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典詩詞的域外傳播及其影響

2021-01-21 手機鳳凰網

考察古典詩詞在海外的傳播及影響,可以從全新的視角省視其自身特有的美感。

近日有關讓世界了解中華文化,以及中國傳統文化如何走向世界的話題頗多。眾所周知,古典詩詞乃是中華文化最精深粹美的部分,在中外文化交流中扮演著極為重要的角色。考察古典詩詞在海外的傳播狀況,不僅可以了解中國古典詩詞如何進入域外文化視野並與之產生交互影響,同時,也可以從一個全新的視角觀照並激活這一傳統文學樣式自身的美感。

漢學家譯介之功

詩人龐德云:「文學的偉大時代也通常是翻譯的偉大時代。」中國古典詩詞之所以能流傳到世界各地,這首先得益於諸多漢學家的翻譯及研究之功。

唐詩向英語世界的傳播是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的盛事。19世紀到20世紀初,一批來華的英國傳教士和外交官員首開此風,其中戴維斯(Sir John Francis Davis)、莊延齡(Edward Harper Parke)、翟理斯(Herbert Allen Giles)和弗萊徹(William John Bain brigge Fletcher)都是頗值得重視的唐詩譯介先行者。他們的唐詩英譯也許未臻極詣,但都表現出對中國古典詩歌傳統的熱愛,為古典詩歌進入西方文化視野奠定了基礎。

至20世紀二十年代左右,西方知識界對中國的興趣與日俱增,此期出現了一些在歐美產生廣泛影響的英譯漢詩集。如英國著名漢學家阿瑟 魏理(Arthur Waley,1889—1966),他一生譯介了大量東方古典文學作品,其《漢詩170首》《中國詩選》《中文譯作續集》《譯自中國文》《寺廟集》《詩經》等譯本廣受歡迎,其印數之多,難以計數,在西方影響至巨。在翻譯中,魏理創造性地使用了「跳躍節奏」形式,靈活地把握原詩的節奏,而不強求押韻,形式活潑,令人耳目一新。他的翻譯彰顯了中國古典詩歌的優美深邃之境,深令西方讀者心醉神迷。

自20世紀60年代始至現在,西方漢學界對於中國古典詩歌的熱情彌增,無論譯介之拓展,還是研究之開掘,都取得了長足的進步。美國漢學家宇文所安(Stephen Owen)善以詩性的敏感傳達古典詩詞的幽微要眇之美,為這一古老的文學傳統注入了新的活力。其他人如美國漢學家艾朗諾(Ronald Egan),法國漢學家吳德明(Yves Hervouet)、華裔學者程抱一等人不僅傾心於漢詩意境之美,還擅長西學詮釋之法,他們的研究對推進中國古典詩歌在海外的傳播起到了十分積極的作用。

「意象派」與「寒山熱」

文學史家們在論及中國古典詩詞的域外創作影響時,都會論及英美意象派詩歌。事實上,該派領袖人物龐德及其他意象派詩人,皆鍾情於中國古典詩歌並深受其影響。美國著名詩人W.S.默溫云:「到如今,不考慮中國詩歌的影響,美國詩就不可想像,這種影響已成為美國詩自己的傳統的一部分。」

1915年龐德(Ezra Pound)翻譯的《神州集》甫一問世,即引起轟動。這本僅收錄了19首古典詩歌的小冊子,被認為是龐德對英語詩歌「最持久的貢獻」,艾略特(Thomas Stearns Eliot)更稱龐德是「為當代發明了中國詩的人」。龐德之功在於把中國詩歌傳統帶進了西方現代派文化中,推動了美國新詩運動的發展,他所倡導的意象派詩歌運動也開啟了英美現代詩歌的先河,其美學核心即意象。他們敏銳地感覺到中國古典詩歌含蓄簡練的意象化處理手法與意象派主張暗合,由此而競相學習。古典詩歌中常用意象並置的方法進行創作,如「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一川菸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類似並置不僅意境鮮明,又引人豐富聯想。龐德被奉為意象派經典之作的《地鐵車站》:「人群中這些面孔幽靈般顯現/溼漉漉的黑色枝條上朵朵花瓣」,很顯然利用了這種意象並置手法,詩人步出地鐵車站,諸多面孔猝然閃過,暗示了都市生活的易逝感,極好地表達了瞬間呈現的理性與感性。若非詩人有東方文學之涵養,難以想像地鐵車站和溼黑花瓣之間的內在聯繫。

