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克斌
千古王羲之,神秘《蘭亭序》。
王羲之像
王羲之、《蘭亭序》、「書聖」、「天下第 一行書」等等,這些詞語個個都如雷貫耳,耳熟能詳。隋唐以來,《蘭亭》倍受推崇,對王羲之此帖的研究代不乏人,今天講王羲之《蘭亭序》,自然從主人翁說開去。
他怎麼名氣這麼大,對研究書法的人來說不足為奇,因為大家對《蘭亭序》進行過認真的學習,了解其中奧密。《蘭亭序》是什麼?好多人會答是書法。沒錯,《蘭亭序》是王羲之寫的一篇文章,字特別好,所以又是書法。《蘭亭序》名字很多,謂《蘭亭修禊序》,晉人謂之《臨河亭》,唐人稱《蘭亭詩序》或言《蘭亭記》,蘇東坡雲《蘭亭文》,歐公雲《修禊序》,蔡君謨雲《典水序》,黃山谷雲《禊飲序》。通古今雅俗之稱,俱雲《蘭亭》。
《蘭亭序》是什麼時候寫的呢?東晉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三日,王羲之與謝安、孫綽等四十一人(1司徒謝安,2司徒左西屬謝萬,3左司馬孫綽,4行參軍徐豐之,5前餘姚令孫統,6王凝之,7王肅之,8前永興令王彬之,9王徽之,10陳郡袁嶠之,11散騎常侍郗曇,12前參軍王豐之,13前上虞令華茂,14潁川庾友,15鎮軍司馬虞說,16郡功曹魏滂,17郡五官佐謝懌,18潁川庾蘊,19前中軍參軍孫嗣,20行參軍曹茂之,21徐州西平曹華,22滎陽桓偉,23王玄之,24王蘊之,25王渙之,26侍郎謝瑰,27鎮國大將軍掾卞迪,28行軍參軍事印丘髦,29王獻之,30行將軍羊模,31參軍孔熾,32參軍劉密,33山陰令虞谷,34府功曹勞夷,35府主簿後綿,36前長岑令華耆,37前餘姚令謝滕,38府主薄任儗,39任城呂系,40任城呂本,41彭城曹禮),在山陰(今浙江紹興)蘭亭「修禊」,會上大家高興,都做了詩,把這些詩文匯成集子,要有一個序言,所大家推舉王羲之為詩集寫一個序文,所以王羲之即興寫了這個序文手稿。
蘭亭修禊圖
《蘭亭序》全文內容:
「永和九年,歲在癸丑,暮春之初,會於會稽山陰之蘭亭,修禊事也。群賢畢至,少長鹹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引以為流觴曲水,列坐其次。雖無絲竹管弦之盛,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是日也,天朗氣清,惠風和暢。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所以遊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或取諸懷抱,悟言一室之內;或因寄所託,放浪形骸之外。雖趣舍萬殊,靜躁不同,當其欣於所遇,蹔得於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將至。及其所之既惓,情隨事遷,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跡,猶不能不以之興懷。況修短隨化,終期於盡。古人云死生亦大矣,豈不痛哉!每覽昔人興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嘗不臨文嗟悼,不能喻之於懷。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後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悲夫!故列敘時人,錄其所述。雖世殊事異,所以興懷,其致一也。後之覽者,亦將有感於斯文。」
《蘭亭序》釋文:永和九年,時在癸丑之年,三月上旬,我們會集在會稽郡山陰城的蘭亭,為了做禊禮這件事。諸多賢士能人都匯聚到這裡,年長、年少者都聚集在這裡。蘭亭這個地方有高峻的山峰,茂盛高密的樹林和竹叢;又有清澈激蕩的水流,在亭子的左右輝映環繞,我們把水引來作為飄傳酒杯的環形渠水,排列坐在曲水旁邊,雖然沒有管弦齊奏的盛況,但喝著酒作著詩,也足夠來暢快表達幽深內藏的感情了。
這一天,天氣晴朗,和風習習,抬頭縱觀廣闊的天空,俯看觀察大地上繁多的萬物,用來舒展眼力,開闊胸懷,足夠來極盡視聽的歡娛,實在很快樂。
人與人相互交往,很快便度過一生。有的人在室內暢談自己的胸懷抱負;就著自己所愛好的事物,寄託自己的情懷,不受約束,放縱無羈的生活。雖然各有各的愛好,安靜與躁動各不相同,但當他們對所接觸的事物感到高興時,一時感到自得,感到高興和滿足,竟然不知道衰老將要到來。等到對於自己所喜愛的事物感到厭倦,心情隨著當前的境況而變化,感慨隨之產生了。過去所喜歡的東西,轉瞬間,已經成為舊跡,尚且不能不因為它引發心中的感觸,況且壽命長短,聽憑造化,最後歸結於消滅。古人說:「死生畢竟是件大事啊。」怎麼能不讓人悲痛呢?
