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第四十五章,清靜為天下正

2020-12-20 滄海頌韜chst

老子在《道德經》第四十五章說,"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衝,其用不窮。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燥勝寒,靜勝熱。清靜為天下正"。

這段話的意思是,「道」是集大成者,卻好像有些欠缺,但它的作用不會衰竭;「道」是充盈的,卻好像有些空虛,但是它的作用是無窮無盡的。「道」是正直的,卻好像有些彎曲;「道」是靈巧的,卻好像有些笨拙;「道」是善於辯的,卻好像有些不善言辭。運動可以產生熱量戰勝寒冷,守靜內斂可以消去因運動而產生的燥熱。所以清靜無為是天下的正道。

「道」是大成,大盈,大直,大巧,大辯。但是,在有些人看來,卻是若缺,若衝,若曲,若拙,若訥。為什麼會這樣?無可厚非,因為認知不同,觀察的角度不同。

人世間,一切都是互動的,很難有人超脫世外,說長道短在所難免。清靜可以使人清心寡欲,使自己的身心不受外界的侵擾,保持身心的安寧。同時,清靜可以使人無為,懂得如何取捨。世人常說,「腦袋發熱,就會做傻事」。任憑風起雲湧,我自靜如止水,唯有冷靜、沉著才能做出正確的抉擇。所以,「清靜為天下正」。