此外,美國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席捲歐美的「寒山熱」亦可見到中國古典詩詞的影響力。寒山原本是我國唐代中期一位籍籍無名的詩人,其行止怪誕,打扮奇特,詩多隱逸之思與出塵之想,風格平易,富含哲理,後經加裡 斯奈德(Gary Snyder)等人的翻譯而受到極大推崇,有人甚至在寒山詩裡讀出了宗教情懷和超前的環保意識。由此,寒山被「垮掉的一代」奉為偶像,與當時「嬉皮士」文化風潮相契合,一度形成了歷時近20年之久的「寒山熱」,影響了諸多讀者和文學家。

音樂傳播

眾所周知,中國古典詩詞原本就有詩樂合一的傳統,很多詩詞原本就可被之管弦。在流傳過程中,也有不少唐詩被國外音樂家譜成歌曲或交響樂,藉助音樂之翼,這些作品受眾更多,流傳愈廣。

1905年,德國作家漢斯 貝特格(Hans Bethge)出版了譯詩集《中國之笛》,其中有園林、涼亭、池塘、小橋等意象,閱之使人恍若置身於美妙的東方世界之中,奧地利作曲家韋伯恩(Anton von Webern)後來將其中的唐詩譜成歌曲。法國作曲家魯塞爾(Albert Roussel)把張籍《節婦吟》的最後兩句「還君明珠雙淚垂,恨不相逢未嫁時」譜成了一首美妙的歌曲,許多外國人都為其表情達意之含蓄婉轉而嘆服。

最值得一提的是奧地利作曲家古斯塔夫 馬勒(Gustav Mahler)的知名交響曲《大地之歌》,其歌詞即取材於李白《悲歌行》《宴陶家亭子》《採蓮曲》《春日醉起言志》,王維《送別》等唐詩名作,作家的音樂才華與唐詩意境完美融合,這在西方音樂史上絕無僅有。1998年,德國某交響樂團來華演出了《大地之歌》,中國觀眾反響熱烈,馬勒的音樂名聲由此廣為傳誦。

考察中國古典詩詞的域外傳播及影響狀況,可以加強我們對自身傳統的感知與理解。事實上,儘管文化傳統存在差異,但真正優秀的文學遺產不會因時光流轉而褪色,這也是中國古典詩詞能夠成為人類共同文化財富的重要原因。

