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的愛民之道

2020-12-06 中國環境

  誕生於二千多年前的中華優秀傳統典籍——《老子》,全書僅五千餘字,包羅萬象,語精義深,被後世譽為「萬經之王」。魯迅先生曾說:「不讀《老子》一書,不知中國文化。」

  以百姓心為心

  「聖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這是老子的政治觀,要求執政者不要有常人的私心,而以百姓之心為心,並在這一章裡提出「德善」「德信」的觀點,強調以善心、誠心對待所有人,以不分彼此之心去治理天下。老子提出這個觀點,蘊含深刻的人生智慧,體現對社會規律透徹的洞見,具有鮮明的人本思想。春秋時期,諸侯們為擴大自己的勢力範圍,為爭奪更多的土地和人口,頻頻發動戰爭。這些戰爭造成社會動蕩、土地荒蕪,給人民帶來深重苦難和巨大犧牲。面對這一段刀光劍影的歷史,孟子痛下斷言:「春秋無義戰。」身為周守藏室之史的老子,在遍閱古今史料,總結前王朝和春秋諸侯國治亂興衰的規律後,提出了「以百姓心為心」的光輝思想,對執政者給出了以民為本治理天下的方法。

  自有人類以來,勞動人民從事的體力和腦力勞動,是社會最基本的實踐活動,他們是人類文明的創造者。從本質上講,勞動人民決定了人類歷史的發展方向。《尚書》云:「民惟邦本,本固邦寧。」因此,評價一切歷史活動的根本標準,就是看其是否符合最廣大勞動人民的根本利益。古往今來,歷代王朝更迭興衰,無不取決於民心向背。統治者對勞動人民殘酷的剝削、壓迫,繁重的苛捐雜稅,權貴貪官橫行,使社會出現嚴重的貧富不均,民眾饑寒交迫,感受不到人生的尊嚴和幸福,看不到希望和出路,最後忍無可忍,奮起抗爭。老子說:「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如,秦末農民大起義時,秦始皇統一中國才不過十餘年,到秦二世時「天下苦秦久矣」,始皇帝設想的萬世不竭家天下,成了一枕黃粱美夢。司馬光說:「治亂之道,古今一貫」「治亂之源,古今同體。」封建王朝統治者竭力探尋維護的「龍脈」,並不在大山大河,而應在億萬民心之中。其基本規律,就是看執政者是否尊重勞動人民的根本利益。

  太上,下知有之

  「太上,下知有之;其次,親而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貴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老子將統治者分為四個等級,指出最高明的統治者,人民只知道他的存在,絲毫感覺不到權力機構的影響和逼迫;次一等的統治者,人民尊重稱讚他;再次一等的,人民畏懼他的權威和暴力;更次一等的,人民輕視他。春秋時期,諸侯國林立,老子指出的後三類統治者可能同時並存於世。對於其倍加推崇的「太上」之治,則反映了老子理想中的美好願景:統治者具有誠正信實的品德,人民和政府相安無事。事情辦成功了,老百姓說「我們本來就是這樣的」。

  老子提倡的「太上」理想治理模式,集中反映了道家「無為而治」思想。然而,這個「無為」絕不是什麼事情都不做,而是更加高明的「有為」,高明到百姓覺察不到執政者和政府的行為,做事情如同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一樣自然,春風化雨,潤物無聲,這是老子提倡的執政者應追求的「道」。這至高境界的「有為」,對執政者能力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有一則典記故事最能說明這個道理,名醫扁鵲曾說,我們三兄弟的醫術,大哥最好,二哥差些,我最差。因為我治病於病情十分嚴重之時,所以名聞天下;我二哥治病於初起之時,名聞鄉裡;我大哥治病在發作之前,沒有名氣,但在我們家中被推崇備至。風起於青萍之末,任何一件事情都經歷初始、發展到顯現的過程,能居安思危,有強烈的憂患意識,主動把問題消除在萌芽狀態,才是管理者的至高境界。像老子說的那樣:「為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亂。」