每當我看到前人興懷感慨的原因,與我所感嘆的好像符契一樣相合,沒有不面對著他們的文章而嗟嘆感傷的,在心裡又不能清楚地說明。本來知道把生死等同的說法是不真實的,把長壽和短命等同起來的說法是妄造的。後人看待今人,也就像今人看待前人。可悲呀!所以一個一個記下當時與會的人,錄下他們所作的詩篇。縱使時代變了,事情不同了,但觸發人們情懷的原因,他們的思想情趣是一樣的。後世的讀者,也將對這次集會的詩文有所感慨。
蘭亭
蘭亭這個地在哪裡?時過境遷,按《通典》曰:蘭亭,山陰漢舊縣亭,王羲之《曲水序》於此作。唐《郡國志》曰:山陰有王逸少蘭亭。《元和郡國志》曰:蘭亭在越州西南二十裡。《十道志》曰:越州蘭亭,王逸少會處。《越絕書》曰:蘭亭在山陰,越王種蘭處。
《三朝國史》曰:越州山陰有蘭亭渚,鑑湖。《會稽志》曰:蘭渚在縣南西二十五裡。《舊經》雲山陰縣西有亭,王右軍所置。曲水賦詩,作序於此。《水經》曰:浙江東與蘭溪合。湖南有天柱山,湖口有亭號蘭亭,亦曰蘭上裡,太守王羲之、謝石兄弟數往造焉。吳郡太守謝勖封蘭亭侯,王廙之移亭在水中。晉司馬何無忌之臨郡也,起亭於山椒,極高盡眺。寧宇雖壞,基陛尚存。
酒酣之即,王羲之觸悟山水之美、宇宙之玄和人生之真諦,在物我兩忘的境界中,一氣呵成,揮毫寫下這一千古傑作《蘭亭序》。《蘭亭序》記敘了蘭亭周圍山水之美和聚會的歡樂之情,抒發作者對於生死無常的感慨。好文章好書法,王羲之怎麼這麼勞道啊!那我們從王羲之談起。
王羲之(303—361,一作321—379),東晉書法家,字逸少。原籍琅琊人(今屬山東臨沂),居會稽山陰(浙江紹興)。官至右軍將軍,會稽內史,人稱「王右軍」。他出身於兩晉的名門望族。王羲之十二歲時經父親(王曠(274-320)字世弘,琅邪臨沂人,歷官丹楊太守、淮南內史、淮南太守,善隸、行書。)傳授筆法論,「語以大綱,即有所悟」。他小時候師從當時著名的女書法家衛夫人(衛夫人272-349年,本名衛鑠,字茂漪,河東安邑(今山西夏縣)人,晉代著名書法家,廷尉衛展之女。衛夫人師承鍾繇,妙傳其法。衛夫人與王羲之母親為中表親戚,成為&34;王羲之的書法老師。永和五年,卒,時年七十八,葬於浙江嵊州。)學習書法。王兼善隸、草、楷、行各體,精研體勢,心摹手追,廣採眾長,備精諸體,冶於一爐,擺脫了漢魏筆風,自成一家,影響深遠,創造出「天質自然,丰神蓋代」的行書,以後他渡江北遊名山,博採眾長,草書師法張芝,正書得力於鍾繇。觀摩學習「兼撮眾法,備成一家」,達到了「貴越群品,古今莫二」的高度。
