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26章,清靜是修身的根本,以清靜而為之

2020-12-14 大李員外

《道德經》第26章

重為輕根

靜為躁君

是以君子終日行不離輜重

雖有榮觀

燕處超然

奈何萬乘之主而以身輕天下?

輕則失根

躁則失君

重為輕根:凝重是輕揚的根基。

重為輕根,是一種自然。好比樹木,根部比較重,而葉梢輕揚;也好比一個建築物基礎要厚重,而上層建築相對輕些,這樣整個結構才能穩定。所以,重為輕根,是從自然現象之中抽象出來的金句,符合實際。

靜為躁君:安靜是躁動的主宰。

當心浮氣躁的時候,靜坐一會就會自然安靜下來,克制住浮躁的心氣。這是生命現象。也可以理解為靜勝躁。如一個人很有靜氣,浮躁的人跟他在一起也就自然變得安靜,也理解為安靜的人會成為浮躁的人的領袖。

輕與重、遠與近、高與下、先與後,都是形而下的名,也可以用來描述無形的感受。比如說,這個人高高在上,這個人很謙下;這個人很穩重,這個人很輕浮。所以這裡的重與輕、靜與躁,更多是人的氣質的描述。這是人類的通感。

有這兩句作為鋪墊,就自然引出老子下面想要說的話。

是以君子終日行不離輜重:所以君子整日行於大道也不離輜重。

君子,指低於王、侯、公的卿大夫士級別;行,行於大道;輜重,指的是軍中的載有糧草器械的車輛。是以君子終日行不離輜重,指如同安然乘坐在載有輜重的車輛上,有種凝重安靜的神態。豫兮若冬涉川,就好像是現代的驢友,出門做好充足的準備和預案,給養豐富,心中不慌,也就從容淡定,安靜凝重。

雖有榮觀燕處超然:雖有華麗的生活,安居卻泰然自若。

榮,是好的生活;觀,是高尚的住所。燕處,安居的意思。君子之所以是君子,是因為有精神層面的修養,雖然有各種享受,但是內心超然,並沒有寵辱若驚,始終內心平靜、超脫而不浮躁。

奈何萬乘之主而以身輕天下:那為什麼擁有萬乘的侯王,還那麼輕躁地管理天下呢?

萬乘之主:擁有一萬輛以上的戰車,肯定是大國的君王。輕:輕率,不看重自己的生命。意思是:無奈啊,擁有萬乘車輛的侯王,為啥還很輕率浮地治理天下、冒險於天下呢?指侯王可能會輕率地發動戰爭,且自己去指揮打仗,不顧自己的身份地位,這樣就把自己置身於危險之中了,還不如一個士大夫級別的管理者,都知道要安靜凝重。

這是老子作為柱下吏,接近最高管理層觀察到的現象,由此發出的喟嘆。

以上是拿君子的重和侯王的輕做個比較,最後得出一個通用的結論。

輕者失根:輕浮就會失去根基。

老子說話的對象主要是侯王,但是讀者作為《道德經》的粉絲,應該想想,對於我們修之於身、家、鄉,該如何引以為戒呢?《道德經》重視深根固柢,只有深根固柢,不失其所,才能長生久視。

躁則失君:躁動就會失去主宰。

心一躁動,就失去了內心的靈明、主宰,那就容易做錯事情。

什麼時候心神都要沉穩安寧。人難免會遇到事情而心浮氣躁,就容易說錯話做錯事,難以挽回。如何避免?平時多讀道德經靜坐,就能沉住氣,當浮躁的時候內心也會覺察到。此時,要保持靈明。具體做法:離開這個人事、環境,拉開時間和空間的距離,不要馬上說話做事;站起來,走幾步,最好是繞圈走,形成一個閉環。走幾圈就會發現自己氣沉下來了,安靜了,沉穩了。這個時候氣質就淬鍊一次,變得更加厚重。此時再看這個事情,也沒有那麼嚴重,就不會衝動而傷人傷己。

