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看老子聖人的野心

2020-12-15 伯陽書童

q某在《莊老通辯》(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出版115頁)批判老子,說「老子實於人類社會有大野心,彼似未能遊心於淡漠。」他強加給老子的「大野心」罪名,根本沒有老子的言論做論據,本來不值得駁辨,既然提到老子的野心,那麼,姑且看一看老子的野心究竟是什麼心?

《老子第四十九章》聖人常無心,以百姓之心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矣。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矣。聖人在天下,歙歙焉,為天下渾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聖人皆孩之。【譯文】聖人永遠沒有私心,把百姓的心願當成自己的心願,對善良的人,要善待他;對不善良的人,也要善待他,這就是以善為德了。對守信的人,要信任他;對不守信用的人,也要信任他,這就是以誠信為德了。聖人治理天下,和諧,融洽啊,把天下人的心混同成他的心。百姓的一切都進入他的耳朵和眼睛。聖人認為百姓都是保持了天然純真之心的嬰孩。(引自汪增陽汪永紅著《道德經章句新編新解》)

原來,老子的聖人之心就是百姓的心。聖人挖空了自私的心思,換成百姓的心。聖人的心與百姓的心打成一片,這有什麼錯?這就叫野心?q某懂得野心是什麼意思嗎?

歷史上,「以百姓之心為心」做得最好的皇帝是漢文帝。《史記.孝文本紀第十》記載,上曰:「古之治天下,朝有進善之旌,誹謗之木,所以通治道而來諫者。今法有誹謗妖言之罪,是使眾臣不敢盡情,而上無由聞過失也。將何以來遠方之賢良?其除之。民或祝詛上以相約而後相謾,吏以為大逆,其有他言,而吏又以為誹謗。此細民之愚無知抵死,朕甚不取。自今以來,有犯此者,勿聽治。」

漢文帝的意思是,古代那些治理天下的人,朝堂上有勸諫皇帝為善的旌旗,批評朝政的木板,用來打通治國的正道,招徠進諫的人。當今法律有誹謗妖言惑眾的犯罪條款,這樣做,使眾臣不敢盡情發言,因而皇上沒有辦法聽取自己的過失。那麼,憑什麼招徠遠方賢良之人?應該除掉誹謗罪。老百姓有的人詛咒皇上甚至結夥謾罵,官吏認為這是謀反,老百姓有其他言論,官吏又認為是誹謗皇上。這些把老百姓的愚蠢無知行為當成死罪,朕很不取。自今天以後,有犯誹謗罪的人,不要依法治罪。

皇帝是統治者,百姓是被統治者,怎樣調和這對矛盾呢?皇帝只有把百姓當成自己的兒子去愛,而不是把百姓當成剝削對象,那就是把皇帝之心換成百姓之心,把天下人心混同皇帝的心。百姓的一切都進入皇帝的耳朵和眼睛,他們的心才會想到一起。天下才能和諧,融洽。漢文帝實踐老子的治國正道,換來中國歷史上輝煌的文景之治,讓中華民族的一個族群自稱漢族。歷史事實證明,老子思想無比正確。

老子曰「聖人皆孩之」本意是聖人一視同仁,愛民如子。q某卻斷章取義,批判老子,說「蓋彼所想之聖人實欲玩弄天下人皆如小孩。而彼聖人者則微妙玄通,深不可識,一些也不混沌,此實為一愚民之聖也。」(116頁)

