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希言自然。故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孰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況於人乎?故從事於道者,同於道;德者,同於德;失者,同於失。同於道者,道亦樂得之;同於德者,德亦樂得之;同於失者,失亦樂得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譯文]:少施政令是合於自然的。狂風颳不了一早晨,暴雨下不了一整天。是誰使它這樣的?是天地。天地的狂暴都不能持久,何況人呢?所以,從事於「道」的,就與「道」相同;從事於「德」的,就與「德」相同;表現失「道」、失「德」的行為就是戾恣肆。與「道」相同的人,「道」也喜歡幫助他;與「德」相同的人,「德」也喜歡幫助他;與失「道」、失「德」相同的人,就會承受失「道」失「德」的後果。統治者不值得信任,人民自然就不信任他。
本章開篇老子就提出,「希言自然」的道理。人要少說話,因為言多必失,會有禍患。執政者更要少施政令於百姓的觀點。
老子認為,執政者實施再多的政令,如果不符合「道」和「德」的標準,對百姓來說,也是不會起什麼作用的。少施政令才是合於自然的。
接著老子用暴風驟雨來比喻,不遵「道」行事,就不能持久。狂風颳不了一整天,暴雨也下不了一整天,是誰使它們這樣呢?是天地。
天地的狂暴都不能持久,何況人呢?這段話,老子是在暗示人們,要懂得遵循「道」來作為,這樣才能長久。
本章的重點就是老子用來比喻的,這句「飄風不朝,驟雨不終日」。
首先我們要清楚,是誰使風狂,使雨驟,是天和地,但是,天地也不能完全主宰自然界的一切。為什麼呢?因為凡是不符合「道」的,都不會長久。
所以,我們要堅信黑夜一定會過去,光明也一定會到來,再大的狂風暴雨也只是展時的,是不會持久的。
那究竟是誰在掌控著這些自然界的現象呢?其實就是「道「。「道」雖然不會直接去幹涉自然萬物但是它卻主宰著宇宙和自然界變化的這個「勢」
「勢」具體表現出來的就是自然環境發展變化的趨勢,因此,狂風暴雨的形成和自然環境的變化有著秘不可分的關係。所以決定狂風暴雨能否長久,「勢」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因此自然界的萬事萬物只有遵「道」而為,才會長久。
人這一生不可能是一番風順的,總會有坎坷不平,挫折和磨難。那麼,我們應該用什麼樣的心態來面對呢?這很重要,逃避不能解決任何問題。只有勇敢地去面對一切困難,才是解決問題的最好辦法。
當你身處在人生的狂風暴雨之中時,一定要堅信一切都會過去。這是天道使然。
但同時還要清醒地認識到,既然是狂風暴雨就會有摧毀。還要明白,既然是人生中的苦難就會有傷害。
所以你必須要做到,無論遇到多大的困難。首先要知道怎樣做才能保全好自己,並明白只有存在才是最好的結果。
其次,要明白既然遇上不可必免的磨難就要理智地去面對、去接受,但決不能臣服任何磨難
最後,是要作出有深度、有效果的思考。並同時找到解決問題的最好辦法。
老子在本章重點暗示的是「道」雖然不會去直接幹涉自然界萬事萬物的發展變化,但是自然界的變化規律卻是由「道」來主宰的。
所以老子在本章強調「道」的原則,並告誡人們合於「道」和「德」的行為就會有好的結果。失「道」失「德」的行為就是暴戾恣肆。不會有好結果。
正所謂,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