  治大國若烹小鮮

  「治大國若烹小鮮。以道蒞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傷人;非其神不傷人,聖人亦不傷人。夫兩不相傷,故德交歸焉。」老子以烹飪「小鮮」喻治國,可謂形象生動,寓意深長。因為燒制一條大魚並不難,而要做好小鮮這道菜才需要廚藝的精準到位。那麼國家究竟該如何治理?老子接著給出答案:「以道蒞天下。」而「道法自然」是老子思想體系的核心,自然即自然而然,亦可引申為規律。這就是說,老子要執政者遵循烹飪小魚小蝦的技巧和方法來治理國家。「小鮮」的特點是小、柔、嫩,清理乾淨費時費力,烹飪過程中需控制火候,調和五味,順勢翻轉,不可攪動頻繁,否則肉易碎,須要有足夠的細心與耐心,這是烹飪的基本章法。具體到治理國家或一個地區,簡而言之,就是不妄為、不折騰、不急躁。

  不妄為就是按客觀規律辦事,如何把握好規律?就是要搞好調查研究,在了解國情社情、體察民情民意的基礎上,科學執政、合理施政。毛澤東曾說過:「沒有調查研究,是不能產生正確的具體政策的」,「今天需要我們調查,將來我們的兒子、孫子,也要作調查,然後,才能不斷地認識新的事物,獲得新的知識」,強調了按客觀規律辦事的極端重要性。不折騰就是要順勢而為,老子指出:「將欲歙之,必固張之;將欲弱之,必固強之……是謂微明。」韓非子註解「微明」說:「起事於無形,而要大功於天下。」孟子也說過:「雖有智慧,不如乘勢。」抓住時機,乘勢而為,可收事半功倍之效。不急躁就是要循序漸進,許多工作不可能一蹴而就,抓落實需要持續發力、久久為功,有足夠的耐心和韌勁,最後功到自然成。

  老子以俯視蒼生的恢弘氣度,為後人營造了一片遼闊而溫馨的精神家園。《老子》一書中,還有很多關於愛民的經典論述,如「其政悶悶,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是以聖人慾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後之」,「民之飢,以其上食稅之多,是以飢;民之難治,以其上之有為,是以難治;民之輕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輕死」,等等。積極接納和吸收《老子》博大精深的哲學智慧和愛民為民思想,可使我們的人格修養和社會實踐,漸臻於理想的境界。

