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丨班彥村開通幸福路

2021-01-09 澎湃新聞

原創 焦思穎 i自然全媒體

通往幸福的道路,呂有金曾經覺得是那麼的遙遠。

生在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縣班彥村,家在高高的山頂上,連綿的祁連山阻隔了他與外面的世界。有點釀酒的小手藝,想開個酩餾酒作坊,可無奈水不好、路不通,夢想也變得遙不可及……

改變,從青海省開展易地搬遷脫貧攻堅行動開始。從那時起,呂有金和班彥新村的命運有了轉機。

「搬」出來的新生活

青海省互助縣是我國唯一的土族自治縣,也是六盤山集中連片特困區之一,班彥村就位於大山連大山、深谷接深谷的深度貧困區。

今年81歲的土族老漢呂長榮,在班彥村土生土長。「遠」和「窮」,是他對這個村莊最長久的記憶。

班彥村 81 歲的土族老人呂長榮在新家接受記者採訪。資料圖片

回憶起過去,呂長榮摸起了長長的鬍鬚:「現在和過去,那可真是天上地下啊!以前住的是山上的土坯房,房間又矮又暗;路不好,娃娃們出門上學不方便;難得吃上新鮮蔬菜,人們天天躺在土窩窩裡都懶得動。」

因為窮,人變得越來越懶;因為懶,生活變得越來越窮。班彥村村民陷入了貧窮的怪圈裡。

那麼,班彥村是如何從山上搬進山下的班彥新村的?班彥村駐村第一書記、青海省自然資源廳幹部袁光平講述了增減掛鈎政策發揮的巨大作用。

搬遷前,青海省土地統徵整理中心按照《青海省易地搬遷脫貧攻堅行動計劃》,成立項目幫扶調查組,開展班彥村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鈎項目立項前期調查,同時聯繫青海省測繪地理信息局,對拆舊復墾區和建新安置區進行了低空無人機遙感測繪。

「拆舊區位於班彥村沙溝山,當時3個自然村居民點佔地面積大、布局散亂,都是土坯房,居住環境條件惡劣,公共基礎設施薄弱。我們對總規模124.5畝的土地進行了拆舊。建新安置區則位於山下,緊鄰公路,交通便利。我們對沙溝山的123戶428人實施了整體搬遷、集中安置,新村統一規劃、統一設計、統一建設,水電路等配套設施一次到位,確保安置搬遷戶『不離土、不離村』。」袁光平說。

搬遷安置圓了呂長榮和其他村民一輩子不敢想的新房夢,而這只是增減掛鈎政策帶來的紅利之一。此外,這項政策產生的上百萬元指標流轉收益,也全部用於班彥村村民的脫貧。通過復墾盤活農村閒置、廢棄的建設用地,還有效增加了124.5畝耕地,平均每戶可以增加1畝耕地,進一步促進了農民增收。

活了大半輩子的呂長榮第一次住進了新房子。現在的他每天都會在新村裡轉幾圈,看著新房子,他就高興:「真是沒想到,我這半截入土的老人也能過上這樣的新生活。」

「釀」出來的致富路

回憶起2016年8月23日的情景,呂有金至今依然很激動。那天,習近平總書記來到班彥村,考察易地扶貧搬遷新村建設情況。

「當時我怎麼都不敢相信,總書記會來我們村。」呂有金說。總書記的到來,激發了呂有金的鬥志,也喚醒了他沉睡的夢想。搬進新房子,一切變得方便起來,呂有金拾回了他的手藝,開起了酩餾酒作坊。「既然做了,就不能失敗,還要做得出彩。」呂有金表示。

剛搬下山第一年,他就靠釀酒賺了5萬元,2017年收入10多萬元,他家徹底脫了貧。

脫貧後的呂有金夢想更大了。「我想當村裡的致富帶頭人。以前自己顧不上自己的『壇』,現在不僅能顧好自己的『壇』,還可以顧得上別人的『缸』。一個人奔小康沒意思,我還要帶領全村一起富起來。」呂有金說。他想把酩餾酒打造成一個產業,讓村裡的婦女在家門口就能就業,增加收入,減輕負擔。

搬進新房子,走上致富路,呂有金的觀念和狀態變得不一樣了。「從前我總覺得生在山溝溝裡,障礙那麼多,夢想遙不可及。真沒想到黨和國家沒有忘記我們,給了我們這麼多好政策。誰也不是生來就擁有一切,只要敢想敢幹,可以戰勝一切苦難。」

「繡」出來的幸福花

盤繡園裡,70歲的繡娘張達拉正在陽光下繡著一朵鮮豔的石榴花,時間在她的針下,靜靜地流淌。

「我每天一早就來這裡上班,這朵花已經繡了3天了,再繡幾天就完成了。」張達拉和繡娘們根據訂單確定的圖樣繡制盤繡花片,繡好後,大家繡的成品合在一起,最終製成一件衣服。

