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關注點的三重境界

2021-01-09 真道方誠

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

聽到這句話, 想到了什麼?

以前我的感受是: 相濡以沫是有情有義; 相忘於江湖, 這人很無情的感覺。

所以很不能理解這句話, 為啥推崇無情的、 有情還不如無情的? 所以對這句話有點抗拒排斥, 也感覺說這句話的人是很無情無義的一個人。

應該大部分人都是這樣想的吧? 你是不是也會這樣想呢?

其實這樣想是正常的。

這樣的理解感受, 是把關注點落在 濡和忘、 這兩個情緒動作上。

其實莊子想表達的重點應該在: 沫、 和 江湖、 這兩個物質環境條件上。

這句話出自《莊子·大宗師》,原文是: 「 泉涸,魚相與處於陸,相呴以溼,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課文內容)與其譽堯而非桀也,不如兩忘而化其道。」

【翻譯】

泉水幹了,兩條魚一同被擱淺在陸地上,互相呼氣、互相吐沫來潤溼對方,顯得患難與共而仁慈守義,倒不如湖水漲滿時,各自遊回江河湖海,從此相忘,來的悠閒自在;與其稱譽堯而譴責桀,不如把兩者都忘掉而把他們的作為都歸於事物的本來規律。

情緒, 是產生於物質環境基礎之上的。

昨天看了一篇文章: 庸人謀事,強者謀局

其實能謀事的, 已經很不錯了。

因為絕大部分人的關注點在情緒上, 連對事不對人也做不到。

能想著避免情緒幹擾、把一件事情做好做成, 這個人已經獨立了、能有自己成就了、能稱為管理者人上人了。

絕大部分普通人,關注點在情緒上; 即便覺得自己敢愛敢恨很有個性,也是落在這個層面上。 這樣會被情緒和環境所左右, 像浮萍一樣一輩子隨波逐流, 無法把握下一個命運站點會到哪裡。

能看明白一點看透一點的人, 關注點在事情和物質環境上, 會想著避免情緒幹擾而把事情做成。

一段事情就是包含時間的、 是一段四維空間、 是一段道。 關注到這一層面的,差不多有點入道了。

很少部分人關注點在謀局上。 沒這個思維、也沒這個條件位置來謀局。

謀局, 就是找到環境中存在的各種條件進行組合, 看看不同的力量條件組合, 能產生和推動什麼樣的進程跟結果, 然後選擇和連接相應的條件,來產生你希望的好的結果、避免不利的結果。

莊子讓我們相忘於江湖,重點不在忘,而在讓我們把關注點放在江湖、放在大的整體環境上、從謀局的層面來思考。

環境中的條件, 包含兩個: 一個是條件、 一個是環境。

不同的條件, 在於物性的不同、功能作用自然也不同。 回頭會專門分析物與性。

環境, 有大環境小環境: 自身 家庭環境 部門單位環境; 社區城市環境 行業國家環境。

決定環境大小的, 還是個人心胸眼界格局。

一般來說, 環境裡的各種條件都有的, 只是何時能夠發揮作用、 如何發生關係如何引動使用、 及想要達成什麼結果。

謀局就是前面說的立勢而致事鋪路。

相濡以沫、 相忘於江湖 ; 沫 、 江湖。

沫 是小資源 ; 江湖 是大的近乎無限資源。

江湖人士 江湖兒女 五湖四海, 就是能牽動社會大資源的; 跑江湖, 就是在大環境裡找自己需要的資源。

退出江湖, 就是不動用大資源了

相濡,小康也;相忘,大同也;

相濡以沫 是小康; 相忘於江湖 是大同社會。

古人老早希望大同社會, 不過到現在還只是美好的追求。

相濡與相忘的兩種境界, 孔子也是理解的。

而且他發現 大同社會暫時不能實現, 只能先按小康來。

就此創立了儒家學說。

不是孔子境界低, 孔子也是精通易經、 溝通天地的; 而是他發現當時的社會儒家思想是最合適的。

「 昔者仲尼與於蠟賓.事畢,出遊於觀之上,喟然而嘆.仲尼之嘆,蓋嘆魯也.言偃在側,曰:"君子何嘆?"孔子曰:"大道之行也,與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人分,女有歸.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

今大道既隱,天下為家.各親其親,各子其子.貨、力為己.大人世及以為禮,城郭溝池以為固,禮義以為紀;以正君臣、以睦兄弟,以和夫婦,發設制度,以立田裡,以賢勇智,以功為己.故謀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湯、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選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謹於禮者也.以著其義,以考其信.著有過,刑仁講讓,示民有常.如有不由此者,在執(勢)者去,眾以為殃.是謂小康. 」 ——出自 《 禮記-禮運 》

「 如有不由此者,在執(勢)者去,眾以為殃. 」 孔子嘆氣,因為他也想進入大同社會, 但是發現不行, 只好先小康。

馬克思共產黨希望進入共產主義大同社會,但是中國人發現暫時還到不了,於是建立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