相關焦點

  • 數九讀經 ‖ 五九九日讀《道德經》第四十五章
    孟春 立春一候「東風解凍」首日臘月廿二 重陽祖師聖誕五九九日 讀《道德經》第四十五章歷史上流傳最廣的《道德經》版本有兩種,一為河上公本,一為王弼本。所以從今日易視公眾號推送《道德經》兩個版本:河上公章句版本&任爺釋本。
  • 極簡《道德經》第四十五章
    第四十五章 大成若缺 其用不弊原文: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衝,其用不窮。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躁勝寒,靜勝熱。清靜為天下正。重點:1、大成—-大的成就或圓滿的事情。2、弊—- 通「敝」,衰敗,損壞等。
  • 【每天一章道德經】只有常清靜,才能調服陰陽,保持在平衡的狀態
    《道德經》第四十五章中,老子給出了答案:常清靜。下面,我們一起走進第四十五章,看看其中隱藏的宇宙規律吧!規律一:真正做到順其自然,就是得道;得道的人,看起來好像不足。原文:「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衝,其用不窮。」老子說,這個世界上沒有真正完美的東西,任何事物都有缺點。但越是有大成就的人,他越了解自己的缺點,這就是「大成若缺」。
  • 道德經解讀 第四十五章 常守清靜
    清靜,可以為天下正。【譯文】真正的大成就像若有所缺,其效用是永不休止,給人感覺還能繼續成之;完美的充滿像不斷湧搖,但又很空虛的樣子,其效用是永無窮盡,給人感覺還能繼續充盈。完美的率直有點像言語鈍拙,無有花言巧語,不用修飾;完美的技巧就是直接搞定,無需其他的花樣;完美的贏不是獨贏,大家有贏有輸,時贏時輸,總覺得自己贏了或者還能贏回來,仍然熱情高漲的樣子。
  • 《道德經》:清靜為天下正
    躁勝寒,靜勝熱,清靜為天下正。 修道修德的小成,就是階段成果,一是「大直若屈」,這就好像使最直的東西屈服。 「清靜為天下正」,所以清淨就能使天下人走上正道。只要大家守靜,好好修道修德,就不會去做那些勾心鬥角的事,自然會走上正道。原創:水窮雲起
  • 道德經37章譯文/原文:道力無邊,清靜自定。道常無為無不為
    德經,開啟大智慧第三十七章道力無邊章\清靜正定章第一段:道常,無為而無不為。(這裡的靜不同於「靜勝熱」的初靜,而是天下正定的清靜),這是禪宗的常定修法;五是透露了證悟者的法力,「鎮」是證悟的大宗師特有的法力,不是一般的含義。
  • 道德經:自控力來自清靜,只要給自己獨處的時間,人就能清靜下來
    《道德經》第四十五章,老子給出了答案,方法就是:常清靜。人只有常清靜,才能調服陰陽,保持在一個平衡狀態。老子說:「躁勝寒,靜勝熱,清靜為天下正。」幾年前,搖滾音樂有句流行語,叫:「躁起來!」就是躁動,活躍,振奮的意思。
  • 為什麼說南懷瑾先生讀懂了《道德經》(深度好文)
    首發原創|《道德經》第四十五章學習觀想《道德經》第四十五章中講到:「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衝,其用不窮。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躁勝寒,靜勝熱。清靜為天下正。」本章開篇闡述了老子的核心思想之一,守弱守柔。反者道之動,所謂大成若缺,大盈若衝,不外如是!其實有時候反過來想一想,老子作為聖賢,他的思想境界太高,進行的的都是終極思考,比如說,大成、大盈、大直、大巧,都是修行到了一個非常高明的境界以後,關於為人處世方面的思考。
  • 道德經(45)這一章老子再次強調,清靜無為,無為而治的重要性
    《道德經》 第四十五章,這一章老子仍舊講辯證法,再次強調了「清靜無為」、「無為而治」的重要性。【原文】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衝,其用不窮。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躁勝寒,靜勝熱。清靜為天下正。
  • 道德經45章譯文/原文:大成若缺的密碼?何為躁勝寒靜勝熱?
    ,開啟大智慧第四十五章清靜章\正覺圓滿章第一段:大成若缺,其用不弊。清靜為天下正。王弼註:「燥罷然後勝寒,靜無為以勝熱,則清靜為天下正也」。王注精妙絕倫,把內在的道思維道邏輯清楚展示出來,但有注釋家認為是「曲解原文的強解,」後世的曲解因此而起。「燥勝寒」,勝寒的方法有很多種,世人有為法是一種耗竭氣力而無效的方法,正是老子呵斥的有為法。所以王弼讀出精義,注釋為「躁罷」,一個「罷」字把耗盡體力演說出來。
  • 《道德經》第四十五章,大成若缺——道的作用(四)
    躁勝寒,靜勝熱,清靜為天下正。譯文:非常大的成就也好像有缺陷一樣,但是它的作用沒有被損害。非常盈滿的東西也好像有些空虛一樣,但是它的作用不會窮盡。非常直的東西就好像是彎曲的一樣,非常巧妙的東西就好像非常拙劣的一樣,全面的爭辯就好像很木吶沒有發聲一樣。躁動可以戰勝寒冷,靜可以戰勝熱,神思清明心緒寧靜才能對天下事做到剛剛好。弊是缺陷的意思。
  • 大成若缺,大直若屈:「《道德經》新解」之四十五
    大成若缺,大直若屈:「《道德經》新解」之四十五,蘿蔔/攝影 道德經第四十五章全文: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衝,其用不窮。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躁勝寒,靜勝熱。清靜為天下正。「《道德經》新解」 之四十五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道」辦事兒,凡大成之事,貌似總有欠缺,但它仍生生不息,活力滿滿,不因為它的「諸多不足」而停止運轉。
  • 《道德經》名言精選——感悟豁達的人生
    ——《道德經.第六十七章》仁慈的人,在大義面前才會勇敢,小人只是內強中幹,色厲內荏;儉樸淡泊,才能心胸廣闊;不驕不滿,不敢為天下先,將來才會成為大器。二,和大怨,必有餘怨;安可以為善?——《道德經.第八十一章》悟道的聖人,無私無欲,從不為自己要求什麼,他做一切都是為了別人的利益,反而自己得到更多,變得更富有。這就是有心栽花花不開的道理,越想得到的,偏讓你失去,越不想得到的,偏偏就給你。四,道常無為而無不為。
  • 《道德經》10句精華,道盡無窮人生智慧
    ——《道德經 第二十二章》譯文:委曲便會保全,屈枉便會直伸,低洼便會充盈,陳舊便會更新。2、退一步海闊天空明道若昧,進道若退,夷道若類。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經 第四十一章》譯文:光明之道恰似黑暗,進取之道恰似退守,直達之徑反而似曲折。3、勇於不敢乃大勇勇於敢,則殺,勇於不敢,則活。
  • 道德經45章,清靜無為,以缺為成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衝其用不窮,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躁勝寒,靜勝熱,清靜為天下正《道德經》裡面,有大,就不同。大盈若衝、大象無形、大音希聲,級別就比較高。這句話的意思是,道體非常衝虛,看似空空如也,但是實際上卻非常充盈,用處是無窮無盡的,怎麼也用不完。
  • 為社會貢獻正能量------評析老子清淨為天下正
    老子《道德經》第四十五章原文: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衝,其用不窮。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躁勝寒,靜勝熱。清靜為天下正。這裡的清淨為天下正,通常的基本的理解解釋是,清淨無為才能統治天下,或者是掌握了清淨才能成為天下的統帥。而這些理解都不是老子要表達的本意,無論怎麼推理也推不出這種解釋來的。
  • 如何理解老子經文第四十五章的內容?
    第四十五章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衝,其用不窮。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靜勝躁,寒勝熱。清靜為天下正。但是,這種光輝的辯證法思想,老子並沒有充分發揮,本章最後的結論歸結 為清靜無為這一總原則。高亨先生認為,這一章應與四十一章並為一章。老子運用樸素的辯證觀點指出,有道家修養的人,其言論行為的實質是「大成」、「大盈」、「大直」、「大巧」、「大辯」、「大贏」,而現象好像是「缺」、「衝」、「屈」、「拙」、「訥」、「絀」。這似乎是指他自己而言。
  • 道德經|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
    人依循這些人為制定的禮法而行於天下,以人之道治國,並以此為善,實則是以人害天,因為禮非天道,循禮非循天,這怎麼可以叫作善呢?所以說,斯不善矣。《道德經》第一次出現了「善」字。後人註解道德經幾乎都把善字理解成善良之意,實際上這是對《道德經》的粗鄙化解讀。
  • 清靜,是最難得的清福
    ,人間正道《道德經》中說,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老子告訴我們,世人都只是緣木求魚,清靜才是人間正道——清靜為天下正(第四十五章)。就是說恬淡、寂靜、虛無、無為,是天地的根本、道德的本質。宇宙萬物雖然複雜萬端,但終會復歸於寂靜虛無的本初。(《道德經》第16章說:「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是謂復命。」)人雖然會有喜怒哀樂,但也會歸於寂靜圓明的自然本性。所以道教倡導要以自然為本,清靜為基。
  • 道德經26章,清靜是修身的根本,以清靜而為之
    《道德經》第26章重為輕根靜為躁君靜為躁君:安靜是躁動的主宰。當心浮氣躁的時候,靜坐一會就會自然安靜下來,克制住浮躁的心氣。這是生命現象。也可以理解為靜勝躁。如一個人很有靜氣,浮躁的人跟他在一起也就自然變得安靜,也理解為安靜的人會成為浮躁的人的領袖。