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孤獨嗎?試論老子修身之道

2020-12-17 國學新知堂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言有宗,事有君,夫唯無知,是以不我知。知我者希,則我者貴。是以聖人被褐而懷玉。

一、老子孤獨嗎?

老子孤獨嗎?問這樣一個問題,大家一定會感覺很奇怪。老子是聖人,怎麼可能會孤獨?但是,從上面所引用的《老子》第七十章的文字來看,我們應當能強烈感受到他那份孤獨的心情。

我所講的道理,非常容易理解,非常容易實行。可是,天下卻沒有人能理解,能實行。結論有基礎,說理有根據。可是,由於人們不能明白這些道理,所以也不能了解我欲拯救世事的良苦用心。理解我的人很稀少,法則於我的人就更加稀有可貴。聖人都是身著粗布衣衫而懷裡卻揣著美玉。

如果大家對老子的孤獨仍舊沒有感受的話,我推薦大家讀一讀經文第二十章的文字,我認為這一章的文字很可能就是作者的自白。讀讀它,更能體會他的孤獨。經文內容如下:

唯之與阿,相去幾何?美之與惡,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眾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臺。我獨泊兮,其未兆;沌沌兮,如嬰兒之未孩;傫傫兮,若無所歸。眾人皆有餘,而我獨若遺。我愚人之心也哉!俗人昭昭,我獨昏昏。俗人察察,我獨悶悶。澹兮,其若海;飂兮,若無止。眾人皆有以,而我獨頑且鄙。我獨異於人,而貴食母。

直接讀原文大家可能會感覺有困難,我把它用我們都能理解的現代語言複述一遍,閱讀後,希望大家想一下自己究竟獲得了怎樣的感受。

讚美與批評,相差有多少?美好與可憎,區別在哪裡?世人都喜愛讚美而厭惡批評,喜好美好而畏避可憎。是別人喜愛的所以我也要去喜愛,是別人厭惡的所以我也要去厭惡。這個似是而非的常識常理,源遠流長,牢不可破。只有我能識破此謬,獨善己身!

眾人皆擁擁攘攘,歡喜和樂,就好像要去參加盛大的宴會,又好似春日裡聚眾登山遊春。只有我淡泊恬靜,對眾人的熙擁和樂無動於衷,就像嬰兒尚在母腹而對外界環境毫無知覺一般。我形隻影單,就像不知道歸屬一樣。眾人都富足有餘,只有我一無所有。難道我是傻子嗎?

世人都精明幹練,愛憎分明,只有我昏昏昧昧,不計得失;世人都勤勉有為,只有我無為好靜。世人都能圓滑處事,屈伸自如,只有我愚頑固執,好似不暗世故一般。我之所以能獨異於人,不是因為我是傻子,而是因為我知道天道無為之性,能合同於天道無為之德。

老子不隨波逐流,獨自選擇與眾人相反的志向與作為,但卻懷著一顆愛國愛民的赤子之心。他以拯救亂世為志向,誓要消滅天下的爭鬥,使百姓樂享大同。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數人手中,智者孤獨是有一定必然的。

老子也感慨世人不能理解他,也痛心天下不服道,但通過文字,我們也能體會到他堅定的自信心,他相信自己已經找到了平息世事紛亂,使天下歸於清靜太平的最佳方案。只是眾人不能理解而不能法則,所以他著述《道德經》,向世人宣講他的道理。

更重要的是,他的方案與眾人的志趣正相反。誰人不追求富貴?誰人不喜愛財貨?誰人不愛慕虛榮?誰人不追逐名利?但是老子的結論卻是:只有當人們放棄了對權力、知識、財貨,以及奢靡淫逸、不勞而獲的生活方式的追求時,人類社會才有可能獲得太平清靜,實現社會大治的目標。這樣,就更難有人理解他,再別說法則於他了。所以他慨嘆:知我者稀,則我者貴矣!