盤繡是土族婦女世代相傳的傳統技藝,針法獨特,操針時同時配兩根色彩相同的線,一作盤線,一作縫線。上針盤,下針縫,一針二線,雖費工費料,但成品厚實華麗,經久耐用。2006年,「土族盤繡」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名錄。

2017年6月,班彥村精準扶貧「土族盤繡」產業申請國家精準扶貧專項資金300萬元,修建了班彥村盤繡園,把在土族家裡炕頭的活拿到了盤繡園裡來,採用「公司+基地+帶頭人+農戶」的管理運營模式,通過籤訂供銷協議,由企業統一配發生產材料、圖案紋樣,提供手工藝生產技術、信息、倉儲等服務。

班彥村綜合辦公服務中心。資料圖片

依託這一優勢,班彥村投資發展盤繡製作特色產業,吸收145個產業戶,2019年產業戶人均收入達到了9000元以上。

「從前我們的生活不是特別好,吃水燒火都要自己勞動。現在住進了好房子,有了好條件,沒了後顧之憂。我們能夠靜下來、坐下來,把對國家的感恩繡在『太陽花』裡,把美麗的『太陽花』穿在身上。」張達拉說。

在張達拉心裡,幸福生活需要花費時間,一針一線密密繡制。而在袁光平看來,班彥村脫貧後的幸福生活也要靠悉心打造,發展一個一個產業,織密鄉村振興的網。

目前,袁光平正在發揮自己的地質老本行,講好班彥村的「化石故事」。「20世紀70年代,村民呂有金無意間挖出了埋藏在沙溝山裡的古生物化石。多年後,經專家考古研究,這是一片古生物化石遺址,可追溯到白堊紀,曾發現有鏟齒象、河馬、三趾馬、副板齒犀、陸龜和政羊等多個種屬的古生物化石,且規模大、保存程度完整。依託這一優勢,班彥村扶貧工作隊和村兩委計劃開展地質文化村建設,將科普教育和休閒旅遊相結合,起到地質遺蹟保護和地學知識普及雙重作用。」袁光平說。

2019年,作為班彥村的對口幫扶單位,青海省自然資源廳已投入70萬元,用於古生物化石的科學研究。扶貧工作隊正在積極爭取建設古生物化石展館經費;班彥村將邀請專家學者對古生物化石遺址進行研究,建設展覽、陳列中心,修建體驗區、觀景臺,開展科普體驗,整合旅遊、文化、鄉村、產業等功能,探索可持續發展的運營模式。

從酩餾酒到盤繡園,從農家樂到民宿,從特色種養業到地質文化村,班彥村正在一步步織密鄉村振興多元化發展的網。雖然織網的過程充滿艱辛,但袁光平相信,時間和付出最終會給出答案,「幸福不是一蹴而就的,但也不是遙不可及的。」他說。

