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語:「男怕三十,女怕十八」,是啥意思?有什麼忌諱?
文|西瓜與歷史
在農村,因為讀書水平的跟不上,說話也都是一些很粗俗的語言。但是都說話糙理不糙,農村裡的老人們,都是有過不少經歷的人,他們都會把自己總結的大道理用好理解的話轉述給自己的子孫後代們聽,好讓他們少走些彎路,這就是我們現在常說的俗語了。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下老人們常掛在嘴邊的「男怕三十,女怕十八」,到底在表達什麼意思呢?
男人為什麼害怕到了三十歲呢?無論是在過去還是現在,男人都是要成家立業的,在古代男孩子在二十歲就行冠禮,就代表他已經成年了,成年了就要承擔責任。在現代雖然成年的歲數不一樣,十八歲成人,二十二歲到達法定結婚年齡,但是都代表著長大。在此來看,二十歲就到了一個人要承擔責任的時候了,身上的擔子重了,如果到了三十歲還一事無成,是一件多可悲的事情啊。
自古就有三十而立的說法,三十歲也算是一個男人從稚嫩走向成熟的分水嶺,在三十歲之後,如果還不能有贍養父母,照顧妻兒的能力,那就有可能一事無成了。在農村還有「三十不立子,一直累到死」的說法。意思就是,三十歲如果還沒有一個兒子,那麼一輩子都可能是個操勞命了。仔細一想,就算三十歲才生兒子,等兒子長大也要二十年,二十年後已經年過半百的你,還不得為子女的成家犯愁嗎?
既然男子不能等到三十歲,那女孩子的十八歲是不是也是一個分水嶺性質的存在呢。其實是的。古代女子及笄可能不到十八,十五歲就可以嫁人了,現在的女孩子年滿二十歲才到法定的結婚年齡。但是在過去的農村,女孩子十八歲就可以嫁人了。嫁人可是一個女孩子一輩子的大事,嫁得好,丈夫對自己好,婆婆也愛護自己,那一輩子也幸福美滿,嫁的不好的,做牛做馬一輩子還有什麼盼頭呢?而且結婚後就是潑出去的水,不能和父母撒嬌,要操持一個家庭,從一個少女變成一個婦人,都是人生的關鍵點啊。
在農村還有一種說法是,女孩子不能在十八歲出嫁,在十八歲出嫁的女孩子,可能以後還會遭受十八種磨難呢。總之,一個女孩子的一生即將被改寫的重大時刻,還是要慎重的。俗語的流傳,有它其中的真實性和年代限制性,就比如在當代,很多男人二十三四才走出校園,二十七八可能還在職場打拼,三十歲還沒有成家立業的也是情有可原,而一個真正有能力的人,是不會被年齡限制了自己的才華的。而女孩子,只有自己自立自強,無論到了多少歲,自己都有底氣生活得好好的。所以說,年齡不是問題,自身努力才是根本啊。面對俗語:「男怕三十,女怕十八」,是啥意思?有什麼忌諱?你們對此怎麼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