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老子的「希言自然,飄風不終朝」

2020-12-14 荊石國學

「希言自然。故,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孰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況於人乎?故從事於道者同於道;德者同於德;失者同於失。同於道者,道亦樂得之;同於德者,德亦樂得之;同於失者,失亦樂得之。」(《道德經》第二十三章)

讀譯:不隨意發政令不擾民是合乎於自然的。狂風颳不了一個早晨,暴雨下不了一整天。誰使它這樣的呢?天地。天地的風暴驟雨尚且不能長久,更何況是人呢?所以,從事於道的就同於道,從事於德的就同於德,從事與失的人就同於失。同於道的人,道也樂於得到他;同於德的人,德也樂於得到他;同於失的人,失也樂於得到他。統治者的誠信不足,就會有人不信任。

讀感:這一章老子通過天地自然現象對比人生追求,要求人們悟道修德,要與天道同存,與德同存。希言自然,便是對靜曰復命的進一步論述。同時用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來進一步強化這種認識。老子《道德經》前面幾章已多次闡明「行不言之教」、「悠兮其貴言」、「多言數窮」等類似的話,本章一開始便繼續闡述「希言自然」的道理。這幾個「言」字,按字面解釋是,內含都是指政教法令。老子用自然界狂風暴雨必不持久的事實作比喻,告誡統治者少以強制性的法令橫加幹涉,更不要施行暴政,而要行「清靜無為」之政,這才符合於自然規律,這才能使百姓安然暢適。倘若以法令戒律強制人民,用苛捐雜稅榨取百姓,那麼人民就會以抗拒來對待統治者,《道德經》裡老子一再告誡統治者要遵循道的原則,遵循自然規律,暴政是長久不了的,統治者如果清靜無為,那麼社會就會出現安寧平和的風氣,統治者如果恣肆橫行,那麼人民就會抗拒他;如果統治者誠信不足,老百姓就不會信任他。

我們讀老子的《道德經》還要聯繫生活來加以解讀,這也是我們老百姓學習的目的。「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同於我們常說的:人無千日好,花無百日紅。人在有些事情就應該看開,有好運時也會有壞運,壞運來時好運也不遠!所以人們無任遇到所謂好壞都要冷靜。同時,我們在這裡是否可以總結為兩點,一,希言自然,這從字面上理解就是少說話,一切事物自有定理,如果你想表達出意思,可能很難,與其去說,還不如感知或者去踐行;二、「故從事於道者同於道;德者同於德;失者同於失。同於道者,道亦樂得之;同於德者,德亦樂得之;同於失者,失亦樂得之。」是否可以去理解為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善者就同於善,是否有同類的人更容易理解和接受等等還有很多種解釋。

讀到這裡好象還沒完,還有很多思考,還有很多內容,還可以聯想到很多,還要我們進一步去學,去悟。仁者見仁,智者見智,還是留給讀都吧,但是,無任我們是從大道上悟,還是結合個人的生活實際去體會,只要你去學,一定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這就是本人學習老子《道德經》的一點感悟。寫到這裡,也該用到老子的「希言自然。」作一個結束語了。

