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亭序》因何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王羲之書聖之名,實至名歸

2020-12-02 騰訊網

前言

公元303年,王羲之出生在琅琊臨沂(現屬山東),後來搬到了山陰(現浙江紹興),東晉時期著名書法家,有「書聖」之稱。先後擔任過右軍將軍(所以也被人稱為王右軍)、秘書郎、寧遠將軍、會稽內史等官職。

自幼好學,刻苦練習

相傳王羲之住所旁有一水池,這個水池成了王羲之每日練完字後,都在此池中洗筆。久而久之,池中的水由清澈轉變為墨色,甚至可以直接用筆蘸取,直接就可以書寫。

王羲之自幼受到父親王曠和叔父王廙[yì]的薰陶和啟蒙,對書法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十二歲時曾偷偷地學習父親壓在枕頭底下的前代書法著作《筆論》學習。

書香門第,耳濡目染

王羲之在王氏世家深厚的書學氛圍薰陶中成長。其叔父王廙擅長書畫,父親王曠對行書和隸書有較深的造詣。(王羲之又師從衛爍(衛夫人師承鍾繇),衛夫人不僅將鍾繇之法傳給王羲之,還將自己所悟的書風法門都教與王羲之。

王羲之在學習眾位書法家的書法後(包含隸、草、行、楷),精研各種書法的體勢,融會貫通,博採眾長,為自己所用。不拘泥於古法,不背乎今。能夠將平生所學的秦漢篆書隸書的各種筆法的精妙之處,融入到自己的行書和草書之中,形成了自己所處時代的最佳體勢,其筆法風格,平和自然,筆勢委婉含蓄,遒美健秀。推陳出新的筆法也為後代書法發展開闢了一條新的道路。

王羲之「兼撮眾法,備成一家」的風格為眾人所推崇。被後人譽為:盡善盡美,乃古今之冠。而他的代表作《蘭亭序》更是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

《蘭亭序》的創作背景

公元353年,東晉穆帝永和九年,農曆三月三日,王羲之和孫綽、謝安等眾人,在紹興蘭亭處修褉時(古代民間於春秋兩季在水邊舉行的一種祭禮,多在水邊舉行,取滌舊蕩新之義。),眾人流觴曲水,飲酒賦詩,匯詩成集,王羲之即興揮筆,為眾人詩集作序,即《蘭亭序》。

蘭亭集序

此貼為草稿,當中有不少塗抹修改之處,全篇共計28行,324字。此序可謂是是王羲之在酒後,天時地利人和的即興之作,據說後來再寫,都達不到此同樣的效果。

此序中的二十多個「之」字,各不相同。足以見得王羲之深厚的書法功底。(後有宋代米芾稱蘭亭序為天下第一行書)

「翩若驚鴻,婉若遊龍,榮曜秋菊,華茂春松。仿佛兮若輕雲之蔽月,飄颻兮若流風之回雪。」

後人常常引用曹植的洛神賦中的這一段,用來形容其筆法細膩,字體結構變化多端。

有關王羲之的軼事典故

東床招婿

王羲之16歲時便成了太尉郗鑑的女婿,在王府眾位年輕公子都爭先恐後的想成為當朝太尉的女婿時,唯有王羲之坦腹仰臥在床上,(對太尉招婿一事並無興趣,此事為太尉所知後,親自來到王府,見到王羲之本人後,十分欣賞眼前這位青年才俊,當即下了聘禮,招為女婿。)此為「東床快婿」的來歷。從這個故事中我們也可以看出王羲之的與眾不同之處。

入木三分

據說王羲之曾為皇帝祭祀作祝詞於一木板上,再由工人雕刻,刻字的工人在雕刻時發現,削入木頭三分深度,依然能看到王羲之的墨跡,不禁感嘆其筆鋒力度和書法技藝的爐火純青。

竹扇題字

相傳王羲之在路過一座橋時,為橋上一位賣扇子的老婦人的扇子題字,原本無人問津的扇子,在有了王羲之的題字後,瞬間搶購一空,這也從側面反映了王羲之書法作品在當時受歡迎的程度。

巧補春聯

關於王羲之書法作品的受歡迎程度,每年王羲之除夕親手寫的春聯,半夜都會被人偷偷揭走,這一年,他用巧妙的方法,保住了春聯。其巧妙之處大家可仔細品味。

「福無雙至,禍不單行」

「福無雙至今朝至,禍不單行昨夜行」

王羲之的家族背景

王氏家族成員

王羲之家族成員

王氏家族,琅琊王氏乃東晉最有代表性的文化氏族,同時也是東晉最大的一個門閥。有一句諺語叫做「王與馬,共天下」描述的就是王氏家族的實力,被司馬睿稱為「第一望族」。從上圖中大家應該也能看出。