孔子為何能說出論語中的很多處事準則? 為何能從心所欲不逾矩? 絕不是僅僅關注情緒、發發牢騷就能隨便說出來的,那樣肯定不會成為萬世之師。孔子是鑽研透了易經天地、站在道的全局的角度充分考慮,最後才形成了論語中的處事選擇準則,並對普通大眾諄諄告誡。

「 圍爐夜話 」 也是,單單看裡面的句子,是不明白為何這樣的,沒有基礎底蘊的人反而淪為小聰明,只有站在道的全局的高度,才能知道為什麼要這樣、以及這樣做的好處。 謀局。

本文到此基本說完了,從讀到「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 這句話的第一感受說起,到莊子想強調的不是情緒而是「沫」與「江湖」的全局條件上,從中引申出我們關注層次的三重境界: 關注情緒、 關注事物事情、 關注格局局勢; 說明了莊子的境界高遠。 同時用孔子的例子,說明關注格局局勢謀局的意義。

關注情緒: 像浮萍被推著走;

關注事物事情: 能運用資源成事;

關注格局局勢: 能會找人用人;

但是關注情緒也是對的, 內觀 、了解自己, 才能了解世界。

親愛的朋友,看完本文之後覺得有沒有用呢? 有用的話 歡迎關注我 以後共同成長吧!