相關焦點

  • 李之柔·老子系列:老子之道
    老子也不例外,所述還是為了人君治理天下。儘管五千言在今天看來並不很長,然而要說用一個字或者幾句話就能概括《老子》這部著作,顯然有大言惑眾之嫌。若真能如此,又談何「經典」?有趣的是,每當提及《老子》,很多人依然習慣說它的核心是一個字——「道」。「道」是什麼?按照中國歷史上第一部字書《說文解字》的解釋:「道,所行道也。一達謂之道。」按照辭書之祖《爾雅》的解釋:「道,直也。一達謂之道路。」
  • 破譯老子之道
    「讀書百遍,其義自見」,人類需要讀百遍的有字書不多,惟《老子》讀百遍還不夠。這一是因為《老子》難懂需要讀百遍,二是因為《老子》美,值得讀百遍。《老子》之美就美在處處體現平衡、對稱、和諧,老子之道即平衡之道。中華優秀文化,老子天下第一,諸子百家其後,玄禪理心再後。
  • 聰明人的哲學:老子玄德之道,三行字暗藏道家智慧,悟透福運雙全
    愛民治國,能無為乎?天門開闔,能為雌乎?明白四達,能無知乎?生之,畜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神與氣合一,是道的一種運用。這種運用是如此神妙、充滿智慧,勉強稱之為「玄覽」。因此,第一步神氣合一如抱太極,第二步練氣有成狀如嬰兒,第三步就是繼續細細磨礪這一玄妙之道,清除所有雜質,最終達到純粹無瑕疵的境界。以上說的是個人修行,接下來,老子又將這套「玄覽」,運用到治國與做人方面。
  • 老子孤獨嗎?試論老子修身之道
    我之所以能獨異於人,不是因為我是傻子,而是因為我知道天道無為之性,能合同於天道無為之德。老子不隨波逐流,獨自選擇與眾人相反的志向與作為,但卻懷著一顆愛國愛民的赤子之心。他以拯救亂世為志向,誓要消滅天下的爭鬥,使百姓樂享大同。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數人手中,智者孤獨是有一定必然的。
  • 試論老子之道與孔子之道之區別?
    「道」 是中國哲學中的重要範疇,有道家的「道」。也有儒家的「道」,道家的「道」是宇宙萬物的本原,是「可以為天下母」的宇宙萬物的本體。儒家的「道」有「天之道」、「地之道」、「人之道」。《易·說卦》云:「是以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
  • 道德經第10章下:企業家和超級富豪都要先明白老子的內聖外王之道
    上一期我們講了老子修身養性的三要素,由載營魄抱一而無離,專氣致柔如嬰兒,到達滌除玄鑑而無疵的內養之道,便可達到內聖境界。那麼如何從內聖的修身之道推及外王的用世之道呢,接下來老子就給出了統治者和管理者參與社會活動和政治事務的指導思想,那就是無為,守雌和棄智。總的原則還是無為而治。愛民治國,能無為乎?內聖外王,肯定是要先談治國之道。
  • 老子的「為道」認識論:滌除玄鑑,致虛守靜
    大家好,今天我們來講一講老子的「為道」觀。「為道」是老子認識論的最高目標也是氣功養生的最高選但在練功養氣的過程中,只有排除外界的幹擾,排除主體的情慾和思慮,收視反聽,封閉七竅,拋棄思慮,忘掉一切,才能進入「為道」的境界。
  • 要愛民利民,還要"使民無知無欲",對嗎?
    《老子》說:"江海所以能為百穀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穀王。是以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後之。是以聖人處上而民不重,處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樂推而不厭。民眾成為"盜"是"上民先民"的反面,想要"上民先民"就要化解民眾的反抗,化解民眾的反抗叫作"使民不為盜",為了使民不為盜,老子學派提出了兩大主張,一個是愛民利民另一個是"使民無知無欲"。《老子》說:"愛民治國。"又說:"絕聖棄智,民利百倍。
  • 《老子》十章:營魄抱一,專氣致柔
    愛民治國,能自然無為嗎?感官和外界接觸,能守靜嗎?通曉四方,能不用心機嗎?「抱一」即是抱「道」,能抱「道」,即是使肉體生活與精神生活可臻至於和諧的狀況。「專氣致柔」是集氣到最柔和的境地。「氣柔」是心境極其靜定的一種狀態。「滌除玄覽」即是洗清雜念,屏除妄見,而返自觀照內心的本明。老子所講的這些修身工夫,和瑜伽術不同。
  • 國學道家之祖,老子一生為道而生為道而死,老子永恆的道
    看到捲軸實際上是空白的,我喜歡想像出現的詞語,並且寫下這些句子:「人類遵循地球的方式; 地球沿著天堂之路; 天道模仿道之道; 陶塑造了自然之路。「我打開另一個竹卷,猶豫和思考,正如我想像老子曾經做過的那樣,使無形的有形,並再次開始:「神秘之中的神秘; 所有奇蹟的大門。
