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公元303年,王羲之出生在琅琊臨沂(現屬山東),後來搬到了山陰(現浙江紹興),東晉時期著名書法家,有「書聖」之稱。先後擔任過右軍將軍(所以也被人稱為王右軍)、秘書郎、寧遠將軍、會稽內史等官職。
自幼好學,刻苦練習
相傳王羲之住所旁有一水池,這個水池成了王羲之每日練完字後,都在此池中洗筆。久而久之,池中的水由清澈轉變為墨色,甚至可以直接用筆蘸取,直接就可以書寫。
王羲之自幼受到父親王曠和叔父王廙[yì]的薰陶和啟蒙,對書法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十二歲時曾偷偷地學習父親壓在枕頭底下的前代書法著作《筆論》學習。
書香門第,耳濡目染
王羲之在王氏世家深厚的書學氛圍薰陶中成長。其叔父王廙擅長書畫,父親王曠對行書和隸書有較深的造詣。(王羲之又師從衛爍(衛夫人師承鍾繇),衛夫人不僅將鍾繇之法傳給王羲之,還將自己所悟的書風法門都教與王羲之。
王羲之在學習眾位書法家的書法後(包含隸、草、行、楷),精研各種書法的體勢,融會貫通,博採眾長,為自己所用。不拘泥於古法,不背乎今。能夠將平生所學的秦漢篆書隸書的各種筆法的精妙之處,融入到自己的行書和草書之中,形成了自己所處時代的最佳體勢,其筆法風格,平和自然,筆勢委婉含蓄,遒美健秀。推陳出新的筆法也為後代書法發展開闢了一條新的道路。
王羲之「兼撮眾法,備成一家」的風格為眾人所推崇。被後人譽為:盡善盡美,乃古今之冠。而他的代表作《蘭亭序》更是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
《蘭亭序》的創作背景
公元353年,東晉穆帝永和九年,農曆三月三日,王羲之和孫綽、謝安等眾人,在紹興蘭亭處修褉時(古代民間於春秋兩季在水邊舉行的一種祭禮,多在水邊舉行,取滌舊蕩新之義。),眾人流觴曲水,飲酒賦詩,匯詩成集,王羲之即興揮筆,為眾人詩集作序,即《蘭亭序》。
蘭亭集序
此貼為草稿,當中有不少塗抹修改之處,全篇共計28行,324字。此序可謂是是王羲之在酒後,天時地利人和的即興之作,據說後來再寫,都達不到此同樣的效果。
此序中的二十多個「之」字,各不相同。足以見得王羲之深厚的書法功底。(後有宋代米芾稱蘭亭序為天下第一行書)
「翩若驚鴻,婉若遊龍,榮曜秋菊,華茂春松。仿佛兮若輕雲之蔽月,飄颻兮若流風之回雪。」
後人常常引用曹植的洛神賦中的這一段,用來形容其筆法細膩,字體結構變化多端。
有關王羲之的軼事典故
東床招婿
王羲之16歲時便成了太尉郗鑑的女婿,在王府眾位年輕公子都爭先恐後的想成為當朝太尉的女婿時,唯有王羲之坦腹仰臥在床上,(對太尉招婿一事並無興趣,此事為太尉所知後,親自來到王府,見到王羲之本人後,十分欣賞眼前這位青年才俊,當即下了聘禮,招為女婿。)此為「東床快婿」的來歷。從這個故事中我們也可以看出王羲之的與眾不同之處。
入木三分
據說王羲之曾為皇帝祭祀作祝詞於一木板上,再由工人雕刻,刻字的工人在雕刻時發現,削入木頭三分深度,依然能看到王羲之的墨跡,不禁感嘆其筆鋒力度和書法技藝的爐火純青。
竹扇題字
相傳王羲之在路過一座橋時,為橋上一位賣扇子的老婦人的扇子題字,原本無人問津的扇子,在有了王羲之的題字後,瞬間搶購一空,這也從側面反映了王羲之書法作品在當時受歡迎的程度。
巧補春聯
關於王羲之書法作品的受歡迎程度,每年王羲之除夕親手寫的春聯,半夜都會被人偷偷揭走,這一年,他用巧妙的方法,保住了春聯。其巧妙之處大家可仔細品味。
「福無雙至,禍不單行」
「福無雙至今朝至,禍不單行昨夜行」
王羲之的家族背景
王氏家族成員
王羲之家族成員
王氏家族,琅琊王氏乃東晉最有代表性的文化氏族,同時也是東晉最大的一個門閥。有一句諺語叫做「王與馬,共天下」描述的就是王氏家族的實力,被司馬睿稱為「第一望族」。從上圖中大家應該也能看出。
優渥的家庭條件,使得王羲之有足夠的時間沉浸於藝術創作之中,與此同時紙張的逐漸普及也為王羲之的書法創作提供了良好的媒介。
王羲之的書法藝術與道教文化
王羲之的書法之所以能達到登峰造極,天下第一的高度水品,與王氏家族歷來信仰道教有很大的關係,道教經書與道符的書寫對王羲之的書法產生了潛移默化的影響。歷史上諸多道家學者,在修身養性,精通道法的同時,也能揮毫潑墨,落筆成體。王羲之則為此類學者的典型代表,將道法與藝術相融合,從而使他的作品產生巨大的藝術魅力與吸引力。
歷代對王羲之的評價
蕭衍:「王羲之書字勢雄逸,如龍跳天門,虎臥鳳闕,故歷代寶之,永以為訓。」
唐太宗:「心慕手追,此人而已,其餘區區之類,何足論哉!」
李志敏評價:「王羲之的書法既表現以老莊哲學為基礎的簡淡玄遠,又表現以儒家的中庸之道為基礎的衝和。」
當代留美書法新秀劉鐸曾讚嘆:「好字唯之(之,王羲之)」。
會稽安逝
《蘭亭序》寫成後兩年,因不受朝廷重用,即「稱病去郡」。終老嵊縣金庭。
公元361年王羲之卒於會稽金庭(今浙江紹興),葬於金庭瀑布山(又稱紫藤山)
後世影響深遠
王羲之之子王獻之,乃東晉後起之秀,他的草書水平不亞於自己的父親,後人將王羲之王獻之父子二人合稱為「二王」,此外王羲之其餘各子在書法上也都各有所長。
「王氏凝、操、徽、渙之四子書,與子敬書俱傳,皆得家範,而體各不同。凝之得其韻,操之得其體,徽之得其勢,煥之得其貌,獻之得其源。」其後子孫綿延,王氏一門書法傳遞不息」——黃伯思《東觀徐論》。
現在我們能看到的王羲之的作品都是各朝各代的摹本,蘭亭序的真跡據說為唐太宗所得,並在死後一同下葬作為陪葬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