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之柔·老子系列:老子之道

2020-08-27 李之柔

李之柔

道家學說源起很早,據班固言,是在有歷史記載之初,見《漢書·藝文志》:「道家者流,蓋出於史官,歷記成敗存亡禍福古今之道,然後知秉要執本,清虛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此君人南面之術也。」老子也不例外,所述還是為了人君治理天下。儘管五千言在今天看來並不很長,然而要說用一個字或者幾句話就能概括《老子》這部著作,顯然有大言惑眾之嫌。若真能如此,又談何「經典」?有趣的是,每當提及《老子》,很多人依然習慣說它的核心是一個字——「道」。

「道」是什麼?按照中國歷史上第一部字書《說文解字》的解釋:「道,所行道也。一達謂之道。」按照辭書之祖《爾雅》的解釋:「道,直也。一達謂之道路。」按照《方言》的解釋:「道,導也,所以通導萬物也。」以上解釋,顯然和老子之「道」不太搭,因為,他要說的是「常道」。

「常道」在帛書本中作「恆道」,後來因為要避漢文帝劉恆的名諱,改作「常道」。《易·繫辭上》有云:「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老子十分智慧,他在開篇第一章就強調了「道可道,非常道」、「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無」是老子的本體論,「有」是老子的宇宙觀,前者言本質,後者說發展,表明了「道」是抽象的,雖然難以言說、難以名狀,但卻是天地萬物的初始,是永恆的運行變化規則。老子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第四十二章),他還說「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第五十五章)。

在老子之前,先民敬畏「天命」,把「天」視為人類的主宰。如《詩經·大雅·大明》:「明明在下,赫赫在上。天難忱斯,不易維王。天位殷適,使不挾四方。」老子不信「天」,他最偉大的貢獻便是明確了「道」的概念,並以此來系統闡述其認識論、宇宙觀、人生觀和政治觀。老子認為,道是運動的,是變化的,是有規律的,正所謂「周行而不殆」(第二十五章),而宇宙是相對的,「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第四十章)。他指出:「萬物並作,吾以觀復。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是曰復命。復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兇。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這段話的大意是萬物生長,我觀察其循環往復之理。芸芸所有,都會各回其本。回歸到本來就是「靜」,這叫作「復命」。「復命」是永恆的變化規律,即為「常」。知道這個永恆的變化規律,就是「明」。不知道永恆之道,胡作非為,便會有兇險。知道「常」的樣子就是「容」,能「容」才會有「公」,大「公」才是「王」,「王道」合「天」意,「天」意就是「道」法,合於「道」才會長久,才終身不會有危險。僅僅六十餘字,包含了兩個「道」字,勾勒出一個「知常、有容、公平、天下歸心(王)、德配於天、行合於道」的樸素的哲學架構。

在王弼版《老子》中,全文八十一章有三十七章出現了「道」字,合計七十六次,各有側重,且含義不盡相同(亦有言論認為「道」字只出現了七十三次,因無關本文「論道」之旨,在這裡不作詳談)。

老子主張要像水一樣柔弱低調,「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他還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第二十五章),認為人、地、天、道依次效法,萬物都應該循道而行,告誡人君「道常無為而無不為。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第三十七章)。「自然」、「無為」是老子論道的關鍵詞,「道」不是有意識的造物主,它不會主宰也不會佔有萬物,而是任其自然發展;「無為」並非無所事事、無所用心,而是要人們特別是「侯王」不要妄自作為。

《韓非子·解老》這樣概括:「道者,萬物之所然也,萬理之所稽也。理者,成物之文也;道者,萬物之所以成也。故曰:道,理之者也……聖人觀其玄虛,用其周行,強字之曰道,然而可論。故曰道之可道,非常道也。」三國時期王弼在《老子指略》裡的解讀更加明了:「老子之書,其幾乎可一言而以蔽之。噫!崇本息末而已矣。」所尚之本是自然、無欲、無為;所息之末,是欲得、妄作。韓非子、王弼都是研究老子的大家,他們的闡釋如今讀來仍有啟發。不過,若要真切體味老子之道,依靠「如是我聞」或者「照本宣科」肯定是遠遠不夠的,我覺得最好是在通讀全文的基礎之上,把意思相同或者相近的段落歸納到一起,再細加品讀,像老子在第四十一章所說的那樣,能「勤而行之」才好。(李之柔2019年7月7日《北京晚報》)

