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境觀象】
提起漆器,很多人會聯想到日本,聯想到精緻的蒔繪工藝。殊不知,中國是漆器的發源地,早在7000年前河姆渡文化中就有漆器問世。可以說,漆器是中華民族對世界文明的重大貢獻,其品類之多、工藝之精、用途之廣、歷史之悠久,堪稱中國古代造物中的華彩篇章。
正在上海博物館舉辦的「千文萬華——中國歷代漆器藝術展」,用280餘件自戰國時期直至20世紀的中國漆器珍品,演繹了中國綿延幾千年的漆器藝術史,其中270餘件為上海博物館館藏。
識文描金盝頂舍利函
朱漆戧金人物花卉紋菱花形奩
沈正鎬制彩漆鰲魚桃盤
這也是上海博物館首次系統、完整地展出館藏漆器,上一次舉辦這樣的漆器特展還是在40年前。1979年11月,上海博物館與湖北省博物館聯合舉辦「湖北省出土戰國秦漢漆器展」,通過集中展出荊楚地區戰國、秦、漢考古新發現中的漆器精品,打開了人們認識中國漆器的大門,推動了當時全國對漆器,尤其是早期漆器的研究。
與當年聚焦某一地區、某一時代的展覽不同,此次特展以工藝為綱,以時間為序,共分為六大部分,從戰國秦漢的漆彩飛揚,到宋元明清的千文萬華,品種從素髹、彩繪到雕漆、填漆、螺鈿,從鑲嵌、戧金、描金、描彩,到後期的建漆、漆線雕等,囊括漆器發展史上極具代表性的實物,直觀反映了瑰麗絢爛的中國漆器史。
中國漆器時代
「一文杯得銅杯十」「一杯棬用百人之力,一屏風就萬人之功」,西漢《鹽鐵論》曾這樣記載當時的漆器。漆器是一種十分昂貴的器物,原材料珍貴,製作要求高、周期長,人工附加值非常之高,堪稱古代的「奢侈品」。
漆採自漆樹,俗稱大漆,具有抗酸鹼、御冷熱、抑腐蝕的特性,先民們自新石器時期就開始採用漆液髹飾木質、陶質器物。1977年,河姆渡遺址出土的一隻木胎朱漆碗,是中國發現最早的漆器之一。這隻碗造型古樸,漆色已不是天然大漆的黑褐色,而是調入硃砂的紅色,可見是原始漆器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1978年,浙江餘杭瑤山良渚文化墓葬出土了一件嵌玉高柄朱漆杯,說明四五千年前中國的漆工藝實用性和藝術性已開始結合。
上海博物館研究館員、工藝研究部原主任包燕麗是此次展覽的策展人。她介紹,在《周禮》《春秋》《尚書》《莊子》《韓非子》等許多書中都有關於「漆」的記載。先秦時期,漆藝可以用來裝飾屋宇、髹塗甲冑弓箭等兵器,甚至用來入藥,有關漆的地名、河名、村名比比皆是,還有作為姓氏的,孔子的弟子中就有漆雕氏。
剔紅遊歸圖蓮瓣形盤
剔犀香草紋長方奩
一件湖北荊州劉家臺25號戰國墓出土的彩繪漆鎮墓獸,開啟了展覽第一部分「漆彩飛揚」的講述。戰國至秦漢是中國漆器史上第一個高峰,此時的禮儀、生活、喪葬用品,都可以用漆器製作,各地墓葬中出土的彩繪漆器數以萬計,數量驚人,達到全盛。戰國漆器首推楚國,楚國漆器紋飾精美,用色極為豐富,湖北隨縣曾侯乙墓出土的大批漆器可以代表這一時期漆器製作的最高水平。這個墓葬出土的漆器,小到食用器具,大到衣箱、車馬具、棺槨,以及懸掛65件編鐘的漆木架等,種類豐富。
漢代是中國漆器史上最燦爛輝煌的時期。政治較為穩定,經濟文化高度發展,漆器製作也隨之迅猛發展,達到空前繁榮。有研究人員做過統計,凡是在大漢疆域內的漢代大墓,均有數量可觀的漆器陪葬,東抵樂浪墓葬群遺址,西達甘肅武威、新疆克孜爾石窟等地。馬王堆漢墓3000多件出土器物中,漆器就有700多件,一號墓和三號墓出土時,邊箱、棺槨還有棺內陪葬品,一眼望去大多是漆器,場面十分震撼。漢代墓葬中成千上萬漆器的出土,足以見出漢代國力之強盛,物質文明水平極高,審美創新能力十分旺盛。
「在中國物質文化史上,如果玉器時代對應新石器時期,青銅時代對應夏商周時期,漢代則可以說是在青銅文化衰退階段,逐步形成的一個漆器時代。」包燕麗感慨,漆器作為漢代的時尚用品,凝結著智慧和精神,是漢文化的物質載體,在世界物質文化史上留下了濃重的一頁。