相關焦點

  • 中國古典詩詞促中外文化交流 「中學西漸」譜華章
    考察古典詩詞在海外的傳播狀況,不僅有助於我們了解中華文化如何進入域外文化視野並與之產生相互影響,同時,也可以全新視角觀照並激活這一傳統文學形式自身的美感。  漢學家譯介功不可沒  中國古典詩詞之所以能流傳到世界各地,這首先得益於諸多漢學家的翻譯及研究之功。  唐詩向英語世界的傳播是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的盛事。
  • 中國古代域外書寫的跨文化傳播
    中國古代域外書寫的跨文化傳播 2017年08月15日 07:06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侯松 字號 內容摘要:今天我國倡導一帶一路建設,這些古代域外書寫的歷史與現實價值更加凸顯,不無遺憾的是,其翻譯與跨文化傳播研究至今仍為學界冷落
  • 卞東波:《域外稽古錄:東亞漢籍與中國古典文學研究綜論》
    所謂「域外漢籍」,是指前現代時期中國(所謂「禹域」)之外用漢字書寫的文獻,主要包括以下三個方面:一是中國國內失傳但保存在域外的典籍;二是中國古代典籍在域外的翻刻本或鈔本,如中國典籍的和刻本、朝鮮本、安南本、琉球本,以及中國典籍的日本、韓國鈔本;三是域外人士用漢字創作的文獻,如日本、韓國、朝鮮、越南的漢詩、漢文、漢文小說,還包括域外人士用漢語注釋和研究中國典籍的文獻
  • 毛澤東詩詞在世界的傳播與影響
    毛澤東詩詞在世界的傳播與影響 原標題:   對於一個長期關注中國文化在海外傳播的學者而言,我對於《毛澤東詩詞》獲得世界影響的過程更感興趣,梳理其對外傳播的歷程,具有重要的理論與現實意義。  《七律·長徵》是譯成外文的第一首  毛澤東詩詞最早為各國讀者所見的一首,應該是1936年由美國記者埃德加·斯諾翻譯成為英文的《七律·長徵》。
  • 百年來中國學人的域外漢學批評及其啟示
    百年來中國學人的域外漢學批評及其啟示 2020年07月30日 09:28 來源:《史學理論研究》2019年第4期 作者:吳原元 字號 內容摘要: 關鍵詞:
  • 《紅樓夢》的跨文化傳播及其影響
    作為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傑出代表,古典文學名著《紅樓夢》在世界上享有聲譽。寶、黛、釵的故事跨越不同的文化土壤廣泛流傳,成為家喻戶曉的世界經典。對這一人類文學瑰寶的跨文化翻譯和研究,對於我們堅定文化自信,讓世界深入了解中國文化,具有重要意義。
  • 中國古典詩歌在18世紀法國的傳播與影響
    (歐洲)的初期,如何受制於譯介者的傳教布道的宗旨而形成其詩譯的成敗得失,及中國詩歌(文學)西傳法國和歐洲旅程中如何伴隨18 世紀傳教士漢學的生成、發展而發展的某些特點,而且也能清楚地看到中國古典詩賦在18世紀法國的傳播與接受的一個側影。
  • 《唐代域外天文學》:古代世界文明共同體的明珠
    ,來探求和辨析唐代域外來華的天文學內容,揭示外來天文學與本土天文學發生衝撞和融合的過程,探討外來天文學所帶來的衝擊和影響。精彩書摘 從中國古代文明的角度來看,可以發現沿著絲綢之路有著三次較大規模的域外天文學輸入:漢唐時期隨佛教傳入的印度、巴比倫和希臘天文學;元明之際傳入的阿拉伯天文學;明清之際傳入的西方古典天文學。
  • 《天演論》的傳播及其影響
    《天演論》是中國近代生存競爭思想的重要源頭,它的傳播對近代中國社會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王國維在1904年撰就的《論近年之學術界》中稱:「近七八年前,侯官嚴氏(復)所譯之赫胥黎《天演論》出,一新世人之耳目……是以後,達爾文、斯賓塞之名騰於眾人之口,『物競天擇』之語見於通俗之文。」
  • 學者程國賦:域外視角豐富中國古典小說研究
    陳驥旻 攝中新網廣州8月30日電 題:學者程國賦:域外視角豐富中國古典小說研究作者 蔡敏婕「在中國古典小說研究領域,我們要了解西方漢學界的研究方法,也要把中國內地相關研究成果傳播到海外。」陳驥旻 攝近年來,程國賦的研究團隊在把內地研究成果傳播海外方面也做了一些工作。
  • 「經典詠流傳」:中國古典詩詞文化的優秀傳播者
