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之柔·老子系列:老子不言

2020-08-27 李之柔

作者:李之柔

河北易縣有一座唐代開元年間興建的道德經幢,在那裡和當地人交談時,我發現他們習慣將「不知道」說成「知不道」,由此,我想起白居易的一首詩《讀老子》:「言者不知知者默,此語吾聞於老君。若道老君是知者,緣何自著五千文。」

全詩二十八個字,不難懂,也沒有什麼詩味兒,更像是一個文字遊戲。起句出自《老子》第二十八章的「知者不言,言者不知」,第二句承勢說「這話我是從老子那裡知道的」,後兩句把話鋒一轉:「假如老子你是智者,為什麼自己還要寫《道德經》一書呢?」

回答白居易的問題很容易,讀一讀司馬遷的《史記·老子韓非列傳》就可以明了:「老子修道德,其學以自隱無名為務。居周之久,見周之衰,乃遂去。至關,關令尹喜曰:『子將隱矣,強為我著書。』於是老子乃著書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餘言而去,莫知其所終。」事情的真相是,老子研修道德,其學以隱秘、不求聞達為主旨。在周地住久了,他看到周朝日漸衰敗,就打算離開。到了關口,關令尹喜說:「您就要隱居了,勉為其難為我寫本書吧。」因此老子才著書,共五千多字,分上下篇,闡述了道德的本意,隨後離去,沒人知道他的下落。並非是老子自命為「知者」或者主動做「言者」,而是應關令尹喜之求方才寫下五千言;而且老子在開篇就強調了「道可道,非常道」,這是很多人都熟悉的一句話,不過若要用三言兩語把這句話解釋清楚,恐怕還真就會覺得「不可說,不可說」。我們所知的,是不是真相?我們表達的,是不是真心?旁人的理解,是不是有偏差,是不是和我期望的相同……至少由白居易這首詩可知,他「聞」出的「味」,似乎和老子的「言」道有相當大的差異。先不管什麼「常道」,「言」能道個明白,「聞」能「味」個真切,就已不「易」。

老子認為「天之道,不爭而善勝,不言而善應,不召而自來,繟然而善謀」(第七十三章),說「善行無轍跡,善言無瑕謫,善數不用籌策,善閉無關楗而不可開,善結無繩約而不可解」(第二十七章),還說「希言自然。故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孰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況於人乎」(第二十三章)。「善言」是理想狀態,「不言」可以理解為不說或者少說,「希言」肯定是少說,話少才合乎自然之道。老子打比方,疾風颳不了一早晨,暴雨下不了一整天,誰使之如此呢?天地。天地的疾風驟雨尚且不能長久,何況人呢?所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第二章),因為「多言數窮,不如守中」(第五章)。換老人家的話就是:你少說兩句,清淨一會兒吧,沒人把你當啞巴賣了!不懂的不要說,一旦大徹大悟了,想想也沒有什麼好說的,除非能有老子般的道德修養,還有他那樣的運氣,居然碰見關令尹喜這樣的好學生。

粗略翻閱了一下《全唐詩》,直接涉及老子和道德經的作品並不多,反倒在白居易的作品中,與之相關的詩和詩句不少,比如「逍遙無所為,時窺五千言」(《養拙》)、「唯看老子五千字,不蹋長安十二衢」(《村居寄張殷衡》)、「五千言裡教知足,三百篇中勸式微」(《留別微之》)、「何況玄元聖祖五千言,不言藥,不言仙,不言白日升青天」(《海漫漫》)等。白居易在詩題中標註讀書的詩作,頗具代表性的有《讀漢書》、《讀史五首》、《讀莊子》、《讀李杜詩集因題卷後》、《讀禪經》等,《讀老子》作於公元八三四年,時為太子賓客分司,心境可想而知。待到晚年,特別是好友元稹、劉禹錫相繼去世,這首《全唐詩》中唯一題為《讀道德經》的作品應運而生,其情可鑑:

玄元皇帝著遺文,烏角先生仰後塵。

金玉滿堂非己物,子孫委蛻是他人。

世間盡不關吾事,天下無親於我身。

只有一身宜愛護,少教冰炭逼心神。

「金玉滿堂」句出《老子》第八章「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和前面「不言而善應」一樣,都是「天之道」。老子云「信言不美,美言不信」(第八十一章),「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言有宗,事有君。夫唯無知,是以我不知。知我者希,則我者貴」(第七十章),像是在自嘲:我說的道很容易理解,很容易實行;天下沒有誰理解,沒有誰實行。道本有所宗,事原有所尊。由於人們無知,所以不理解我。能理解我的人很少,我的道就更顯得珍貴。

經典不朽的魅力在於時讀時新,白居易作為唐代的著名詩人,在創作中自誇拍馬(如《養拙》)、故意做翻案文章(如《讀老子》)的情形固然難免。然而其真性情,還是經常會流淌於筆下(如《海漫漫》),特別是對比《讀老子》和《讀道德經》所言,別有一番滋味。