相關焦點

  • 《道德經》第二十三章:希言自然。故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
    希言自然。故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孰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況於人乎?故從事於道者,道者同於道,德者同於德,失者同於失。同於道者,道亦樂得之;同於德者,德亦樂得之;同於失者,失亦樂得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譯文:少說話才是合乎自然規律的。就像狂風不會持續一早上,暴雨不會持續一整天一樣。誰造成它這樣的呢?是天地。
  • 希言自然。故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
    【句子原文】希言自然。故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孰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況於人乎?故從事於道者,同於道;德者,同於德;失者,同於失。同於德者,道亦德之;同於失者,道亦失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古文今譯】少發教令是合於自然的。所以狂風颳不到一早晨,暴雨下不了一整天。誰使它這樣的?是天地。天地的狂暴都不能持久,何況人呢?所以從事於道的人,就合於道;從事於德的人,就合於德;表現失道失德的人,就會喪失所有。
  • 「飄風不終朝,暴雨不終日」到希言自然,道家守中智慧值得體味
    「飄風不終朝,暴雨不終日」其實更多是道家老子的一個「比喻」,通過這個比喻,老子告訴我們,不合乎「道」的行為,就如「狂風」和「暴雨」一樣,難以持久,而這裡的「飄風」和「暴雨」,實則烘託的是這一句話前面的四個字,即「希言自然」。
  • 道德經(23)希言自然,故飄風不終朝,驟而不終日,孰為此者?
    《道德經》 第二十三章,本章老子用狂風暴雨,不能持久的道理,說明;統治者如果施狂暴,那肯定也長不了。最好的治國方法,就是「無為」而治。即「希言」,少發號施令,不打擾百姓(《道德經》第十七章「悠兮,其貴言」),這才合乎自然,合乎「道」和「德」。
  • 飄風不終朝 驟雨不終日
    老子在《道德經》【第二十三章】中說:希言自然。故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孰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況於人乎?故從事於道者,道者同於道,德者同於德,失者同於失。同於道者,道亦樂得之;同於德者,德亦樂得之;同於失者,失亦樂得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老子說:「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
  • 希言自然——《道德經》的智慧
    老子的《道德經》講「道」講「德」都是從自然入手,由對於自然的觀察和自然規律的總結,而得出人生哲學的許多重大的命題,一部《道德經》有許多觀點和道理,對後世說出了做人處事的智慧。第二十三章,「希言自然,故飄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孰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況於人乎?
  • 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道德經》新解」之二十三
    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道德經》新解」之二十三,蘿蔔/攝影道德經第二十三章全文:希言自然。故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孰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況於人乎?故從事於道者,道者同於道,德者同於德,失者同於失。
  • 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的自然之道
    老子希言自然。故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孰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況於人乎?故從事於道者,同於道;德者,同於德;失者,同於失。自然什麼意思呢?做人少說話,就接近自然,引申為執政者少發號施令,讓人民回到那種自然的狀態,什麼狀態呢?
  • 68帛書《老子》飄風不終朝,暴雨不終日
    提示:[論道] 遵道多助 失道寡助 [論德] 物以類聚 人以群分【原文】希言自然,飄風不終朝,暴雨不終日,孰為此?天地而弗能久,又況於人乎!【直譯】希言自然,儘可能少的發號施令才符合天道規律。飄風不終朝,暴雨不終日。再大的狂風也吹不了一整天,再狂的暴雨下不了一整日。
  • ​我是怎樣學習中華文化的(87)——「希言自然」
    《道德經》23章原文: 希言自然。故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孰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況於人乎? 同時也稍稍明白老子《道德經》中深邃哲理中一點皮毛。本章一開始,老子先提出論點——「希言自然」,意思是"道法自然",與17章中「悠兮其貴言」所表達的意思是一致的,所表達的是最好的管理不是靠繁文縟節,制定多如牛毛的規章制度,最好的狀態是老子所 倡導的「無為而治」。接著老子為什麼說是「希言自然」呢?他舉例說明——「故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
  • 《道德經》二十三章,希言自然
    原文希言自然。故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孰為 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況人乎?故從事於道者,同於道;德者,同於德;失者,同於失。同於道者,道亦樂得之;同於德者,德亦樂得之;同於失者,失亦樂得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 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天地尚不能久,而況於人乎?
    希言,自然。故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孰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況於人乎?出自老子的《道德經》。這段文字如果只是大略的一看真覺得很悲觀頹廢,但是這也恰恰告訴我們,讀書真的不能只看作者的表象,而要深層次的理解作者的意思。
  • 聽老子講道—— 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
    聽老子講道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大家都知道這句話:「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說的是人生充滿變數,天空不會永遠晴朗,人也不會永遠順利。《老子》在二十三章中也說:「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意思是狂風颳不到一早晨,暴雨下不了一整天,來說明萬事萬物不斷發展變化的規律。
  • 《道德經》第二十三章:希言自然
    【句讀】希言自然。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孰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況於人乎?故從事於道者,道者同於道;德者同於德;失者同於失。同於道者,道亦樂得之;同於德者,德亦樂得之;同於失者,失亦樂得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 「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但誠信卻可以讓人長久獲得信賴
    「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意思是大風不會刮整個早晨,暴雨不會下一天,形容來時氣勢洶洶但終究不能長久保持。此句出自《道德經》第二十三章,原文如下:希言自然。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孰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況於人乎?
  • 《道德經》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所以一切都會過去
    【原文】:希言自然。故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孰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況於人乎?故從事於道者,同於道;德者,同於德;失者,同於失。同於道者,道亦樂得之;同於德者,德亦樂得之;同於失者,失亦樂得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譯文]:少施政令是合於自然的。狂風颳不了一早晨,暴雨下不了一整天。是誰使它這樣的?是天地。
  • 【萬物興書齋】王忠敏書法作品鑑賞《希言自然》
    字:雲山閒人 號:萬物興書斎 作品:【希言自然】 道德經第二十三章《希言自然》:希言自然。故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孰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況於人乎?故從事於道者,同於道;德者,同於德;失者,同於失。同於道者,道亦樂得之;同於德者,德亦樂得之;同於失者,失亦樂得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 《量子道德經》二十三:希言自然,大美無言,是自然,不知者不慍
    大音希聲,希言少言或者不言,這是天地自然。甚至此五千真言如果不是函谷關令尹誠懇勸說留給後世子孫,老子西出函谷關,也不會留下此部經典了。難怪講沉默是金了。希言更重要的是內心喃喃自語無休無止的內在話語,這個一停,內心就安靜,就處於靜定了。世人能否理解,這是各自的緣分。
  • 李之柔·老子系列:老子不言
    全詩二十八個字,不難懂,也沒有什麼詩味兒,更像是一個文字遊戲。起句出自《老子》第二十八章的「知者不言,言者不知」,第二句承勢說「這話我是從老子那裡知道的」,後兩句把話鋒一轉:「假如老子你是智者,為什麼自己還要寫《道德經》一書呢?」 回答白居易的問題很容易,讀一讀司馬遷的《史記·老子韓非列傳》就可以明了:「老子修道德,其學以自隱無名為務。居周之久,見周之衰,乃遂去。
  • 94《老子》曲則全章第二十二《老子》希言自然章第二十三
    《老子》 曲則全章第二十二原文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是以聖人抱一為天下式。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能長。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古之所謂「曲則全」者,豈虛也哉!誠全而歸之。 讀經人所感,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