極盡工巧的時尚用品
漆器工藝極為複雜,往往一毫米厚的漆就要上20遍,一遍陰乾後才能上第二遍,每天一般只能上兩遍。全部陰乾後,才能施以各種裝飾,如彩繪、雕漆、金飾、堆漆、螺鈿等,還要進行反覆打磨。僅僅如雕漆一項,就要在器胎上層層髹漆至數十層或百餘層,再用刀雕刻出紋飾。
素髹漆器是出現時間最早、最為簡約也是傳承時間最久的漆器品種,歷代都有製作。所謂素髹,即強調漆器表裡裝飾刪繁就簡只留漆色之美,而無紋飾之綴。展覽中「清雅素髹」部分共展示素髹漆器24件,既有上海地區出土的宋元時期日用品,碗、缽、盤、碟、杯等,也有雅致風物如古琴。
彩繪雲鳳紋漆圓盤
黑漆蓮瓣形奩
此次展出的清代乾隆時期朱漆菊瓣形碗和盤,漆色嬌俏可人,器型端莊優雅,代表了清代素髹漆器的最高水平。其中,菊瓣形盤的盤心刀刻填金隸書乾隆御題詩:「吳下髹工巧莫比,仿為或比舊還過。脫胎那用木和錫,成器奚勞琢與磨。博士品同謝青喻,仙人顏侶暈朱酡。事宜師古寧斯謂,擬欲摛吟愧即多。」
展覽的「雕錦鏤華」「螺鈿萋斐」「金髹彩妝」三部分,則展示了漆器極盡工巧之能事。螺鈿是用螺、蚌的外殼在漆器表面加以裝飾的工藝,有厚螺鈿和薄螺鈿兩種類型。宋元時期螺鈿工藝精進,鈿片漸薄,佳作迭出。展品中,宋元時期「黑漆螺鈿樓閣人物圖菱花形盒」和「黑漆螺鈿人物圖圓盒」均為海外回流文物,國內罕見,十分珍貴。清代螺鈿精益求精,鈿片薄如蟬翼,細若秋毫,普遍採用點螺工藝,局部片嵌金花,其構圖、配色模擬書畫趣味,隨彩而施,光華可賞。
包燕麗介紹,宋元明清時期是漆器史上第二個高峰,漆器品種繁多,數量可觀,藝術品居多,出現了千文萬華的局面。宋代漆器既精緻又實用,並且向兩個方面發展:一方面,出現了大量生產生活日用品,有大批出土的素髹漆器為證;另一方面,繼續向精緻發展,戧金、描金和雕漆工藝可以代表宋代漆藝的最高水平。且看宋代雕漆,剔犀、剔黑、剔紅、剔彩等,幾乎囊括了後世雕漆的所有品種。
此次展覽中,一件北宋慶曆二年的「識文描金盝頂舍利函」備受關注。識文是堆漆的一種,即用漆灰堆作陽線花紋或平地堆作陰線花紋,花紋與漆地同一顏色的髹飾技法。在這些花紋上屑金、泥金或打金膠上金和貼金,稱為「識文描金」。這件舍利函有明確的製作日期和精確的出土地點,是宋代識文描金漆器的典型作品,頗為難得。
漆器工藝有待覆興
明清兩代是中國漆器史上的集大成者,不僅品種和數量多,製作工藝也非常成熟,多種髹飾技法綜合應用是這個時期漆器製作的特點,工藝繁複,如雕填、識文描金、描金罩漆等。
漆器自漢唐時期傳入日本,歷經千年之後,已成古老技藝,傳承寥落,更是退出了生活實用領域。而在日本,漆器技藝被發揚光大,長期作為生活日用品,至今仍在廣泛使用,大部分宋元時期的漆器珍品如今被保存在日本。眾所周知,首字母小寫的英文「china」是「陶瓷」的意思,而首字母小寫的「japan」則是「漆器」的意思。
此次展覽特別設置了「閩風瑞光」篇章作為收束,希望展示漆器工藝在上世紀50年代的傳承。福州脫胎漆器是在繼承中國漆藝傳統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輕巧光亮,色彩豐富,工藝獨特,其開創者為清乾隆年間福州府侯官縣沈紹安,幾件展品勾勒出沈氏後人對漆器工藝的延續和創新。
包燕麗坦言,眼下漆器工藝的傳承並不樂觀。美術院校對漆器這一專業並沒有足夠重視,學生們即便有所涉及,也大多只涉漆畫,漆器製作工藝的傳承亟待覆興。中國是漆器的故鄉,希望有更多人關注漆器,研究漆器,希望有更多的手藝人和愛好者把漆器藝術作為生活的一部分,在一雕一鏤、螺鈿華彩中感悟器物之美好。
(作者:顏維琦)
《光明日報》( 2018年12月02日 09版)
[責任編輯:石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