誕生於二千多年前的中華優秀傳統典籍——《老子》,全書僅五千餘字,包羅萬象,語精義深,被後世譽為「萬經之王」。魯迅先生曾說:「不讀《老子》一書,不知中國文化。」
以百姓心為心
「聖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這是老子的政治觀,要求執政者不要有常人的私心,而以百姓之心為心,並在這一章裡提出「德善」「德信」的觀點,強調以善心、誠心對待所有人,以不分彼此之心去治理天下。老子提出這個觀點,蘊含深刻的人生智慧,體現對社會規律透徹的洞見,具有鮮明的人本思想。春秋時期,諸侯們為擴大自己的勢力範圍,為爭奪更多的土地和人口,頻頻發動戰爭。這些戰爭造成社會動蕩、土地荒蕪,給人民帶來深重苦難和巨大犧牲。面對這一段刀光劍影的歷史,孟子痛下斷言:「春秋無義戰。」身為周守藏室之史的老子,在遍閱古今史料,總結前王朝和春秋諸侯國治亂興衰的規律後,提出了「以百姓心為心」的光輝思想,對執政者給出了以民為本治理天下的方法。
自有人類以來,勞動人民從事的體力和腦力勞動,是社會最基本的實踐活動,他們是人類文明的創造者。從本質上講,勞動人民決定了人類歷史的發展方向。《尚書》云:「民惟邦本,本固邦寧。」因此,評價一切歷史活動的根本標準,就是看其是否符合最廣大勞動人民的根本利益。古往今來,歷代王朝更迭興衰,無不取決於民心向背。統治者對勞動人民殘酷的剝削、壓迫,繁重的苛捐雜稅,權貴貪官橫行,使社會出現嚴重的貧富不均,民眾饑寒交迫,感受不到人生的尊嚴和幸福,看不到希望和出路,最後忍無可忍,奮起抗爭。老子說:「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如,秦末農民大起義時,秦始皇統一中國才不過十餘年,到秦二世時「天下苦秦久矣」,始皇帝設想的萬世不竭家天下,成了一枕黃粱美夢。司馬光說:「治亂之道,古今一貫」「治亂之源,古今同體。」封建王朝統治者竭力探尋維護的「龍脈」,並不在大山大河,而應在億萬民心之中。其基本規律,就是看執政者是否尊重勞動人民的根本利益。
太上,下知有之
「太上,下知有之;其次,親而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貴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老子將統治者分為四個等級,指出最高明的統治者,人民只知道他的存在,絲毫感覺不到權力機構的影響和逼迫;次一等的統治者,人民尊重稱讚他;再次一等的,人民畏懼他的權威和暴力;更次一等的,人民輕視他。春秋時期,諸侯國林立,老子指出的後三類統治者可能同時並存於世。對於其倍加推崇的「太上」之治,則反映了老子理想中的美好願景:統治者具有誠正信實的品德,人民和政府相安無事。事情辦成功了,老百姓說「我們本來就是這樣的」。
老子提倡的「太上」理想治理模式,集中反映了道家「無為而治」思想。然而,這個「無為」絕不是什麼事情都不做,而是更加高明的「有為」,高明到百姓覺察不到執政者和政府的行為,做事情如同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一樣自然,春風化雨,潤物無聲,這是老子提倡的執政者應追求的「道」。這至高境界的「有為」,對執政者能力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有一則典記故事最能說明這個道理,名醫扁鵲曾說,我們三兄弟的醫術,大哥最好,二哥差些,我最差。因為我治病於病情十分嚴重之時,所以名聞天下;我二哥治病於初起之時,名聞鄉裡;我大哥治病在發作之前,沒有名氣,但在我們家中被推崇備至。風起於青萍之末,任何一件事情都經歷初始、發展到顯現的過程,能居安思危,有強烈的憂患意識,主動把問題消除在萌芽狀態,才是管理者的至高境界。像老子說的那樣:「為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亂。」
治大國若烹小鮮
「治大國若烹小鮮。以道蒞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傷人;非其神不傷人,聖人亦不傷人。夫兩不相傷,故德交歸焉。」老子以烹飪「小鮮」喻治國,可謂形象生動,寓意深長。因為燒制一條大魚並不難,而要做好小鮮這道菜才需要廚藝的精準到位。那麼國家究竟該如何治理?老子接著給出答案:「以道蒞天下。」而「道法自然」是老子思想體系的核心,自然即自然而然,亦可引申為規律。這就是說,老子要執政者遵循烹飪小魚小蝦的技巧和方法來治理國家。「小鮮」的特點是小、柔、嫩,清理乾淨費時費力,烹飪過程中需控制火候,調和五味,順勢翻轉,不可攪動頻繁,否則肉易碎,須要有足夠的細心與耐心,這是烹飪的基本章法。具體到治理國家或一個地區,簡而言之,就是不妄為、不折騰、不急躁。
不妄為就是按客觀規律辦事,如何把握好規律?就是要搞好調查研究,在了解國情社情、體察民情民意的基礎上,科學執政、合理施政。毛澤東曾說過:「沒有調查研究,是不能產生正確的具體政策的」,「今天需要我們調查,將來我們的兒子、孫子,也要作調查,然後,才能不斷地認識新的事物,獲得新的知識」,強調了按客觀規律辦事的極端重要性。不折騰就是要順勢而為,老子指出:「將欲歙之,必固張之;將欲弱之,必固強之……是謂微明。」韓非子註解「微明」說:「起事於無形,而要大功於天下。」孟子也說過:「雖有智慧,不如乘勢。」抓住時機,乘勢而為,可收事半功倍之效。不急躁就是要循序漸進,許多工作不可能一蹴而就,抓落實需要持續發力、久久為功,有足夠的耐心和韌勁,最後功到自然成。
老子以俯視蒼生的恢弘氣度,為後人營造了一片遼闊而溫馨的精神家園。《老子》一書中,還有很多關於愛民的經典論述,如「其政悶悶,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是以聖人慾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後之」,「民之飢,以其上食稅之多,是以飢;民之難治,以其上之有為,是以難治;民之輕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輕死」,等等。積極接納和吸收《老子》博大精深的哲學智慧和愛民為民思想,可使我們的人格修養和社會實踐,漸臻於理想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