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之柔·老子系列:老子是聖人嗎

2020-08-27 李之柔


言及「聖人」,人們通常會想起孔夫子,然而被後世尊為「聖人」的孔夫子說自己沒有見過聖人,有《論語·述而》為證:「子曰:『聖人,吾不得而見之矣;得見君子者,斯可矣。』」

《史記》中記載孔子曾向老子問禮,老子說:「吾聞富貴者送人以財,仁人者送人以言。吾不能富貴,竊仁人之號,送子以言,曰:『聰明深察而近於死者,好議人者也。博辯廣大危其身者,發人之惡者也。為人子者毋以有己,為人臣者毋以有己』。」(《史記·孔子世家》)他還說:「吾聞之,良賈深藏若虛,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驕氣與多欲,態色與淫志,是皆無益於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史記·老子韓非列傳》)老子告誡孔子,君子具有高尚的品德,卻能容貌謙和仿佛大愚。你應該去掉驕氣和過多的欲求,去掉造作的神態和不切實際的想法,在父母和君主面前都不要自以為是。孔子告辭出來,對弟子說:「鳥,吾知其能飛;魚,吾知其能遊;獸,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為罔,遊者可以為綸,飛者可以為矰。至於龍,吾不能知其乘風雲而上天。吾今日見老子,其猶龍邪!」可見孔子並不認為老子是聖人,當然評價也不低,他說老子是「龍」。

最早視老子為聖人的書或是《呂氏春秋》:「故聖人聽於無聲,視於無形。詹何、田子方、老耽是也。」其《重言》章認定老子說話慎重,是能從無聲之處獲取信息、從無形之處識得真諦的聖人。老子卻說自己像個初生的嬰孩:「我獨泊兮其未兆,如嬰兒之未孩,儡儡兮若無所歸。眾人皆有餘,而我獨若遺。我愚人之心也哉。」(第二十章)「愚人之心」不過是無欲無知、「毋以有己」罷了,那麼初生的嬰孩又是怎麼回事?「為天下谿,常德不離,復歸於嬰兒」(第二十章),成為天下谿,「常德」不會失去的人,才能回歸如嬰兒一般。「聖人在天下歙歙焉,為天下渾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聖人皆孩之」(第四十九章),聖人察看天下沒有偏執,為天下人的利益全身心投入。百姓專注於耳目聰慧,聖人使百姓回到孩童般純真質樸的狀態。細細想來,老子的話很值得玩味。

在王弼本《老子》中,有三十一次強調「聖人」,環環相扣,寓意不盡相同,以至於我曾以為這是寫給「聖人」的書。或曰無為、不言、不居功,如「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第二章),「是以聖人不行而知,不見而名,不為而成」(第四十七章);或曰無欲、無私,如「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第三章),「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第七章),「是以聖人去甚、去奢、去泰」(第二十九章);或曰不爭、謙下,如「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第二十二章),「是以聖人處上而民不重,處前而民不害」(第六十六章)等。綜上所述,老子沒有認為自己是聖人,但他希望萬物都能依道而行。他筆下的聖人是理想國的體道者,與其他學說中的聖人的最大不同,就是毫無存在感,不但一點也不顯擺,而且不需要人們歌功頌德,頂禮膜拜。

其實孔子心中的聖人形象和老子所言差不多,有人問孔子:「何謂聖人?」孔子回答:「所謂聖者,德合於天地,變通無方。窮萬事之終始,協庶品之自然,敷其大道而遂成情性。明並日月,化行若神,下民不知其德,睹者不識其鄰。此謂聖人也。」(《孔子家語·五儀解》)聖人的品德合於天地之道,應化自如,能窮究萬物終始,協調其合於大道,依照大道來成就萬事。明如日月,教化如神。百姓不知其德,即便看到也不知道他就在身邊——這就是聖人了。

縱然看到了聖人,人們也不知道,或許這才是老子心中合乎大道的聖人之德吧?(作者:李之柔 發表於2020年01月12日《北京晚報》 題作「聖人形象」)


