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第26章
重為輕根
靜為躁君
是以君子終日行不離輜重
雖有榮觀
燕處超然
奈何萬乘之主而以身輕天下?
輕則失根
躁則失君
重為輕根:凝重是輕揚的根基。
重為輕根,是一種自然。好比樹木,根部比較重,而葉梢輕揚;也好比一個建築物基礎要厚重,而上層建築相對輕些,這樣整個結構才能穩定。所以,重為輕根,是從自然現象之中抽象出來的金句,符合實際。
靜為躁君:安靜是躁動的主宰。
當心浮氣躁的時候,靜坐一會就會自然安靜下來,克制住浮躁的心氣。這是生命現象。也可以理解為靜勝躁。如一個人很有靜氣,浮躁的人跟他在一起也就自然變得安靜,也理解為安靜的人會成為浮躁的人的領袖。
輕與重、遠與近、高與下、先與後,都是形而下的名,也可以用來描述無形的感受。比如說,這個人高高在上,這個人很謙下;這個人很穩重,這個人很輕浮。所以這裡的重與輕、靜與躁,更多是人的氣質的描述。這是人類的通感。
有這兩句作為鋪墊,就自然引出老子下面想要說的話。
是以君子終日行不離輜重:所以君子整日行於大道也不離輜重。
君子,指低於王、侯、公的卿大夫士級別;行,行於大道;輜重,指的是軍中的載有糧草器械的車輛。是以君子終日行不離輜重,指如同安然乘坐在載有輜重的車輛上,有種凝重安靜的神態。豫兮若冬涉川,就好像是現代的驢友,出門做好充足的準備和預案,給養豐富,心中不慌,也就從容淡定,安靜凝重。
雖有榮觀燕處超然:雖有華麗的生活,安居卻泰然自若。
榮,是好的生活;觀,是高尚的住所。燕處,安居的意思。君子之所以是君子,是因為有精神層面的修養,雖然有各種享受,但是內心超然,並沒有寵辱若驚,始終內心平靜、超脫而不浮躁。
奈何萬乘之主而以身輕天下:那為什麼擁有萬乘的侯王,還那麼輕躁地管理天下呢?
萬乘之主:擁有一萬輛以上的戰車,肯定是大國的君王。輕:輕率,不看重自己的生命。意思是:無奈啊,擁有萬乘車輛的侯王,為啥還很輕率浮地治理天下、冒險於天下呢?指侯王可能會輕率地發動戰爭,且自己去指揮打仗,不顧自己的身份地位,這樣就把自己置身於危險之中了,還不如一個士大夫級別的管理者,都知道要安靜凝重。
這是老子作為柱下吏,接近最高管理層觀察到的現象,由此發出的喟嘆。
以上是拿君子的重和侯王的輕做個比較,最後得出一個通用的結論。
輕者失根:輕浮就會失去根基。
老子說話的對象主要是侯王,但是讀者作為《道德經》的粉絲,應該想想,對於我們修之於身、家、鄉,該如何引以為戒呢?《道德經》重視深根固柢,只有深根固柢,不失其所,才能長生久視。
躁則失君:躁動就會失去主宰。
心一躁動,就失去了內心的靈明、主宰,那就容易做錯事情。
什麼時候心神都要沉穩安寧。人難免會遇到事情而心浮氣躁,就容易說錯話做錯事,難以挽回。如何避免?平時多讀道德經靜坐,就能沉住氣,當浮躁的時候內心也會覺察到。此時,要保持靈明。具體做法:離開這個人事、環境,拉開時間和空間的距離,不要馬上說話做事;站起來,走幾步,最好是繞圈走,形成一個閉環。走幾圈就會發現自己氣沉下來了,安靜了,沉穩了。這個時候氣質就淬鍊一次,變得更加厚重。此時再看這個事情,也沒有那麼嚴重,就不會衝動而傷人傷己。
此兩句是呼應本章開頭兩句,再次強調:輕浮、躁動很危險,由此,對靜、重兩字加深了理解。
總結
凝重、安靜才是君子行道的根本。無論是在任何條件下,都要做到安靜、厚重,否則就要失去事業的根基,失去對事物的主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