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嫌別人麻煩的時候,嫌棄的到底是什麼?沒想到黃磊的電影導演處女作《麻煩家族》,竟然用一個家庭喜劇的外殼,講了很深刻的社會之苦。80後、90後在結婚之前,肯定都聽說過「七年之癢」的可怕。只是他們絕大多數都不會提起足夠的警惕,不料這些群體的「七年之癢」往往不到7年便會發作。大家身邊估計和囤兒一樣,都有不少結婚僅兩三年就離婚的8090後吧。既然現代人縮短了「七年之癢」,那麼老一輩就是在拉長「七年之癢」。對於父輩、爺輩,七年之癢也許能夠拉長到幾十年。
黃老師想告訴我們婚姻只是愛情的起點,結了婚才應該多幹談戀愛的事兒,否則再強大的愛情都要敗給生活。所以他用了四對夫妻來承擔劇情。新婚的魏大勳和任容萱,中年夫妻黃磊和孫莉,以及妹妹海清和王迅,老年夫妻李立群和張偉欣。新婚的正如膠似漆,甜蜜粘膩。中年的呢,一對歸於平淡,另一對吵鬧度日。老年夫妻退休後各自為生,漸漸生厭。
提出離婚,其實就是照顧了這個家庭一輩子的母親在提出抗議,因為她覺得自己的付出沒有換來一句感謝。但僅僅是欠一句感謝嗎?問題的實質其實在於:如果婚姻疏於溝通,再美好的曾經都會變成相看兩厭。誰能說今天魏大勳和任容萱的你儂我儂,十年後不會變成黃磊孫莉的平淡如水,三十年不會變成自己父母那樣的互相漠視呢?
剛開始看,覺得太平了,平淡平靜平淡…甚至於不像一部電影;慢慢的出現很多笑點,特別是黃磊老師扮演的角色焦慮感很強,一說起中英交錯我就想笑;大麻煩套著小麻煩,海清演生活場景真是遊刃有餘;父親退休後的粗糙生活,男主不停出差應酬,小孩面對爸爸的忙碌產生的距離感,律師猴兒邊吃火鍋啤酒邊接客戶,連急救人員也是一副不耐煩…只有孫莉和媽媽在影片中還像一泓清泉…到了後面,莫名的悲傷就蔓延開了。也許想要離婚的念頭在她心裡堆積了很多年,也許放棄離婚也就是那麼一瞬間,因為孫子打來的電話讓她不舍,也許老頭突然倒下讓她心疼,也許她願意為了這一大家人妥協…面對父母的生老病死,一家人的手足無措和慌亂…老頭說的恩愛,感恩與理解…
意外的是,《麻煩家族》是一部家庭喜劇電影。或許俺孤陋寡聞,如今的華語電影市場,這個題材真的不多見。一年之中打著「合家歡」旗號的電影不勝枚舉,但沒幾部是關注家庭層面的。如《一切都好》《回家過年》這樣的作品實在少。但實際情況是,國內商業電影早年間的發展,恰恰是從這些家庭類電影起步的,比如《喜盈門》《瞧這一家子》等等。
如今隨著多媒體媒介的發展,家庭類作品更多的是出現在電視熒幕上,用很長的篇幅去描寫家庭中的悲歡離合,但恰恰是這樣,很多觀眾大概忘記了,當這類作品出現在大銀幕上,在90分鐘的時長中,我們會去如何描述一個老的老,小的小,一家幾口的故事。
所謂家庭類作品,如同當下另一種描述小人物的生活電影類似,它的題材其實要具備一定話題性,如《一年到頭》中的春運、《無形殺》中的網絡暴力、《我是植物人》中的醫療黑幕等等。《麻煩家族》與這些電影有相同之處,也有區別的地方。
關鍵是這個故事,一段家庭糾紛,情節上並無誇張,而是將一些家庭中幾位主要角色的對話,用幽默的方式呈現出來,是現實社會人生百態的寫照。而電影最終呈現的主題之於我國傳統,又是那樣的貼切。電影並沒有去刻意營造一些意識視角,不歌頌也不批判,也沒有抨擊現實這些情緒,只是在記錄他們的生活,他們的故事,娓娓道來的旁白,們的存在只是為了讓影片有一種時代和環境被還原的現實質感,也體現了創作者的一種態度。
電影的結局貌似是一個大團圓式的結局。但與我們常見的七年之癢故事相比,比如電影《一聲嘆息》或者電視劇《牽手》,《麻煩家族》中的七十歲之癢,必然要帶入到東方人的家庭觀念和社會情境。這與我們常見的西方式家庭電影,如《天倫之樂》專注於西方人的理性獨立完全不同。
本片的三代人十張嘴,已經宣告想要打破這等牢固的建築基礎,實際上是不可能的一件事。這個家族依然有強大的向心力,朝夕相處,延續多年已有慣性,一場亂糟糟的家庭會議,實際上就是寫照。想離個婚,成本太高了,絕不是9.9元可以解決的。
黃磊導演的處女作,改編自山田洋次的故事,講述三代同堂,一家人吵吵鬧鬧的生活。劇情稱不上有什麼波瀾起伏,就算是原版也稍顯拖沓。李立群飾演家裡的爺爺,退了休不願待在家裡,整天泡在外面找老友打球,飯館聚餐。奶奶過生日了他忘得一乾二淨,還是奶奶不經意提起才知曉。爺爺漫不經心問起她想要什麼生日禮物,奶奶說:我只想要你在這離婚協議書上簽字。這對老夫老妻的離婚鬧劇在家裡掀起了軒然大波。
大兒子黃磊表面上漠不關心,實則暗地著急上火;二女兒和女婿懷疑爺爺和飯館老闆娘有染,還派偵探去調查;小兒子和女友則充當起和事老的角色。開家庭會議,奶奶坦露心聲不是因為別的,而是對爺爺的眾多毛病無法忍受。經過一番折騰,爺爺最終誠心悔過,並開始糾正自己的壞習慣,奶奶撕碎了離婚協議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