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某在《莊老通辯》(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出版115頁)批判老子,說「老子實於人類社會有大野心,彼似未能遊心於淡漠。」他強加給老子的「大野心」罪名,根本沒有老子的言論做論據,本來不值得駁辨,既然提到老子的野心,那麼,姑且看一看老子的野心究竟是什麼心?
《老子第四十九章》聖人常無心,以百姓之心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矣。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矣。聖人在天下,歙歙焉,為天下渾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聖人皆孩之。【譯文】聖人永遠沒有私心,把百姓的心願當成自己的心願,對善良的人,要善待他;對不善良的人,也要善待他,這就是以善為德了。對守信的人,要信任他;對不守信用的人,也要信任他,這就是以誠信為德了。聖人治理天下,和諧,融洽啊,把天下人的心混同成他的心。百姓的一切都進入他的耳朵和眼睛。聖人認為百姓都是保持了天然純真之心的嬰孩。(引自汪增陽汪永紅著《道德經章句新編新解》)
原來,老子的聖人之心就是百姓的心。聖人挖空了自私的心思,換成百姓的心。聖人的心與百姓的心打成一片,這有什麼錯?這就叫野心?q某懂得野心是什麼意思嗎?
歷史上,「以百姓之心為心」做得最好的皇帝是漢文帝。《史記.孝文本紀第十》記載,上曰:「古之治天下,朝有進善之旌,誹謗之木,所以通治道而來諫者。今法有誹謗妖言之罪,是使眾臣不敢盡情,而上無由聞過失也。將何以來遠方之賢良?其除之。民或祝詛上以相約而後相謾,吏以為大逆,其有他言,而吏又以為誹謗。此細民之愚無知抵死,朕甚不取。自今以來,有犯此者,勿聽治。」
漢文帝的意思是,古代那些治理天下的人,朝堂上有勸諫皇帝為善的旌旗,批評朝政的木板,用來打通治國的正道,招徠進諫的人。當今法律有誹謗妖言惑眾的犯罪條款,這樣做,使眾臣不敢盡情發言,因而皇上沒有辦法聽取自己的過失。那麼,憑什麼招徠遠方賢良之人?應該除掉誹謗罪。老百姓有的人詛咒皇上甚至結夥謾罵,官吏認為這是謀反,老百姓有其他言論,官吏又認為是誹謗皇上。這些把老百姓的愚蠢無知行為當成死罪,朕很不取。自今天以後,有犯誹謗罪的人,不要依法治罪。
皇帝是統治者,百姓是被統治者,怎樣調和這對矛盾呢?皇帝只有把百姓當成自己的兒子去愛,而不是把百姓當成剝削對象,那就是把皇帝之心換成百姓之心,把天下人心混同皇帝的心。百姓的一切都進入皇帝的耳朵和眼睛,他們的心才會想到一起。天下才能和諧,融洽。漢文帝實踐老子的治國正道,換來中國歷史上輝煌的文景之治,讓中華民族的一個族群自稱漢族。歷史事實證明,老子思想無比正確。
老子曰「聖人皆孩之」本意是聖人一視同仁,愛民如子。q某卻斷章取義,批判老子,說「蓋彼所想之聖人實欲玩弄天下人皆如小孩。而彼聖人者則微妙玄通,深不可識,一些也不混沌,此實為一愚民之聖也。」(116頁)
對這樣主觀武斷,斷章取義的霸道行為,不想再說了。太上老君看著這些人,也只好苦笑「不笑不足以為道。」
這些人沒有讀懂《老子》就嚴厲批判老子,把老子人間正道搞得烏煙瘴氣,阻礙了人類向文明前進的腳步。
讀懂《老子》實現天下玄同,是我們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