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授用文言典故反對白話文,魯迅笑了:大教授自己讀通文言了嗎?

2020-12-03 文學之新

新文化運動時期,《新青年》同人多將「文學變革」和「文字變革」並舉,視白話文學為「活文學」,視文言文學為「死文學」。

不過,當時也有很多專家教授反對白話文。比如著名翻譯家林紓,就是用文言文翻譯了《茶花女》的那位,他就曾提出「不能為古文,亦並不能為白話」。梅光迪、吳宓、胡先等著名學者,也紛紛指責胡適、錢玄同等人是粗淺的破壞分子。

從英國留學歸來,曾任北大教授、北京農大校長的章士釗,就是後來因女師大事件跟魯迅打官司的那位,他也是白話文的反對者。章教授曾以「二桃殺三士」這個典故為例,論證文言文優於白話文,不過卻鬧出了一番笑話。到底是怎麼回事兒呢?且待小新為大家細細講來。

1923年8月,剛剛從北京去到上海的章士釗在《新聞報》上發表了《評新文化運動》一文,主要目的是擁護文言文、貶低白話文。章士釗在文中這樣寫道:

二桃殺三士。譜之於詩。節奏甚美。今曰此於白話無當也。必曰兩個桃子殺了三個讀書人。是亦不可以已乎。

章士釗的意思是說,文言文微言大義節奏又美比白話文要好,就好像「二桃殺三士」這個文言典故可以直接放在詩裡,毫無違和感,但如果換成白話文就沒一點味道了。

不過,章士釗雖然用戶文言文,但似乎對古代文化及文言文的理解並不到位。章士釗的文章發表出來之後,對古典文化深有研究的魯迅便發現了這一點。於是魯迅發表了《兩個桃子殺了三個讀書人一文》,引《晏子春秋》為證對章士釗進行了辛辣諷刺。魯迅是這樣說的:

《晏子春秋》現有上海石印本,容易入手的了,這古典就在該書石印本的卷二之內。大意是 :公孫接、田開疆、古冶子(三個人)事景公,以勇力博虎聞,晏子過而趨,三子者不起,於是晏老先生以為無禮,和景公說,要除去他們了。那方法是請景公使人送他們兩個桃子,說道:你們三位就照著功勞吃桃罷……總而言之,後來那二士自愧功不如古冶子,自殺了;古冶子不願獨生,也自殺了:於是乎就成了二桃殺三士。我們雖然不知道這三士於舊文化有無心得,但既然書上說是以勇力聞,便不能說他們是讀書人。

章士釗的臉這下可丟大了,一個口口聲聲擁護文言文的大教授,卻連基本的古典文獻《晏子春秋》都沒讀通,還在公開發表的文章中把文言文翻譯錯,簡直是「葉公好龍」啊。但章士釗並不醒悟,幾年後又主動翻出這回事兒,聲稱這本不過是不值一提的小事,是魯迅小題大做了。

這回就連以脾氣好著稱的胡適都看不下去了,胡適發表了一篇殺氣勃勃的《老章又反叛了!》,對章士釗進行了一番諷刺。在這篇文章中,胡適還宣告道:

白話文學的運動是一個很嚴重的運動,有歷史的根據,有時代的需求。有它本身的文學的美可以使天下睜開眼睛的共見共賞。

好一句「使天下睜開眼睛的共見共賞」!這其實就是文字革命的初衷。魯迅和胡適在思想上雖然有多對立之處,但在對白話文的態度上可以說是完全一致。魯迅之所以一直呼籲以白話文取代文言文,甚至在臨終前說出「漢字不死,中國必亡」,為的就是能讓更多人有機會學習文化知識,不讓知識成為某些人的「專利」。

就連章士釗這樣的著名學者都沒能正確理解一個並不生僻的文言典故,其他人就更不要說了。更何況,當時的識字率還不足百分之二十。魯迅對文言文對漢字的態度確實有些偏激,但我們應該認識到他為的是誰。

