量的練習的積累。】如果按照歷代書法家們對《蘭亭集序》的解讀,王羲之自己如果要解讀那肯定比其他人精彩很多。據說王羲之是在微醺的時候,甚至是有點醉了的時候寫《蘭亭集序》的。
  • 王羲之《蘭亭序》天下第一行書
    《蘭亭序》摹本蘭亭序,又名《蘭亭集序》是晉代書法家,會稽內史王羲之撰寫。與會者臨流賦詩,各抒懷抱,抄錄成集,大家公推此次聚會的召集人,德高望重的王羲之寫一序文,記錄這次雅集,即《蘭亭集序》。文中描繪了蘭亭的景致和王羲之等人集會的樂趣,抒發了作者盛事不常、「修短隨化,終期於盡」的感嘆。作者時喜時悲,喜極而悲,文章也隨其感情的變化由平靜而激蕩,再由激蕩而平靜,極盡波瀾起伏、抑揚頓挫之美,所以《蘭亭集序》才成為名篇佳作。
  • 王羲之《蘭亭集序》鑑賞
    定武本《蘭亭序》二種《蘭亭序》,又名《蘭亭集序》、《蘭亭宴集序》、《臨河序》、《禊序》、《禊帖》。晉代書法家王羲之撰寫。其文書法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與顏真卿《祭侄季明文稿》、蘇軾《寒食帖》並稱三大行書書法帖。
  • 王羲之《蘭亭序》
    追憶 論藝 評議 意義何在 【名稱】《蘭亭序》 【時代】晉 【作者】王羲之 【規格】紙本,縱24.5cm,橫69.9cm 【收藏】故宮博物館
  • 王羲之的(蘭亭集序)從此失傳
    紹興蘭亭因為越王勾踐在此地種植過蘭花,漢朝時設有驛亭,所以得名蘭亭。當然,如果沒有王羲之,蘭亭也許一輩子老死在鄉下也無人知。東晉時所謂的「王與馬,共天下」,指的就是司馬家與琅琊王氏公掌天下。王主要是王導,王羲之是王導的侄子。
  • 一篇《蘭亭序》,千古王羲之!
    他最喜歡的書法還是王羲之的,也有很多收藏。偏偏沒有《蘭亭序》!也不知道怎麼滴,辯才手裡有《蘭亭序》的消息就傳開了,一直傳到了李世民這裡。皇帝雖然政務繁忙,但是牽扯到自己的業餘愛好,那也是精神抖擻!趕緊下詔讓辯才來京城當皇家寺院的主持。其意自然是衝著辯才手裡的《蘭亭序》來的。辯才又不是傻子,當然是對此事矢口否認。並且告訴皇帝,《蘭亭序》早在戰亂時期遺失了。自己手裡倒是確實有王羲之的真跡,但都不是《蘭亭序》。
  • 王羲之的蘭亭集序由來
    有這些標誌的人成為美人,當時王羲之就是被世人追捧的紅人,他的一舉一動都代表了風尚。王羲之在朝中做官,後來看清楚了東晉的時候整個朝廷慢慢的變得非常的暗弱了,包括政治糾紛,政敵之間的爭鬥越來越劇烈。王羲之就想他要思考一種策略怎麼能夠離開,這樣激烈的官場和政治的漩渦。
  • 王羲之與他的《蘭亭集序》
    《蘭亭集序》是王羲之33歲時寫的。那年農曆三月初三,春光明媚,三羲之和40多位文士在會稽郡山陰的蘭亭遊宴聚會。他在亭子附近的流水岸邊,擺上佳餚和紙墨筆硯,將斟了酒的杯子浮在水面,酒杯隨流水淌到人們面前,誰都可以取過來飲,只是飲酒以後,必須綴句吟詩,這叫&34;。王羲之酒酣之際,取過蠶繭紙,鼠須筆,興致勃勃地揮亳疾書,為詩集寫了一篇有名的序。
  • 王羲之《蘭亭序》高清版、分頁版
    手機字帖 | 王羲之《蘭亭序》 —書 思出 品— 《蘭亭集序》是中國晉代(公元353年),書聖王羲之在浙江紹興蘭渚山下以文會友,寫出「天下第一行書」,也稱《蘭亭序》《臨河序》《禊帖》《三月三日蘭亭詩序》等。
  • 《蘭亭序殺局》:藏在王羲之第一行書背後的懸疑
    擺在我案頭的是一部3卷本的《蘭亭序殺局》,作者是王覺仁。這本書的封底,演員陳坤這樣評價:《蘭亭序殺局》是一本奇書。小說以探尋王羲之名作《蘭亭序》的秘密切入,結合唐太宗時的「四王奪嫡」之爭,江湖與廟堂風起雲湧,眾多歷史名人輪番登場,是歷史與想像的巧妙結合。
  • 1666年前的蘭亭雅集上,王羲之根本沒寫《蘭亭序》!
    1666年前的三月初三,王羲之在蘭亭組織了一場修禊聚會,此次聚會不僅僅因為有二十六人作了詩,更因為有了王羲之當天所寫的序 —— 《臨河敘》,使這場聚會名揚天下,古今嚮往。沒想到,半路殺出來了一篇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的《蘭亭序》取代《臨河敘》的位子,成了王羲之在當天所作的序。這種「奪位」,人們還認可了!
  • 蘭亭與《蘭亭集序》
    蘭亭 ◎ 鄭光福 文化人特別是書畫界人士恐怕沒有人不知道東晉大書法家王羲之的《蘭亭集序》。因為在國內任何城市逛書店、文物店,甚至文友家中牆壁上都有王羲之的《蘭亭集序》。王羲之起草的文字,行書書法公認天下第一。唐太宗描摹過,影響甚遠;康熙帝、乾隆帝也學寫過,至今難覓其王羲之真跡;民間名人書法家多臨摹過其字體,不是王羲之真跡墨寶也竟價值不菲。 蘭亭在浙江紹興市西南12.5公裡的蘭渚山下。我們從杭州住地上車,一個多小時便來到這裡。
  • 王羲之遊蘭渚,書蘭亭集序
    王羲之到會稽已經三年了。常常陷入行政事務中,不能和朋友們聚會;加上他秉公處理幾件事,與豪門權貴發生過衝突,心情總是悶悶不樂。二月底,謝安告訴王羲之,他們打算三月三日到蘭渚「修禊",希望王羲之也能去。王羲之欣然同意了。
  • 解讀經典|王羲之《蘭亭序》(神龍本)高清大圖 賞析
    王羲之(303年—361年,一作321年—379年),字逸少,漢族,東晉時期著名書法家,有「書聖」之稱。歷任秘書郞、寧遠將軍、江州刺史,後為會稽內史,領右將軍。其書法兼善隸、草、楷、行各體,精研體勢,心摹手追,廣採眾長,備精諸體,冶於一爐,擺脫了漢魏筆風,自成一家,影響深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