    「經典詠流傳」將詩詞改變成流行音樂,再由明星、演員或者有影響力的人來傳唱,古典與流行的碰撞,喚醒了中國人骨子裡的詩詞情懷,也讓更多的人了解詩詞,用新的眼光看待詩詞,詩詞不再束之高閣。這對中國古典詩詞文化的傳播有著實際且重要的啟示意義。
  • 中國社會科學報:葉嘉瑩:為傳承和推廣中華古典詩詞研究不遺餘力
    「葉嘉瑩是譽滿海內外的中國古典文學權威學者,是推動中華詩詞在海內外傳播的傑出代表。」這是5年前,葉嘉瑩教授被授予首屆「中華詩詞終身成就獎」時頒獎詞中的讚譽。  7月6日,由中華書局發起的首屆「詩詞中國」傳統詩歌創作大賽頒獎典禮在京舉行,葉嘉瑩作為頒獎嘉賓應邀出席。
  • 一帶一路建設與中國文化的域外翻譯與傳播
    一帶一路建設與中國文化的域外翻譯與傳播 2017年07月21日 09:53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王宏印 字號 內容摘要:」我們應該按照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傳播策略
  • 李敬一:怎樣欣賞中國古典詩詞
    正因為有這樣一個悠久的傳統和歷史,也正因為詩歌在社會生活和文學藝術當中佔有重要的地位,所以在長期發展的進程當中,中國古典詩詞無論是在思想上,還是在藝術上,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那浩如煙海的古典詩詞作品,那富有民族性精華的古典詩詞,在今天仍然有著無可比擬的美感教育作用,大量的古典詩詞依然被人們所喜愛,這也就是古典詩詞所具有的獨特的藝術魅力。
  • 今天如何吟唱古典詩詞
    從《詩經》的雅樂範本、《楚辭》淳樸清新的地域民歌元素,到漢樂府敘事篇章中豐富多樣的演唱、伴奏形式,再到唐詩中精雕細琢的音韻、結構特點,以及宋詞曲牌中華麗絢爛的器樂化音樂語言的廣泛應用、文體與曲體的高度統一等等,可以說,詩歌藝術作為中國傳統音樂中最具傳播效應的文化載體,在很長一段時期裡,推動並引領著中國古代音樂藝術的發展潮流。
  • 譯論|馮全功:中國古典詩詞中的象徵修辭及其英譯研究——以描寫...
    內容摘要:中國古典詩詞中的象徵修辭有臨時生成的,有約定俗成的,後者更為常見,類似於修辭原型。本文以描寫菊花的象徵修辭為例,分析其典型的象徵意義及其對應的英譯, 發現古詩中的菊花多象徵隱逸人格和卓傲人格。
  • 中國古典詩詞的魅力
    講 題:中國古典詩詞的魅力(649期)主講人:張文利 西北大學中文系教授收聽方式:掃描圖片二維碼 或登錄喜馬拉雅APP搜索「陝圖講壇」即可免費收聽。【音頻列表】:中國古典詩詞的魅力(一)古詩之妙中國古典詩詞的魅力(二)有趣的格式中國古典詩詞的魅力(三)韻律之美中國古典詩詞的魅力(四)語言的魅力中國古典詩詞的魅力(五)精巧絕妙的構思中國古典詩詞的魅力(六)親情 友情 愛情中國古典詩詞的魅力(七)杜甫寫情中國古典詩詞的魅力(
  • 《中國古典詩詞名句集韻》前言
    《楚辭》在漢代以前似乎影響不大,到了漢代才突出地影響了辭賦的發展,這時文人開始發現它繞梁的「餘音」。後來的漢賦、唐詩、宋詞、元曲到明清的楹聯、戲劇,無不熠熠生輝,璀璨奪目,尤以詩、詞、曲中的經典作品最是膾炙人口。這些都是祖先留給我們的最珍貴的「家當」。  漢末開始,文人們就開始自覺地進行樂府創作,成果是《古詩十九首》和以三曹、七子為中心的「建安詩歌」 。
  • 中國文化典籍在西方的影響
    《20世紀中國古代文化經典域外傳播研究書系》(下文簡稱《書系》)是新世紀中國學界首度系統地對中國古代文化典籍在域外的傳播軌跡予以回顧與評判,並試圖對百年來中國本土譯介實踐的得失以及當下中國典籍外譯事業所面臨的問題進行深入思考。下文遂以該書所述為鑑,對中國典籍西譯的歷史源頭、發展脈絡及當下現狀予以勾勒並對書系所作的思考略陳己見。
  • 《中國詩詞大會》研討會 主流文化品牌節目實現現象級傳播
    靳智偉認為,《中國詩詞大會》以中國傳統詩詞作為傳播載體,以獨特的節目結構編排和現場真人秀式的表演方式有效推進節目,通過多元視角以及多元敘述表達方式,帶領觀眾欣賞詩詞之美,領略中華文化厚重與精華,同時,為大眾提供重新審視古今文化的切入角度、參與中華古典文化的積澱與傳承的途徑。節目在立意、呈現形式以及傳播手段方面,為文化娛樂類電視節目創新提供了重要借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