相關焦點

  • 李之柔·老子系列:老子之德
    》,我們習慣將用篆書抄寫的《老子》稱之為「甲本」,將用隸書抄寫的《老子》稱之為「乙本」。 訓釋《老子》的發軔之作《韓非子·解老》,註疏順序與帛書文本相同,也是從「上德不德,是以有德」開講的;如此看來,老子「言道德之意」自秦漢時,流傳的版本以及各家的闡述側重就有差異。雖然「道經」、「德經」之分早存爭議,但「道」、「德」作為老子學說的重中之重是毫無疑義的。
  • 李之柔·老子系列:老子之柔
    老聃就是老子,參照對孔子、墨子、列子等學說的評價,便知此論有一定道理。《淮南子·繆稱》載「老子學商容,見舌而知守柔矣」,民間也有類似的故事。遲暮之年的大賢商容問老子:「你看看我的牙齒還有嗎?」老子回答:「沒有了。」商容又道:「你看看我的舌頭還在嗎?」老子恍然大悟,柔弱的原來比堅硬的更厲害,自此明白了為什麼要「守柔」。
  • 李之柔·老子系列:老子不言
    旁人的理解,是不是有偏差,是不是和我期望的相同……至少由白居易這首詩可知,他「聞」出的「味」,似乎和老子的「言」道有相當大的差異。先不管什麼「常道」,「言」能道個明白,「聞」能「味」個真切,就已不「易」。
  • 李之柔·老子系列:哪個《老子》更靠譜
    作者:李之柔元代有「注者三千餘家」之說,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出版的《無求備齋老子集成初編》、《無求備齋老子集成續編》中,收錄有三百五十六種!到今天,這個數字只會增加不會減少,這不僅說明老子學說有著強大的生命力,也表明《老子》的確存在讓人難以洞徹之處。
  • 李之柔·老子系列:老子是聖人嗎
    《史記》中記載孔子曾向老子問禮,老子說:「吾聞富貴者送人以財,仁人者送人以言。吾不能富貴,竊仁人之號,送子以言,曰:『聰明深察而近於死者,好議人者也。博辯廣大危其身者,發人之惡者也。為人子者毋以有己,為人臣者毋以有己』。」(《史記·孔子世家》)他還說:「吾聞之,良賈深藏若虛,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驕氣與多欲,態色與淫志,是皆無益於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
  • 破譯老子之道
    「讀書百遍,其義自見」,人類需要讀百遍的有字書不多,惟《老子》讀百遍還不夠。這一是因為《老子》難懂需要讀百遍,二是因為《老子》美,值得讀百遍。《老子》之美就美在處處體現平衡、對稱、和諧,老子之道即平衡之道。中華優秀文化,老子天下第一,諸子百家其後,玄禪理心再後。
  • 《老子》的愛民之道
    誕生於二千多年前的中華優秀傳統典籍——《老子》,全書僅五千餘字,包羅萬象,語精義深,被後世譽為「萬經之王」。魯迅先生曾說:「不讀《老子》一書,不知中國文化。」老子說:「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如,秦末農民大起義時,秦始皇統一中國才不過十餘年,到秦二世時「天下苦秦久矣」,始皇帝設想的萬世不竭家天下,成了一枕黃粱美夢。司馬光說:「治亂之道,古今一貫」「治亂之源,古今同體。」封建王朝統治者竭力探尋維護的「龍脈」,並不在大山大河,而應在億萬民心之中。其基本規律,就是看執政者是否尊重勞動人民的根本利益。
  • 國學道家之祖,老子一生為道而生為道而死,老子永恆的道
    看到捲軸實際上是空白的,我喜歡想像出現的詞語,並且寫下這些句子:「人類遵循地球的方式; 地球沿著天堂之路; 天道模仿道之道; 陶塑造了自然之路。「我打開另一個竹卷,猶豫和思考,正如我想像老子曾經做過的那樣,使無形的有形,並再次開始:「神秘之中的神秘; 所有奇蹟的大門。
  • 老子:道與人生
    「道」字在《老子》書中出現了73次,是他哲學思想的核心。老子認為「道」是一種混沌未分的初始態,無為自化,清靜自正,是天地之始、萬物之母,為化生萬物的根源;道常無名,無為而無不為,它像水一樣,善利萬物而不與萬物爭,以柔弱勝剛強,是最高的善;「道」是萬物的本原,它永恆存在,卻又聽不到、看不見、摸不著。這樣的「道」會告訴你一切事物都有正反面,它們相反相成,相互轉化。
  • 雞湯《老子》:關於「道」,老子可能是非常鼓勵大家胡說八道的