王羲之生活在名門望族家庭,從小就得到良好的教育。山東琅琊王氏,是長期生活於琅琊郡內的王姓望族,是中古時期中原最具代表性的名門望族。自這一世族的奠基者王吉,由琅琊高虞(在今山東即墨市溫泉鎮西高虞村)徙家於同郡的臨沂縣都鄉南仁裡(今山東臨沂市蘭山區白沙埠鎮孝友村)後,王氏在此繁衍生息長達400餘年,遂以郡望為名,稱&34;。琅琊王氏發展於曹魏西晉,確立於東晉初年並達到最盛時期,史稱&34;,延續至唐末五代,南朝以後走向衰弱。在七百年的時間裡,琅琊王氏在政治、倫理道德、朝章國典、文學藝術方面產生了重要影響。《二十四史》中記載,從東漢至明清1700多年間,琅琊王氏共培養出了以王吉、王導、王羲之等人為代表的92位宰相和600多位文人名仕。西晉末年永嘉之亂時,琅琊王氏自臨沂衣冠南渡、舉族遷居金陵。南渡之後,因對故鄉的思念,一直都以北土地名為稱呼,東晉元帝時,僑置南琅琊郡(今南京市棲霞區)。拿現在的話說,王羲之他們還是南方的客家人。
王羲之被譽為「書聖」,他的字兒是怎麼練成的呢?在浙江紹興市西街戒珠寺內有個墨池,傳說就是當年王羲之洗筆的地方。王羲之7歲練習書法,勤奮好學。17歲時他把父親秘藏的前代書法論著偷來閱讀,看熟了就練著寫,他每天坐在池子邊練字,送走黃昏,迎來黎明,寫完了多少的墨水,寫爛了多少的筆頭,每天練完字就在池水裡洗筆,天長日久竟將一池水都洗成了墨色,這就是人們今天在紹興看到的傳說中的墨池。所以就有了「羲之練字、池水盡墨。」
鵝池
王羲之練字很用功,「入木三分」這個成語就是講的王羲之練字。唐·張懷瓘《書斷·王羲之》:「王羲之書祝版,工人削之,筆入木三分。」相傳,皇帝要到北郊去祭祀,讓王羲之把祝辭寫在一塊木板上,再派工人雕刻。雕刻的工人在雕刻時非常驚奇,王羲之寫的字,筆力竟然滲入木頭三分多。他讚嘆地說:&34;
王羲之練字還有「手指劃衣」之說。王羲之有名師指導,家教又嚴,他練字專心致志,達到廢寢忘食的地步,他吃飯走路也在揣摩字的結構,不斷地用手在身上劃字默寫,久而久之,衣襟也磨破了。
王羲之不但字寫得好,找媳婦也有故事。&34;就是講的王羲之找媳婦的故事。從前有個太尉郗鑑派人到王家去選女婿。當時,人們講究門第等級,門當戶對。王氏家族中的單身貴族,聽說太尉家有人要來提親,紛紛喬裝打扮,希望被選中,只有王羲之,好像什麼也沒聽到似的,躺在東邊的竹榻上毫不在乎。來人回去後,把看到的情景稟報給郗太尉。當太尉知道東榻上那名不動聲色的人是王羲之時,不禁拍手贊道:&34;於是,郗鑑便把女兒郗浚嫁給了王羲之,這個故事便是著名的&34;。
王羲之出身於兩晉時代的名門望族,從小聰明好學,但不善言辭。及長,骨鯁高爽,不顧常流。少年時就享有美舉,朝延公卿皆愛其才器,頻招為侍中、吏部尚書皆婉辭不就。後又授護軍將軍,他又推遷不拜。揚州刺史浩素雅重之,寫信勸他應命,王羲之才答應前去上任。羲之拜護軍後,又苦求宣城郡,結果朝廷不允許,乃以為右軍將軍、會稽內史。王羲之對於功名富貴,看得很淡薄;對於國家安危和民生疾苦,卻非常關心。他在任職期間,曾對宰相謝安和參與朝政的殷浩等人,發表過重要而切實的政見。在所轄地區遇上災害時,他還對饑民開倉賑濟。永和十一年(公元355年),驃騎將軍王述為揚州刺史,羲之恥為其下屬,便辭官歸隱。王羲之由於受老莊思想影響較大,加之外貌灑脫英俊,且雅好服食養性,不樂在京師。辭官後,與東土人士盡山水之遊,弋釣為娛。昇平元年(公元261年),於59歲時逝世。