此兩句是呼應本章開頭兩句,再次強調:輕浮、躁動很危險,由此,對靜、重兩字加深了理解。

總結

凝重、安靜才是君子行道的根本。無論是在任何條件下,都要做到安靜、厚重,否則就要失去事業的根基,失去對事物的主宰。

相關焦點

  • 《道德經》第四十五章,清靜為天下正
    老子在《道德經》第四十五章說,"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衝,其用不窮。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燥勝寒,靜勝熱。清靜為天下正"。清靜可以使人清心寡欲,使自己的身心不受外界的侵擾,保持身心的安寧。同時,清靜可以使人無為,懂得如何取捨。世人常說,「腦袋發熱,就會做傻事」。任憑風起雲湧,我自靜如止水,唯有冷靜、沉著才能做出正確的抉擇。所以,「清靜為天下正」。
  • 【每天一章道德經】只有常清靜,才能調服陰陽,保持在平衡的狀態
    《道德經》第四十五章中,老子給出了答案:常清靜。下面,我們一起走進第四十五章,看看其中隱藏的宇宙規律吧!規律一:真正做到順其自然,就是得道;得道的人,看起來好像不足。原文:「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衝,其用不窮。」老子說,這個世界上沒有真正完美的東西,任何事物都有缺點。但越是有大成就的人,他越了解自己的缺點,這就是「大成若缺」。
  • 道德經37章譯文/原文:道力無邊,清靜自定。道常無為無不為
    德經,開啟大智慧第三十七章道力無邊章\清靜正定章第一段:道常,無為而無不為。道德經第37章譯文:道是恆常不變的,常在三昧中。老子「遣之又遣」,方得清靜正定。清靜正定是常定(大禪定),不是初定。無名之樸只是初定,貪慾心還沒有徹底清靜。不欲、不辱都是指不染汙。所以二種表述義理無別,「不辱」含義更加清晰。
  • 道德經:自控力來自清靜,只要給自己獨處的時間,人就能清靜下來
    《道德經》第四十五章,老子給出了答案,方法就是:常清靜。人只有常清靜,才能調服陰陽,保持在一個平衡狀態。老子說:「躁勝寒,靜勝熱,清靜為天下正。」幾年前,搖滾音樂有句流行語,叫:「躁起來!」就是躁動,活躍,振奮的意思。
  • 道德經解讀 第四十五章 常守清靜
    清靜,可以為天下正。【譯文】真正的大成就像若有所缺,其效用是永不休止,給人感覺還能繼續成之;完美的充滿像不斷湧搖,但又很空虛的樣子,其效用是永無窮盡,給人感覺還能繼續充盈。完美的率直有點像言語鈍拙,無有花言巧語,不用修飾;完美的技巧就是直接搞定,無需其他的花樣;完美的贏不是獨贏,大家有贏有輸,時贏時輸,總覺得自己贏了或者還能贏回來,仍然熱情高漲的樣子。
  • 道德經:一個人的潛意識中,有塵封的智慧,清靜下來,釋放知覺
    老子從得道的境界,寫下《道德經》。我們普通人,每天想著怎麼賺錢,怎麼謀生,怎麼做事,生活在物和欲的層面,所以很難悟到老子的道。《道德經》和我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成年人的世界裡,就沒有容易兩字。其實,一個人明道,則不用那麼辛苦地活著,生活將會是另一種可能。
  • 清靜,是最難得的清福
    世人都愛繁華,繁複之美,追求錢財永遠不會嫌多,追求權利永遠不會嫌大,追求快樂永遠不會感到饜足。老子告訴我們,世人都只是緣木求魚,清靜才是人間正道——清靜為天下正(第四十五章)。就是說恬淡、寂靜、虛無、無為,是天地的根本、道德的本質。宇宙萬物雖然複雜萬端,但終會復歸於寂靜虛無的本初。(《道德經》第16章說:「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是謂復命。」)人雖然會有喜怒哀樂,但也會歸於寂靜圓明的自然本性。所以道教倡導要以自然為本,清靜為基。
  • 清靜經簡介
    怎樣才能不在迷茫,怎樣才能找回自我,怎樣才能去除煩惱,怎樣才能清靜快樂。我是中國道教全真龍派第二十五代玄裔弟子楊信玄,希望通過清靜經與大家的相會,讓大家看到的不只是清靜經,而是引領我們去除貪求煩惱,實現常應常靜的真常境界,度人無量天尊。
  • 清靜經「又名:常清靜經、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
    清靜經(又名:常清靜經、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老君曰。老君曰。 大道無形。大道無形。 生育天地。生育天地。 大道無情。大道無情。 行日月。運行日月。 大道無名。大道無名。 長養萬物。長養萬物。 吾不知其名。吾不知其名。 強名曰道。強名曰道。
  • 清靜,最好的養生之法(深度好文)