孔子曰:「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老子一句「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惹出後來者多少閒話?看來還是易縣人智慧,他們「知」還能「不道」,比起白居易抑或我這樣「不知」還要「道」者,不知道要強多少倍。(李之柔2019年10月27日《北京晚報》原題:《老子》不言)

相關焦點

  • 李之柔·老子系列:老子之德
    兩種版本的行文順序與王弼本《老子》相異,開篇不是「道可道,非常道」,而是王弼本《老子》第三十八章的「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在這個章節中,「德」字出現了10次,有人據此說諸如王弼本等才是「道德經」,像帛書等版本應該稱為「德道經」。
  • 李之柔·老子系列:老子之道
    老子也不例外,所述還是為了人君治理天下。儘管五千言在今天看來並不很長,然而要說用一個字或者幾句話就能概括《老子》這部著作,顯然有大言惑眾之嫌。若真能如此,又談何「經典」?有趣的是,每當提及《老子》,很多人依然習慣說它的核心是一個字——「道」。「道」是什麼?按照中國歷史上第一部字書《說文解字》的解釋:「道,所行道也。一達謂之道。」按照辭書之祖《爾雅》的解釋:「道,直也。一達謂之道路。」
  • 李之柔·老子系列:老子之柔
    因為不爭,就不招惹怨尤。「水」的特質是「柔」,「柔」是其質,「強」、「善利萬物」才是目的,「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第八十一章)。「不爭」並非消極,重要的話老子會重複說,「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第二十二章)。老子的另一個比方,是把「柔」視作嬰兒——「專氣致柔,能嬰兒乎?」自然而然達到柔和,能像「嬰兒」一樣嗎?老子認為道的極致就是「柔」如「嬰兒」。
  • 李之柔·老子系列:老子是聖人嗎
    言及「聖人」,人們通常會想起孔夫子,然而被後世尊為「聖人」的孔夫子說自己沒有見過聖人,有《論語·述而》為證:「子曰:『聖人,吾不得而見之矣;得見君子者,斯可矣。』」 《史記》中記載孔子曾向老子問禮,老子說:「吾聞富貴者送人以財,仁人者送人以言。吾不能富貴,竊仁人之號,送子以言,曰:『聰明深察而近於死者,好議人者也。博辯廣大危其身者,發人之惡者也。
  • 李之柔·老子系列:哪個《老子》更靠譜
    好在,被後人推崇的《老子》傳本並不多,常見有以下幾種:一、1993年湖北荊門郭店出土的楚簡本《老子》竹簡分為三組,形制、主題各不相同,行文古樸,時間可以追溯到戰國中期,距老子生活的年代最近。甲本存簡三十九枚,乙本存簡十八枚,丙本存簡十四枚,匯總起來,文字只有今本的五分之二,由於年代久遠,存在一定程度的文字殘缺。
  • 《老子》「知者不言,言者不知」解|老子是「知」還是「不知」?
    :既然老子說「知者不言」,那自著五千言的老子還能算「知者」嗎?(任繼愈:《老子繹讀》,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6年,第122頁)可見古今注家解釋的說辭雖各不相同,但在不能完整準確地理解老子本義這一點上卻是一致的。他們不知道老子對這句話有明確的解釋,而是另起爐灶搞自己的一套解釋,其準確性自然就打折扣了。
  • 從《老子教你言說》看老子的傳播理念
    然而,在大力弘揚傳統文化的今天,在「微時代」的傳播背景之下,張劍偉先生的《老子教你言說》有了新的見解。  《老子教你言說》在結構上分為「老子概述」「希言自然」「言而無病」「美言市尊」「多言數窮」(上下)等六章。
  • 老子說: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在人際交往的言說中,老子還說了一條智慧:「知者不言,言者不知。」(第這裡的意思是,知道的人不言說,言說的人不知道。關於這一段話,也有些不同看法,一是「知」當作為「智」來講,比如唐代陸德明《經典釋文》說:知』者,或並雲『智』。」二是有的本子就作「智者不言,言者不知」。
  • 孔子問禮於老子,此老子不可能是作《道德經》的老子
    《史記.老子韓非列傳》記有「孔子問禮於老子」之事,然而,此老子不可能是學術界普遍認為的作《道德經》的老子。《史記》記有三個老子,作了兩本書。三個老子:一,周守藏室之史的老子。二,著書十五篇、言道家之用,與孔子同時雲的老子。三,孔子死後二十九年,周太史的老子。兩本書:一,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餘言,即《道德經》。二,十五篇、言道家之用(作此書的老子,與孔子同時)。只有孔子與老子同時代,才可能有「孔子問禮於老子」之事。而這個老子,只能是作十五篇、言道家之用一書的老子。
  • 片語說道:不聽老子言,吃虧在眼前
    經乃《道德經》之經,道乃老子道學之道。用老百姓的話說,叫做:不聽老子言,吃虧在眼前。 中國兩千多年的歷史證明,道是一隻無形的手,冥冥之中掌控成敗得失。什麼時候聽了老子的話,什麼時候就經濟發展,社會和諧,什麼時候就出現太平盛世。
  • 讀《老子教你言說》:如何把握言說規律
