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
聽到這句話, 想到了什麼?
以前我的感受是: 相濡以沫是有情有義; 相忘於江湖, 這人很無情的感覺。
所以很不能理解這句話, 為啥推崇無情的、 有情還不如無情的? 所以對這句話有點抗拒排斥, 也感覺說這句話的人是很無情無義的一個人。
應該大部分人都是這樣想的吧? 你是不是也會這樣想呢?
其實這樣想是正常的。
這樣的理解感受, 是把關注點落在 濡和忘、 這兩個情緒動作上。
其實莊子想表達的重點應該在: 沫、 和 江湖、 這兩個物質環境條件上。
這句話出自《莊子·大宗師》,原文是: 「 泉涸,魚相與處於陸,相呴以溼,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課文內容)與其譽堯而非桀也,不如兩忘而化其道。」
【翻譯】
泉水幹了,兩條魚一同被擱淺在陸地上,互相呼氣、互相吐沫來潤溼對方,顯得患難與共而仁慈守義,倒不如湖水漲滿時,各自遊回江河湖海,從此相忘,來的悠閒自在;與其稱譽堯而譴責桀,不如把兩者都忘掉而把他們的作為都歸於事物的本來規律。
情緒, 是產生於物質環境基礎之上的。
昨天看了一篇文章: 庸人謀事,強者謀局
其實能謀事的, 已經很不錯了。
因為絕大部分人的關注點在情緒上, 連對事不對人也做不到。
能想著避免情緒幹擾、把一件事情做好做成, 這個人已經獨立了、能有自己成就了、能稱為管理者人上人了。
絕大部分普通人,關注點在情緒上; 即便覺得自己敢愛敢恨很有個性,也是落在這個層面上。 這樣會被情緒和環境所左右, 像浮萍一樣一輩子隨波逐流, 無法把握下一個命運站點會到哪裡。
能看明白一點看透一點的人, 關注點在事情和物質環境上, 會想著避免情緒幹擾而把事情做成。
一段事情就是包含時間的、 是一段四維空間、 是一段道。 關注到這一層面的,差不多有點入道了。
很少部分人關注點在謀局上。 沒這個思維、也沒這個條件位置來謀局。
謀局, 就是找到環境中存在的各種條件進行組合, 看看不同的力量條件組合, 能產生和推動什麼樣的進程跟結果, 然後選擇和連接相應的條件,來產生你希望的好的結果、避免不利的結果。
莊子讓我們相忘於江湖,重點不在忘,而在讓我們把關注點放在江湖、放在大的整體環境上、從謀局的層面來思考。
環境中的條件, 包含兩個: 一個是條件、 一個是環境。
不同的條件, 在於物性的不同、功能作用自然也不同。 回頭會專門分析物與性。
環境, 有大環境小環境: 自身 家庭環境 部門單位環境; 社區城市環境 行業國家環境。
決定環境大小的, 還是個人心胸眼界格局。
一般來說, 環境裡的各種條件都有的, 只是何時能夠發揮作用、 如何發生關係如何引動使用、 及想要達成什麼結果。
謀局就是前面說的立勢而致事鋪路。
相濡以沫、 相忘於江湖 ; 沫 、 江湖。
沫 是小資源 ; 江湖 是大的近乎無限資源。
江湖人士 江湖兒女 五湖四海, 就是能牽動社會大資源的; 跑江湖, 就是在大環境裡找自己需要的資源。
退出江湖, 就是不動用大資源了
相濡,小康也;相忘,大同也;
相濡以沫 是小康; 相忘於江湖 是大同社會。
古人老早希望大同社會, 不過到現在還只是美好的追求。
相濡與相忘的兩種境界, 孔子也是理解的。
而且他發現 大同社會暫時不能實現, 只能先按小康來。
就此創立了儒家學說。
不是孔子境界低, 孔子也是精通易經、 溝通天地的; 而是他發現當時的社會儒家思想是最合適的。
「 昔者仲尼與於蠟賓.事畢,出遊於觀之上,喟然而嘆.仲尼之嘆,蓋嘆魯也.言偃在側,曰:"君子何嘆?"孔子曰:"大道之行也,與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人分,女有歸.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
今大道既隱,天下為家.各親其親,各子其子.貨、力為己.大人世及以為禮,城郭溝池以為固,禮義以為紀;以正君臣、以睦兄弟,以和夫婦,發設制度,以立田裡,以賢勇智,以功為己.故謀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湯、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選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謹於禮者也.以著其義,以考其信.著有過,刑仁講讓,示民有常.如有不由此者,在執(勢)者去,眾以為殃.是謂小康. 」 ——出自 《 禮記-禮運 》
「 如有不由此者,在執(勢)者去,眾以為殃. 」 孔子嘆氣,因為他也想進入大同社會, 但是發現不行, 只好先小康。
馬克思共產黨希望進入共產主義大同社會,但是中國人發現暫時還到不了,於是建立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
孔子為何能說出論語中的很多處事準則? 為何能從心所欲不逾矩? 絕不是僅僅關注情緒、發發牢騷就能隨便說出來的,那樣肯定不會成為萬世之師。孔子是鑽研透了易經天地、站在道的全局的角度充分考慮,最後才形成了論語中的處事選擇準則,並對普通大眾諄諄告誡。
「 圍爐夜話 」 也是,單單看裡面的句子,是不明白為何這樣的,沒有基礎底蘊的人反而淪為小聰明,只有站在道的全局的高度,才能知道為什麼要這樣、以及這樣做的好處。 謀局。
本文到此基本說完了,從讀到「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 這句話的第一感受說起,到莊子想強調的不是情緒而是「沫」與「江湖」的全局條件上,從中引申出我們關注層次的三重境界: 關注情緒、 關注事物事情、 關注格局局勢; 說明了莊子的境界高遠。 同時用孔子的例子,說明關注格局局勢謀局的意義。
關注情緒: 像浮萍被推著走;
關注事物事情: 能運用資源成事;
關注格局局勢: 能會找人用人;
但是關注情緒也是對的, 內觀 、了解自己, 才能了解世界。
親愛的朋友,看完本文之後覺得有沒有用呢? 有用的話 歡迎關注我 以後共同成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