    《道德經》中說,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世人都愛繁華,繁複之美,追求錢財永遠不會嫌多,追求權利永遠不會嫌大,追求快樂永遠不會感到饜足。老子告訴我們,世人都只是緣木求魚,清靜才是人間正道——清靜為天下正(第四十五章)。《莊子》認為「夫恬惔寂漠,虛無無為,此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質也。」就是說恬淡、寂靜、虛無、無為,是天地的根本、道德的本質。宇宙萬物雖然複雜萬端,但終會復歸於寂靜虛無的本初。
  • 《道德經》第五十三章:清靜無為不是枯木修行,那不是生人之道
    《道德經》第五十三章:使我介然有知,行於大道,唯施(yì)是畏。大道甚夷,而人好徑(jìng)。朝(cháo)甚除,田甚蕪,倉甚虛;服文採,帶利劍,厭飲食,財貨有餘。是為盜誇,非道也哉!這一句話是第五十二章的"見小曰明"的延伸。我從很細微的方面就知道,修行大道的最怕的是跑偏了,或誤入歧途了。大道無為無執。可是我們總是執著於細微方面的小事,也許別人的一句話,一個眼神,一個動作,便會不斷聚焦,不斷聯想,然後無限放大,一如魯迅筆下的那個狂人:"不然,那趙家的狗,何以多看了我兩眼呢?"於是不能釋懷,自己使勁地鑽牛角尖而出不來。
  • 道德經:一個人若是能保持虛空、清靜的心境,到了極致,自然能悟
    來自老子《道德經》第十六章。無論是儒、釋、道,中國文化的心,在一個「靜」字。諸葛亮精通道家的黃老學問,他留給兒子的智慧財富,在《誡子書》中:「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 清靜經--白話註解
    便自然而生長出種種輪迴之萬物來  ★清者濁之源  ☆清淨是汙濁的源頭 如水源在上遊是清淨的 在下遊就顯得汙濁  ★動者靜之基  ☆活動的事物只是清靜的基礎 如一切的建築物 都是由活動而來的 這就表示出 活動的力量只是靜止的基礎 只有清靜才是萬物的根本之道  ★人能常清靜 天地悉皆歸
  • 道德經45章,清靜無為,以缺為成
    很明顯,這句講的是大道:道衝而用之或不盈。《道德經》裡面,有大,就不同。大盈若衝、大象無形、大音希聲,級別就比較高。這句話的意思是,道體非常衝虛,看似空空如也,但是實際上卻非常充盈,用處是無窮無盡的,怎麼也用不完。
  • 太上清靜經原文 - 太上老君
    傳統文化是中國人的根蒂,是東方科學智慧之源,弘揚傳統文化是每個中國人的責任!       太上老君曰:大道無形,生育天地。大道無情,運行日月。大道無名,長養萬物。吾不知其名,強名曰道。 清者濁之源,動者靜之基。人能常清靜,天地悉皆歸。夫人神好清,而心擾之。人心好靜,而欲牽之。 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靜;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欲不生,三毒消滅。 所以不能者,為心未澄,欲未遣也。
  • 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注(杜光庭)
    以明老君為眾聖之祖,真神之宗,一切萬物莫不皆因老君所制,故為宗祖也。說常清靜經此明清靜之理。且常者,法也。常能法則此經清靜也。清者,元也。靜者,氣也。經則法也,一則為聖人之徑路,二則為神仙之梯凳。凡學道之人皆因經戒而成真聖。聖人未*有不假經戒而立,不因元氣而成道者也。
  • 《道德經》:清靜為天下正
    躁勝寒,靜勝熱,清靜為天下正。 修道修德的小成,就是階段成果,一是「大直若屈」,這就好像使最直的東西屈服。 「清靜為天下正」,所以清淨就能使天下人走上正道。只要大家守靜,好好修道修德,就不會去做那些勾心鬥角的事,自然會走上正道。原創:水窮雲起
  • 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注(李道純)
    失道之士,欲心一萌,無所不至,權利牽於外,念慮煎於內,心為物轉,神為心役。心神既不清靜,道安在哉?常能制欲則歸心不動,歸心不動則自然澄澄湛湛,絕點翳純清,復其本然清靜之大矣,何欲之有?《易傳》云:山下有澤損,君子以懲忿窒欲,其斯之謂歟?所以不能者,為心未澄、欲未遣也。能遣之者,內觀其心,心無其心;外觀其形,形無其形;遠觀其物,物無其物。
  • 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注(王元暉)
    經名: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注。南宋道士白玉蟾分章正誤,元終南山道士王元暉注。據徒記稱,書成於皇慶元年(1312)。書前有序記及圖象數篇(原誤題《清靜經注》)。正文一卷。底本出處:《正統道藏》洞神部玉訣類。
  • 道經道書之清靜經
    清靜經全稱為《太上老君說常清靜妙經》,後來道教中則簡稱為《清靜經》,又稱為《常清靜經》。道教全真派曾以它作為日常持誦的功課經之一;他們在領受初真戒時也必須要善持此經, 所以它在後來道教中被視為一部非常重要的經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