優渥的家庭條件,使得王羲之有足夠的時間沉浸於藝術創作之中,與此同時紙張的逐漸普及也為王羲之的書法創作提供了良好的媒介。

王羲之的書法藝術與道教文化

王羲之的書法之所以能達到登峰造極,天下第一的高度水品,與王氏家族歷來信仰道教有很大的關係,道教經書與道符的書寫對王羲之的書法產生了潛移默化的影響。歷史上諸多道家學者,在修身養性,精通道法的同時,也能揮毫潑墨,落筆成體。王羲之則為此類學者的典型代表,將道法與藝術相融合,從而使他的作品產生巨大的藝術魅力與吸引力

歷代對王羲之的評價

蕭衍:「王羲之書字勢雄逸,如龍跳天門,虎臥鳳闕,故歷代寶之,永以為訓。」

唐太宗:「心慕手追,此人而已,其餘區區之類,何足論哉!」

李志敏評價:「王羲之的書法既表現以老莊哲學為基礎的簡淡玄遠,又表現以儒家的中庸之道為基礎的衝和。」

當代留美書法新秀劉鐸曾讚嘆:「好字唯之(之,王羲之)」。

會稽安逝

《蘭亭序》寫成後兩年,因不受朝廷重用,即「稱病去郡」。終老嵊縣金庭。

公元361年王羲之卒於會稽金庭(今浙江紹興),葬於金庭瀑布山(又稱紫藤山)

後世影響深遠

王羲之之子王獻之,乃東晉後起之秀,他的草書水平不亞於自己的父親,後人將王羲之王獻之父子二人合稱為「二王」,此外王羲之其餘各子在書法上也都各有所長。

「王氏凝、操、徽、渙之四子書,與子敬書俱傳,皆得家範,而體各不同。凝之得其韻,操之得其體,徽之得其勢,煥之得其貌,獻之得其源。」其後子孫綿延,王氏一門書法傳遞不息」——黃伯思《東觀徐論》。