相關焦點

  • 大教授用文言文反對白話文,卻鬧出大笑話,被魯迅和胡適追著嘲諷
    新文化運動時期,胡適所倡導的「文學革命」及錢玄同所倡導的「文字革命」是兩大變革主流。《新青年》同人多將「文學革命」和「文字革命」並舉,視白話文學為「活文學」,視文言文學為「死文學」。不過,當時也有很多專家教授反對白話文。
  • 魯迅《中國小說史略》用文言:自我矛盾或深刻用意?
    [摘要]就在魯迅稱文言已經「死掉」、已經「氣絕」,因而堅決反對復古逆流的同時,他自己精心結撰的學術著作《中國小說史略》(以下簡稱《史略》),卻偏偏使用了奄奄一息、氣數殆盡的文言。即使真將有文言白話之爭,「我以為也該是爭的終結,而非爭的開頭」(《答KS君》)。令人頗有些不可思議的是,就在魯迅稱文言已經「死掉」、已經「氣絕」,因而堅決反對復古逆流的同時,他自己精心結撰的學術著作《中國小說史略》(以下簡稱《史略》),卻偏偏使用了奄奄一息、氣數殆盡的文言。於是,一個無法迴避的問題悄然生成———是怎樣的社會條件和心理因素促成魯迅做出這樣看似矛盾的選擇?
  • 古代文言與白話相去不遠
    其中有一份硃批原來寫著「你們作督撫的」應如何如何,後來又在旁邊用小字注著「爾等身膺疆寄……」,這就是從所謂活生生的口語變成文縐縐的文言的典型材料。再看元朝的白話碑,明太祖朱元璋立於孔府的碑石,都是皇帝官府的命令,但都是徹底的白話,與史書所載文言的詔書完全不同,的確證明文言與白話之間差異很大。但如果秦漢上古看來,文言與白話未必就有這麼大的區別。
  • 再道「白話」與「文言」
    這首詩出自出自唐代王昌齡的《送柴侍御》,整首詩是「沅水通波接武岡,送君不覺有離傷。 青山一道同雲雨,明月何曾是兩鄉。」漢語之美,竟被外國人用的如此貼切、如此極致,小編甚是汗顏。冷靜思考卻是要從「文言」與「白話」的關係論起了。今日小編就跟大夥嘮嘮這「白話」與這「文言」。
  • 從文言到白話,文字,記錄文化的變遷
    白話取代文言,我們書上寫的都是,「這標誌著這個國家向現代化邁出的重要一步」但是,白話文取代白話文的爭論,卻持續了很久。在「五四運動」過後,有很多學者認為,中國的積貧積弱很可能就在來源於根植於我們中國人心裡的幾千年文化傳統。所以,學者們就想到了我們天天都能碰見的—文言文,很自然地,用白話文取代文言文就被提上日程了。
  • 晚清與「五四」:從改良文言到改良白話
    1897年,梁啓超在湖南時務學堂教授生徒,別出心裁地把天下之文分為「傳世之文」與「覺世之文」,以為「傳世之文,或務淵懿古茂,或務沉博絕麗,或務瑰奇奧詭,無之不可」,而「覺世之文,則辭達而已矣,當以條理細備、詞筆銳達為上,不必求工也」。
  • 「文言已死」百年祭|白話,但不可太白話
    胡適認為,「白話文字有一種根本上的大經濟」(《復陳懋治》)。胡適總能從白話身上發現無窮的好處,所以使用白話當然會產生好作品。胡適在《建設的文學革命論》表達了這樣的觀點,「為甚麼愛杜甫的《石壕吏》、《兵車行》諸詩呢?因為他們都是用白話做的。為甚麼不愛韓愈的《南山》呢?因為他用的是死字死話。
  • 「文言已死」百年祭 白話,但不可太白話
    ……要之,此不過為言語之不進步,而中國人民非有所闕於文字,歷代能文之士,其所創作,突過外人,則公論所歸也。」是說從歷史上看,文言在進化而白話反而是退步的,這是一層意思;此段文字還有文言優越於白話的意思。此兩說很顯然都與胡適的白話觀念相反對,讓胡適很是不滿。
  • 章士釗用文言文反對白話文,卻鬧出大笑話,被魯迅和胡適追著嘲諷
    新文化運動時期,胡適所倡導的「文學革命」及錢玄同所倡導的「文字革命」是兩大變革主流。《新青年》同人多將「文學革命」和「文字革命」並舉,視白話文學為「活文學」,視文言文學為「死文學」。 不過,當時也有很多專家教授反對白話文。
  • 考察文言到白話的歷史演變,古人說的和寫的一致嗎?
    文言是指以先秦口語為基礎而形成的上古漢語書面語言以及後來歷代作家仿古的作品。「文言」意思是只見於文而不口說的語言。(見張中行《文言和白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 1988年4月第1版第1頁)「文言」一詞作為有別於白話文的古漢語書面語,是近現代白話文運動興起後才產生的。因為我們無法得到古人的口語真實發音,只能通過文獻來了解他們的所思所想,這些文獻的絕大部分都是文言文。