關於《蘭亭序》,世間流傳著形形色色的趣聞逸事。據說時王羲之寫完之後,對自己這件作品非常滿意,曾重寫幾篇,都達不到這種境界,於是就把《蘭亭序》手稿作為傳家至寶留給子孫。
時過境遷,《蘭亭序》後來落入唐太宗手中。唐太宗對王羲之書法推崇備至,敕令侍臣趙模、馮承素等人精心複製一些摹本。他喜歡將這些摹本或石刻摹拓本賜給一些皇族和寵臣,因此當時這種「下真跡一等」的摹本亦「洛陽紙貴」。此外,還有歐陽詢、褚遂良、虞世南等名手的臨本傳世,而原本,據說在唐太宗死時作為殉葬品永絕於世。
今天所謂的《蘭亭序》,除了幾種唐摹本外,石刻拓本也極為珍貴。最富有傳奇色彩的要數《宋拓定武蘭亭序》。不管是摹本,還是拓本,都對研究王羲之有相當的說服力,同時又是研究歷代書法的極其珍貴的資料。在中國書法典籍中有關《蘭亭序》的資料比比皆是,不勝枚舉。
蘭亭序拓片殘本
《蘭亭序》這麼好,那它到哪兒去了呢?據傳,唐太宗生前對《蘭亭集序》愛不釋手,曾多次題跋,並且常放在座側,朝夕覽觀。臨終時唐太宗對太子(即後來的高宗)說「我死後,你只要把《蘭亭集序》隨葬,就是盡孝了。」於是唐高宗依囑,將《蘭亭集序》用玉匣貯之,藏入昭陵。
如果《蘭亭集序》確是在昭陵抑或是在武則天的枕邊,還有重現於世的那一天。這兩處陵墓現今還沒有挖,只要把它們挖掘開來,謎底就可以揭曉。可是昭陵曾經遭受過溫韜的盜挖,並傳說《蘭亭集序》重新流入了民間。歐陽修在他的《斷五代史)卷四十《溫相傳》中曾記載唐末溫韜盜搖昭陵的事情:溫韜於陵墓中發現「鍾、王墨跡,紙墨如新」,於是「韜悉取之,隨傳人間」。關於溫韜盜發昭陵,《蘭亭集序》重新流入民間一事,在《江南餘載)和宋人周密《志密堂雜鈔》亦有相似的記載。溫韜盜發昭陵,《蘭亭集序》是否倖免於難?或是被溫韜盜發,流入民間。如真的流入民間,茫茫人世,又到底為何人所據有?這就進一步加深了《蘭亭序》下落之迷。
還有一種說法,住在乾陵周圍的老百姓都說《蘭亭序》為武則天所得。武女皇也是學書之人,她的飛白書堪稱一代大家。如果真是這樣,那麼武則天怎樣處理?是否真的帶進自己的墳墓抑或傳給後世?或者把它徹底的毀掉?史書對此都沒有記載。既然史書沒有記載,為什麼乾陵周圍的老百姓卻說為武則天所得,他們的憑證又是什麼?也許武則天得《蘭亭序》這件事僅僅是民間傳說,不足為信,可是《蘭亭序》真跡下落何處?這真的成了不解之謎。