對這樣主觀武斷,斷章取義的霸道行為,不想再說了。太上老君看著這些人,也只好苦笑「不笑不足以為道。」

這些人沒有讀懂《老子》就嚴厲批判老子,把老子人間正道搞得烏煙瘴氣,阻礙了人類向文明前進的腳步。

讀懂《老子》實現天下玄同,是我們的責任。

相關焦點

  • 老子說的聖人是什麼樣的?老子是聖人嗎?
    本文討論的是《老子》一書中的「聖人觀」,並且以此標準結合老子的事跡評價老子本人是否為聖人?一般介紹老子都給貼上「道家學派創始人」的標籤,從「道家學派」的定義和「創始人」的具體概念來講,這個標籤是不太貼切的。所謂「創始人」是指:「是指事件的發起者,第一人提出事件概念或事物緣起的人」。
  • 李之柔·老子系列:老子是聖人嗎
    言及「聖人」,人們通常會想起孔夫子,然而被後世尊為「聖人」的孔夫子說自己沒有見過聖人,有《論語·述而》為證:「子曰:『聖人,吾不得而見之矣;得見君子者,斯可矣。』」 《史記》中記載孔子曾向老子問禮,老子說:「吾聞富貴者送人以財,仁人者送人以言。吾不能富貴,竊仁人之號,送子以言,曰:『聰明深察而近於死者,好議人者也。博辯廣大危其身者,發人之惡者也。
  • 老子智慧-聖人不積
    聖人不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老子》第八十一章【參考譯文】得道的人從不積累,他越為別人付出,自己越富有,他越給予別人,自己越充足。天道的原則是,讓萬物受益而不傷害,得道的人原則是,只是去做,而不爭奪。
  • 怎樣理解老子「聖人處無為之事」和「聖人行不言之教」之「聖人」
    老子《道德經》中「聖人」都有哪些?《道德經》全篇81章其中講到「聖人」的共有31個章節。而道篇有12個章節,德篇有19個章節。我們雖然不能一一全面道來,但可以從其中章節中了解老子對「聖人」的理解以及老子的所描述的「聖人」的含義。
  • 跟老子學做人:聖人不積
    跟老子學做人:聖人不積
  • 南湖山人:老子說,聖人是得道的
    南湖山人:老子說,聖人是得道的2020.10.30老子在《道德經》上常常提到聖人是得道的,得道的聖人應該是什麼樣子呢?那麼,下面我們來歸納一下: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功成而弗居;聖人無為,則無不治;聖人無私,故能成其私;聖人不爭,天下莫與其爭;聖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聖人功成身退,天之道也;聖人愛以身為天下,若可託天下;聖人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矝故長;
  • 6老子為什麼讓聖人不仁呢?
    關於聖人的論述,老子還說:天地不仁,以萬物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芻狗是古人祭祀時扎的草狗,祭祀時放在神臺上供奉,祭祀後仍地上任其自生自滅。所以老子這裡說:天地做為萬物的統領,應該沒有私心、沒有偏愛,把萬物當做祭祀用的芻狗一樣,任萬物自生自滅;聖人做為老百姓的統治者,應該沒有私心、沒有偏愛,把百姓當做祭祀用的芻狗一樣,讓百姓自由生息。
  • 爭與不爭,且看老子、孔子、孫子怎麼說
    老子說:「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看來聖人是不爭的,但是不爭的不一定能成為聖人。又說:「上善如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水能藏汙納垢,而且順勢往低處流,滋潤萬物卻不索求相比之下,對要往高處走的人來說,這種品德是不可企及的。
  • 看了西瓜視頻才明白:老子為什麼會說"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筆者在高中的時候,第一次看《道德經》。初讀原文時,被裡面這句"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震撼到了。這句話的直面意思就是說:聖人不講仁義,把百姓當做祭祀的稻草。老子雖然沒有太多對世俗的芥蒂,但也不至於發出"聖人不仁義到視人為草芥"的感慨。另外,既然所謂的聖人都把百姓當"芻狗"了,那麼他又何來「聖人」可言?
  • 老子嘴裡說的聖人到底是誰呢?
    我們這裡不研究「屌絲」,想說說老子筆下的「聖人」。今天我們一提聖人,就想起了孔老二、關老二等離我們久遠了的賢能之人。或者上帝、佛祖這些遙不可及的宗教教主。現代的聖人在哪?誰都會說現在哪有聖人。也有,是剩人,嫁不出去取不著的大齡男女就是剩人。開個玩笑。
  • 莊子說「聖人不死,大盜不止」,那問題來了:老子算不算聖人?