相關焦點

  • 「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關注點的三重境界
    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聽到這句話, 想到了什麼?以前我的感受是: 相濡以沫是有情有義; 相忘於江湖, 這人很無情的感覺。所以很不能理解這句話, 為啥推崇無情的、 有情還不如無情的? 所以對這句話有點抗拒排斥, 也感覺說這句話的人是很無情無義的一個人。
  • 莊子-大宗師「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是情愛最高境界
    「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本意是泉水幹了,兩條魚互相用唾沫滋潤對方,不如各自回到江河湖海更自由。讀到這句第一感覺是,透著無奈和絕情,但細品卻是道出了情的兩個境界。相濡以沫是平淡生活的真心。是為對方毫無保留的付出。就算面臨困境,也不會丟下對方。相忘於江湖是第二境界在自己的微薄之力無法改變對方的悲慘命運的時候。
  • 「相濡以沫」為什麼「不如相忘於江湖」?
    因此,與其成為乾涸車轍裡的魚,相互拯救,相濡以沫,不如自由自在地各自生活,逍遙快活,兩兩相忘。這樣,它們看似忘記了彼此,但難道不比艱難地掙扎在涸轍之中更好嗎?「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莊子借用兩條小魚的故事來為我們指點人生迷津。
  • 品讀: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
    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莊子·內篇·大宗師》不如相忘於江湖,這句話太適合武俠小說了,以致曾經以為是哪個武俠小說家的原創,後來才知道是出自己大家莊子的手筆,話又說回來,《莊子》的文句太適合被武俠小說和仙俠小說引用了
  • 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
    其實,這些愛情觀都在真實地反映一個結論,就是:真心付出給錯的人,相濡以沫竟不如相忘於江湖,甚至不如一生不見。而這也就是很多人從一場愛情劫難中走過後,第一時間並不是要多心疼自己受到了多少傷害,反倒是由衷地疑惑自責以及自我拷問:為什麼當初會愛上那樣一個人,到底自己哪根筋錯位?為什麼當時要為了他(她)去做傷害自己的傻事?
  • 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
    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這句話很多人都會用來形容愛情,理解為情侶之間的兩個人互相的照顧疼愛,但原意為,兩條魚在乾涸的陸地彼此用唾沫滋潤對方,並用唾沫用來維持生命,這無疑是很難得的舉動,但是海水漲上來,兩條魚都可以重回於江湖,自由自在的生活。能說前者更高尚嗎?
  • 既然不能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
    可是我也不要等到感情竭盡後,不得已存在於陸地,像兩條魚互相以對方的唾液去維持生命的悽涼.有人說,世界上最殘酷的事情,也許不是愛與恨,而是擦肩而過卻只能彼此相忘於江湖. 「相濡以沫」,或許令人感動;而「相忘於江湖」則是一種境界,或許更需要坦蕩、淡泊的心境吧。能夠忘記,能夠放棄,也是一種幸福。也許能夠忘記、能夠放棄的魚兒是最幸福的。
  • 朋友打辯論賽的辯題:反方 相忘於江湖不如相濡以沫
    我們都對那句 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感到特別熟悉,這句話是莊子裡面的一句話,說兩隻魚在一起吐口水艱難存活不如一魚一個湖逍遙自在,仔細想想是這麼回事啊,與其兩個人在一起痛苦不如各自快活。但是這是個辯題,那學渣不是中立者了,學渣支持反方的觀點,相忘於江湖不如相濡以沫。按照正方的觀點來看,兩個人的陪伴不如一個人的快樂。那這樣的話,對象是個什麼東西,學渣不需要耍朋友也可以活的很好,那為什麼還有人天天叫喊著脫單,並且天天檸檬樹下你和我,為什麼絕大多數的人還是選擇結婚生子努力工作?
  • 堅持看書,從書中學知識,體會「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
    小編今天想說的是:「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這句經典是出自《莊子·內篇》。【原文】 「 死生,命也,其有夜旦之常,天也。人之有所不得與,皆物之情也。泉涸,魚相與處於陸,相呵以溼,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與其譽堯而非桀也,不如兩忘而化其道。夫大塊載我以形,勞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故善吾生者,乃所以善吾死也。」
  • 「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到底是在說什麼呢?
    「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出自《莊子·內篇·大宗師》,原文如下:泉涸,魚相與處於陸,相呴以溼,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與其譽堯而非桀也,不如兩忘而化其道。這句話到了今天,因為「相濡以沫」這個成語指夫妻感情,也可用於朋友。比喻同在困難的處境裡,用微薄的力量互相幫助。
  • 「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到底說了什麼?
    「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這句話想必大家都耳熟能詳了,無論是在影視還是小說中,我們常能看見主人公說著這句話,而後揮劍斬情絲,與愛人斷絕關係。其實這句話出自古代道家學派的創始人莊子,原句是:相呴以溼,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
  • 莊子:「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下半句才道出真知
    第24篇讀書雜談之《莊子》莊子:「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下半句才道出真知莊子:有些東西,你抓得越緊,越容易失去,不如安時處順>「相濡以沫」這個成語,出自《莊子.大宗師》,「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
  • 相濡以沫與相忘於江湖
    泉涸,魚相與處於陸,相呴以溼,相濡以沫,不若相忘於江湖出自莊子《大宗師》大體意思是:泉水乾涸了,魚兒困在將近乾涸的土坑裡相互依偎,以唾沫相互滋潤潤求得生存,(此時此境)卻不如我們彼此不相識,各自暢遊於江湖。
  • 相忘於江湖,不如相濡以沫!
    相忘於江湖,不如相濡以沫!21世紀是資訊時代,這個時代的最大特徵是,我們即使一個人,也可以生活的很好。沒有了家庭的束縛,我們可以有更多的時間和金錢去做自己喜歡的事,家庭本來是這個社會的基本構成單位,當這個單位變成單一的一個人時,我們傳統的人類社會就面臨著解體的威脅吧!
  • 相濡以沫,還是相忘於江湖?
    「相濡以沫」,出自《莊子·大宗師》「泉涸,魚相與處於陸,相呴以溼,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與其譽堯而非桀也,不如兩忘而化其道。」 意思是說:「泉水幹了,兩條魚一同被擱淺在陸地上,互相呼氣、互相吐沫來潤溼對方,顯得患難與共而仁慈守義,倒不如湖水漲滿時,各自遊回江河湖海,從此相忘,來的悠閒自在;與其稱譽堯而譴責桀,不如把兩者都忘掉而把他們的作為都歸於事物的本來規律。」
  • 相濡以沫和相忘於江湖
    我覺得甚是好笑,笑過之後卻突然想起了一句話「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然後就在糾結,人與人之間的感情到了至純至深之時,究竟是會「相濡以沫」,還是「相忘於江湖」呢?其實「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出自《莊子.內篇.大宗師》「泉涸,魚相與處於陸,相呴以溼,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
  • 無緣在一起的人,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
    「人世間,緣起緣滅,緣深緣淺,有些人註定長相廝守,有些人卻相忘於江湖。」一段感情,只有兩種結局,一種是長相守,兩個人地久天長,另一種是長相思,無論如何都放不下心裡的那個人,一直默默想念著對方。其實,你沒必要讓自己備受煎熬,無緣在一起的人,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從此天各一方,各生歡喜,或許就是最好的結局。
  • 相忘於江湖不如相濡以沫——田卷卷文章
    出泉涸,魚相與處於陸,相呴以溼,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莊子·大宗師·天運》昨天看了《南極之戀》,在淚眼闌珊的結尾閃爍了「相忘於江湖」這幾個字,眼淚落了。那一刻一沓鈔票真的沒有了意義,它遠遠不如一頂毛線帽子、一雙保暖鞋子、一袋米、一本書。人可能只有在那個境界才可以充裕而又深刻的感悟人生,活著才是最重要的,或是她在身邊才是最重要的。面對生死的考量,賈富春在危險的時刻從廢墟拔出了荊如意,荊如意在他凍僵的時刻脫衣取暖了賈富春。
  • 過來人的醒悟:落魄時,和這三個人「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
    ,不如相忘於江湖。」而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意思是泉水幹了,魚吐沫互相潤溼,何不各自到大江大湖裡去更自由。比喻一同在困難的處境裡,用微薄的力量互相幫助;有時不妨放棄執著以全新的自我迎接世界。昨天,我有個朋友大林,從另一個城市過來看我。
  • 相濡以沫,太霸氣《書劍恩仇錄》不如相忘於江湖
    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仗劍江湖,我們總是見慣了腥風血雨的爭鬥,見慣了落寞的孑孑獨行。兒女情長,英雄氣短,江湖似乎就不適合愛情的安放,所以神鵰俠侶才會成為永傳的佳話。《書劍恩仇錄》俠女系統攻略,帶你攜手紅顏,浪漫江湖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