《蘭亭序》在我國書法史上,被歷代書家公認為舉世無匹的「天下第一行書」,千百年來傾倒了無數習書者。王羲之亦因此被後人尊稱為「書聖」。宋代姜夔酷愛《蘭亭序》,日日研習,常將所悟所得跋其上。有一跋雲:「廿餘年習《蘭亭序皆無入處,今夕燈下觀之,顧有所悟。」歷時二十多年才稍知入門,可見釋讀之難:一千六百多年來無數書法家都孜夜不倦地釋讀過,何嘗不想深入羲之的堂奧,但最終只能得其體而已。因此,《蘭亭序》可以說是由傑出的書法智慧所營造的迷宮。
據說,永和九年(公元353年)農曆三月三日,王羲之與文友、親族謝安、孫綽等41人,修禊(一種臨水消災的禮俗)於山陰之蘭亭。飲酒賦詩,王羲之「用蠶繭紙、鼠須筆」乘醉作序,計28行、324字。酒醒後再寫數十百通,均不如原作,乃稱「最得意書」,王羲之將《蘭亭序視為傳家寶,並代代相傳,一直到王家的七世孫智永手中。可是,智永不知何故出家為僧,身後自然沒有子嗣,就將祖傳真本傳給了弟子辯才和尚。到了唐朝初年,唐太宗李世民大量搜集王羲之書法珍寶,經常臨習,對《蘭亭序》這一真跡更是仰慕,多次重金懸賞索求,但一直沒有結果。後查出《蘭亭序》真跡在會稽辯才和尚手中,從此引出一段,唐太宗騙取《蘭亭序》,而後原跡隨唐太宗陪葬昭陵的故事。這一段《蘭亭序被騙入宮的故事,更增添了《蘭亭序》的傳奇色彩和神秘氣氛。這就是「蕭翼賺蘭亭」。
蕭翼賺蘭亭圖
蕭翼何許人也?唐貞觀年間,太宗喜歡書法,酷愛王羲之的字,唯得不到蘭亭序而遺憾,後聽說辨才和尚藏有蘭亭序,便召見辨才,可是辨才卻說見過此序,但不知下落,太宗苦思冥想,不知如何才能得到,尚書右僕射房玄齡奏薦監察御史蕭翼,此人有才有謀,由他出面定能取回蘭亭序,太宗立即召見蕭翼,蕭翼建議自己裝扮成普通人,帶上王羲之雜貼幾幅,慢慢接近辨才,可望成功。太宗同意後便照此計劃行事,騙得辨才好感和信任後,在談論王羲之書法的過程中,辨才拿出了蘭亭序,蕭翼故意說此字不一定是真貨,辨才不再將蘭亭序藏在梁上,隨便放在几上,一天趁辨才離家後,蕭翼藉故到辨才家取得《蘭亭序》,後蕭翼以御史身份召見辨才,辨才恍然大悟,知道受騙但已恨晚。蕭翼賺蘭亭序後,雖然成就盡忠,但他裡文人士大夫,而且是紀檢官員,終就於心不忍而內疚,為彌補過失,後來出家做了辨才的徒弟。故事如下:
唐朝初年,辯才和尚坐在迴廊上曬著太陽,見走廊上站著一人,此人著一身黃色長衫,一副書生打扮,神採奕奕,氣度不凡,正一個人站在走廊上觀賞兩邊的壁畫。辯才上前施禮道:「請問施主從哪裡來,到此有何貴幹?」
那書生還禮道:「小生姓蕭名翼,來此趕考,順便做些茶葉生意。聽說貴寺乃越州的一塊寶地,特地前來拜訪不想今日得見大法師,實乃有幸。」辯才見那書生談吐風雅,儀表不俗,就請入禪房,攀談起來。那辯才雖說是一個和尚,但自幼受智永大師的教誨,琴、棋、書、畫無所不會,詩、詞、歌、賦無所不通;不想那蕭翼也受過高人傳授,彈、唱、歌、舞無所不精。兩個人說話投機,而且愈談愈熱,愈談愈密。一會兒彈琴,一會兒賦詩,都覺得相見太晚。到了晚間,辯才幹脆將蕭翼留在永欣寺客房之中,日日與他閒敘,不幾天,兩人便成了忘年之交。