  • 孔子、老子、莊子的哲學之道
    簡明孔子、老子、莊子的哲學之道文|中國美食文化審美資深工匠杜德春孔子講為人之道;老子處世之道;莊子講養性之道。②道是指宇宙萬物的發生、存在、發展、運動規律和法則,而且是總規律總法則。③道指存在於人類社會的準則和標準。老子說道有兩種表現模式,一個是無,一個是有,有生於無,無中生妙有。也就是說萬事萬物都是由「無」生出來的。
  • 初論老子之道與世界觀
    老子的道是什麼?老子說:「道可道,非常道。」又說:「吾不知其名,字曰之大。」可見老子之「道」是不可以用言語和文字來表達的,道不可名,不可說。老子發現「道」最大的功勞,在於他超出天地萬物之外,抽象出一個道。這個道的性質是無聲無象,無形無質,既不受任何具體事物束縛而獨立存在,又周行天地萬物之中,生於天地萬物之先,復統御天地萬物始終。
  • 天道自衡:破譯老子之道
    「道」是老子思想的核心概念,老子的其它概念都是由「道」派生而來。老子的「道」是指「天之道」,而不是「人之道」。「道」既是宇宙的本源,同時也是萬物的運化規律。老子通篇都在講平衡之道:天道自衡+人道自然。天之道的本質特徵表現為平衡——宇宙萬物之本質屬性為自然而然之平衡。
  • 老子的人生哲學及其應用之道
    前言儒家講人道,佛家講成佛之道,而道家是講天道。老子的人生哲學是將天道的法則應用於人間世,來解決日常生活中的人際問題,使自己的生活更加美好與幸福,找到人生安身立命之地。老子的天道就是一種自然之道。本文討論的重點主要是放在老子自然知道的法則(簡稱自然法則)、人生哲學以及處世應用之道等三方面來加以闡釋。
  • 第一章 老子哲學是自然唯物主義之道
    」,老子這句話精確地回答了什麼是道?而「有」才是「有物混成」的有,才是老子21章所說的「道之為物」的本質。老子以上論述"道"是「有物混成」的理論,充分證明老子哲學之道是自然唯物主義之道,這是鐵證如山、無可非議的事實。
  • 從孔子和老子對道不同的理解,解析孔子朝聞道,夕死可矣的內涵
    區分孔子的」道「與老子的」道「老子的道老子說」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這裡面的意思是說真正的道是不能言傳,不能用語言來描述了,道在哪裡,道在無形之中,道又在萬物之中。道無處不在,又能生萬物,道是萬物的的本原,即」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而老子所說的道絕不僅僅是指自然規律,他站在思想家的高處,用辯證的哲學思維來詮釋道和解釋萬物和世界。
  • 老子的《道德經》裡其中一種「道」,天之道
    《道德經》裡面其實有兩個道,這兩個道你搞混了,你就搞不懂什麼是「道」了。很多人覺得道很玄幻,只可意會不可言傳。說得道很神秘。其實老子並並沒有把道講的那麼神秘。為什麼把兩個道放在一起就會進入這種狀態,就會搞不清老子講的到底是什麼。
  • 孔子、老子思想之與「德」與「道」
    老子思想中「道」與「德」的關係,從哲學的邏輯結構說,是「道」生「德」,「道」是第一位的,「德」的性質由「道」決定;但從 歷史 和發生學的角度看,「道」的性質是由「德」決定的。《老子》古本,《德經》在前,《道經》在後,正好反映了兩者之歷史的發生學的關係。 「道」字為會意字,從行從首。
  • 南湖山人:老子的養生之道
    南湖山人:老子的養生之道2020.6.19《道德經》第五十章:「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動之於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嚴格來說,老子強調不是養生而是攝生的概念。五十章講得非常清楚。老子指出當時人們有兩個重要的生命誤區,一是「生生之厚」;二是不合理的行動,簡單地說,就是吃得太多,行動不合理,這二條。當然,當下的21世紀的今天是不是也還存在這兩個誤區呢?我認為一樣是存在的,並且是有過之而無不及,比老子那個時代還嚴重得多,因為物質豐富了,條件好了,講究就多了。
  • 莊子之道和老子之道哪個更深刻,更高明?
    孔子曾反問道:難道能有一個先天地生的本原之物嗎?在本原之物前一定還有更本原之物,這樣向上推溯,永無停已。這也是莊子的時空無限思想。這一思想如果作為單純對世界因果本原的一種推測,並不是什麼了不起的洞見。以今天宇宙學的標準來衡量,這一看法不如老子「有生於無」更有洞察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