    「聖人不死,大盜不止」,這是莊子一個非常著名的論斷,出自《莊子·胠篋》,但問題來了,莊子說的「聖人」,包不包括老子呢?一般認為,莊子這句話針鋒相對的,是儒家聖人。問題在於,老子的《道德經》裡也多次出現「聖人」,而且都是正面形象,如: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第二章)是以聖人之治也,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第三章)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 聖人老子無為解讀
    老子所著道德經流傳至今,意義非凡,影響至今。無為」思想是老子思想的重要代表,古來評價不一無為」一詞在《老子》中共出現了多次,每次的內涵不完全相同,但異曲同工,大道相通。第一次出現「無為」是在第二章「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此「無為」第一次出現,開宗明義,無為即是依道而為,絕不是不為,既有「處、行」二字,何以說是不為呢?老子的「無為」主張本質上是有為,是依道而有為。所以說「無為」不是消極的,無奈的,而是從更高思想智慧出發的依道而為。老子的思想本質不是出世,而是入世,否則何以西出關外留下五千真言而言道德之意呢?
  • 老子是什麼人?老子說自己是聖人;孔子說他是神人;莊子說是真人
    如果說孔子是聖人的話,那麼先秦道家的創始人老子是什麼人呢?居士我認為可以用三個詞來稱呼老子,分別為:聖人、神人和真人。當然這不是我說的,分別是老子、孔子和莊子說的。一、聖人現在很多人可能認為只有儒家才提倡聖人,甚至認為道家是反對聖人的,比如《莊子》中說「聖人不死,大盜不止。」其實這是一種誤解,聖人並非儒家所獨有的。老子所著《道德經》一書短短五千餘字,其中卻有三十二處提到「聖人」。
  • 老子為什麼說「聖人抱一為天下式」?
    是以,聖人抱一為天下式。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古之所謂「曲則全」者,豈虛言哉?誠全而歸之。這一章老子強調委屈反能保全、屈枉反能伸直,向我們講述了相反相成的道理。老子也同時提出了「聖人抱一」的思想。那麼,老子為什麼說「聖人抱一為天下式」呢?「曲則全,枉則直」,即委屈反能保全,屈枉反能伸直。
  • 「聖人為腹不為目」是講禁慾?《老子》反對縱慾,也反對禁慾
    也就是說,道家老子即便曾經喊出「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及此」,但是這並不是說老子在告誡人們極端壓抑自己的欲望,老子只是以「聖人不求珍奇,填飽肚子就能滿足」為例子告誡當時追求奢華生活的世人:日子不必奢華,過自己這個層面之人生的質樸生活就可以了。
  • 老子與孔子為啥都是聖人
    老子講的是哲學,高度抽象,是萬物存在與發展的靈魂,雖然主宰宇宙萬物,卻是看不見摸不著的存在,這些存在的意義不容置疑,比看得到摸得著的物質存在更加關鍵,人類要想向高級發展,必須掌握與運用這些宇宙的主宰。老子給了我們一把世間獨一無二的鑰匙,是啟發人類領悟的鑰匙。老子偉大嗎?當然偉大。
  • 說老子反智是天大的誤會,從孔子刪《詩經》看聖人之道
    很多人讀了《道德經》有一個誤解,非得說老子是反智的,是為封建統治者張本的走狗文人,其實根源在於自己是半瓶子水,剩下那半瓶都倒進了腦子裡,在裡面養魚,理解不了人家在說什麼,一個牛聽了《高山流水》非說是《香水有毒》,是自己腦力不夠,還得反過來污衊聖人,這才是其心可誅。
  • 聖人老子的主要思想
    中華被尊稱的兩大聖人老子和孔子,其中老子(前600年左右~前470年左右),姓李名耳,字伯陽,又稱老聃。從現在流傳下來的老子唯一一篇著作《道德經》來看,通篇都是講老子對自然、人與自然的關係的認識,以及人應該如何順應自然的規律來指導自己所作的論述。就是在這種論述產生兩千五百多年後的今天看來,這種認識和論述也是極其深奧和精彩的。老子對宇宙的總體認識是這樣表述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 《老子》:聖人也有「果腹」之欲,對待欲望要把握「度」
    也就是說,道家老子即便曾經喊出「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及此」,但是這並不是說老子在告誡人們極端壓抑自己的欲望,老子只是以「聖人不求珍奇,填飽肚子就能滿足」為例子告誡當時追求奢華生活的世人:日子不必奢華,過自己這個層面之人生的質樸生活就可以了。
  • 聖人:老子《道德經》的神妙 在全球的影響力
    在中國先秦的時期,也許是上天開恩突然在地球上出現了眾多的聖人,他們的人文思想一直影響著整個的世界。在中華民族的春秋、戰國時代就有諸子百家的思想之源,其中老子、孔子、墨子、韓非子的思想最為卓越。其中老子、釋迦牟尼、穆罕默德、耶穌四位聖人是世界上最著名的人文之父。在中國的老子思想是最高端的學問,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統計,被譯成外國文字發行量最大的世界文化名著,除了《聖經》以外就是《道德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