相關焦點

  • 李之柔·老子系列:老子之柔
    作者:李之柔老聃就是老子,參照對孔子、墨子、列子等學說的評價,便知此論有一定道理。《淮南子·繆稱》載「老子學商容,見舌而知守柔矣」,民間也有類似的故事。遲暮之年的大賢商容問老子:「你看看我的牙齒還有嗎?」老子回答:「沒有了。」商容又道:「你看看我的舌頭還在嗎?」老子恍然大悟,柔弱的原來比堅硬的更厲害,自此明白了為什麼要「守柔」。
  • 李之柔·老子系列:老子之道
    李之柔「無」是老子的本體論,「有」是老子的宇宙觀,前者言本質,後者說發展,表明了「道」是抽象的,雖然難以言說、難以名狀,但卻是天地萬物的初始,是永恆的運行變化規則。老子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第四十二章),他還說「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第五十五章)。在老子之前,先民敬畏「天命」,把「天」視為人類的主宰。
  • 李之柔·老子系列:老子不言
    作者:李之柔起句出自《老子》第二十八章的「知者不言,言者不知」,第二句承勢說「這話我是從老子那裡知道的」,後兩句把話鋒一轉:「假如老子你是智者,為什麼自己還要寫《道德經》一書呢?」 回答白居易的問題很容易,讀一讀司馬遷的《史記·老子韓非列傳》就可以明了:「老子修道德,其學以自隱無名為務。居周之久,見周之衰,乃遂去。至關,關令尹喜曰:『子將隱矣,強為我著書。』
  • 李之柔·老子系列:老子之德
    作者:李之柔》,我們習慣將用篆書抄寫的《老子》稱之為「甲本」,將用隸書抄寫的《老子》稱之為「乙本」。 訓釋《老子》的發軔之作《韓非子·解老》,註疏順序與帛書文本相同,也是從「上德不德,是以有德」開講的;如此看來,老子「言道德之意」自秦漢時,流傳的版本以及各家的闡述側重就有差異。雖然「道經」、「德經」之分早存爭議,但「道」、「德」作為老子學說的重中之重是毫無疑義的。
  • 李之柔·老子系列:哪個《老子》更靠譜
    作者:李之柔元代有「注者三千餘家」之說,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出版的《無求備齋老子集成初編》、《無求備齋老子集成續編》中,收錄有三百五十六種!到今天,這個數字只會增加不會減少,這不僅說明老子學說有著強大的生命力,也表明《老子》的確存在讓人難以洞徹之處。
  • 老子說的聖人是什麼樣的?老子是聖人嗎?
    本文討論的是《老子》一書中的「聖人觀」,並且以此標準結合老子的事跡評價老子本人是否為聖人?一般介紹老子都給貼上「道家學派創始人」的標籤,從「道家學派」的定義和「創始人」的具體概念來講,這個標籤是不太貼切的。所謂「創始人」是指:「是指事件的發起者,第一人提出事件概念或事物緣起的人」。
  • 且看老子聖人的野心
    q某在《莊老通辯》(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出版115頁)批判老子,說「老子實於人類社會有大野心,彼似未能遊心於淡漠。」他強加給老子的「大野心」罪名,根本沒有老子的言論做論據,本來不值得駁辨,既然提到老子的野心,那麼,姑且看一看老子的野心究竟是什麼心?
  • 老子智慧-聖人不積
    聖人不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老子》第八十一章【參考譯文】得道的人從不積累,他越為別人付出,自己越富有,他越給予別人,自己越充足。天道的原則是,讓萬物受益而不傷害,得道的人原則是,只是去做,而不爭奪。
  • 聖人老子的主要思想
    中華被尊稱的兩大聖人老子和孔子,其中老子(前600年左右~前470年左右),姓李名耳,字伯陽,又稱老聃。從現在流傳下來的老子唯一一篇著作《道德經》來看,通篇都是講老子對自然、人與自然的關係的認識,以及人應該如何順應自然的規律來指導自己所作的論述。就是在這種論述產生兩千五百多年後的今天看來,這種認識和論述也是極其深奧和精彩的。老子對宇宙的總體認識是這樣表述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 老子是什麼人?老子說自己是聖人;孔子說他是神人;莊子說是真人
    如果說孔子是聖人的話,那麼先秦道家的創始人老子是什麼人呢?居士我認為可以用三個詞來稱呼老子,分別為:聖人、神人和真人。當然這不是我說的,分別是老子、孔子和莊子說的。可以說老子非常推崇聖人,認為聖人是具有最高智慧的人,甚至《道德經》一書就是圍繞聖人展開的。陳鼓應先生認為,道家的聖人不同於儒家的聖人,道家推崇的聖人體任自然,拓展內在的生命世界,摒棄一切影響身心自由活動的束縛。老子理想中的聖人,首先是無為。聖人順應自然規律而不強作妄為,能夠輔助萬物呈現出各自的生命狀態。