二、老子認無為是治學、修身、齊家、治國的最根本法則

老子講:

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取天下常以無事,及其有事,不是以取天下。(經文第四十八章)

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其出彌遠,其知彌少。是以聖人不行而知,不見而明,不為而成。(經文第四十七章)

他認為無為才是治學、修身、齊家、治國的最根本法則。老子所講到的聖人,不是德智雙馨者,而是指最理想統治者。他所講的主要還是治平天下的帝王術。老子講:「以道佐人主,不以兵強天下。」

三、聖人修身的具體內容

聖人最應具備的品質具體包含哪些內容老子認為統治者最應具備的品質是什麼呢?是無爭、無私、善予

老子講天地生養萬物而不自生,道衣養萬物而不為主,水利萬物而善下,都是在論證無爭、無私的道理。

經文第七章:

天長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長生。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以其無私,故能成其私。

這是道過天地私萬物而不利,來論證聖人無私無欲的道理。

經文第八章: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這是通過水利萬物而下流來論證聖人無爭的道理。

經文第三十四章:

大道汜兮,其可左右。萬物恃之以生而不辭,功成而不有。衣養萬物而不為主,常無欲,可名於小;萬物歸焉而不為主,可名為大。以其終不自為大,故能成其大。

這是通過道衣養萬物而不為主來論證聖人無爭無私的道理。

什麼是無爭?它的具體包含哪些內容?經文第二十六章中講到:

重為輕根,靜為躁君。是以君子終日行不離輜重。雖有榮觀,燕處超然,奈何萬乘之主,而以身輕天下?輕則失根,躁則失君。

經文第四十二章中也講:

人之所惡,唯孤、寡、不榖,而王公以為稱。

這樣看來身輕天下,稱孤道寡,為王為主,高居萬民之上,是謂爭。爭是失根、失君的表現,不爭就是守根、守居的表現。有帝王之功,不居帝王之位,功成身退就是不爭。

為什麼要少欲?老子在第十二章中說: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

在第四十四章中也說:

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病?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這樣看來聲色犬馬、奢靡淫樂皆於人身心有害。財貨再多,卻難以守藏。功名利祿,寵辱若驚,或得或皆有害於人心。執者失之,為者敗之,人人都知道做皇帝好,所以皇位都是輪流坐。故貴以身為天下,若可寄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若可託天下。拼除私慾,功而不爭才是正途。

什麼是善予?什麼是善與?就善給予,讓利於民。

經文第七十九章中講:

和大怨,必有餘怨,(報怨以德,) 安可以為善?是以聖人執左契,而不責於人。有德司契,無德司徹。天道無親,常與善人。

調合了大怨,必然遺留小怨,這怎麼可以說是善呢?所以聖人執債契卻不向民催要。有德的人掌契,無德的人才向民催討。天對萬物沒有遠近厚薄之分,常給善予,衣養萬物。天道無親,是說天於萬物沒有獨親獨愛。常與善人不應當理解為常給予善人,而是常給予善他人,無私奉獻。

經文第二十七章中講:

聖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

經文第四十九章中講:

聖人常無心,以百姓之心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聖人在天下,歙歙焉為天下渾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聖人皆孩之。

這些都是描繪聖人無親,可以看作對天道無親的進一步說明。

經文第八十一章中講:

聖人不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這可以看常與善人的進一步說明。

聖人少私寡慾,常與善人,生而不有,功成而不處,如果用現代的語音說明,那就是大公無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這才是聖人無為的根本內容,而不是無所作為。

四 、無為與不爭的具體論證

經文第九章概括了功遂身退的道理它講到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成身退,天之道也。

堅持著欲實現某一意志或欲望的最大限度的圓滿,不如馬上就停止。為什麼呢?我們舉例說明。先拿磨刀來說,我們將刀磨得足夠鋒利是為了便於使用。常言道「磨刀不誤砍柴功」。經驗告訴我們,為了達到省力又省時的砍取柴禾這樣一個目標,柴刀一定要被磨到足夠的鋒利,刀刃如果不夠鋒利,砍取柴禾時不僅費力,也會費時。

但是,柴刀也絕不是磨的越鋒利越好。這是因為刀刃在變鋒利的同時,刀體也會越來越薄。這樣柴刀在使用時反而會變得更容易損壞。比如,出現崩刃、卷刃,甚至折刀的現象,柴刀反而不耐用了。