這樣,一直過了十幾天。一日辯才與蕭翼在下棋。因為天熱,辯才便取來一把摺扇。不一會兒,辯才起身去倒茶,忽聽身後蕭翼驚叫一聲。他一回頭,見蕭翼手裡正拿著那把摺扇,吃驚地望著自己。
「怎麼啦?」辯才問。
敢問大師,這摺扇上的題字出自誰的手筆?」
辯才道,這是先師智永手跡。
蕭翼驚喜地叫道:「想不到這永欣寺果然是塊寶地,竟有如此高人!」
「怎麼,你認識先師嗎?」辯才驚奇地問道。
「噢,不認識。」蕭翼又道,「我只是聽說那智永和尚乃是晉代大書法家王右軍的七世孫,可有此事?」
辯才點頭道:「不錯,先師智永正是那王右軍的後代。」
蕭翼大喜過望,對辯才道,先父和我都酷愛書法,尤其是二王的書帖。我蕭家雖不裡豪門貴族,每次見到二王』的真跡,都不惜重金購置;實在買不起也儘量借翻拓。早聽說智永法師是王氏後代,只是一直無緣相見呀!
辯才一聽愈發驚喜:「你說你那裡有二王』的真跡,現在哪裡?
蕭翼道:「小生來的時候,將它存放在客棧裡了。辯才道:「我平生也最喜歡二王』的作品,也是愛不釋手呀。你那裡既然有二王』的真跡,可否拿來,讓老衲瞻仰一下?」
蕭翼知用計成功,帶上二王真跡到欣寺,老辯才看了是讚不絕口。看完蕭翼的收藏,辯才和尚從內室拿來幾軸書帖,一幅幅讓蕭翼看。那蕭翼果然知識淵博,精通書墨,不但能說出每幅書帖的創作背景,而已能對每個字的優劣行評判,老辯才聽得心悅誠服。
當蕭翼打最後的一幅書帖的時候,不禁驚呼一聲:「這不可能」!」辯才一看,正是自己精心收藏的《蘭亭序》。只聽那蕭翼道:「沒想到我蕭翼今生有此眼福。我早就知道那王右軍的《蘭亭序》為天下第一行書,今日一見,果然非同小可。」
蕭翼伏在案上看了又看,忽然又驚叫道:「這幅《蘭亭序》是贗品!」
「不可能!」老辯才以為自己聽錯了,「智永法師圓寂前親手交付於我,哪裡會是贗品?」
蕭翼道:「這幅《蘭亭序》臨摹得相當認真,可見臨摹者本身也有一定功底,可以達到以假亂真的程度。但是只要你仔細看,便可看出字與字的聯結處依然有阻塞之感,所以應當是贗品。」
但無論蕭翼怎麼說,老辯才都不會相信自己精心收藏的《蘭亭序》會是贗品。蕭翼見辯才不相信,便說:「今天我回客棧去,這幾幅二王真跡留在這裡,你今晚好好比較一下,便知真偽。我明天早晨再來,」辯才和尚只好同意。等到蕭翼一走,老辯才又命人點上幾盞燈燭,伏在桌案上比來比去,忙了一個通宵,也沒看出所以然來。
第二天一早,蕭翼再來的時候,老辯才依舊認定自己收藏的《蘭亭序》是真跡。正在這時,忽然有人來下請柬。原來是一個叫嚴遷的施主請辯才和尚去吃齋飯。那嚴遷是永欣寺最大的施主,辯才不敢怠慢,連忙同來人一起動身,那嚴遷果然擺下了齋飯,恭候辯才和尚。齋飯剛吃了一半,忽然又有越州都督齊善行派人請辯才,辯才更不敢耽擱連忙告辭嚴遷,趕到都督府,但心裡卻十分奇怪,今天是怎麼啦?