現在我們能看到的王羲之的作品都是各朝各代的摹本,蘭亭序的真跡據說為唐太宗所得,並在死後一同下葬作為陪葬品。

相關焦點

  • 《蘭亭序》因何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王羲之書聖之名,實至名歸
    前言公元303年,王羲之出生在琅琊臨沂(現屬山東),後來搬到了山陰(現浙江紹興),東晉時期著名書法家,有「書聖」之稱。先後擔任過右軍將軍(所以也被人稱為王右軍)、秘書郎、寧遠將軍、會稽內史等官職。王羲之「兼撮眾法,備成一家」的風格為眾人所推崇。被後人譽為:盡善盡美,乃古今之冠。而他的代表作《蘭亭序》更是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
  • 王羲之的《蘭亭集序》為何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
    王羲之是我國東晉時期著名的書法家,《蘭亭集序》是王羲之於東晉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初三這天與友人謝安、孫綽等41人會聚蘭亭一起過「禊節」而為那天的詩賦合集作的一篇序,即後來有名的《蘭亭集序》。唐太宗時,為得到《蘭亭集序》的真跡,曾派監察御史蕭翼前往越州的一所寺院,花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從王羲之的後人智永和尚的弟子辯才手中得到《蘭亭集序》真跡,交給唐太宗。唐太宗亦將《蘭亭集序》視為珍寶,令當時的書法名家們臨摹書寫。相傳,唐太宗死後,將《蘭亭集序》作為隨葬品帶進了陵墓,即唐昭陵。
  • 王羲之《蘭亭序》,蘊藏三個特點,被稱為「天下第一行書」!
    說到傳世書法,很多人會想到《蘭亭序》,這幅書法被稱為行書的典範之作,有著「天下第一行書」美譽,這麼一幅只有三百二十四字的書法,為什麼可以有如此之高的美譽呢?《蘭亭序》是晉代王羲之的代表之作,王羲之有著書聖的美譽,這幅書法是王羲之的偶然之作,也是王羲之真實情感的流露,書法自然飄逸,用筆方圓結合,嚴謹之中不失灑脫,被稱為「天下第一行書」主要有三個原因。首先,《蘭亭序》是一篇優美的散文,這也是這幅書法的基礎。
  • 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的《蘭亭集序》,到底寫了些什麼?
    大家好,我是「文以載道,成風化人」的小夜,本期我們的主題是: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的《蘭亭集序》,到底寫了些什麼?今天我們聊聊一篇特別有代表性的作品:《蘭亭集序》,這是歷史上有「書聖」之稱的東晉書法家王羲之的代表之作。這篇文章記述了蘭亭周圍山水之美和聚會的歡樂之情,抒發作者對於生死無常的感慨。永和九年,歲在癸丑,暮春之初,會於會稽山陰之蘭亭,修禊事也。群賢畢至,少長鹹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引以為流觴曲水,列坐其次。
  • 「天下第一行書」書聖:王羲之的楷書,精妙絕倫
    「天下第一行書」書聖:王羲之的楷書說到王羲之,大家都非常熟悉,因其精湛的書法技藝,尊稱為「書聖」,其代表作《蘭亭集序》更是被稱為「天下第一行書 」。比如,蘭亭集序就是王羲之當年在紹興蘭渚山下以文會友,寫出了「天下第一行書」,也稱《蘭亭序》、《臨河序》、《禊帖》、《三月三日蘭亭詩序》等。「據考證,東晉永和九年( 公元353年 )三月三日,王羲之和居住在山陰的一些文人來到蘭亭舉行『修禊』之典,大家即興寫下了許多詩篇。《蘭亭序》就是王羲之為這個詩集寫的序文手稿。」
  • 千古書聖王羲之,天下第一行書《蘭亭序》
    王羲之書法有二十多件墨跡留存於世。《蘭亭序》是王羲之流傳後世的諸種書跡法帖中聲譽最高.流傳最廣、影響最深的一部作品。 東晉永和九年( 353)三月三日,當時擔任會稽內史的王羲之與謝安、孫綽等四十一人在浙江紹興蘭亭主持祓禊大禮,並為它獻詩。
  • 為什麼《蘭亭集序》被譽為天下第一行體呢?
    但是唯獨王羲之,為什麼被譽為「書聖」、「天下第一」而無人反駁呢?  本文為百科TA說獨家稿件,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王羲之,在中國幾乎無人不知無人不曉,是中國著名的書法家,被譽為我國的「書聖」,字體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
  • 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的《蘭亭集序》,到底寫了什麼?
    今天我們聊聊一篇特別有代表性的作品:《蘭亭集序》,這是歷史上有「書聖」之稱的東晉書法家王羲之的代表之作。這篇文章記述了蘭亭周圍山水之美和聚會的歡樂之情,抒發作者對於生死無常的感慨。,會於會稽山陰之蘭亭,修禊事也。
  • 書聖王羲之的《蘭亭集序》真跡在哪裡?
    距今1667年前,農曆三月份的普通一天,時任東晉會稽內史的王羲之與友人謝安、孫綽等四十一人在會稽山陰的蘭亭雅集,飲酒賦詩。王羲之將這些詩賦輯成一集,並作序一篇,記述流觴曲水一事,並抒寫由此而引發的內心感慨。這篇序文就是《蘭亭集序》。