    一老子在《道德經》開篇就是「道可道,非恆道;名可名。非恆名」,很多人認為老子是在說「道」是不可被論述的,其實這也是有道理的,畢竟被老子稱作為「道」的,是一種無窮無盡、無所不包、無處不在的存在,根本沒有人能完整的描述它。或者說老子認為,即便集古往今來所有人的智慧也根本無法完整的認知它。
  • 試論老子之道與孔子之道之區別?
    「道」 是中國哲學中的重要範疇,有道家的「道」。也有儒家的「道」,道家的「道」是宇宙萬物的本原,是「可以為天下母」的宇宙萬物的本體。儒家的「道」有「天之道」、「地之道」、「人之道」。《易·說卦》云:「是以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
  • 解讀道德經,聊聊老子的道,老子還是個社會人
    我想在這段時間寫一個系列,解讀國學的巔峰之作《道德經》,期待讀者能夠通過我的視角,重溫經典,借鑑古人的思辨精神,打磨屬於自己的生活。一家之言,疏漏之處,期待讀者的參與和包容。生活不僅僅有詩和遠方,更多的是柴米油鹽醬醋茶,我們的感悟來自生活的點點滴滴。
  • 從《流浪地球》,看《老子》的「道"
    引發地球人為逃離太陽系列努力而未果。地球人命運堪憂!太陽死亡這個事件,很正常。任何事物,都有「生老病死」,太陽也不例外。《老子》中「道」,既是指世界的統一原理,又是世界的發展原理。「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道衝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道」顯然不是物質,而是一個精神性的,它先於天地而存在,是萬物的根本、宗主;它不依靠外來的力量,不停地循環運動著。
  • 老子孤獨嗎?試論老子修身之道
    如果大家對老子的孤獨仍舊沒有感受的話,我推薦大家讀一讀經文第二十章的文字,我認為這一章的文字很可能就是作者的自白。讀讀它,更能體會他的孤獨。經文內容如下:唯之與阿,相去幾何?美之與惡,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眾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臺。
  • 初論老子之道與世界觀
    老子的道是什麼?老子說:「道可道,非常道。」又說:「吾不知其名,字曰之大。」可見老子之「道」是不可以用言語和文字來表達的,道不可名,不可說。老子發現「道」最大的功勞,在於他超出天地萬物之外,抽象出一個道。這個道的性質是無聲無象,無形無質,既不受任何具體事物束縛而獨立存在,又周行天地萬物之中,生於天地萬物之先,復統御天地萬物始終。
  • 孔子、老子、莊子的哲學之道
    簡明孔子、老子、莊子的哲學之道文|中國美食文化審美資深工匠杜德春孔子講為人之道;老子處世之道;莊子講養性之道。②道是指宇宙萬物的發生、存在、發展、運動規律和法則,而且是總規律總法則。③道指存在於人類社會的準則和標準。老子說道有兩種表現模式,一個是無,一個是有,有生於無,無中生妙有。也就是說萬事萬物都是由「無」生出來的。
  • 南湖山人:老子的「道」
    的「道」2020.4.41、老子的「道」常常被人誤解了《道德經》是萬經之王,是中國文化的一座高峰,可惜也常常被世人誤解了,常常有以下錯誤觀點:一是老子的道是「無為」的,所以無為就是道,什麼都不要為就好了。
  • 天道自衡:破譯老子之道
    「道」是老子思想的核心概念,老子的其它概念都是由「道」派生而來。老子的「道」是指「天之道」,而不是「人之道」。「道」既是宇宙的本源,同時也是萬物的運化規律。老子通篇都在講平衡之道:天道自衡+人道自然。天之道的本質特徵表現為平衡——宇宙萬物之本質屬性為自然而然之平衡。
  • 老子的人生哲學及其應用之道
    前言儒家講人道,佛家講成佛之道,而道家是講天道。老子的人生哲學是將天道的法則應用於人間世,來解決日常生活中的人際問題,使自己的生活更加美好與幸福,找到人生安身立命之地。老子的天道就是一種自然之道。本文討論的重點主要是放在老子自然知道的法則(簡稱自然法則)、人生哲學以及處世應用之道等三方面來加以闡釋。
  • 第一章 老子哲學是自然唯物主義之道
    」,老子這句話精確地回答了什麼是道?而「有」才是「有物混成」的有,才是老子21章所說的「道之為物」的本質。老子以上論述"道"是「有物混成」的理論,充分證明老子哲學之道是自然唯物主義之道,這是鐵證如山、無可非議的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