    一是系統地對老子言說規則做了新解讀。學術界對老子的研究方興未艾,留下了眾多有影響力的著述。但從言說視角進行老子研究較少,且多從老子言說某一點展開研討,研究的成果少而零散。《老子教你言說》一書按照整體性原則對老子言說規則進行了全新解讀。首先,從老子的自然觀引入「希言自然」,指明老子言說的最佳境界是不言或少言,廢話連篇往往令人生厭。這就道出了言說的本質,說話要精當,言多必失。
  • 李之柔:屈子去哪兒了
    作者:李之柔春秋戰國,是中國古代文化輝煌的時代,詩騷散文的興起,諸子百家的言行,影響了幾千年古代文人的人生軌跡。比如老子,「居周久之,見周之衰,乃遂去。於是老子乃著書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餘言而去,莫知其所終。」據司馬遷講,看到周朝衰敗,老子辭職不幹了。出關時,被粉絲關令尹喜留下,催生出一部五千字的道德文章後,不知所終。比如莊子,楚王派大夫相招,他依然不管不顧地釣魚:「吾聞楚有神龜,死已三千歲矣,王巾笥而藏之廟堂之上。此龜者,寧其死為留骨而貴乎,寧其生而曳尾於塗中乎?」二大夫曰:「寧生而曳尾塗中。」莊子曰:「往矣!吾將曳尾於塗中。」
  • 什麼是老子的「希言自然,飄風不終朝」
    「希言自然。故,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孰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況於人乎?故從事於道者同於道;德者同於德;失者同於失。同於道者,道亦樂得之;同於德者,德亦樂得之;同於失者,失亦樂得之。」讀感:這一章老子通過天地自然現象對比人生追求,要求人們悟道修德,要與天道同存,與德同存。希言自然,便是對靜曰復命的進一步論述。同時用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來進一步強化這種認識。老子《道德經》前面幾章已多次闡明「行不言之教」、「悠兮其貴言」、「多言數窮」等類似的話,本章一開始便繼續闡述「希言自然」的道理。這幾個「言」字,按字面解釋是,內含都是指政教法令。
  • 94《老子》曲則全章第二十二《老子》希言自然章第二十三
    《老子》 曲則全章第二十二原文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是以聖人抱一為天下式。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能長。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古之所謂「曲則全」者,豈虛也哉!誠全而歸之。 讀經人所感,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 道教將老子視為道教的開山鼻祖,是因為一部五千言的《老子》嗎?
    春秋末期人,年長於孔子,擔任過東周王室的守藏之吏,孔丘曾問禮於老子。由於王室內亂,老子避禍歸隱,西行經過函谷關時,關令尹喜得知他將歸隱,便請老子寫一點東西,於是他寫了《老子》,共五千言。之後,老子騎青牛出關,飄然而去,不知所終。
  • 【名家解讀】之老子:老子聃的前世今生
    司馬遷說:「蓋老子百有六十餘歲,或言二百餘歲。」其說雖不可盡信,但老子的壽命相當長這一點卻無須懷疑,很有可能百歲開外。他曾任「(周)守藏室之史」,久居洛陽;這個期間,孔子到洛陽「觀周禮」,曾向老子問學。後來,老子見周室衰微,便掛冠歸隱,其時約在前516年左右,從此不再出仕。歸隱之後,老子曾在陳(今河南推陽)、魯(今山東曲阜)、沛(今江蘇沛縣)等地居留,其間孔子曾幾度造訪。
  • 老子的老師商容,推薦老子入周都深造
    據文獻記載,老子靜思好學,知識淵博。他的老師商容教授知識過程中,老子總是尋根問底,對知識非常的渴望。為了解開自己的疑惑,他經常仰頭觀日月星辰,思考天上之天為何物,以至於經常睡不著覺。後來,商容老師「實乃老夫之學有盡。」推薦老子入周都深造。
  • 老子著了五千言道德經,卻因此被人打了一耳光,這是為什麼呢?
    嚴酷的動亂與變遷,讓老子目睹到民間疾苦,於是他提出了治國安民的一系列主張,都在《道德經》裡面,又稱《老子》或《老子五千言》,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老子在書中多次提到要少說話,譬如:「多言數窮,不如守中」「希言自然」「大音希聲」「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老子這句話的觀點是通常理解的言多必失嗎
    一、老子何許人也?他的這段話出自哪裡,語句中的知者,言者又有何含義?司馬遷所編寫的《史記·老子韓非列傳》中記載,老子即李耳,是楚國苦縣厲鄉曲仁裡人。曾經做過周王朝的圖書館館長,可以說也是一個飽讀詩書的有學之士。
  • 老子送孔子三句話,孔子自嘆不如老子,老子如龍也
    說出來你們可能不信,老子是孔子的師傅,孔子是老子的徒弟,孔子曾像老子求學,老子為師。而老子曾送個孔子三句話,老子還對孔子說:吾聞富貴者送人以財,仁人者送人以言。吾不能富貴,竊仁人之號,送子以言,曰:聰明深察而近於死者,好議人者也。越是聰明的人,越靠近死亡,因為他總是愛議論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