  • 再說胡適的「幹不了,謝謝」:白話真的比文言簡潔嗎?
    白話真的就比文言簡潔嗎?對這個問題,其實是要打上一個問號的。有沒有人向胡適叫板的?有,此人就是汪懋祖。他曾留學美國,一度當過北平師範大學校長。錢穆在《八十憶雙親·師友雜憶》一書中說他,「白話文方盛行,而典存有意保存傳統古文」。所說「典存」,即是汪懋祖。
  • 媒體稱語文改革需要回到源頭 建議文言白話分科
    後在清華上初中的暑期,時任清華數學教授的父親楊武之先生,特地請了清華歷史系的一位高材生教他《孟子》,花了兩個暑假才把一部《孟子》講完。後來,楊振寧回憶說:「現在想起,這是我父親做的一個非常重要的事情。一個父親發現自己的孩子在某一方面有才能時,最容易發生的事情,是極力把孩子朝這個方面推。但當時我的父親沒有這樣做。他卻要我補《孟子》,這對我這一生有很大意義。」  無獨有偶。
  • 著名學者劉夢溪作客揚州講壇:白話不可逆 文言不可廢
    白話不可逆,文言不可廢五四運動是一種文化運動。1898年《天演論》的出版,對中國的思想產生了巨大的衝擊,激發了很多愛國人士的熱潮。1911年辛亥革命,蔡元培先生任教育總長。他的教學思想,是兼容並蓄,任何思想的教授都能在北京大學任教。在新文化運動的背景下,關於白話文的使用聲勢浩大,並且取得了勝利。
  • 文言典雅,白話曉暢,學習古文的意義是什麼
    口頭說什麼,就可以用文字寫什麼。這樣,白話文取代文言文,從而讓社會的普羅大眾更方便快捷地接受了文化教育。但是語言是有傳承的,白話文是從文言文發展而來的。先秦之前不說,就是司馬遷的《史記》裡也有非常淺顯易懂的文字,漢樂府民歌裡通俗易懂,明白如話的詩篇也為數可觀,佛經的譯文也有白話的存在,這是不容忽視的。
  • 文言至美·天下獨絕
    駢偶句的使用使文章讀來朗朗上口,有很強的音樂美感。駢句在先秦文章中就有,但不是有意而為的,漢代產生賦這一文體之後,才盛行起來。到六朝時更發展成為駢體文,而且多用四言六言的句子排比對偶,稱為「駢四儷六」。中唐以後,駢體文衰落,但人們在文章中仍常用駢句,而且不限於四言六言。
  • 浙大校慶文言文被文言愛好者挑出「十二大知識性錯誤」
    24日,微信公眾號「文言愛好者」發布署名秦曉言的文章,稱挑出了該校慶文言文中的「十二大不可原諒的知識性錯誤」。  挑錯文章原文如下:  浙大校慶文言文,十二大不可原諒的知識性錯誤   浙江大學2017年校慶公告強行使用了文言文,文言君找出了十二大不可原諒的錯誤。
  • 「大雪紛飛」--魯迅
    「大雪紛飛」作者:魯迅  人們遇到要支持自己的主張的時候,有時會用一枝粉筆去搪對手的臉,想把他弄成丑角模樣,來襯託自己是正生。但那結果,卻常常適得其反。  章士釗〔2〕先生現在是在保障民權了,段政府時代,他還曾經保障文言。
  • 【光明時評】若文字有溫度,無關文言白話
    據報導,這兩天,出自浙江省杭州高級中學的一份駢體文校慶公告走紅網絡。全文短短900多字卻標註了81條注釋,此外還有不少生僻字。這份駢體文公告的執筆者高利表示,選擇文言文的形式是想向本省的知識分子先輩致敬,向傳統文化致敬。
  • 文言改良芻議
    文言的創新性發展走向終結,現代文因順應歷史潮流而擁有活力與創造力,因而文言與白話的差距將不斷變大。 而文言作為中國古代文學藝術方面的一種書面載體,筆者愚以為,其改變逐漸冷卻旁落的發展走向,使其得到改良,可利於中華傳統文化的長遠傳承。(二)筆者愚以為,文言的腐朽使其『底蘊』的價值在很大程度地喪失了說服力,但其具有的一些獨特的形式風格依舊有保留、改進的空間。
  • 南京大學文言校歌曲高和寡 72%學生不會唱(圖)
    白話校歌:放低身段仍尷尬  歷史悠久的文言校歌,多誕生在白話文尚未普及的二三十年代,有其深刻的時代背景和學術背景,清華大學、浙江大學、復旦大學、南京大學無不如是。據了解,這些大學都曾試圖翻新校歌,以白話代替文言,但新校歌總是招致一片噓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