原標題:《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丨班彥村開通幸福路》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五)巧手繪就小康路
    &nbsp&nbsp&nbsp&nbsp小康源自奮鬥、小康點亮生活。今年是決勝全面小康、決戰脫貧攻堅收官之年。為真實記錄、呈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偉大壯舉,展現人民群眾共建美好家園、共享幸福生活的生動實踐,匯聚起堅定信心克難關、同心同德奔小康的強大力量,海河傳媒中心開設「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專欄,多路記者深入基層一線,聚焦個人、家庭、企業、校園、社區、鄉村等微觀主體,以小切口反映大主題,充分展示人們身邊和眼中的顯著變化,圍繞群眾實實在在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講好小康故事。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 | 老村長歐姨的幸福生活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 | 老村長歐姨的幸福生活 2020-07-02 16:4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洪澤區高良澗街道新安家園居民的幸福生活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洪澤區高良澗街道新安家園居民的幸福生活 2020-07-28 22:3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丨繡郎 繡主播 繡奶奶 鎮湖鎮的「雙小康」生活
    周麗琴不僅讓自家過上了小康生活,還解決了當地30多位繡娘的勞動就業和收入問題,平均月收入能達到5000多元。在疫情期間,她不眠不休,用19天先後繡出了鍾南山和李蘭娟院士的肖像,她說,「生活好起來了,奔小康了,感謝國家,身為一個平凡繡娘,想表達我崇高的敬意。」
  • 青海班彥村山上搬到山下 日子從貧困到了小康
    「我最大的心願就是總書記再來我們村吧,我們現在已經搬到新家了。讓總書記看看我的新生活。」今年80歲的青海班彥村村民呂有榮,一直記著4年前,習近平總書記來到班彥村握住他手時的情景。在呂有榮家客廳裡醒目的位置,掛著3張習近平總書記與班彥村村民合影的照片。呂有榮告訴記者,他盼著總書記再來班彥村,他想給總書記獻上哈達,「上次太緊張了沒準備好。」呂有榮的孫子和呂有榮玩鬧。中青報·中青網見習記者 石佳/攝班彥村位於青海省海東市互助土族自治縣,這裡是一個傳統的土族村落。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丨江蘇如皋:百歲老人馬永蘭,衣食住行話小康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丨江蘇如皋:百歲老人馬永蘭,衣食住行話小康 2020-10-02 09:27:38 來源: 如e融媒 如皋市搬經鎮 馬永蘭老人家住江蘇省如皋市搬經鎮橫埭社區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丨千裡奔波 託起明天的太陽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丨千裡奔波 託起明天的太陽 2020-10-14 17:23 來源:澎湃新聞 政務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 | 興康社區:小康生活連著千家萬戶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 | 興康社區:小康生活連著千家萬戶 2020-11-05 17:3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丨印記發展小產業 村民勁頭足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丨印記發展小產業 村民勁頭足 2020-07-18 19:12 來源:澎湃新聞 政務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丨王海青:田野上的追夢人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丨王海青:田野上的追夢人 2020-12-03 17:3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丨金字招牌玉露香梨上市啦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丨金字招牌玉露香梨上市啦 2020-08-29 20:1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 ​唐古拉山鎮長江源村移民的幸福生活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 ​唐古拉山鎮長江源村移民的幸福生活 2020-09-29 09:4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丨傳承黎錦文化 巧手織就小康路
    近年來,海南省白沙黎族自治縣通過扶持專業合作社、開闢電商平臺銷售渠道打開市場,不僅讓黎錦文化重新煥發生機,更走出了一條獨具特色的小康路。正在直播帶貨的黎族妹子叫張潮瑛,別看她年紀輕輕,她可是海南黎錦文化的傳承人之一。在剛剛結束的全國首屆「非遺購物節」上,張潮瑛創辦的非遺扶貧就業工坊一舉獲得「創意創新獎」。
  • 【走向我們的幸福小康生活】從「傳統村落」到「田園綜合體」,鼓了...
    ●走向美好 奔進小康●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十三五」規劃的收官之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歸根結底是為了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為記錄好、呈現好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偉大壯舉和歷史進程,重慶高新區微訊從7月13日開始,推出「走向我們的幸福小康生活」系列報導,展現重慶高新區市民身邊點點滴滴的幸福變化。今天推出第四篇《「從「傳統村落」到「田園綜合體」,鼓了腰包,綠了青山》。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 || 「點亮」衢江明果村
    今年是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收官之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收官之年。通過多年的發展,衢江區杜澤鎮明果村的村容越來越靚,村民的腰包也越來越鼓了。   停車場   物業經濟發展中心   圖片丨 邵秀清   製作丨 潘柳寧   編輯丨臧誠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大爺大娘的幸福生活:老有所安 老有所樂 老...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大爺大娘的幸福生活:老有所安 老有所樂 老有所為 2020-08-21 19:55 來源:澎湃新聞 政務
  • 早安,地球村丨面向全國!「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主題作品徵集活動...
    講述小康路上的奮鬥記錄小康路上的我們「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主題作品徵集活動開!始!啦!、江西新聞客戶端、贛鄱雲聯合全省各縣級融媒體中心面向全國開展「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主題作品徵集活動徵 集一、活動主題講述小康路上的奮鬥,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高鐵開進沂蒙山,奔跑進小康
    如今,高鐵開進沂蒙山快一年了,革命老區大變樣,正邁開新步伐,奔跑進小康。高鐵線是嚮往美好生活的「幸福線」「之前我們要去濟南,從蒙陰到濟南要3到4個小時,現在方便了。我住的地方在蒙陰也算是比較偏遠的,但也兩個小時就能到了,高鐵方便多了!」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決戰決勝脫貧攻堅】我們要穩穩的幸福
    >用自身勤勞的雙手努力奮鬥真正過上安安穩穩倖幸福福的小康生活阿勒泰市:「雕花的馬鞍」雕出幸福生活俗話說人靠衣裝馬靠鞍,哈薩克族作為馬背上的民族,愛馬、懂馬的同時當然少不了給心愛的馬兒配上一副漂亮精緻的馬鞍,而對於阿勒泰市薩爾胡松鄉散德克庫木村窩依瑪克片區牧民葉爾哈力·託列吾汗來說,這更是一個商機,多年來,他通過製作馬鞍、馬絆子等馬具用品實現了增收致富。
  • 「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做一個幸福的農民」①昔日屋漏布衾寒 今朝...
    【開欄語】凝聚決勝全面小康正能量,共同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貴州與全國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重點在農村,關鍵在農民。2013年11月,貴州出臺《關於實施貴州省「四在農家·美麗鄉村」基礎設施建設六項行動計劃的意見》,實施貴州省小康路、小康水、小康房、小康電、小康訊、小康寨六項行動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