這說明了什麼問題呢?使用柴刀砍柴時,我們需要將刀刃磨到足夠鋒利。但也不是越鋒利越好。追求刀刃鋒利的意志,必須適時而止。當達到了目的就要中止這個欲求。否則的話,只是為鋒利而鋒利,追求刀刃鋒利的意志不知中止。刀刃磨的越鋒利,刀體也會越來越薄。柴刀反而由於太過脆弱而不能經久耐用。這就是「揣而銳之,不可長保」

再舉一個例子,為了實現美好生活的願望,我們需要積累一定的財富,但是既使是積累財富這樣一種意志,也必須要做到適時而止。生活的美好感實現了,就要中止這一意志。。否則的話,追求財富意志不知休止,為了賺錢而賺錢,不顧惜自己的身體。財富雖然越積累越多,身體反越來越糟。這樣的結果是錢雖然是有了,但缺少快樂。另一方面,你積累的財富越多,別人得到必然也就越少。「民不患寡而患不均」,你越富有就越容易招致他人的嫉妒和仇恨,他們會偷你搶你,甚至還會為你的財而謀你的命。這叫「金玉滿堂,莫之能守」。

再有,有這樣一些人,他們在創業初期都能夠謹小慎微,保持勤勉上進的品質,而一旦功成名就,就會變得不可一世,剛愎自用。最終導致身敗名裂。這就是「富貴而驕,自遺其咎。」所以,追求聲名固然無可厚非,但一定不要為聲名所累,也要做到適可而止。

通過以上舉證,意志或欲望不可無休無止,一旦實現了目標,就要中止該意志或欲望,這就是「功遂身退」。

經文六十六章,通過江海以善下而成百穀王的現象來論證聖人不爭的必然道理:

江海之所以能為百穀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穀王。是以聖人慾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後之。是以聖人處上而民不重,處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樂推而不厭。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江海之所以能成為眾溪谷之王,是因為它們總是向下流,甘居眾溪谷之下。百川歸海,只因善下。所以為政治民就要效法江海,以下於民而王之。這講的是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的道理。

五、結論

老子學說的主要講的是帝王術,目標佐人主治天下,但老子的理想是要使天下得清淨太平,從而使社會步入大同。為了實現這一目標,統治者需要修德行,這一德行主要內容包括:無為、不爭、善下、常與。如果用現代的語言來說那就是:但求奉獻,不求索取,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可以概括為大眾無私。