到了府衙,老辯才被請到後堂,見越州都督齊善行坐在一旁,正中一人好生眼熟。那人見到辯才,便道:「我乃朝廷監察御史蕭翼,奉旨前來討取《蘭亭序》,現已到手,特來向你告別。」老辯才定睛一看,見那人除身穿官服以外,不是蕭翼又是何人,他如夢方醒,氣得暈倒在地。
原來蕭翼先扮作書生,騙得辯才的信任。半個月後才偶面提及書法。然後他又欲擒故縱,假意不願拿出「二王」真跡,誘辯才上鉤。待看到《蘭亭序》後,他又故意說是贗品,使辯才當晚急於弄清真假,來不及將《蘭亭序收好。他又趁機趕到當地財主嚴遷處,出示密旨,叫他第二天上午派人請辯才吃齋飯。辯才匆匆赴約,不曾將《蘭亭序》收好,那蕭翼趁機帶著出了永欣寺,直奔都督府,這才真正算把《蘭亭序》搞到了手。這就是著名的《蘭亭序被騙入宮的故事。
此後,蕭翼請功心切,也不多留,隨即改換官服,由都督府派人護送,日夜兼程,直抵長安。太宗聽說《蘭亭序》已然到手,心中快活。當即晉升房玄齡為宰相,賞蕭翼錦緞千匹,並晉升為員外郎。又念及辯才年邁,賞布、米各三千,辯才用其在永欣寺內建了寶塔三層,心情才稍許平靜。
太宗得到亭,愛不釋手,每日摹寫,又派人翻拓十數份,分送親近的臣子。貞觀二十三年,唐太宗病逝,高宗即位。中書令褚遂良上奏說:「《蘭亭序》是先帝最珍愛的物品,應該讓先帝永遠帶著它。」於是《蘭亭序》就作為殉葬品,密藏到昭陵中。可是後來,昭陵被盜,這「天下第一行書」《蘭亭序》,從此就真的下落不明了。
太宗皇帝非常推崇《蘭亭》,曾有詩:不到蘭亭千日餘,嘗思墨客五雲居。曾經數處看屏障,儘是王家小草書。後有仁宗皇帝,高宗皇帝,憲聖慈烈皇后,孝宗皇帝等,歷朝皇家推崇,《蘭亭》豈有不火的道理。
時過千年,《蘭亭》再火了一把,就是郭沫若和高二適的「蘭亭論辯」,在這不細說了,有跡可查。最後,還驚動了毛主席,毛主席親自行文。如下:
毛主席致郭沫若親筆信。
毛主席書扎
「郭老:「章行嚴先生一信,高二適先生一文均寄上,請研究酌處。我復章行嚴先生信亦先寄你一閱。筆墨官司,有比無好,未知尊意若何?敬頌安吉!並問立群同志好。章信、高文留你處。我復章信,請閱後退回。
今天我們看到的《蘭亭》為摹本,以定武本為多。實際上《蘭亭》有數十個版本,這裡給大家羅列出來。御府本,定武本,會稽本,洛陽本,邯鄲本,婺女本,豫章本,七閩本,括蒼本,金陵本,上饒本,景陵本,九江本,龍舒本,八桂本,永嘉本,丹丘本,常德本,臨川本,周安惠家本,陳氏本,三米本,杵本,陶氏本,諸葛氏本,錢氏本,中山王氏本,吳氏本,尤氏本,劉氏本,範氏本,邵武本,陸柬之本,潘氏本,石氏本,唐硬黃本,識本,殘石本,南嶽本,章氏本,盧氏本,徐滋本,無名本,武陵本,王氏藏本。
陳克斌,號「西蜀邑人」,齋號「玉泉草堂",山水畫家,「于闐畫派」領軍人物。
更多內容,關注「陳克斌書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