  • 聖人老子無為解讀
    老子所著道德經流傳至今,意義非凡,影響至今。無為」思想是老子思想的重要代表,古來評價不一無為」一詞在《老子》中共出現了多次,每次的內涵不完全相同,但異曲同工,大道相通。第一次出現「無為」是在第二章「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此「無為」第一次出現,開宗明義,無為即是依道而為,絕不是不為,既有「處、行」二字,何以說是不為呢?老子的「無為」主張本質上是有為,是依道而有為。所以說「無為」不是消極的,無奈的,而是從更高思想智慧出發的依道而為。老子的思想本質不是出世,而是入世,否則何以西出關外留下五千真言而言道德之意呢?
  • 跟老子學做人:聖人不積
    跟老子學做人:聖人不積
  • 孔子是聖人,老子還差點,莊子不夠格
    世俗觀未必就是錯誤的,因為聖人本身就是一個概念,隨著衡量標準的變化而變化,只不過世俗人眼中看到的是得不到的富貴,所以通常情況下最富貴的那個人就成了世俗人眼中的聖人。以富貴而論,孔子、老子、和莊子都不是聖人,因為就富貴而論他們連袁世凱都比不了!
  • 6老子為什麼讓聖人不仁呢?
    關於聖人的論述,老子還說:天地不仁,以萬物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芻狗是古人祭祀時扎的草狗,祭祀時放在神臺上供奉,祭祀後仍地上任其自生自滅。所以老子這裡說:天地做為萬物的統領,應該沒有私心、沒有偏愛,把萬物當做祭祀用的芻狗一樣,任萬物自生自滅;聖人做為老百姓的統治者,應該沒有私心、沒有偏愛,把百姓當做祭祀用的芻狗一樣,讓百姓自由生息。
  • 老子為何?傳說何來?精神聖人老子又是怎麼成為老子天下第一的?
    從伏羲以來,到夏、商、周三代,著名的道家世代都有,何止僅僅是一位老子呢?這都是因為後來的一些學道的人們為了推崇老子而誇大其詞,才編造了那些奇聞異說以聳人聽聞罷了。實事求是地說,老子就是在研究道學上成果最突出的一個人,而絕不是什麼神仙異類。」那麼老子是怎麼成為「天下第一」的老子的呢?
  • 老子嘴裡說的聖人到底是誰呢?
    我們這裡不研究「屌絲」,想說說老子筆下的「聖人」。今天我們一提聖人,就想起了孔老二、關老二等離我們久遠了的賢能之人。或者上帝、佛祖這些遙不可及的宗教教主。現代的聖人在哪?誰都會說現在哪有聖人。也有,是剩人,嫁不出去取不著的大齡男女就是剩人。開個玩笑。
  • 南湖山人:老子說,聖人是得道的
    南湖山人:老子說,聖人是得道的2020.10.30老子在《道德經》上常常提到聖人是得道的,得道的聖人應該是什麼樣子呢?那麼,下面我們來歸納一下: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功成而弗居;聖人無為,則無不治;聖人無私,故能成其私;聖人不爭,天下莫與其爭;聖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聖人功成身退,天之道也;聖人愛以身為天下,若可託天下;聖人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矝故長;
  • 老子與孔子為啥都是聖人
    老子講的是哲學,高度抽象,是萬物存在與發展的靈魂,雖然主宰宇宙萬物,卻是看不見摸不著的存在,這些存在的意義不容置疑,比看得到摸得著的物質存在更加關鍵,人類要想向高級發展,必須掌握與運用這些宇宙的主宰。老子給了我們一把世間獨一無二的鑰匙,是啟發人類領悟的鑰匙。老子偉大嗎?當然偉大。
  • 怎樣理解老子「聖人處無為之事」和「聖人行不言之教」之「聖人」
    老子《道德經》中「聖人」都有哪些?《道德經》全篇81章其中講到「聖人」的共有31個章節。而道篇有12個章節,德篇有19個章節。我們雖然不能一一全面道來,但可以從其中章節中了解老子對「聖人」的理解以及老子的所描述的「聖人」的含義。
  • 鴻鈞之下最強聖人是誰?通天教主依靠誅仙陣鬥得過老子嗎?
    封神世界裡有很多聖人,甚至連凡人姬昌都自稱聖人!不僅姬昌把自己當作聖人,甚至整個人間許多人都把他當作聖人!把姬昌當作聖人的有無數的平民百姓、有妲己、有費仲尤渾。當然,姬昌所謂的聖人,肯定不是修為上的聖人,而是道德模範一般的聖人!所以,姬昌的聖人,跟修為達到聖人境界的教主們肯定沒辦法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