  • 王羲之最有名書法欣賞,《蘭亭序》行雲流水,被稱天下第一行書!
    要問大家最喜歡哪一位書法名家,我想很多網友會想到書聖王羲之,書聖王羲之的名氣那在中國的書法界非常的大,說到王羲之的書法作品大家肯定會想到《蘭亭序》,這幅書法作品非常的漂亮,也贏得了很多書法愛好者的喜歡,因為千百年來無人能超越,所以也被後人稱為是天下第一行書,看到這裡以後大家是不是也想欣賞一下王羲之的作品《蘭亭序》呢?
  • 天下第一行書《蘭亭集序》的誕生地——紹興蘭亭
    在這些書法大家當中,王羲之由於處在一個承前啟後、繼往開來的關鍵點上,對中國書法藝術的發展做出了空前絕後的貢獻,因此被後世盛讚為「書聖」,而他的代表作《蘭亭集序》更是被後世的書法愛好者們推崇為行書的圭臬,公認為「天下第一行書」,誕生《蘭亭集序》的紹興蘭亭也成為書法愛好者心中的聖地。
  • 書聖王羲之《蘭亭集序》被譽作天下第一行書,字字俊秀行雲流水
    後人認為王羲之的書法平和自然,筆勢委婉含蓄,就像掠過一撇的鴻雁,又像遨翔蒼穹的遊龍,看王羲之的書法有一種輕雲蔽月,流風回雪的感覺,王羲之書法最明顯的特點是結構多變,草書和行書原本就是人們為了簡化寫法,為了彰顯自己的隨性而演變出來的字體,王羲之在這一方面把字體的變化用的淋漓精緻
  • 《蘭亭集序》值10億?「天下第一行書」的名頭,毀了王羲之神作
    「永和九年,歲在癸丑,暮春之初,會於會稽山陰之蘭亭,修禊事也」。我與《蘭亭集序》的相識,在7年前的高一教室;我對《蘭亭集序》的追慕,卻早已記不得年代了;「書聖」王羲之、「天下第一行書」的盛名,一度讓我錯過了《蘭亭集序》。
  • 《天下十大行書》之一:王羲之《蘭亭序》
    天下十大行書這個排名找不到出處,但是有一個非常統一的排行榜。排行從高到低依次是:《蘭亭序》、《祭侄稿》、《寒食帖》、《伯遠帖》 、《韭花帖》 、《蒙詔帖》 、《張翰思鱸帖》、《蜀素帖》 、《松風閣》 、《土母帖》 。《天下十大行書》流傳度非常的廣,其中第一行書《蘭亭序》、第二行書《祭侄稿》、第三行書《寒食帖》這是公認的,但之後的排行我個人持保留意見。
  • 《蘭亭序》中20個「之」字,形態各異,書聖名不虛傳!
    說到王羲之的《蘭亭序》,大家並不陌生,尤其是王羲之對此帖中重複的字處理,手法高超,令人欽佩。此帖中不算落款一共有20個「之」字,那麼我們一起欣賞書聖的藝術魅力吧。說到王羲之就會想到他的《蘭亭序》,因為此帖是他的代表作,是把書法的實用性和藝術性結合的典範之作。此帖被後人稱為天下第一行書,後世書法家稱此帖是行書的典範之作,整幅書法只有300多字,但是自自不同,章法有度,被稱為天下第一行書,實至名歸。
  • 王羲之《蘭亭序》,原來是件贗品,辜負了「天下第一行書」的美名
    在中國書法史上,有「天下十大行書」之說,排在前三位的,第一是王羲之的《蘭亭序》,第二是顏真卿的《祭侄文稿》,排在第三的是蘇東坡的《黃州寒食詩帖》。這並不是說王羲之的《蘭亭序》在藝術價值上就高於其餘的「九大行書」,而是據時間形成的順序而排,關於藝術價值的高低歷代有不同的說法。
  • 「天下第一行書」——《蘭亭序》
    這37首詩被編成詩集《蘭亭集》,王羲之當場為詩集寫了序言,這篇序言就是著名的「天下第一行書」——《蘭亭序》,又稱《蘭亭集序》或「禊帖」。《蘭亭序》是一篇優秀的散文,但它對後世影響更大的是王羲之的書法。王羲之(321~379),東晉書法家,字逸少,原籍山東臨沂,居會稽山陰(今浙江紹興),官至右軍將軍,人稱王右軍。
  • 初臨王羲之《蘭亭序》,感受天下第一行書的經典!
    《蘭亭序》是王羲之的書跡,史料記載為唐太宗所得,太宗叫高手雙鉤臨,後來做成了副本。書聖之名成也太宗敗也太宗,由於太過於喜愛,居然把真本帶入了他的昭陵,不知道他下去之後如何去面對書聖。我們現在看到的《蘭亭序》不是刻本就是摹本,不是真本總感覺有遺憾。
  • 王羲之《蘭亭序》天下第一行書
    《蘭亭序》摹本蘭亭序,又名《蘭亭集序》是晉代書法家,會稽內史王羲之撰寫。其文書法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和歷史地位,為歷代書法名家力公認天下第一行書。原文永和九年,歲在癸丑,暮春之初,會於會稽山陰之蘭亭,修禊事也。群賢畢至,少長鹹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引以為流觴曲水,列坐其次。雖無絲竹管弦之盛,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
  • 王羲之的《蘭亭集序》是天下第一行書,那天下第二是誰的作品呢?
    王羲之(303-361年),晉代書法家,官至右軍將軍,因此又被人稱為「王右軍」。他的書法被譽為「龍跳天門,虎臥鳳闋」,其書法突破了隸書的筆意,創立了妍美流便的今體書法,被後代尊為「書聖」。王羲之的代表作品是《蘭亭集序》。東晉永和九年(353年)農曆三月三日,王羲之當時正任會稽內史,他同謝安、孫綽等四十一人在紹興蘭亭聚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