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石刻,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敦煌莫高窟,可還有一個地方,不論是藝術還是文化價值,都不輸莫高窟,它就是大足石刻。
大足石刻是位於重慶大足區的大型摩崖石刻群,最早為初唐永徽元年間開鑿,明、清兩代也續有開鑿,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了。其石刻主要分布在南山、石門山、寶頂山、石篆山以及北山這五山,規模非常宏大。
和其他石刻不同的是,大足石刻並不單單雕刻佛像,道教和儒教的思想也滲透其中。具體表現為石篆山的摩崖造像,就是代表了佛、道、儒三教思想合一的造像,這種造像在中國的石窟史中是非常罕見的。
大足石刻作為全重慶唯一的一個世界文化遺產,自然是有很多人想去觀摩欣賞的,但是大足火車站距市區較為偏遠,不論是從重慶主城出發還是成都出發,都建議乘坐大巴車,到達大足後公交車就可以直達景點。
關於大足石刻還有一個小故事,一九九五年王健林先生攜夫人遊覽寶頂山,參觀祈福之後捐了三十萬用於修繕古寺,保護文化遺產,在寶頂山聖壽寺的石碑上也有所記載。他後來登上全球華人富豪排行榜的第一位,不知道是不是也和平常與人為善有關。
我們現在所說的大足石刻,主要還是位於寶頂山的大佛灣石刻,其中最有名的當屬千手觀音像。這尊千手觀音像是中國最大的將雕刻、彩繪和貼金集於一體所建造的摩崖石刻造像,也是國內唯一真正的「千手觀音」。
總計共有1007隻手臂,每一隻手的手掌中間都有隻眼睛,以示千眼;手勢各有不同,或持法器,或做手印;其姿勢有正有側,有伸有屈,千變萬化無一重複,如孔雀開屏一般金光閃閃熠熠生輝,也是大足石刻最為重要的代表作品之一。
大足石刻作為晚期石刻藝術的代表,極為注重審美,吸收融合了前期石刻藝術的精華,不管是題材選擇還是造型技法,較之前代都有所突破。並與當時的人文生活聯繫緊密,把宗教信仰和世俗生活相結合,是中國石窟藝術生活化的典範。其質樸的生活氣息,在中國其他石窟中所沒有的。
大足石刻無論是藝術觀賞價值還是歷史文化價值,都在中國乃至世界石窟史上有著不可取代的重要地位,但是在人文保護方面卻遠遠不夠。
以莫高窟作比,自1944年國立敦煌藝術研究所的成立,就標誌著莫高窟文物保護工作的正式開始,可大足石刻直到2011年才對千手觀音像進行較之前相對科學系統的修復工程。
為了防止莫高窟壁畫的損傷,窟內講解員帶的手電筒都是特製手電筒,每天對遊客人流量的把控也極為嚴格。反觀大足石刻全部裸露在外,砂巖長期風吹日曬加上酸雨侵蝕,很多造像表面都出現了剝落、龜裂的現象,令人惋惜。
好在2019年6月,國家文物局對大足石刻保護及修繕的工程已經正式啟動,期望在不久的將來,大足石刻可以重新綻放自己的光芒。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去過大足石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