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及「聖人」,人們通常會想起孔夫子,然而被後世尊為「聖人」的孔夫子說自己沒有見過聖人,有《論語·述而》為證:「子曰:『聖人,吾不得而見之矣;得見君子者,斯可矣。』」
《史記》中記載孔子曾向老子問禮,老子說:「吾聞富貴者送人以財,仁人者送人以言。吾不能富貴,竊仁人之號,送子以言,曰:『聰明深察而近於死者,好議人者也。博辯廣大危其身者,發人之惡者也。為人子者毋以有己,為人臣者毋以有己』。」(《史記·孔子世家》)他還說:「吾聞之,良賈深藏若虛,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驕氣與多欲,態色與淫志,是皆無益於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史記·老子韓非列傳》)老子告誡孔子,君子具有高尚的品德,卻能容貌謙和仿佛大愚。你應該去掉驕氣和過多的欲求,去掉造作的神態和不切實際的想法,在父母和君主面前都不要自以為是。孔子告辭出來,對弟子說:「鳥,吾知其能飛;魚,吾知其能遊;獸,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為罔,遊者可以為綸,飛者可以為矰。至於龍,吾不能知其乘風雲而上天。吾今日見老子,其猶龍邪!」可見孔子並不認為老子是聖人,當然評價也不低,他說老子是「龍」。
最早視老子為聖人的書或是《呂氏春秋》:「故聖人聽於無聲,視於無形。詹何、田子方、老耽是也。」其《重言》章認定老子說話慎重,是能從無聲之處獲取信息、從無形之處識得真諦的聖人。老子卻說自己像個初生的嬰孩:「我獨泊兮其未兆,如嬰兒之未孩,儡儡兮若無所歸。眾人皆有餘,而我獨若遺。我愚人之心也哉。」(第二十章)「愚人之心」不過是無欲無知、「毋以有己」罷了,那麼初生的嬰孩又是怎麼回事?「為天下谿,常德不離,復歸於嬰兒」(第二十章),成為天下谿,「常德」不會失去的人,才能回歸如嬰兒一般。「聖人在天下歙歙焉,為天下渾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聖人皆孩之」(第四十九章),聖人察看天下沒有偏執,為天下人的利益全身心投入。百姓專注於耳目聰慧,聖人使百姓回到孩童般純真質樸的狀態。細細想來,老子的話很值得玩味。
在王弼本《老子》中,有三十一次強調「聖人」,環環相扣,寓意不盡相同,以至於我曾以為這是寫給「聖人」的書。或曰無為、不言、不居功,如「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第二章),「是以聖人不行而知,不見而名,不為而成」(第四十七章);或曰無欲、無私,如「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第三章),「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第七章),「是以聖人去甚、去奢、去泰」(第二十九章);或曰不爭、謙下,如「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第二十二章),「是以聖人處上而民不重,處前而民不害」(第六十六章)等。綜上所述,老子沒有認為自己是聖人,但他希望萬物都能依道而行。他筆下的聖人是理想國的體道者,與其他學說中的聖人的最大不同,就是毫無存在感,不但一點也不顯擺,而且不需要人們歌功頌德,頂禮膜拜。
其實孔子心中的聖人形象和老子所言差不多,有人問孔子:「何謂聖人?」孔子回答:「所謂聖者,德合於天地,變通無方。窮萬事之終始,協庶品之自然,敷其大道而遂成情性。明並日月,化行若神,下民不知其德,睹者不識其鄰。此謂聖人也。」(《孔子家語·五儀解》)聖人的品德合於天地之道,應化自如,能窮究萬物終始,協調其合於大道,依照大道來成就萬事。明如日月,教化如神。百姓不知其德,即便看到也不知道他就在身邊——這就是聖人了。
縱然看到了聖人,人們也不知道,或許這才是老子心中合乎大道的聖人之德吧?(作者:李之柔 發表於2020年01月12日《北京晚報》 題作「聖人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