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村裡老人說一些俗語,總會學到一些東西,因為他們這些話大都是一些經驗之談,對於我們生活工作都會有一定的幫助,比如今天這幾句:
1、「但存方寸地,留與子孫耕」
眾所周知,農民離不開土地,土地是大家賴以生存的根本,加上以前,不少地區是吃不飽穿不暖的狀態,所以老一輩們對糧食尤為看重,有一塊田地耕作糧食是非常開心的一件事,所以也有人說,農民丟什麼也不能丟了土地。
而現在,不少人想進城,所以也有想法有償退出土地,只是要提醒的是:一旦退出土地了,再申請可就難了,加之國家明確規定: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後再延長30年,基本這土地是不會大動的了,所以退出一定要慎重。
其實,進城也沒必要退出土地,因為國家也說了:現階段不得以退出土地承包權作為農戶進城落戶的條件,所以還是可以留著土地,以後說不定還會回來呢?所以這句話也常常被用來告誡人們做人做事要留後路,萬事留個餘地為好。
2、「男怕三十,女怕十八」
其實數字三十、十八,說的就是年齡,可是男的為什麼害怕三十歲呢?
俗話說三十而立,男人到了30歲,這時候基本都成家立業了,上有老下有小的,生活工作的擔子也著實不小,大多是有車貸房貸一大堆壓力的,如果此時沒有清晰的目標和為之奮鬥的勇氣的話,很容易擊垮自己。
而女的害怕十八歲是為什麼呢?不都說十八的姑娘一枝花嗎?花一樣的年紀怎麼會有煩惱會有憂愁的事情呢?這或許放在現在不大合適了,現在,婚姻自由、自己也比較獨立,很多女孩子根本不會那麼早嫁人的,可以前,農村女孩結婚大都比較早,18歲之前嫁人的不在少數,有的甚至沒見過面、不熟悉,可是嫁人了就要離開娘家,前途是未知的,對於女孩來說當然害怕。
3、「養兒別養三,養三沒有家」
字面意思來說,就是養孩子不要養三個,養三個的話,你家都沒有了!其實這裡的「三」其實也是一個泛指,並不是只有三個,而是多個,也就是說不要養多了,養多了等你老了自己家在哪都不知道,孩子也不知道會不會贍養你。
以前,農村老人普遍是認為多子多福的,認為孩子多兒子多,自己老了也就有人照顧了,可不曾想,自己生病了需要人贍養了,一個個都找不到人影,都說「久病床前無孝子」,這沒病就不想照顧了,等真需要照顧的時候更是找不到人的。
這現象放到現在、放到城裡,都肯定也是有的,其實究其原因就是一個個還不是推卸責任,怕自己吃虧。所以也就說沒孝心的孩子你不要多了,多了一個個推脫,那生這麼多孩子照顧這麼久養大成人又有什麼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