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名鼎鼎的天下第一行書,王羲之的《蘭亭序》,無論書法圈還是普通民眾,幾乎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甚至稍有點專業常識者,也一定知道《蘭亭序》真跡早已不在,現存皆為後人摹本。
其中最著名,也最接近原貼風貌的是唐代書法家馮承素的雙鉤摹本,即所謂的「神龍本」。神龍本曾一度被懷疑為王羲之的真跡。
然而,歷史上曾有過不止一次的「蘭亭真偽」之爭。有種觀點認為,流傳至唐太宗時期的《蘭亭序》,也非王羲之真跡,而是他人偽託之作。
近代規模較大的一次論爭,是在上世紀60年代由郭沫若引發的。後期學術界甚至稱郭沫若為公開發起「蘭亭論辯」之第一人。
根據當時出土的《王謝墓誌》,郭沫若懷疑《蘭亭序》是偽作。因為與王羲之同時期的《王謝墓誌》是尚未成熟的楷書風格,而《蘭亭序》的行書卻完全成熟。於是他在1965年第6期的《文物》雜誌上發表題為《由王謝墓誌的出土論到蘭亭序的真偽》的文章,由此引發廣泛爭論。不僅墨跡,郭沫若甚至認定《蘭亭序》在文本方面也是假的。
當時有不少文化人士鑑於郭的學術及政治地位,不敢不隨聲附和。其中包括啟功先生在內,都曾發表過言不由衷的觀點和看法。唯有南京高二適先生,不懼權威,堅決與之論爭,表現出難得的文人風骨。
這場論辯最終不了了之,沒能得出權威的結論。不過今天,除學術界外,郭沫若的懷疑很少再有人提起,至少主流觀點依舊認為《蘭亭序》曾作為王羲之的真跡存在過。
然而,近期網絡上有一種聲音,說是郭沫若被打臉。理由是不久前出土的唐碑《張暐妻許日光墓誌》,碑文書風,從形到神,字字源自《蘭亭序》。
但細細想來,此事又和郭沫若的懷疑有何相干?這件墓誌書丹者,可以是見過《蘭亭序》真跡,也可以是見過被郭沫若懷疑的他人偽託之作,這又能說明什麼呢?
所以很大可能是郭沫若「躺槍」了,而非因此被打臉。要知道,郭沫若只是認為《蘭亭序》為偽作,甚至懷疑是智永所書。但這與唐人,或者唐太宗時期流行效法此貼並不矛盾?
「蘭亭」書風,興於唐太宗時期,至晚唐逐漸衰微。此志書於開元二十三年,正是蘭亭書風興盛之時時。
據統計,志中單字不下40餘處與「蘭亭」高度重合。其用筆起落、使轉,皆通蘭亭之神。且通篇風格渾然一體,毫無集字拘束之態與矯揉造作之感。
可見書丹者已對《蘭亭序》精神風貌融會貫通,化為己用。其書法造詣當不讓李邕、褚遂良、虞世南等唐代名家。可惜此志並未署書丹者姓名,亦或為名家所書吧。
當然,歷史上有唐太宗的背書,《蘭亭序》的真偽之辯更顯撲朔迷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