【參考文獻】

《老子譯註》 高亨

《老子》 李存山 註譯

《老子思想初探》 李紅振

相關焦點

  • 試論老子之道與孔子之道之區別?
    「道」 是中國哲學中的重要範疇,有道家的「道」。也有儒家的「道」,道家的「道」是宇宙萬物的本原,是「可以為天下母」的宇宙萬物的本體。儒家的「道」有「天之道」、「地之道」、「人之道」。《易·說卦》云:「是以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
  • 試論老子的道與德
    但是老子在他的《道德經》一書中,卻賦予道以物的意義。成為後世道家學派,乃至後世文獻中道字的主要含義。《道德經》論道就好像是講述某一個實際存在的事物。經文第二十五章這樣來論述它: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為之曰大。
  • 對陳鼓應先生解讀老子所論之「道」的質疑
    老子認為這個「玄之又玄」、「惟恍惟惚」的「道」是真實存在的。現在我們畢竟要問:世界上果真有老子所說的如此這般的「道"嗎?它究竟是實際的存在呢,或者只是概念上的存在?關於這個問題,我們可以直截了當地說,「道"只是概念上存在而已。「道"所具有的-切特性的描寫,都是老子所預設的。老子所說的「道」,若從常識的觀點來看,也許會認為它是沒有意義的。
  • 老子是如何論「道」的
    魏晉時期的著名學者王弼注曰:「可道之道,可名之名,指事造形,非其常也。真正的開篇應是被挪到傳世本《老子》第二十五章的內容,這也是「道論」篇總綱的主體。「道可道」一句只是對總綱主體中部分內容的總結性解釋。
  • 對陳鼓應先生解讀老子所論之「道"的質疑!
    老子認為這個「玄之又玄」、「惟恍惟惚」的「道」是真實存在的。現在我們畢竟要問:世界上果真有老子所說的如此這般的「道"嗎?由此可見,陳鼓應先生對「道」如此著迷,然而具體接觸到老子所論之「道」則是這般觀點,這不是葉公好龍嗎?要知道,不知老子所論之「道」其真實含義,就不知何為中國傳統「道德」文化為何物!
  • 老子的「為道」認識論:滌除玄鑑,致虛守靜
    大家好,今天我們來講一講老子的「為道」觀。「為道」是老子認識論的最高目標也是氣功養生的最高選但在練功養氣的過程中,只有排除外界的幹擾,排除主體的情慾和思慮,收視反聽,封閉七竅,拋棄思慮,忘掉一切,才能進入「為道」的境界。
  • 李之柔·老子系列:老子之道
    老子也不例外,所述還是為了人君治理天下。儘管五千言在今天看來並不很長,然而要說用一個字或者幾句話就能概括《老子》這部著作,顯然有大言惑眾之嫌。若真能如此,又談何「經典」?有趣的是,每當提及《老子》,很多人依然習慣說它的核心是一個字——「道」。「道」是什麼?按照中國歷史上第一部字書《說文解字》的解釋:「道,所行道也。一達謂之道。」按照辭書之祖《爾雅》的解釋:「道,直也。一達謂之道路。」
  • 破譯老子之道
    「讀書百遍,其義自見」,人類需要讀百遍的有字書不多,惟《老子》讀百遍還不夠。這一是因為《老子》難懂需要讀百遍,二是因為《老子》美,值得讀百遍。《老子》之美就美在處處體現平衡、對稱、和諧,老子之道即平衡之道。中華優秀文化,老子天下第一,諸子百家其後,玄禪理心再後。
  • 初論老子之道與世界觀
    老子的道是什麼?老子說:「道可道,非常道。」又說:「吾不知其名,字曰之大。」可見老子之「道」是不可以用言語和文字來表達的,道不可名,不可說。老子發現「道」最大的功勞,在於他超出天地萬物之外,抽象出一個道。這個道的性質是無聲無象,無形無質,既不受任何具體事物束縛而獨立存在,又周行天地萬物之中,生於天地萬物之先,復統御天地萬物始終。
  • 以老子之思維方式 解老子之八十一章
    天下文章家無數,不及一句道可道。作者試用自創的一般平衡論的思想和方法去解讀老子八十一章,以老子之腦解老子之道,沒想到很輕鬆地就破譯了這部天書中一些難點,對老子五千文做出了全新和獨特的詮釋。讀者只要學會運用本論的工具和方法破譯老子中的「道+德+樸+玄+無為+聖人+有和無+智和明」等幾個基本概念及關係,讀《老子》就會成為一件很輕鬆、很愉快的事情。
  • 老子的道本體論及其方法論意義
    說老子是中國哲學本體論的創始者,還有兩個更為重要的理由:一是先秦其他學派如儒家、墨家、法家、兵家等關注的主要是社會倫理及政治問題,他們的論著雖富有實踐理性精神,但明顯欠缺於形上學的思考,因而沒有也不可能創立玄妙的本體論;二是《老子》中還有一些關於道本體的更為直接的論述,比如第四章的「道衝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三十四章的「大道泛兮,其可左右,萬物恃之以生而不辭」,三十九章的
