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平
一
中國古代的文學體裁中,韻文可說是佔了半壁江山,從最早的《詩經》、樂府開始,已經有三千多年的歷史了。先秦到兩漢,這時期的《詩經》、樂府先在口頭流傳,後來才被記錄下來。《楚辭》在漢代以前似乎影響不大,到了漢代才突出地影響了辭賦的發展,這時文人開始發現它繞梁的「餘音」。後來的漢賦、唐詩、宋詞、元曲到明清的楹聯、戲劇,無不熠熠生輝,璀璨奪目,尤以詩、詞、曲中的經典作品最是膾炙人口。這些都是祖先留給我們的最珍貴的「家當」。
漢末開始,文人們就開始自覺地進行樂府創作,成果是《古詩十九首》和以三曹、七子為中心的「建安詩歌」 。這時期出現的重要詩人有阮籍、嵇康、左思、陶淵明、謝靈運等。有些詩人運用別具一格的藝術形式,寫出了相當成熟的作品。他們對詩歌的體裁,如四、五、七言,雜言和長、短詩歌進行試驗、摸索;對詩歌的表現形式,如修辭、對偶、用典、聲律進行探討;對詩歌描寫的領域,如詠懷、詠史、山水、田園、邊塞、閨思等不斷開拓。凡此種種都為唐代詩歌的成熟提供了良好的條件。唐代是詩歌全盛時期,可以說已達到了頂峰。唐代詩人多且各個流派著名詩人數不勝數,僅《全唐詩》入錄的詩人就有3276家,作品53035首。
「詞」最早出現於南北朝時期梁代的民間,文人們依照樂譜聲律節拍寫成歌詞,叫「依聲填詞」。自此,詞與音樂分離,形成一個句子長短不齊的格律詩。五、七言的詩勻稱對偶,表現了整齊美;詞則以長短句呈現了它的參差美。詞為一種音樂文學,原稱燕樂,又叫宴樂,它的產生、發展,創作與流傳都與音樂息息相關,隋朝時多在宴會上演奏,至唐代稍盛。《敦煌曲子詞集》收錄的160餘首作品,都是從盛唐到唐末五代的民間歌曲。中唐時的張志和、白居易、劉禹錫等詩人已開始寫詞,把這一文體引入詩壇。到了晚唐,以溫庭筠為代表的「花間派」詞人,以李煜、馮延巳等為代表的南唐詞人,都為詞體的成熟作了重要貢獻。詞體此時終於在詩外獨樹一幟,成為中國古代最為突出的文學體裁之一。宋代是詞的鼎盛時期,產生了大批有突出成就的詞人,名篇佳作層出不窮。《全宋詞》就收錄詞人1330多家,詞作20800餘首。
唐詩、宋詞基本代表了中國古典詩詞的面貌。正如國學大師王國維、梁啓超等所說,詞在宋代之後,僅納蘭性德一人而已。這是後來民間習慣把詞統稱為「宋詞」的原因。
古典詩詞以凝練的語言、充沛的情感和豐富的想像來表達社會生活和人們的精神世界,在中國歷史上長盛不衰,這是世界上其他文化無法相比的。
把古典詩詞比作祖先留給我們最珍貴的「家當」,出自已故的國學大師張中行先生之口。在寫這《前言》之前,我又把中華書局再版張中行先生的《詩詞讀寫叢話》讀了一遍。張老開篇即引「家有敝帚,享之千金」,可見他對這個珍貴「家當」的推崇。
記得1998年初,《北京晚報》文藝部朋友帶我去拜訪張中行先生,請他為我的中秋徵聯出句,幾次聽他講詩詞。張老不喜歡新詩,但他說並非排斥。對於新詩,張老說:「比如買水果,有人愛瓜,有人愛果。只能是各由其好了!」
他還認為,作詩,要有真情實意,才能寫好,至於什麼體裁無所謂。張老認為新詩沒規矩,寫不來。他在《詩詞讀寫叢話》一書的《前言·再說幾句》中很風趣地說,學寫舊體詩有一個大用場,就是可以用它來騙騙「心上人」。應付現代佳人,會哼幾句古典的,比如「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託杜鵑……比總是捧著一束藍玫瑰說『我愛你』,成功就怕差點兒事兒了」。
唐宋時期的詩人詞人,多如天上的星星。把古詩詞寫到了頂峰,也幾乎把中文佳句都用「完」了!正如張中行先生所說:「像《古詩十九首》、陶詩,現在的人恐怕怎麼搜腸刮肚,也寫不出那個味兒來。」現在人們熱衷學古詩詞、學撰寫對聯,「生產」的數量還真不少。可質量就實在不敢恭維了!很多人連平仄音韻都不懂,怎麼寫詩、填詞、撰聯呢?所以我想,編一本古人詩詞的佳句專書,再按古詩詞的音韻彙編成冊,給學寫詩填詞、撰寫對聯的人參考參考」,學習時輕鬆一點,我也就心滿意足了。
(未完待續)
①凡本網註明「來源:梅州網(包括梅州日報)」的所有文字、圖片稿件,版權均屬梅州日報社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梅州日報社授權不得轉載、連結、轉貼或以其他方式複製發表。違反上述聲明者,梅州日報社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②本網轉載其他媒體稿件是為傳播更多的信息,並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本網不承擔此類稿件侵權行為的連帶責任。
③如您因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絡,請在15天內來電或者聯繫mzrbw@meizho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