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言自然。故,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孰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況於人乎?故從事於道者同於道;德者同於德;失者同於失。同於道者,道亦樂得之;同於德者,德亦樂得之;同於失者,失亦樂得之。」(《道德經》第二十三章)
讀譯:不隨意發政令不擾民是合乎於自然的。狂風颳不了一個早晨,暴雨下不了一整天。誰使它這樣的呢?天地。天地的風暴驟雨尚且不能長久,更何況是人呢?所以,從事於道的就同於道,從事於德的就同於德,從事與失的人就同於失。同於道的人,道也樂於得到他;同於德的人,德也樂於得到他;同於失的人,失也樂於得到他。統治者的誠信不足,就會有人不信任。
讀感:這一章老子通過天地自然現象對比人生追求,要求人們悟道修德,要與天道同存,與德同存。希言自然,便是對靜曰復命的進一步論述。同時用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來進一步強化這種認識。老子《道德經》前面幾章已多次闡明「行不言之教」、「悠兮其貴言」、「多言數窮」等類似的話,本章一開始便繼續闡述「希言自然」的道理。這幾個「言」字,按字面解釋是,內含都是指政教法令。老子用自然界狂風暴雨必不持久的事實作比喻,告誡統治者少以強制性的法令橫加幹涉,更不要施行暴政,而要行「清靜無為」之政,這才符合於自然規律,這才能使百姓安然暢適。倘若以法令戒律強制人民,用苛捐雜稅榨取百姓,那麼人民就會以抗拒來對待統治者,《道德經》裡老子一再告誡統治者要遵循道的原則,遵循自然規律,暴政是長久不了的,統治者如果清靜無為,那麼社會就會出現安寧平和的風氣,統治者如果恣肆橫行,那麼人民就會抗拒他;如果統治者誠信不足,老百姓就不會信任他。
我們讀老子的《道德經》還要聯繫生活來加以解讀,這也是我們老百姓學習的目的。「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同於我們常說的:人無千日好,花無百日紅。人在有些事情就應該看開,有好運時也會有壞運,壞運來時好運也不遠!所以人們無任遇到所謂好壞都要冷靜。同時,我們在這裡是否可以總結為兩點,一,希言自然,這從字面上理解就是少說話,一切事物自有定理,如果你想表達出意思,可能很難,與其去說,還不如感知或者去踐行;二、「故從事於道者同於道;德者同於德;失者同於失。同於道者,道亦樂得之;同於德者,德亦樂得之;同於失者,失亦樂得之。」是否可以去理解為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善者就同於善,是否有同類的人更容易理解和接受等等還有很多種解釋。
讀到這裡好象還沒完,還有很多思考,還有很多內容,還可以聯想到很多,還要我們進一步去學,去悟。仁者見仁,智者見智,還是留給讀都吧,但是,無任我們是從大道上悟,還是結合個人的生活實際去體會,只要你去學,一定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這就是本人學習老子《道德經》的一點感悟。寫到這裡,也該用到老子的「希言自然。」作一個結束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