  • 老子之形上學——道論
    而在中國哲學較早的叢書《易經·繫辭》云:「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老子之道便是形上學,而老子是在中國哲學史上首次建立以道為核心而立論的形上學。老子之「道的形上學」,雖在老子之後的中國形上學史的發展,其核心名詞雖隨朝代的更易而有同質異詞與同辭異義的變化,例如太極、氣、天、玄、無極、天理,以太等等詞義的殊異,但基本的架構及論式,仍然脫離不了老子的道之形上學的模式。
  • 老子對修身、養生的五個觀點
    老子的《道德經》除了前面論述的道是什麼外,還有十六章,重在講修身。另外共五章,重在講養生。第二為道者既要有知人之智,勝人之力,更要有自知之明,自勝之強,明白四達,知而不知。社會上寵之得失,辱之得失,都是因名利之類的身外之物而造成的後果,都會帶來禍患,而行道之人無私無欲,清靜無為,知足不辱,知止不殆,所以無論是得寵或是受辱,都感到驚恐不安。只有貴身愛身,拋棄私慾,才能遠離禍患,承擔大任。
  • 《老子》德論
    但是,其內涵在《老子》中產生了極為重大的變化。老子認為,「德」是「道」在萬物中的落實,同時也是人性論的基礎。他將「德」抽象化,使得其成為一個僅次於「道」的哲學概念。「德」對於人的意義要遠高於萬物,因為只有人才有失德的風險。故而老子十分重視對於「德」的修養,希望人們能夠回歸至德的生活。
  • 【處世修身之道】老子的警世箴言:「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有的從養生角度來解讀:認為長壽養生之法需要做到,舌不多言,神藏於心;耳不多聽,精藏於腎;身不多動,意藏於脾;目不多視,魂隱於肝;鼻不多嗅,魄藏於肺。這樣體內真氣自然歸於本位,濁氣化為元氣,元氣化神氣,神氣歸「虛無」。有的從為政方面來解讀:認為老子是在告誡統治者(侯王),政令太多反而會加速滅亡,不如靜動適時適度,方可進退自如。
  • 《老子》的體系結構
    《老子》真經之「道論篇」「道論篇」是《老子》全文的開端,是關於宇宙觀(或稱世界觀)的討論。「道」之運動老子從宇宙論和本體論兩個方面描述「道」的運動規律。老子把「德論篇」分成「修身」和「實踐」(「治國、用兵、平天下」)兩大部分展開精妙的討論。
  • 老子真的說過「無」嗎?|郭店簡|帛書|莊子|老子|繁體字|本體論
    點擊社會科學報關注我們在《老子》研究中,有觀點認為,「無」(本文均指繁體字「無」)和「有」是中國哲學本體論或宇宙論中一對重要的範疇,創始於老子,這個「無」就是不見其形的道,或者是道的特性。《睡虎地秦墓竹簡·為吏之道》中有簡體「無」字:「能審行此,無官不治,無志不徹。」這裡的簡體「無」字的意思不難解釋。而在同一篇中有「君子不病,以其病病」,與《老子》第71章的文字類似,可見,這裡也有《老子》的影響,但這裡的簡體「無」字也只有「沒有」的意思。馬王堆出土的《戰國縱橫家書》也大量地使用了簡體的「無」字,可辨認的有32個,同時也有8個繁體「無」字。
  • 論老子之「靜」與「知止」
    老子所說的靜,並非我們所認為的那種「死寂定觀」的靜,人是有心的感情動物,不可能石板一塊,對外物無任何感覺,所以老子之靜是一種動態的相對的靜,可以將其理解為一種中庸或適度的狀態。佛家講的禪定,和老子所講的「清靜無為」是一樣的理,禪定並非空寂而完全不為外物所動,倘若禪定就是空寂而不為任何外物所動,那石頭一定比人更加懂得修佛得道,因為石頭本無心,不為世所移。
  • 老子的「道」並非本原
    解讀:老子十分鮮明地肯定先於天地而生存著,且為天下萬物之本原者,不是上帝,不是精靈(理,理念之類),而是混成一體的物、物質。顯然,老子是唯心論者嗎?不,是旗幟鮮明的唯物論者。這是其一。 其二,字道名大,什麼意思?查閱《辭源》和《辭海》(3)便知,大,讀音為太,道家用語,意指天地混沌未分的元氣。
  • 雞湯《老子》:關於「道」,老子可能是非常鼓勵大家胡說八道的
    一老子在《道德經》開篇就是「道可道,非恆道;名可名。非恆名」,很多人認為老子是在說「道」是不可被論述的,其實這也是有道理的,畢竟被老子稱作為「道」的,是一種無窮無盡、無所不包、無處不在的存在,根本沒有人能完整的描述它。或者說老子認為,即便集古往今來所有人的智慧也根本無法完整的認知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